■徐文蓓
琴箏藝術(shù)在揚州十分流行,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人李頎在《琴歌》中寫道:“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這是關(guān)于揚州琴史最早的記載。當時揚州的著名琴人是薛滿,她的故事見 《云仙雜記》。書中記載音樂家李龜年到岐王府作客,聽到幕后音樂聲起。李龜年是審音辨律的專家,當他聽完一支琴曲,就說:“這是秦音慢板。”再聽完一支琴曲,就說:“這是楚音流水?!惫?,先彈的是隴西人沈妍,后彈的是揚州人薛滿。這樣,薛滿就成了古代第一個留下姓名的揚州琴人。
唐代的揚州不但有人彈箏,而且有人造箏,這有劉禹錫的《夜聞商人船中箏》和白居易的《偶于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箏,箏未到先寄詩來,走筆戲答》可證。當時揚州的箏家,則有李周。吳融曾作詩《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他聽箏的地方淮南,也即今天的揚州。詩中說,李周自幼學箏,因箏藝杰出,終于被皇帝召見。他彈出的箏聲,“始似五更殘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蟬;又如石罅堆葉下,泠泠瀝瀝蒼崖泉”。從詩中可以看出,李周是唐代梨園樂人,自幼學習音樂,善彈十三弦箏。他起初在民間,后被召進宮廷,晚年又回到故鄉(xiāng)。
唐代還有當時的“第一箏手”薛瓊瓊。薛瓊瓊是玄宗時人。據(jù)宋人張君房《麗情集》載,薛瓊瓊為“開元中第一箏手”。天寶十三載(754)清明,玄宗下旨讓宮娥出東門賞春踏青。書生崔懷寶避讓不及,退到路旁的樹下,恰見車中一個宮女美麗端莊,深情地凝望崔生。后來在教坊供奉楊羔的撮合下,兩人匿于府中。事發(fā)之后,楊羔求救于楊貴妃,貴妃乞求玄宗開恩,最后玄宗將薛瓊瓊賜與崔生為妻。但也有記載說,薛瓊瓊是唐僖宗時人。僖宗時,連州秀才黃損游揚州,結(jié)識當時的第一箏手薛瓊瓊。瓊瓊本是蜀人,戰(zhàn)亂中來到揚州,歌、詩、樂、舞樣樣出色,尤擅古箏,成為國手。黃郎和瓊瓊一見鐘情,誓共生死,最后兩人團聚于長安。千百年來,薛瓊瓊的名字已經(jīng)成為文學中的經(jīng)典。如宋人晁元禮《浣溪沙》云:“瑤珮空傳張好好,鈿箏誰繼薛瓊瓊?!痹嗽稹锻踉掠⒃沽粜洝吩疲骸把Ν偔傆兴蘧壪墒榔?,崔懷寶花園中成匹配?!毖Ν偔偝闪艘粋€忠于愛情并擅于箏藝的永恒的女性形象。
宋元時代的揚州箏家,第一要數(shù)沈生。元人張翥有一首 《聲聲慢·揚州箏工沈生彈虞學士<深遠溪沙>求賦》,詞中的揚州箏工沈生,就是一個留下名字的元代箏家。張翥是山西人,隨父在杭州讀書,一度隱居揚州,曾任國子助教、翰林學士。他是一個風流文人,擅長樂府,人稱“元代詞宗”。他游歷的地方都是江南名城,所以寫給藝術(shù)家的詞特別多,其中有箏妓、歌姬、琵琶女,也有揚州箏工沈生、蘇州歌者羅生等。元代揚州的箏藝,薩都剌在《鬻女謠》中曾經(jīng)詠道:“揚州裊裊紅樓會,玉筍銀箏響風雨。”薩都剌是文學史上有名的少數(shù)民族詩人。他路過揚州時寫過好幾首詩,如《贈彈箏者》:“銀甲彈箏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北砻鳟敃r揚州古箏十分常見。
元末揚州琴人王有恒,曾避亂于江南,齋名叫“聽雨篷”。他的朋友謝應芳,曾寫詩提到這位揚州琴家,詩的題目是《維揚王有恒,避亂居東吳三十余年。所至寓舍,以“聽雨篷”名之。多學,能琴,而善飲。醉則鼓琴自娛,故自號曰“醉琴”。然鄉(xiāng)土之思,亦嘗于琴發(fā)之。予蓋相聞而未之識也,吾友釋仲翔專書為求二詩,遂為賦之》。詩人高度贊美了王有恒的琴藝。
明清時揚州琴人最多,如明人魏文璧,善于鼓琴,曾游歷京師。當時人顧清為他題詩《維揚魏文璧工詩,能琴,善畫。幅巾布袍游京師,蕭然不與塵土雜。將還,與德卿御史各賦詩送之》,詩中有“清溝綠樹繞江都,樹里人家畫不如”之句。據(jù)劉少椿先生《廣陵琴學源流》說,清初徐常遇,善琴,風格與常熟派相近,學者尊為廣陵派,著有《澄鑒堂琴譜》。同時又有徐祺,畢生研求琴學,集海內(nèi)外名譜,輯為《五知齋琴譜》。其后有吳仕伯,著有《自遠堂琴譜》。秦維翰,著有《蕉庵琴譜》。其后又有僧人云閑,集輯《枯木禪琴譜》。近代揚州琴家,則有孫紹陶、王芳谷、胡芝甫、夏友柏等,民國時還成立了廣陵琴社。揚州八怪中,汪士慎最愛聽琴。他的琴友有孫淑林、宋默夫等人。汪士慎有《聽孫淑林彈琴》、《過繭廬聽宋默夫彈琴》等。廣陵琴派遺產(chǎn)豐厚,代表性的琴曲有 《樵歌》、《漁歌》、《佩蘭》、《龍翔操》、《山居吟》、《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明清時揚州的古箏更加盛行。例如張岱《陶庵夢憶》寫揚州清明的風俗,是“茂林清樾,劈阮彈箏”,彈箏成為揚州人踏青的重要內(nèi)容。清代的揚州女性喜歡彈箏,住在揚州的詩人孫枝蔚在《春日憶郊游》中說:“挾箏妓女來梅嶺,對酒漁翁唱竹枝?!闭f明梅花嶺下有歌姬彈箏。乾隆年間,揚州的箏人不但獨奏,也參加合奏。據(jù)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有個民間藝人鄭玉本,出生于儀征,“嘗以兩象箸敲瓦碟作聲,能與琴、箏、簫、笛相和”。至今,用象牙筷子敲擊盤子,還是揚州民間的一種特殊伴奏方法。清代名聲最大的箏女,是陳素素。這位自稱“二分明月女子”的揚州女子,生活于清初,工詩善畫能彈箏。她曾經(jīng)歷過一段坎坷的愛情。起初,她和書生姜仲子相愛,仲子就把她帶回家中。不久,有揚州豪強將素素強行奪走。姜仲子失去素素,寢食俱廢,于是暗中修書,送給素素。素素見信,咬斷黃金指環(huán)捎回給仲子,“環(huán)”諧音“還”,表示一定要回到仲子身邊。這段故事,一時傳為佳話。蘇州朱素臣據(jù)此創(chuàng)作了著名傳奇 《秦樓月》,歌頌他們堅貞的愛情。陳素素有《述懷》一詩,自述學箏的經(jīng)歷:“妾非農(nóng)家女,少小在蕪城。十三學刺繡,十五學彈箏?!庇纱丝芍愃厮刈杂咨趽P州,從小就受到女紅和音樂等嚴格訓練。
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音樂傳統(tǒng)非常深厚,琴箏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F(xiàn)在,揚州的琴箏藝術(shù)非常普及。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繼承傳統(tǒng),不斷創(chuàng)新,為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shù)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