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梅
【摘 要】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新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闡述了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相應的處理辦法。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教學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規(guī)定的一個獨立學習領域,是國家規(guī)定、地方指導與校本開發(fā)的綜合性活動課程。它是與其他學科課程并列而不是從屬或依附于其他學科的一門必修課,而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jù)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計劃,規(guī)定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占15個學分。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有效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呢?
一、新課程背景下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設置
新課程背景下,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的設置要符合高中生學習特點和學校課程管理等條件,應該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提升。
為此,高一年級可以選擇與自然、社會和學生生活相關的社會生活類研究課題。通過研究,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們的服飾”、“鳳翔的泥塑”、“生活節(jié)能問題”、“尋找陜西小吃”、“走進中國電影”、“從宮崎駿動畫到對人類社會的反思”、“簡易電池的研究”、“校園中的不文明”。通過此階段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初步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和情感;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圍繞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習慣;使學生初步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發(fā)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技能;使學生了解科學對自然、社會、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形成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進入高二學年學生的升學壓力逐步加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面臨的問題。因而,此階段研究課題的選擇勢必關注如何通過有效開設研究性學習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加深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標。為此,高二年級的第一個研究課題可以選擇為學科結合類課題。在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明確此階段課題研究的目標和任務,接著下發(fā)課題“研究方向及研究點摸底表”,經過對全年級學生提供的課題研究方向及研究點的摸底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學生所選擇的研究方向涉及高中課程的每一個學科,研究點共計149個。我們從研究的內容、可行性及價值意義等方面及時給予了學生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要進一步思考并修改完善所選擇的研究點,此時年級學生共上報了109個研究點。隨后,我們請學校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專家”針對學生申報的研究點進行分析,并就該階段如何選題進行專題指導報告。在以上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學生正式申報研究課題,老師負責審核申報的研究課題,在這過程中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為此我們設計了“研究課題審核表”,學生從課題名稱、相關學科、相關模塊章節(jié)分別來填寫,例如(下表):
能完成此表填寫任務的課題組,研究課題就可以通過審核,而沒有通過審核的課題,我們再次給予學生指導。目前,通過審核的研究課題共有82個。本學期第十二周,我們進行了中期匯報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明顯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而且各個課題組的研究均和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通過這些課題的研究鞏固、加深、拓展了學生對于各學科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于各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二、新課程背景下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評價
普通高中新課程對學生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以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為宗旨的評價體系,在評價理念上要改變以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應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實現(xiàn)有個性特長的發(fā)展。而作為研究性學習這一課程,更能凸顯這樣的評價理念。在評價內容上我們將過程性評價(30%)、階段性評價(30%)和終結性評價(40%)相結合。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動態(tài)過程發(fā)展,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過程與方法的評價。評價項目包括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積極性、合作情況)、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活動記錄;階段性評價主要針對學生階段性課題研究的評價,評價項目包括中期匯報評價和中期匯報課題研究修改指導意見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從課題結題匯報、答辯情況和課題研究成果評價兩方面來進行。在評價中,我們通過評價主體的互動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動態(tài)化的評價過程,建立了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從而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成果
新課程背景下,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占15個學分,超過了必修課中各10個學分的語數(shù)外三門共同基礎課程,更加重了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分量,學生對于是否能夠順利獲得學分很是關心,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于本課題組的顯性成果結題報告(論文)會有所呈現(xiàn),而在此課程實施過程中,研究性學習實施管理教師、各個課題組指導教師都會對課題組結題報告(論文)的撰寫給予耐心的指導,因而有很多課題組的結題報告(論文)都較為規(guī)范而且很有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作為這門課程的實施管理教師更要有前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要及時對各個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為此,我們在研究性學習結題匯報及答辯后,就要回收各個課題組提供給評審教師的結題報告(論文),并根據(jù)評審教師評審出來的等級對結題報告(論文)進行分類匯編裝訂,從而形成一本本精美充實的結題報告(論文)資料冊。依據(jù)這樣的思路,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資料也可以進行匯編成冊,這樣一來,每一階段都會形成“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資料匯編”,“研究性學習結題資料匯編”。通過研究性學習成果資料匯編,我們有效的紀錄下了學生的整個研究過程,這對于探究更有效的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2007年9月起,我校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學生、老師和家長都十分關心,第一次模塊考試后,我們配合華商報進行了一次“與課改同行”的家長問卷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了學習程度不等的100位學生,讓他們的家長協(xié)助來完成此次問卷調查任務。在調查問卷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家長認為實施新課程改革后,開放式的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天性;實行“學分”制,可以鼓勵學生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獲得更多的知識;學生對學習更主動,更喜歡思考問題;觀察社會、分析問題和動手能力都有很大的進步。但大部分家長明顯對新課程改革實施抱有一種擔憂,一位家長談到自己的孩子以前一周還可以踢一次足球,可現(xiàn)在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壓得孩子確實是有點無法喘息。而更多的家長擔憂的是課程改革是否會對高考升學造成影響,能否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發(fā)展??梢?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負擔壓力確實不小,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必修課程但卻不列入高考范圍,如何有效開設這門課程,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研究課題。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行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