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春
(巢湖學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太平天國運動教學中的一次實踐
鄭小春
(巢湖學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文章將個人在太平天國運動教學過程中,嘗試把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和部分內容進行了復述,最后對科研與教學之間的結合和關系談了幾點體會和認識。
科研;教學;太平天國運動
科研與教學是高等學校的兩個基本功能,實現二者相互促進的意義十分重大。關于如何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盡管目前學術界討論得較為熱烈,也出有一批相關研究成果,卻很少有人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個案實踐展現給讀者,不無遺憾。鑒于此,本文將避開純粹理論探討,重點把個人在太平天國運動教學實踐中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一次實踐嘗試進行復述,在此基礎上再談幾點體會和認識,其中得失,敬請指正。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評述,教科書基本上千篇一律。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思路也基本束縛于教材體系,大多是在做整個運動過程的敘述和既定評價的解釋工作,沒有什么新意,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那么,可否將個人科研與這段歷史教學相結合,進行一次教學實踐上的改革嘗試呢?
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戰(zhàn)略地位十分關鍵,關系到了當時安徽乃至整個戰(zhàn)局形勢的變化和走向,無疑是太平天國運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緣于課題研究,筆者最近關注了太平軍在徽州的活動情況。在廣泛搜集資料和深入考察之后,基本上搞清楚了這段悲壯歷史,還有不少新發(fā)現,并撰寫了幾篇相關論文?;诖耍P者嘗試將其中部分研究心得與實際教學進行結合,通過問題設計和引導學生討論,期望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為引導學生討論,我們首先概要地講解了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社會,以讓學生對這段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概要復述如下:
咸豐三年二月太平軍首次進入安徽,從此以后,直至同治三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安徽一直是太平軍與清軍激戰(zhàn)的一個主戰(zhàn)場。在當時整個戰(zhàn)局中,安徽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是最為重要的地區(qū)之一,其中安慶在軍事上不僅是天京的門戶和屏障,還與江北的廬州,江南的蕪湖成鼎立之勢,是太平天國糧源和兵源的保障。因此,安徽的戰(zhàn)略地位對太平軍和清軍來說都極其重要,由此成為雙方攻守最為激烈的一個地區(qū)。
在整個安徽戰(zhàn)局中,徽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地位尤為關鍵,太平軍與清軍在此頻繁激戰(zhàn)了十余年。徽州地處安徽南部山區(qū),與浙贛兩省毗鄰,境內山脈縱橫,峰巒密布,是出入皖贛接濟蕪湖和安慶之要道通衢,占領了徽州就可策應安慶和天京兩個地方,對安徽乃至整個戰(zhàn)局極為關鍵?;罩莸貐^(qū)的得失,影響深遠,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咸豐四年,太平軍正式兵入徽州,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徽州一府六縣處于頻繁戰(zhàn)火之中。據《太平軍兵爭期內皖省府州縣經過兵事年月表》[1]統(tǒng)計,徽州下轄六個縣被太平軍攻占情況,黟縣和績溪縣各15次,祁門縣和婺源縣各11次,休寧縣10次,歙縣4次。其中有五個縣在10次以上,六個縣總共66次,平均每縣11次,遠遠高出安徽其它任何地區(qū)。因此從區(qū)域來看,徽州六縣遭兵最為頻繁,成為安徽境內太平軍與清軍激戰(zhàn)最為激烈的地區(qū)。
由于徽州原守軍不能保護地方安全,加上徽州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于是清廷不斷組織加強軍務防備,逐漸在徽州形成了兩支主要武裝防備力量:一是清軍,主要包括張芾督辦皖南軍務時的徽防軍,以及后來入徽作戰(zhàn)的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老湘營、浙江巡撫的浙江軍和臺勇等;二是徽州各地鄉(xiāng)民自辦的以武裝自保的地方團練。在徽州,以上各支武裝與太平軍總共激戰(zhàn)了十余年,使得徽州社會長年處于兵火之中。
總之,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在一府六縣之地既有太平軍,又有編制復雜的清軍,還有地方團練。這期間徽州地區(qū)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斗爭,犬牙交錯,激烈而復雜。幾支武裝在十余年時間里頻繁交戰(zhàn),六個縣都是反復得而復失,形成拉鋸戰(zhàn)局面。復雜的斗爭,長年不斷的戰(zhàn)火,給徽州社會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在講解了當時的徽州社會背景之后,我們首先設計了第一個問題,即給出一件原始文書資料讓學生去釋讀,并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材料如次:
為疊遭賊躪、焚殺獨慘、尊造清冊、叩匯詳恤事:某族居外九都,東鄰阜嶺,北近羊防,逆賊從兩嶺竄入者,定以某村為淵藪。今二月,賊自羊防竄入,焚殺擄掠,卻不過甚。三月,賊從阜嶺烏合突竄,其焚殺擄掠真有不堪言狀。加以六月十七日,賊又從羊防而入,慘上加慘,莫能形容。幸大軍迅剿,賊被痛創(chuàng)始遁。賊退民歸,釜甑具空,四鄰悄然。尚有烈節(jié)婦女,因賊擄老婦,勒令執(zhí)役。目見耳聞,述其形狀,悉而且詳,至各會各戶,所有契墨字據,不無遭焚遺失,俟各查清另稟。猶有旁村他姓被難者,亦已囑清查續(xù)稟??蓱z十屋九焚,十田九荒,流離轉徙,何堪忍言。某等且將本族之僅所見聞者,恪錄清冊,共十頁,恭呈 父師大老爺,俯憫遭慘,匯詳請恤,萬代公侯,切稟。
殉難丁男:(共八人,略)
殉難女?。海ü踩?,略)
烈節(jié)女子:(共四人,略)
被焚房屋:(祠堂民房商鋪等共八十余幢,略)
同治貳年七月 日殉難男婦被焚房屋清冊
具呈人 職員朱元璠等[2]
討論前,我們首先對以上材料做了簡要說明:該文書屬于黟縣屏山朱氏宗族文書。屏山朱氏住居黟縣九都,東鄰阜嶺,北近羊棧嶺。據方志記載,太平軍經由羊棧嶺出入祁門和黟縣非常頻繁,太平軍從羊棧嶺出入時,朱氏宗族住居的屏山村首當其害。這件文書,是為同治二年七月黟縣屏山朱氏宗族向官府出具的《殉難男婦被焚房屋清冊》。那么,這件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呢?
在我們引導下,學生開始圍繞著材料展開了討論,一部分認為:從清冊來看,屏山朱氏族人深受太平軍擾害,人員和財物損失慘重。從文字的描述以及殉難男女的情況來看,太平軍所到之處“焚殺擄掠,卻不過甚”,鄉(xiāng)民“慘上加慘,莫能形容”,太平軍被官軍擊退后,村莊呈現出“釜甑具空,四鄰悄然”的慘景,“可憐十屋九焚,十田九荒,流離轉徙,何堪忍言。”其中殉難人員40多人,被焚房屋80余幢。清冊還對各“殉難丁男”、“殉難女丁”和“烈節(jié)女子”被致死的情況一一作了注解,甚至有的是全家罹難。由是觀之,太平軍給屏山朱氏造成的損害主要表現在人員傷亡和財物毀損兩個方面。
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人員傷亡和財物毀損,在生產經營上給朱氏帶來的打擊也非常大。由于死亡人數眾多,從而使得朱氏失去了大量耕作勞力,致使一度出現“十田九荒”局面。而在大量被焚毀的房屋中還有不少是商業(yè)用房,如“木匠店”、“茶餅店”、“租藥店”、“典屋”、“漕坊店屋”等等,這對朱氏以及當地商業(yè)的打擊同樣非常大。可見,當時的徽州社會可謂一片生靈涂炭,而廣大鄉(xiāng)民無疑是最為直接的受害者。
討論到這里,應當說問題的設計目標已經基本上達到了。為加深了解,我們再根據個人的研究,在學生討論基礎上作進一步拓展分析:
從朱氏宗族個案,可以管窺太平軍在徽州活動的一般情況??傮w上看,徽州宗族遭受太平軍打擊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員大量傷亡外逃,二是財物毀損嚴重。其他宗族大體上也是如此。如績溪上莊胡氏宗祠道光年間落成時,全族6000多人,同治四年冬至會祭,查點人口,只有1200人。[3]
還要注意的是,人員的大量傷亡外逃,還引發(fā)了徽州社會經濟衰退的嚴重后果。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中一段記載很有代表性:“道咸間,子姓既繁,近村一二十里無不辟墾,種黍植茶,殆鮮曠土。自經兵燹,山野荒蕪,邇來雖稍稍開拓,然視前時十一二耳?!盵4]而績溪廟子山一帶計有二十多個村莊,“同治初年,大難敉平,人口減十之八,田地荒瘠”。[5]可見,勞力的短缺導致了田地大量荒置,墾殖率較戰(zhàn)前大幅下降,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徽州社會經濟陷入了一段衰退和凋敝時期。
接下來,我們又設計了第二個問題,同樣給出一件原始文書材料,讓學生釋讀之后進行討論。材料如下:
立齊心殺賊合同文約人葉含芬、允秋、蔚文,以反約內人等,自咸豐四年以來,賊犯境節(jié)次蹂躪,慘不勘言,□□□□□□負屈,被擄掠者,號救無門,甚而遭兇斃命,燒毀民房,個個痛心切齒,處處搜劫一空,人心皇皇(惶),無計可除。若非齊心防者,猛力向前,恐賊匪得志,窺探再來,視為奇貨可居,將合家男女大小安之何地?是以邀同合議,預備提防,酌定費派何出?鼓勵團丁。公議規(guī)條開明于后,一凡遇警,鳴鑼即來,照名給發(fā),在前在后逐一排行。如有故違,查出稟究,決不枉縱,切謂言之不早也。立此合同,一樣六紙,各收一紙存照。
計開:(九條規(guī)約,略)
咸豐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立齊心殺賊合同文約人(略)[6]
討論前,首先還是對這件材料的相關背景進行講解:這是一件祁門沙堤葉氏宗族文書。沙堤葉氏住居的葉村地處祁門西鄉(xiāng)十八都境內,地勢坦蕩開闊,是進出祁門縣的交通要道。據方志記載,在十余年里,包括沙堤葉村在內的整個西鄉(xiāng),是太平軍出入祁門縣最為頻繁的地區(qū),在西鄉(xiāng)發(fā)生的較為激烈的戰(zhàn)事記載,就有十幾次之多。太平軍頻繁入境給沙堤葉氏宗族造成了沉重打擊。其中,同治元年和二年里,太平軍兩次盤踞十八都葉村等地,尤其是同治元年打擊最為沉重,葉村民房被太平軍焚毀80余家,人員死傷眾多。那么,這件材料又能提供給我們哪些重要信息呢?
一部分同學認為:由于頻繁遭受太平軍打擊,導致徽州宗族一致對太平軍在徽州的活動進行頑固抵抗。這則齊心殺賊合同文約,詳細地反映了葉氏組織團練抵抗太平軍的情況。
另一部分同學則認為:在團練舉辦過程中,葉氏宗族起到了軍事化的組織基礎的作用,宗族紳士是團練的組織者和統(tǒng)領者。從規(guī)約來看,葉氏團練具有自助性,其辦團費用以及火銃器械均由約內人員自籌自備。葉氏團練還實行獎懲制,嚴懲不遵約定者,獎勵英勇作戰(zhàn)者,顯示了葉氏宗族抵御太平軍的決心。
還有一部分同學進一步解析道:由于太平軍在徽州直接損害了當地鄉(xiāng)民的利益,導致廣大鄉(xiāng)民與太平軍之間的關系異常緊張,說明至少在徽州,太平軍失去了當地廣大鄉(xiāng)民的支持,這對太平軍在徽州的作戰(zhàn)非常不利。
討論到此,問題的設計目標也已經基本上達到了。為加深了解,我們根據個人的研究繼續(xù)進行拓展分析:
以上齊心殺賊合同文約顯示,葉氏通過制訂嚴格的“組織章程”,正式建立了以宗族為“組織基礎”,以“紳士倡約”、“舉族參與”、“自籌自助”、“設防預警”等為要義的“葉氏團練”。自此,葉氏團練與官軍一道成為抵御太平軍出入祁門的一支重要力量。咸豐十年,曾國藩兵駐祁門時曾經過十八都,“諸父老迎拜馬前,詢其屬地,為沙堤葉村?!闭f明徽州宗族和鄉(xiāng)民對待官軍的態(tài)度要比太平軍好得多。時隔十年后,即同治十年,曾國藩也高度評價了葉氏宗族在抵抗太平軍過程中的行為和作用,“嗣司在祁建碉筑壘,寇屢內犯飭西鄉(xiāng),防守嶺隘,葉之子姓與有力焉?!盵7]
葉氏團練應當是徽州宗族興辦團練直接抵抗太平軍的一個縮影。太平軍損害了徽州宗族利益,致使徽州宗族通過紳士以組建團練的方式與官軍聯手。在官府的大力倡辦下,這些由宗族紳士組織起來的全體族人參與的團練,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自出資斧,組織嚴密,在保家護族和協助官軍鉗制太平軍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結合以上相關討論,我們與學生一道總結了幾點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
太平軍出入徽州時,給以徽州官府和宗族沉重打擊。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農民運動,太平軍進軍途中,打擊了官僚、豪紳、地主,焚燒了衙門、糧冊、田契、借券,對封建統(tǒng)治秩序和統(tǒng)治基礎進行了猛烈掃蕩。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作用毋庸質疑。
然而,據遺存下來的文書資料顯示,在打擊宗族等勢力的同時,太平軍對普通鄉(xiāng)民的直接傷害也相當嚴重。前引兩個宗族個案文書所提供的信息基本契合,其中固然存有污蔑之詞,但都一致反映了太平軍所到之處,在打擊了徽州宗族的同時又給廣大鄉(xiāng)民造成了嚴重傷害的事實,鄉(xiāng)民顯然是最為直接的受害者。這些記載有過分夸大的可能,也確有將清軍等所造成的破壞盡推太平軍的事實,但還是可以說,太平軍對當時徽州的民難和破壞負有一定的責任。
捐資助餉和舉辦團練得到了徽州宗族支持,顯示徽州宗族倒向了清廷一邊。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徽防軍、清軍、外來兵勇、地方團練等多支武裝在徽州駐師作戰(zhàn),其活動經費得到了徽州宗族以及宗族紳商的大力資助。而那些以宗族紳士為主要統(tǒng)領者、舉族參與的地方團練,也多屬宗族自辦自助性質?;罩葑谧鍨榈钟杰?,可謂付出了極大的財力和人力。當太平軍猛烈沖擊封建統(tǒng)治秩序時,絕大部分宗族以捐資助餉、舉辦團練等方式,決然地倒向了清廷一邊,且在作戰(zhàn)中協助官軍,鉗制了太平軍在徽州的活動,為曾國藩“南守北攻”方針乃至“決戰(zhàn)安慶”、“會戰(zhàn)金陵”等戰(zhàn)略的實現,發(fā)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甚至影響了整個戰(zhàn)局的變化。
太平軍的頻繁打擊與隨后徽州宗族的頑固抵御,顯示了太平軍與徽州宗族之間的關系始終處于異常緊張的狀態(tài)。徽州宗族不遺余力地捐資助餉,尤其是以宗族紳士牽頭率領族人興辦團練,說明徽州宗族起到了軍事化的組織基礎的作用。太平軍在徽州失去了當地紳士及其背后宗族的支持,招致的則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而軍事化起來(即地方團練)的廣大鄉(xiāng)民的堅決抵抗。因此,與徽州宗族以及各個階層之間關系的緊張乃至敵對,致使太平軍在徽州地區(qū)的活動遭到極大鉗制,這成為太平軍錯失徽州戰(zhàn)局進而導致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的一個不容低估的原因。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把中國農民運動推向了一個頂峰,盡管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其革命的經驗乃至失敗的教訓,為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提供了有益借鑒。
5.1 關于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體會
要想達到預設效果,首先教師要對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研究,這樣方可較為深入地講述背景、設計問題、引導討論、進行總結,并最后回歸教學,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材料可以在討論前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釋讀的時間。一定要告訴學生,不能僅僅依據孤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就貿然下結論,鼓勵學生多查找同類材料,以證明所要下的結論的科學性。教師也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我們在每一則材料分析的基礎上,總是要再引用一些史料進行拓展分析,以反復證明討論中得出的結論,就是出于這個目的。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盡量避免一開始就給出既定結論,尤其是教材給出的結論,否則就難以啟發(f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發(fā)現從第一手資料解讀中獲得新知的樂趣,效果就必然會大打折扣。此外,問題設計時,材料的選擇非常重要,盡量找一些學生不熟悉且相互之間具有邏輯聯系的材料,還要讓學生在沒有標點的情況下去解讀,這樣不僅學生感興趣,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標點和釋讀原始材料的能力。
在進行討論時,不能任馬由韁,尤其是學生自己釋讀材料并以之分析問題的嘗試不多,往往抓不住關鍵,所以教師在正式討論之前還應與學生一道分析一下整個材料,講述材料所反映史實的相關背景,再對即將展開討論的主題加以設計和引導。這樣,學生就不會誤讀材料,并根據設計的主題展開廣泛討論,較容易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最后的歸納總結尤為關鍵。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要全盤兼顧,辯證地加以歷史分析,以求最后的結論不會走向偏激。例如我們的設計,如果不做全面分析,就有可能最后給學生造成這樣的強烈印象:太平天國的失敗歸咎于太平軍的肆意殺戮。而我們在作全面分析后,既肯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同時也指出了不足,最后將他們與徽州宗族以及各個階層之間關系的緊張乃至敵對,致使太平軍在徽州地區(qū)的活動遭到致命鉗制,作為太平軍錯失徽州戰(zhàn)局進而導致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的一個“不容低估”的原因。這樣既不會顛覆我們對太平天國運動積極作用的認識,同時更能啟發(fā)學生對其他階級所領導的革命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的深刻思考。如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失敗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等。
5.2 關于科研與教學之間關系的認識
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可以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效果的提升。當前大學教學,普遍存在問題意識缺失的現象,因而以問題為核心的質疑教學法顯得越來越重要。質疑教學法,是指以問題為中心開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避免教師單純灌輸知識的死板做法,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和問題意識,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發(fā)現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不落窠臼的質疑精神。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我們并沒有對書本所給出的相關結論作簡單的解釋,而是圍繞著“以課設疑——激疑引疑——引導討論——釋疑評議——總結運用”這個基本運作框架,以問題為中心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往往會獲得不同于所謂“定論”的新發(fā)現,學生樂在其中??傮w上看,這次實踐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教學效果。
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對教學而言,通過深入討論,可以讓學生對某段歷史有更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并在快樂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新知的精神。除此之外,通過引用材料,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釋讀原始材料和運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引發(fā)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科研而言,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討論又是開放性的,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見解往往會超出我們的預料,這對教師的下一步研究啟示很大。而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如此反復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而不斷促進教師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可以說,只要科研與教學之間關系處理得當,完全可以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收到雙贏的效果。
如何協調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是非常值得在現實中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蒲信c教學是為高等學校的兩個基本功能,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和相互促進,是高等教育發(fā)展所要的理想狀態(tài)和價值追求。然而,由于科研與教學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活動,二者之間的矛盾往往難以避免。因此,大學中科研與教學應呈現何種關系狀態(tài),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無疑是當前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非常值得深入研究。錢學森曾說過:“不會搞科研的教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因而,教師不但要做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還應做一個出色的科學研究者,具有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特質。尤其是隨著我國高校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即便是非研究型本科院校也都儲備了一批具有較強科研實力和潛力的博士和碩士,因而,如何用科研促教學,教學促科研,實現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良性互動,必然是當前乃至今后各類高校所要重點探討且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一個課題。
[1]安徽通志館編纂.安徽通志稿·大事記[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2](民國黟縣屏山)朱氏重修宗譜[M].卷8“補遺”,民國九年刻本.
[3]績溪縣地方志編察委員會編.績溪縣志·大事記[M].合肥:黃山書社,1998.
[4](宣統(tǒng))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M].下卷之下“拾遺”,參見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M].合肥:黃山書社,1985.
[5](民國)績溪廟子山王氏譜[M].卷20“世傳六·農人傳”,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6]劉伯山編.徽州文書(第二輯)第2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民國)沙堤葉氏宗譜·重修沙堤葉氏宗譜序[M].
THE INTERA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A TRY AT THE TEACHING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ZHENG Xiao-chun
(Marxism and Ideology Department,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238000)
The author attempts to repeat the design sector and the partial contents wher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bine in the teaching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and also give his opinions on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rel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G642
A
1672-2868(2009)01-0122-06
2009-10-15
安徽省教育廳教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08JYXM435)。
鄭小春(1972-),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明清徽州區(qū)域社會史、法制史。
責任編輯:宏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