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強 李繼軍 陳頡 張壘 孫增濤 唐軍 劉作勤
原發(fā)性肝癌合并肝動-靜脈瘺是臨床常見的合并癥,尤以中晚期肝癌常見,發(fā)生率為20%~63%[1]。動-靜脈瘺發(fā)生時不僅增加腫瘤遠處轉(zhuǎn)移,更加重門靜脈高壓,增加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的發(fā)生率[2]。并使肝癌的介入治療難度增大,影響到肝癌的治療效果[3]。正確認識肝動-靜脈瘺對提高肝癌的治療效果及降低并發(fā)癥有重要意義。本文收集我所自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我室收治的85例肝癌合并動-靜脈瘺患者的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患者中,男69例,女16例,年齡38-74歲,平均47歲,所有診斷以2001年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原發(fā)性肝癌臨床分期標準為依據(jù),全部病例均接受CT、B超或MR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檢查。其中53例經(jīng)B超引導下肝穿刺病理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細胞癌,其余32例根據(jù)AFP升高〉200~400ug/L,r-谷氨酸轉(zhuǎn)肽酶明顯升高,影像學檢查有肝內(nèi)巨塊型或多發(fā)性占位,結(jié)合有慢性乙肝病史及肝硬化病史做出原發(fā)性肝癌診斷。以上病例經(jīng)DSA檢查,均有明確的動-靜脈瘺征象。
1.2 治療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術(shù)穿刺一側(cè)股動脈,送入導管選插腹腔動脈行造影檢查,再選插肝固有動脈造影,顯示腫瘤的大小、部位及供血分布,明確肝動-靜脈瘺發(fā)生的具體位置及血液分流量;間接門靜脈造影了解門靜脈主干及分支內(nèi)有無癌栓和門靜脈內(nèi)血流方向。如考慮腫瘤有側(cè)支供血做相應動脈造影。盡量超選瘺口的直接供血分支,一般用微導管選插至供血動脈瘺口處行DSA檢查,根據(jù)動-靜脈瘺口的大小、部位及血液分流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栓塞材料,①肝動脈-門靜脈瘺中央型:用微導管超越瘺口先行腫瘤的TACE治療,再將導管退至瘺口處,用彈簧圈或明膠海綿條或PVA顆粒封堵瘺口。②肝動脈-門靜脈瘺周圍型:瘺口小,血液分流量小的直接行TACE治療,可在乙碘油中加入適量PVA顆粒;較大的瘺口,微導管不易越過,先用彈簧圈或明膠海綿條或PVA顆粒封堵瘺口,再行TACE治療。③肝動脈-肝靜脈瘺:選用合適的材料封堵瘺口,再行TACE治療。
本組85例肝癌合并肝動-靜脈瘺患者中,肝動脈-門靜脈瘺79例,其中中央型16例,周圍型63例,79例中24例合并門靜脈癌栓,9例肝動脈-門靜脈瘺又有肝動脈-肝靜脈瘺,為混合型。造影顯示門靜脈反向血流者占22%(17/79),血流正常者78%(67/79)。6例為單純肝動脈-肝靜脈瘺。各型動靜脈瘺造影表現(xiàn)如下:①肝動脈-門靜脈瘺中央型:為門靜脈主干或門靜脈Ⅰ級分支瘺,動脈早期門靜脈主干及大分支顯影,腫瘤染色出現(xiàn)在門靜脈顯影之后。②肝動脈-門靜脈瘺周圍型:為門靜脈Ⅱ級或Ⅱ級以下分支瘺。造影時表現(xiàn)為動脈期門靜脈分支顯影,有的與肝動脈伴行呈“雙軌征”;部分病例造影時無門靜脈分支早顯,用乙碘油栓塞時腫瘤邊緣出現(xiàn)小的門靜脈分支鑄型,呈枯樹枝狀,即所謂的“碘油門脈征”。③肝動脈-肝靜脈瘺:造影時動脈期肝靜脈分支顯影,可見“線樣征”。對比劑向下腔靜脈分流。
栓塞后瘺口閉合情況:全部病例中,59例一次封堵成功,7例因瘺口大,同時有門靜脈主干癌栓,因恐怕封堵時閉塞肝動脈引起肝功能嚴重損害而未行封堵。19例肝內(nèi)有大小不等的多發(fā)瘺口,反復栓塞,仍有少量瘺口存在。
一月后行CT復查,56例腫瘤明顯縮小,乙碘油沉積良好,占全部病例65%(56/85)。13例腫瘤縮小不明顯,乙碘油沉積較少。占15%(13/85)。16例腫瘤增大,占19%(16/85),總有效率81%。在后續(xù)介入治療中,瘺口已封堵成功者,又有26例重新開通或有新瘺口出現(xiàn),經(jīng)再次封堵,瘺口成功閉合。
臨床恢復化驗指標:一月后復查,肝功能:轉(zhuǎn)氨酶,膽紅素明顯下降,65例甲胎蛋白(AFP)陽性的患者中59例術(shù)后AFP值大幅降低,腹水消失或僅有少量腹水。
3.1 肝癌合并肝動-靜脈瘺發(fā)生機制
正常生理狀況下,肝動脈和門靜脈在肝組織內(nèi)伴行,各自分支進入肝竇,經(jīng)肝竇入中央靜脈,匯總后經(jīng)肝靜脈進入下腔靜脈。肝動脈-門靜脈之間存在廣泛的潛在吻合支。原發(fā)性肝癌極易侵犯肝靜脈或門靜脈系統(tǒng),發(fā)生率可達63.2%[3]。肝動-靜脈瘺發(fā)生機制:①腫瘤直接侵犯,破壞門靜脈或肝靜脈主干或分支的管壁,使肝動脈的高壓血進入低壓的靜脈系統(tǒng),形成動-靜脈瘺。因肝動脈與門靜脈在肝內(nèi)伴行[4],門靜脈易受侵犯。所以肝癌合并肝動脈-門靜脈瘺的發(fā)生率高。②肝動脈-門靜脈之間大量的吻合支在病理狀態(tài)下開放。或門靜脈周圍的滋養(yǎng)動脈病理性擴張形成瘺口。③腫瘤組織產(chǎn)生的血管生長因子,使肝動脈與門靜脈系統(tǒng)間的新生血管網(wǎng)形成[5],進而形成瘺,動-靜脈瘺的發(fā)生與腫瘤的生長部位關(guān)系較大,以往報道瘺口多位于肝門附近,靠近門靜脈主干;本組病例中有63例為周圍型肝動脈-門靜脈瘺,可能是因為我們較多使用微導管行超選擇性肝段或亞段動脈造影,局部對比劑濃度高、流量大,使普通導管造影時不易顯示的小瘺口顯影。
圖1a 中央型肝動脈-門靜脈瘺;圖1b 微導管超選至肝右動脈,造影顯示瘺口;圖1c 使用彈簧圈閉塞瘺口、行化療栓塞術(shù)后。
圖2a 周圍型肝動脈-門靜脈瘺;圖2b 微導管超選擇造影顯示肝左動脈分支與門靜脈分支溝通;圖2c 以明膠海綿顆粒閉塞瘺口、行化療栓塞術(shù)后。
圖3a 肝靜脈-肝靜脈瘺;圖3b 微導管越過瘺口供血分支,行化療栓塞;圖3c 微導管超選至瘺口供血分支,造影后注入明膠海綿顆粒 圖3d栓塞后造影示瘺口閉塞,病灶碘化油沉積良好。
3.2 肝動-靜脈瘺的DSA表現(xiàn)
肝動脈-門靜脈瘺血管造影表現(xiàn)為動脈期見門靜脈主干及分支提前顯影,肝動-靜脈瘺分中央型與周圍型[6]。中央型為瘺口位于門靜脈主干或門靜脈Ⅰ級分支,肝動脈造影早期門靜脈主干及大分支就顯影,腫瘤染色出現(xiàn)較門靜脈顯影晚。有時可見到門靜脈血流呈離肝的反向血流,即“靜脈竊血征象”,本組有17例顯示門靜脈有反向血流。周圍型為瘺口位于門靜脈Ⅱ級及Ⅱ級以下分支。表現(xiàn)為肝動脈期門靜脈分支顯影,有時可見到與肝動脈分支伴行呈“雙軌征”。瘺口較小,分支偏低時,造影可不顯示,用乙碘油栓塞時,在腫瘤邊緣出現(xiàn)枯枝狀門靜脈小分支鑄型 ,即“碘油門脈征”。肝動脈-肝靜脈瘺表現(xiàn)為肝動脈期肝靜脈提前顯影,瘺口往往多發(fā)且較小,造影時不易顯示瘺口的具體位置,僅顯示局部紊亂的網(wǎng)狀血管或“線樣征”,對比劑向下腔靜脈分流。部分晚期肝癌病例,肝動脈-門靜脈瘺與肝動脈-肝靜脈瘺同時發(fā)生。門靜脈和肝靜脈內(nèi)如有瘤栓,門靜脈不完全阻塞時,可見部分對比劑通過,表現(xiàn)為充盈缺損或狹窄。完全阻塞時,表現(xiàn)為門靜脈不顯影。肝靜脈內(nèi)癌栓一般不會完全阻塞,可表現(xiàn)為“線樣征”,有時癌栓較大可延伸至下腔靜脈。
3.3 肝癌合并肝動-靜脈瘺的處理原則
肝癌合并肝動脈-門靜脈瘺使大量高壓力動脈血經(jīng)瘺口直接進入門靜脈系統(tǒng),使門靜脈壓力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基礎(chǔ)上進一步增高,也加重肝功能損害,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率,使腹水加重。肝動脈-肝靜脈瘺使肺栓塞的發(fā)生率增加,是影響肝癌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7]。因此我們認為對此類病例的治療原則是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同時阻斷肝動-靜脈分流,改善肝臟的血液供給,保護正常肝組織,緩解或減輕門靜脈高壓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等臨床癥狀,減少腫瘤通過瘺口轉(zhuǎn)移的機率。
中央型肝動脈-門靜脈瘺的治療:①用微導管超選擇越過瘺口,對腫瘤先行TACE治療,然后將微導管撤至瘺口處,根據(jù)瘺口大小需要采用合適的彈簧圈或明膠海綿條封堵瘺口。②對無法越過瘺口的病例,如果門靜脈主干未完全阻塞,則應先行封堵瘺口,再行腫瘤TACE治療,此類病例若治療過程中把肝動脈閉塞,仍有門靜脈血流維持肝臟需要的血供,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③對門靜脈主干完全阻塞病例,瘺口較大,封堵有一定難度時,可行化療藥物灌注治療,本組有7例未能封堵瘺口。④對有門靜脈反向血流病例,應先封堵瘺口,再行TACE治療,本組17例均先封堵、后栓塞。
周圍型肝動脈—門靜脈瘺的治療:①瘺口較大,血液分流量較大時,先封堵瘺口,再行TACE治療。②小瘺口、分流量小者可行常規(guī)TACE治療,此時行肝動脈碘化油栓塞,有少量碘化油進入門靜脈小分支,形成腫瘤的雙重栓塞,腫瘤壞死更完全,效果更好。
肝動脈—肝靜脈瘺的治療:因肝動脈—肝靜脈瘺口常較小,且多發(fā),可用PVA顆粒或明膠海綿先封堵瘺口,再行TACE治療。如封堵不完全,用乙碘油栓塞時,宜少量緩慢推注,因栓塞劑進入肺內(nèi)較多時,易發(fā)生肺栓塞。本組2例肝動脈—肝靜脈瘺口未能完全封堵,緩慢栓塞腫瘤,一月后復查,腫瘤縮小比較明顯,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對肝癌合并的肝動-靜脈瘺的正確認識和分析,能幫助我們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有效的封堵瘺口減輕門靜脈壓力,改善肝臟血供,為肝癌的進一步治療創(chuàng)造機會,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命質(zhì)量。
[1]Okuda K, Angiographic demonstration of untrahepatic arterio-portal anastomos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Radiology, 1997, 122: 53-55.
[2]Lin JH,Li CL,Zhou ZC, et al.Relations of hepatoportal carcinoma with metastatic tumors in lungs.Turmor, 2000, 20(6): 464-467.
[3]羅鵬飛,陳曉明,張良明,等.肝癌合并肝動-靜脈瘺的處理方法探討[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2):114-117.
[4]Vauthey JN, Tomczak RJ, Helmberger T, et al.The arterial fistula syndrome: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herapy[J].Gastroenterology, 1997, 113: 390-401.
[5]Ngan H, Peh WC.Arteriovenous shuntin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ts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Clin Radiol, 1997, 52:36-40.
[6]Wachsberg RH,Bahramipour P, Sofocleous CT, et al.Hepatofugal flow in the portal venous system: pathophysiology, imaging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potfalls[J].Radiographics, 2002, 22: 123.
[7]Wang SP, Wu WD, Huo F, et al.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tra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carcinoma.Chin J Gen Surg(Chinise), 2003, 18(2):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