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丹 韓波 潘慧瑩 于麗娟 王瑞芝
精確放療在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療中的地位已得到公認。靶區(qū)的勾畫是精確放療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huán)。但CT在勾畫靶區(qū)時所提供的信息有時不能滿足臨床要求,尤其是肺癌原發(fā)腫瘤伴有肺不張/阻塞性肺炎或確定縱隔淋巴結是否有轉移時[1]。肺癌伴發(fā)阻塞性肺炎、肺不張,由于異常影像間有較大的重疊性,使用CT(即使是增強CT掃描)定位常難以準確劃分局部腫瘤與非腫瘤的確切邊界[2,3];而且CT有時不能確定短徑<1 cm的淋巴結是否有轉移。因此利用CT圖像確定靶區(qū)邊界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本研究對30例CT難以界定的局部晚期NSCLC進行PET/CT定位掃描,以探討PET-CT模擬定位與CT定位比較對NSCLC臨床分期、放療靶區(qū)大小及周圍正常組織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與附屬腫瘤醫(yī)院2006年12月-2008年4月間收治的30例III期NSCLC患者入組,入組標準為有細胞學或病理學明確診斷,治療前檢查臨床分期為III期,常規(guī)CT平掃表現(xiàn)為伴有不同程度的肺不張或可疑轉移淋巴結,經(jīng)增強CT掃描后依然無法準確界定腫瘤范圍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中位年齡62歲(42歲-79歲),KPS評分≥70分,無其它并發(fā)癥。鱗癌12例,腺癌18例,中心型肺癌16例,邊緣型肺癌14例。臨床分期IIIa期15例,IIIb期15例。
1.2 掃描與治療體位 患者仰臥于立體定位架內,雙臂上舉置于頭頂,負壓成型墊塑形固定體位,三維激光燈確定參考點坐標并標記于皮膚。
1.3 PET-CT掃描方法 應用GE公司的Discovery ST PET-CT進行檢查,PET-CT、FDG合成模塊均系美國GE公司出品。加速器MINI tarce生產(chǎn)的18F經(jīng)Tracer Lab FN-FDG自動合成18F-FDG,放化純度≥95%。所有患者均禁食6 h以上,安靜休息30 min后測血糖,血糖在正常范圍后按5.5 mBq/kg-7.4 mBq/kg的劑量,經(jīng)肘靜脈注射顯像劑,避光平臥休息40 min-60 min,然后在Discovery ST PET-CT上以治療體位平靜自由呼吸狀態(tài)下行CT掃描,再行PET全身斷層顯像。PET數(shù)據(jù)經(jīng)CT衰減校正后行OSEM重建,在AW 4.2圖像工作站進行PET與CT圖像融合,分別得到橫斷、矢狀和冠狀的PET、CT和PET/CT圖像,同時測定相應部位的CT值與PET的標準攝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
1.4 制定治療計劃 將患者的CT圖像與PET圖像傳輸至GE Advantage Sim 6.0勾畫靶區(qū)以及CORVUS 6.0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進行三維重建和圖像融合,并據(jù)此進行以CT圖像為基礎和以PET/CT融合圖像為基礎的放療計劃設計。
1.4.1 大體腫瘤體積GTVCT(gross tumor volume, GTV)定義 放療科醫(yī)生參考CT診斷醫(yī)生的意見,參照2002 AJCC肺癌分期標準進行臨床分期,并結合胸部增強CT掃描影像,在GE Advantage Sim 6.0治療計劃系統(tǒng)CT掃描橫斷面上逐層勾畫,定義為GTVCT,原發(fā)灶靶區(qū)在肺窗條件(窗位800 Hu,窗寬1 600 Hu)勾畫;轉移淋巴結靶區(qū)在縱隔窗條件(窗位40 Hu,窗寬400 Hu)勾畫,將最短徑>1 cm,在增強掃描CT上不增強或輕度增強定義為轉移淋巴結并進行勾畫。
1.4.2 GTVPET/CT定義 在GE Advantage Sim 6.0工作站進行PET與CT圖像的融合,放療科醫(yī)生與核醫(yī)學和CT醫(yī)生聯(lián)合閱讀PET、CT及PET-CT融合圖像,依據(jù)融合圖像重新進行臨床分期,通過觀察CT所示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與周圍組織關系、CT值和相應位置PET所示FDG代謝情況,在放射性濃聚灶顯示最清楚的層面上勾畫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 ROI)。原發(fā)腫瘤PET顯像應用目測法與SUV值半定量方法(SUV>2.5)綜合判定定義PET顯像陽性,最后通過融合圖像結合增強CT掃描結果進行準確定位,勾畫GTVPET-CT。如果PET掃描病變邊界大于CT,以PET上病變確定GTVPET-CT;如果PET掃描病變邊界小于CT,則參考增強CT掃描圖像與SUV值定義GTVPET-CT;轉移淋巴結以目測法分析圖像,當淋巴結濃聚程度高于縱隔血池為陽性判斷標準,對CT圖像上最短徑≤1 cm而PET陽性的淋巴結,視為轉移淋巴結。
1.4.3 臨床靶體積(clinical tumor volume, CTV)和計劃靶體積(planning tumor volume, PTV)的定義 靶區(qū)定義按照國際輻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s, ICRU)50號和62號文件規(guī)定標準定義,CTV范圍包括原發(fā)灶(邊界為肺窗條件下GTV鱗癌、腺癌分別外放0.5 cm、0.7 cm)及縱隔轉移淋巴結(外放0.5 cm),不做縱隔淋巴引流區(qū)預防照射。原發(fā)腫瘤的PTV在頭足(SI)、左右(RL)方向的移動度依據(jù)治療體位模擬透視下觀察的腫瘤移動幅度而定,在前后(AP)方向外放范圍參考文獻而設定外放5 mm;轉移淋巴結則是在CTV基礎上各方向外放5 mm。
1.4.4 處方劑量的設計及治療計劃的優(yōu)化 應用CORVUS 6.0治療計劃系統(tǒng)進行計劃設計與劑量計算。方案優(yōu)化標準為:靶區(qū)劑量60 Gy/30次。應用組織不均勻性校正,90%等劑量線包繞PTV,肺V20(percentage of lung receiving RT dose more than 20 Gy, V20)<32%,雙肺平均劑量(mean lung dose, MLD)≤18 Gy,食管V55(percentage of esophagus receiving RT dose more than 55 Gy, V55)≤28%,V45(percentage of esophagus receiving RT dose more than 45 Gy)≤40%,脊髓最大受照劑量Ds≤45 Gy,全心平均劑量(mean heart dose, MHD)≤30 Gy。危險器官如食管、脊髓、雙肺和心臟也被勾畫。
1.5 觀察指標 ①GTVCT和GTVPET-CT的體積,PTVCT和PTVPET-CT的體積;②基于不同PTV的放療計劃的正常器官體積劑量直方圖DVH(dose volume histogram)分布的差異。
1.6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靶區(qū)大小經(jīng)檢驗后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配對t檢驗,參數(shù)大小經(jīng)檢驗為非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
2.1 分期改變 30例中6例PET-CT檢查后分期改變。3例分期下降,其中2例為PET排除了CT診斷為轉移的縱隔淋巴結,TNM分期從T3N2M0改為T3N0M0,臨床分期從IIIa期改為IIb期,1例是PET排除了對側縱隔轉移淋巴結,TNM分期從T3N3M0期改為T3N2M0期,臨床分期從IIIb期降為IIIa期。3例分期升高者,2例因PET發(fā)現(xiàn)了對側肺門和對側縱隔轉移淋巴結使TNM分期從T2N2M0改為T2N3M0,臨床分期從IIIa期改為IIIb期,1例PET/CT證實腫瘤累及心包,使TNM分期從T2N2M0改為T4N2M0,臨床分期從IIIa期改為IIIb期。
圖 1 18F-FDG-PET/CT顯像對NSCLC的靶區(qū)體積的影響。A:CT示左肺下葉癌并肺不張;B:融合圖像區(qū)分了不張與腫瘤組織;C:CT示無明確的轉移淋巴結;D:PET-CT發(fā)現(xiàn)相應部位淋巴結放射性濃聚。Fig 1 The Influence of PET-CT image on tumor volume of NSCLC. A: CT showed primary tumor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f left lower lobe of the lung; B: PET-CT showed activity uptake of gross tumor; C: CT showed negativ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 PET-CT showed activity uptake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2.218F-FDG-PET-CT顯像對NSCLC的靶區(qū)體積的影響 所有病例經(jīng)PET-CT掃描后靶區(qū)體積均發(fā)生了變化,GTVPET-CT<GTVCT者18例(GTVPET-CT=100.97±44.22,GTVCT=162.53±66.29, t=4.101, P=0.001),該18例中僅3例是由于排除了轉移淋巴結使靶區(qū)縮小,其余15例均為PET-CT明確了肺不張與腫瘤的邊界,排除了誤認為是腫瘤的不張的肺組織,其中靶區(qū)變化明顯者(變化大于25%)11例(61.1%);GTVPET-CT>GTVCT者12例(GTVCT=118.45±70.07, GTVPET-CT=170.58±72.58, t=2.887,P=0.015),均由于PET-CT檢查定位后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轉移淋巴結,其中淋巴結靶區(qū)變化明顯者(變化>25%)6例(50.0%),但全組GTV變化不明顯 (GTVPET-CT=128.81±65.93, GTVCT=144.89±70.15, t=1.047, P=0.304)(圖1)。
所有病例的PTV均發(fā)生相應的改變,18例縮?。≒TVPET-CT=192.85±89.68, PTVCT=285.73±96.97, t=3.803,P=0.003),12例增大(PTVPET-CT=281.43±110.38, PTVCT=188.04±72.50, t=3.806, P=0.001),但全組PTV變化不明顯(PTVPET-CT=227.12±94.96, PTVCT=245.99±110.19, t=0.780,P=0.442)。
2.3 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影響 全組病例CT計劃與PET-CT計劃的DVH參數(shù)比較,所有參數(shù)兩個計劃均無明顯差異(P值均>0.05),但將全組病例分為PTVPET-CT<PTVCT與PTVPET-CT>PTVCT兩個亞組后,放療計劃DVH參數(shù)的比較則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3.1 PTVPET-CT>PTVCT組 共有12例PTVPET-CT>PTVCT的患者,基于PET-CT融合圖像的放療計劃與基于CT圖像的放療計劃相比,在給予相同腫瘤靶區(qū)劑量60 Gy時,肺食管脊髓和心臟等正常器官的受量顯著增加(P值均<0.05,表1)。
2.3.2 PTVPET-CT<PTVCT組 共有18例PTVPET-CT<PTVCT的患者,基于PET-CT融合圖像的放療計劃與基于CT圖像的放療計劃相比,在給予相同腫瘤靶區(qū)劑量60 Gy時,肺食管脊髓和心臟等正常器官的受量顯著降低(P值均<0.05,表2)。
PET-CT在惡性腫瘤診治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日益引人囑目。PET-CT檢查相對于目前常用的CT、MRI等常規(guī)影像更能清楚直觀地確定腫瘤部位、淋巴結狀態(tài)、遠處轉移的范圍,在精確腫瘤的臨床分期、確定病變范圍等方面日益顯示出優(yōu)勢,為選擇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案提供了有力保障。
PET-CT用于放療模擬定位,能提供更豐富和準確的圖像信息[4-6]。目前臨床上定義NSCLC放療靶區(qū)通常是以CT影像為基礎的,但必須認識到以反映解剖結構和組織密度等形態(tài)學改變?yōu)橹鞯腃T掃描對于合并肺不張的NSCLC在確定肺不張與局部病變的相互關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此類患者進行精確放療靶區(qū)勾畫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便是增強CT掃描作用亦有限,為防止遺漏腫瘤組織,往往把過多的正常肺組織劃入GTV,導致GTV體積夸大,不僅增加了放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也影響局部腫瘤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7]。
表 1 PET-CT定位PTV增大者正常組織DVH參數(shù)比較Tab 1 DVH parameters of normal tissue for increased PTV based on PET-CT
表 2 PET-CT定位PTV縮小者正常組織DVH參數(shù)比較Tab 2 DVH parameters of normal tissue for decreased PTV based on PET-CT
PET-CT掃描用于NSCLC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改變了NSCLC患者的臨床分期。國內鞏合義等[8]對58例NSCLC進行PET-CT檢查,其中36.2%患者的臨床分期發(fā)生改變,27.6%的患者治療計劃發(fā)生改變。本研究對30例NSCLC患者進行PET-CT檢查,20.0%(6/30)的病例臨床分期發(fā)生改變,比例低于其它相關研究,原因可能是本組研究選擇的均是III期病例,分期集中,PET發(fā)現(xiàn)更多的轉移淋巴結多為期內改變,治療決策未發(fā)生改變,但所有病例的放射治療計劃均發(fā)生了改變。
國內外許多相關研究結果證實PET顯像對合并肺不張的NSCLC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Pieterman[9]報道PET顯像對于腫瘤組織和膨脹不全的肺組織,其SUV值有明顯差異,研究者認為膨脹不全的肺組織代謝活性很低,即根據(jù)SUV值的不同,可以區(qū)分腫瘤組織和周圍性肺不張。Bakheet[10]報道PET顯像具有一定的假陽性,限制了PET的特異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炎癥或感染因素。因而建議在此類患者中宜先行抗炎治療,以盡量避免假陽性的干擾。
PET顯像結合CT等影像學資料對于NSCLC原發(fā)腫瘤放療范圍的確定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價值。Bradley等[11]對26例NSCLC患者分別行PET-CT和CT檢查,并為每個病例分別勾畫兩個GTV,結果顯示:PET-CT融合圖像因為避開了CT上認為是腫瘤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組織,而使3例患者的GTV降低。本組病例經(jīng)PET-CT掃描后GTV縮小者18例,其中多數(shù)83.3%(5/18)是由于PET掃描區(qū)分了腫瘤組織與肺不張,有效地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損傷,提高了治療精度。
在淋巴結靶區(qū)勾畫方面,CT常以淋巴結大小作為診斷是否轉移的標準,但是不同部位正常淋巴結大小不一,炎性或反應性增生可造成淋巴結增大,而且約15%的轉移淋巴結也無明顯體積變化[12],因此,CT定義淋巴結靶區(q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18F-FDG-PET-CT顯像在檢出縱隔轉移淋巴結方面優(yōu)于CT,其靈敏性、特異性、準確性分別為96%、93%和94%,而CT為68%、65%和66%,尤其在檢出<1.0 cm陽性淋巴結方面顯示出優(yōu)勢,靈敏性、特異性及準確度為80%、95%、92%[13]。本組研究中12例患者因PET-CT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轉移淋巴結使GTV增大,其中50.0%(6/12)的GTV-N變化明顯(變化>25%);靶區(qū)縮小的18例患者中3例是由于排除了CT診斷的轉移淋巴結;16.6%(2/12)的患者通過PET掃描發(fā)現(xiàn)更多的轉移淋巴結使N分期升高。
PET/CT檢查后靶區(qū)體積改變也相應的影響了周圍正常組織的受照劑量和受照體積。Elisabeth等[14]比較行適形放療的NSCLC患者的CT計劃和PET-CT計劃,51.7%的患者GTV發(fā)生>25%的明顯改變,其放療計劃的V20、V36(全心臟受量>36 Gy)也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張碧媛等[15]報道15例NSCLC接受PET-CT檢查后,7例因檢出更多的轉移淋巴結而使靶區(qū)增大(P<0.001),另外8例排除了部分CT陽性淋巴結而使靶區(qū)縮?。≒<0.001), 靶區(qū)增大及縮小者的V20、MLD、食管V45、V55、MHD等均顯著提高或降低。鞏和義等[8]的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在伴有肺不張和阻塞性肺炎時可明顯縮小GTV,可更好地保護周圍正常肺組織。
本研究的結果與相關研究相似,比較兩個放療計劃,根據(jù)PET-CT融合圖像勾畫靶區(qū)使靶區(qū)體積均發(fā)生了變化。40.0%(12/30)因檢出更多的轉移淋巴結而使靶區(qū)增大,避免了靶區(qū)遺漏帶來的局控率的降低;60.0%(18/30)靶區(qū)體積縮小,其中多數(shù)83.3%(15/18)是由于PET掃描區(qū)分了腫瘤組織與肺不張,有效地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損傷,提高了治療精度;所有病例中靶區(qū)體積發(fā)生明顯變化者占56.6%(17/30)。靶區(qū)的改變使V20、V40、MLD、MED、MHD、Ds等指標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綜上所述,18F-FDG-PET- CT指導非小細胞肺癌的放射治療,可以更加準確定義靶區(qū),特別是對CT圖像上難以界定性質或范圍的病變,PET-CT提供了更準確的判斷依據(jù),有效避免了靶區(qū)遺漏或盲目擴大,為非小細胞肺癌精確放療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應該注意的是,利用PET-CT融合圖像定義NSCLC靶區(qū)也并非盡善盡美,如NSCLC原發(fā)腫瘤病灶在單純PET顯像上定義病灶邊界尚無理想的方法,應用PET/CT融合圖像確定原發(fā)腫瘤GTV邊界尚需進一步研究。同時,18F-FDG-PET-CT顯像在定性診斷NSCLC的淋巴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假陰性與假陽性,因此18F-FDG-PET-CT檢查作為一種新的影像技術,應用于NSCLC的放射治療過程,需要更細致、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