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黃岡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湖北黃岡438002)
《比丘尼傳》中比丘尼禪修狀況略論*
(黃岡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湖北黃岡438002)
《比丘尼傳》有許多習(xí)禪的比丘尼。她們習(xí)禪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修習(xí)禪觀的路數(shù),另一類為修習(xí)禪誦的法門。比丘尼通過禪定,在娑婆世界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和安寧。
比丘尼傳;習(xí)禪;禪觀;禪誦
禪,是禪那Dhyāna的略稱,從前翻作“思惟修”,其后譯作“靜慮”。原本是色界的心地定的一種現(xiàn)象,所以色界天眾的Dhyāna是“生得”的,是與生俱來的;今欲界眾生因修而得,是“修得”的,是思惟而修得的,是靠寂靜的心體成就的境界,所以名之為靜慮?!洞蟪肆x章》十三:“禪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舍。禪者是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xí),亦云功德叢林?!钡?它和禪宗的“禪”不盡相同;禪宗固然是以禪那得定發(fā)慧,不過,禪宗是以涅妙心為其本體的。但是,禪的修持卻又是佛教各宗各派所共通的。李世杰先生在其《印度哲學(xué)史講義》第七章第三節(jié)里談到“初期大乘經(jīng)典的成立及其思想”的禪的系統(tǒng)時,說“:禪定的思想,可溯源于佛陀;佛陀成道,亦由禪定方法而遂行,而佛陀說法,亦須先入三昧,然后為之。部派佛教時代的各種修法,當(dāng)然也不離定;就是智慧本身,亦須立在甚深的三昧,始有其深刻的發(fā)揮。至于般若經(jīng)時代,乃顯示‘教即觀’的根本立場,一切教說,均須以禪定為根本基礎(chǔ)。因此,禪是整個佛教的開始,同時是整個佛教的終局?!敝袊鸾痰氖?律宗、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天臺宗、賢首宗、慈恩宗、禪宗、凈土宗、密宗)的形成在隋唐時代就都已經(jīng)完成了。在中國佛教宗派形成之前,尤其是中國禪宗形成之前,僧侶的禪修狀況是怎樣的呢?本文嘗試以梁代釋寶唱撰述的《比丘尼傳》中記載的四個南方朝代(晉、宋、齊、梁)的比丘尼禪修的史料作為依據(jù),來探討中國古代早期的比丘尼禪修的基本面貌。
梁代釋寶唱撰述的《比丘尼傳》,雖然未像其所撰述的另一本僧侶傳記《名僧傳》一樣為僧侶分科來記載他們的高尚行為,但是寶唱在《比丘尼傳序》中還是對晉、宋、齊、梁四代比丘尼專修專習(xí)的主要方向作了一個簡略的概述,他說“:像法東流,凈撿為首,綿載數(shù)百,碩德系興。善妙、凈窮苦行之節(jié),法辯、僧果盡禪觀之妙。至若僧端、僧基之立志貞固,妙相、法全之弘震曠遠,若此之流,往往間出。并淵深岳,金聲玉振,實惟叔葉之貞干,季緒之四依也?!本案K路ㄞq尼、廣陵僧果尼在禪修方面有所修持,在《比丘尼傳》中,還有許多比丘尼“盡禪觀之妙”?,F(xiàn)在依據(jù)《比丘尼傳》四卷的順序,節(jié)略原文,錄列如下:
卷一(晉)
《建福寺康明感尼傳》專篤禪行,戒品無愆。
卷二(宋)
1.《吳縣南寺法勝尼傳》后游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隱。
2.《廣陵中寺光靜尼傳》靜少而勵行,長而習(xí)禪思?!瓘膶W(xué)觀行者常百許人。
3.《廣陵僧果尼傳》果戒行堅明,禪觀清白。每至入定,輒移昏曉,綿神凈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反。……時宴坐經(jīng)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zhuǎn),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于是愚者駭服?!?/p>
4《.山陽東鄉(xiāng)竹林寺靜稱尼傳》游心禪默,永絕塵勞。
5《.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中提及的慧宿尼(慧宿尼)欲學(xué)禪定,又無師范。
6《.東青園寺業(yè)首尼傳》深解大乘,善構(gòu)妙理,彌好禪誦,造次無怠?!瓡r又有凈哀、寶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潔,有聲京縣。哀久禪誦,任事清允?!钟械茏訒乙?兼通禪律。
8.《竹園寺慧浚尼傳》深禪秘觀,無不必入。……禪味之樂,老而不衰
9.《普賢寺寶賢尼傳》操行精修,博通禪律
卷三(齊)
1.《禪基寺僧蓋尼傳》受業(yè)于隱、審二禪師,禪師皆嘆其易悟。齊永明中,移止禪基寺,欲廣弘觀道。道俗咨訪,更成紛動,乃別立禪房于寺之左,宴默其中?!瓡r寺又有法延者,本姓許,高陽人也,精進有行業(yè),亦以禪定顯聞也。
2.《東青園寺法全尼傳》端莊好靜,雅勤定慧。初隨宗、瑗,博綜眾經(jīng);后師審、隱,遍游禪觀。晝則披文遠思,夕則歷觀妙境。
3.《法音寺曇簡尼傳》禪思靜默,通達三昧
4.《法音寺凈圭尼傳》三業(yè)禪秘,無不善達
5.《集善寺慧緒尼傳》時有玄暢禪師,從蜀下荊,緒就受禪法,究極精妙,暢每稱其宿習(xí)不淺。緒既善解禪行,兼菜蔬勵節(jié)。
6.《法音寺曇勇尼傳》常以禪律為務(wù)
7.《剡齊興寺德樂尼傳》樂咨請深禪,窮究妙境
卷四(梁)
1.《禪林寺凈秀尼傳》復(fù)聞空中語曰:‘諸尼避路,秀禪師歸?!懵橐罗绞?躬執(zhí)泥瓦,夙夜盡勤,制龕造像,無所不備。同住十余人,皆以禪定為業(yè)。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從其所集,宜名禪林。
2.《禪林寺僧念尼傳》齊永明中,移住禪林寺,禪范大隆,咨學(xué)者眾。
4《.梁閑居寺慧勝尼傳》為凈秀尼弟子,住禪林寺。具戒以后,講《法華經(jīng)》。隨集善寺緒尼學(xué)五行禪。后從草堂寺思隱、靈根寺法穎,備修觀行,奇相妙證,獨得懷抱。
5《.東青園寺凈賢尼傳》有干局才能,而好修禪定?!瓘?fù)有惠高、寶,皆知名。惠高坐禪誦經(jīng),勤營眾務(wù)。
6《.竹園寺凈行尼傳》晚節(jié)好禪觀,菜食精苦
7《.閑居寺僧述尼傳》從禪林寺凈秀尼出家。節(jié)行清苦,法檢不虧,游心經(jīng)律,靡不遍覽,后偏功《十誦》,文義優(yōu)洽。復(fù)從隱、審二法師。咨受秘觀,遍三昧門。移住禪林寺,為禪學(xué)所宗。……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禪寂為樂。名曰閑居。述動靜守貞,不浮飾。宋齊之季,世道紛喧,且禪且寂,風(fēng)塵不擾。
8《.樂安寺釋惠暉尼傳》講說不休,禪誦無輟,標心正念,日夕忘寢。
9《.頂山寺釋道貴尼傳》觀境入定,行坐不休?;谶^發(fā)愿,言辭哀懇,聽者震肅。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善相推敬,為造頂山寺,以聚禪眾。請貴為知事,固執(zhí)不從;請為禪范,然后許之。
從禪修的角度對上述諸多的史料進行分類,我們大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修習(xí)禪觀的路數(shù),另一類為修習(xí)禪誦的法門。這上述兩類修行的方式,目的都是為禪定的十種利益,即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無煩惱,四、守護諸根,五、無食喜樂,六、遠離愛欲,七、修禪不空,八、解脫魔,九、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下面嘗試分析:
修習(xí)禪觀的路數(shù),有廣陵僧果尼、景福寺法辯尼、竹園寺慧浚尼、禪基寺僧蓋尼、東青園寺法全尼、成都長樂寺曇暉尼、梁閑居寺慧勝尼、東青園寺凈賢尼、竹園寺凈行尼、閑居寺僧述尼、頂山寺釋道貴尼等比丘尼。其中禪基寺僧蓋尼是從僧隱、僧審二位禪師修習(xí)禪觀的,“禪師皆嘆其易悟。”她還“南游京室,住妙相尼寺,博聽經(jīng)律,深究旨歸,專修禪定,惟日不足。寒暑不變衣裳,四時無新飲食,但資一菜中飯而已。”這一種精勤的態(tài)度,實在令人欽佩并為之感動。東青園寺的法全尼,與僧蓋尼是同一法系的,據(jù)《青園東寺法全尼傳》記載“:法全,本姓戴,丹陽人也。端莊好靜,雅勤定慧。初隨宗、瑗博采眾經(jīng),后師審、隱遍游禪觀?!狈ㄈ嵋彩歉鷱膶?、隱二禪師學(xué)習(xí)禪觀。跟從審、隱二禪師學(xué)習(xí)禪觀的還有僧述尼《,閑居寺僧述尼傳》說“:(僧述)八歲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從禪林寺凈秀尼出家,節(jié)行清苦,法檢不虧,游行經(jīng)律,靡不遍覽;后偏功《十誦》,文義優(yōu)洽。”雖說文義優(yōu)洽,律學(xué)精審,畢竟師傳的禪機不昧,于是“復(fù)從隱、審二師諮受秘觀,遍三昧門。移住禪林寺,為禪學(xué)所宗,去來投集,更成囂動?!鄙畬徢蠖U法于曇摩蜜多(見《高僧傳?習(xí)禪篇》中《僧審傳》),僧隱學(xué)禪于玄高(見《高僧傳?習(xí)禪篇》中《僧隱傳》),曇摩蜜多與玄高二位禪師的禪學(xué)是承傳了鳩摩羅什法師的禪觀之學(xué)的。關(guān)于禪觀的法門,鳩摩羅什法師譯的《禪秘要法》云“:爾時佛告迦羅難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于今日快問如來,滅亂心賊甘露正法,三世諸佛治煩惱藥,關(guān)閉一切諸放逸門,普為人天開八正道。汝好諦觀,莫令心亂?!边@一種諦觀,就是所謂的系心住,于是,從第一“白骨觀”直到第三十“火大觀”,都是“斷生死種,度煩惱河,竭生死海,滅愛種子”的微妙法門“,此觀功德,如須彌山流出眾光,照四天下。行此觀者,具沙門果,亦復(fù)如是?!本案K路ㄞq尼和成都長樂寺曇暉尼是直接依從外國禪師良耶舍學(xué)習(xí)禪觀的并且傳授良耶舍禪觀方法的。良耶舍對于有習(xí)禪稟賦曇暉尼,倍加保護和提攜。良耶舍對于中國古代比丘尼人才的培養(yǎng)和教育有一定的貢獻。修習(xí)禪觀所達到的境界,據(jù)《比丘尼傳》記載為禪定之后,人如木石,幾近如死。比如廣陵僧果尼“宴坐經(jīng)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zhuǎn),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景福寺法辯尼也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她“每預(yù)眾席,恒如睡寐。嘗在齋堂,眾散不起,維那驚觸,如木石焉,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言語尋?!?。
除禪觀之外,禪誦是中國古代早期比丘尼禪修的另一個法門?!侗惹鹉醾鳌酚涊d法音寺的曇簡尼“禪思靜默,通達三昧”“,禪思靜默”就是一種禪誦修習(xí)的法門。其實,禪并不是靠思想的;更徹底地說,禪是排除一切理論、概念的。所以,禪思大概即數(shù)息、相隨、止、觀、還、凈等的一種持誦,也就是念安般的一念而已。為曇簡尼所欽遲而至于為之舍寺的慧明法師,也是修習(xí)禪誦一法的。據(jù)慧皎的《高僧傳》卷十二《齊始豐赤城山釋慧明傳》說“:釋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東吳。明少出家,止章安東寺;齊建元中,與沙門共登赤城山石室……于是棲心禪誦……齊竟陵文宣王聞風(fēng)礻氏挹。”曇簡尼舍寺于比丘慧明,與他們同習(xí)同一法門也有關(guān)系。修持禪誦此法的,在《比丘尼傳》中還有:東青園寺的業(yè)首尼“,業(yè)首,本姓張,彭城人也。風(fēng)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構(gòu)妙理,彌好禪誦,造次無怠。”此外,與業(yè)首尼同時,并且同在東青園寺比丘尼如凈哀、寶英、法林、曇寅等,都是修持此一法門的?!稏|青園寺的業(yè)首尼傳》還特別說明:凈哀“久習(xí)禪誦”、曇寅“兼通禪律”?;輹熌嵋彩恰爸v說不休,禪誦無輟”。不只如此《,比丘尼傳》中凈賢尼、慧高尼、寶尼等,也是這一路子的。《東青園寺凈賢尼傳》說到她們的修法,是“:好修禪定、博窮經(jīng)律……慧高坐禪誦經(jīng),勤營眾務(wù);寶講《法華經(jīng)》,明于觀行?!痹僬?禪林寺凈秀尼創(chuàng)建了禪林寺,而她修行的功夫卻是傳自業(yè)首尼的?!抖U林寺凈秀尼傳》曰“:(凈秀)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如此推遷,至十九方得聽許,為青園寺首尼弟子。事師竭誠,猶懼弗及”大約凈秀尼也是修習(xí)禪誦一法。禪林寺受學(xué)于東青園寺,而奠立了禪風(fēng),所以從太后寺法護尼出家的僧念尼,當(dāng)她移居禪林寺以后,竟然也以禪學(xué)著稱?!抖U林寺僧念尼傳》記載“:齊永明中移住禪林寺,禪范大隆,諮學(xué)者眾?!辈贿^,凈秀的兩位高足:慧勝尼與僧述尼,走的卻是禪觀的法門;但是不管是修習(xí)禪觀還是修習(xí)禪誦,都是“習(xí)禪”?!陡呱畟鳌分袑x京師(今陜西西安)道場寺稱之為“比丘禪學(xué)窟”“,比丘尼的禪學(xué)窟”那就是東青園寺(今江蘇南京附近)了。由以上推論可知,其時比丘尼的禪學(xué)修行是以東青園寺為主,而推擴于禪林寺,因之蔓延于天下的。
《比丘尼傳》中也出現(xiàn)了禪凈雙修的比丘尼。比如頂山寺釋道貴尼《,頂山寺釋道貴尼傳》云“:道貴,本姓壽,長安人也。幼清夷沖素,善研機理,志干勤整,精苦過人。誓弘大化,葷鮮不食,濟物為懷,弊衣自足。誦《勝》《、無量壽經(jīng)》,不舍晝夜。父母愛念,使其為道?!^境入定,行坐不休?;谶^發(fā)愿,言辭哀懇,聽者震肅。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善相推敬,為造頂山寺,以聚禪眾。請貴為知事,固執(zhí)不從;請為禪范。然后許之?!?/p>
以上對《比丘尼傳》中比丘尼禪修的狀況作了一個整理。無論是禪觀、禪誦還是修禪修凈等哪一種修行的方法,這些中國古代的比丘尼都是信仰堅定,心懷虔誠,最終也都從禪修之中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了一塊平靜而安寧的樂土。
[1][梁]釋寶唱撰.比丘尼傳,大正藏[Z].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2][梁]釋寶唱撰.比丘尼傳>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10).
[4]李世杰撰.印度哲學(xué)史講義.[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The discussion of Bhikshuni practising Zen in Bhikshuni Biographies
LIU Yao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Bhikshuni Biographies is the first boo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which deals exclusively with chinese women who practiced Buddhism.In this book Bhikshuni practised Zen by two ways:one is meditation,the other is Buddhist chant.Results is that Bhikshuni enjoyed quiet and peaceful.
Bhikshuni Biographies;Practise Zen;Meditation;Buddhist chan
B949.9
A
1672-1047(2010)05-0073-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5.22
[責(zé)任審校:郭杏芳]
2010-07-14
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湖北古代佛教女眾修行考論”(2009q156)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男,文學(xué)博士。E-mail:liuyaocj@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