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龍
(滁州學院 教育與法政系,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鄭愛龍
(滁州學院 教育與法政系,安徽 滁州 239000)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的教學方式之一。網絡的普及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既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此,充分地利用網絡載體,構建虛擬實踐教學模式,實施虛擬實踐教學,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平臺。
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模式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引入虛擬實踐教學法,將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與基礎理論相結合,使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和理論進一步立體化、形象化、直觀化,是一種較為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益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而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教學方式之一,是促進理論內化為自覺的重要途徑。對此,虛擬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導下,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為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利用直觀鮮活的案例、圖像、情境等,激活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大學生參加多樣性的社會活動,實現大學生認知社會、體驗人生,由“教化”到“內化”、“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一種教學模式,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理念。
網絡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正日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價值觀念。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即將徹底改變人類生存及生活模式,而控制與掌握網絡的人就是人類未來命運的主宰,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將擁有整個世界”[2]?!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也指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3]。因而,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也必然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zhàn)。
1、豐富的網絡資源與正確的鑒別取舍
信息共享是網絡的一大優(yōu)點,也是網絡存在的價值所在。當前,網絡已成為各種信息資訊的集散地,通過網絡我們能搜索到各種相關信息資源。這一方面為我們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資料來源,有利于提高課程實踐教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但另一方面,在網絡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網絡上也充斥著相互激蕩的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與分化的政治圖謀等信息。個別網站還傳播不健康信息,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網絡正成為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灰色污染”、“黃色污染”、“黑色污染”,甚至使很多人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難以自拔。這使得我們在虛擬實踐教學的資源選擇過程中,必然面臨著正確鑒別和取舍的要求,要使之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始終保持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的教育教學目標。
2、多樣的教學方式與有效的判斷選擇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眾多的實施方式。如直觀的圖片展示、逼真的音樂背景、高清晰的視頻播放等,這都是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徑。但不恰當的選擇或者過度的使用會影響到其使用的效果。一是不恰當的使用。實踐方式的選取應注意恰當、適用,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特點,以能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目標,同時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應以視頻實踐為主,其他手段為輔,而法律基礎部分則以圖片展示為主,而其他手段為輔。
3、積極參與的學生與消極應對的教師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統(tǒng)計: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3.84億,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其中10-29周歲的青少年占總數的60.4%,而大學生占總數的24.3%[4]??梢?,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虛擬網絡的積極接受者和重要參與者。筆者在2009年5月所做的調查(以安徽師范大學、滁州學院、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三所高校為例)顯示:大學生中電腦的擁有率分別為大一27.3%、大二53.6%、大三、大四97.5%,而且有電腦的大學生全部能連接上網,沒有電腦的大學生到了大二以后也100%接觸過網絡。這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實施虛擬實踐教學提供了前提。相比較而言,教師對于網絡的參與往往僅限于簡單的資料搜索和復制,缺乏為教學而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只是消極被動的接受。這導致教師在實施虛擬實踐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資料過時、方式落后等尷尬狀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虛擬實踐平臺體系的構建,其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平臺:
1、虛擬實踐的主體平臺構建
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虛擬實踐主體是指具有主觀認知和正確鑒別選擇能力的教師和學生構成的“雙主體”。第一,教師主體。教師擔負著根據教學目標提出虛擬實踐目的,搜集、組織和創(chuàng)設虛擬實踐客體,駕馭和控制實踐活動有效進行等任務。對此,教師的相關能力和素質直接關系到虛擬實踐教學的效果和成敗。而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科技對于很多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計算機及相關知識培訓的教師來說是個知識和能力的盲區(qū),這就要求實施虛擬實踐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其一,是網絡知識和能力,主要包括網絡資源系統(tǒng)的建立、維護、改善等技能,較高網絡管理才能,熟練運用相關軟硬件的知識和能力等,如音視頻資料的編輯和剪接的知識和技能、網絡資料的合成技能、虛擬實踐情境的創(chuàng)設技能等;其二,是政治責任感、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網絡資源復雜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構建虛擬實踐資源時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備敏銳的捕捉時代信息的能力,做到有鑒別、有選擇的組織虛擬實踐教學。第二,學生主體。在虛擬實踐中,學生不是完全被動的參與,而是主動的參與到虛擬實踐的全過程中,包括虛擬實踐內容的組織、方式的選擇、效果的評價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大學生也具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如相關的網絡知識和計算機應用技能;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guī)知識等。虛擬實踐就是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實踐活動中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教學相長的實踐教學過程。
2、虛擬實踐的客體平臺構建
虛擬實踐的客體是指實施虛擬實踐的內容體系,主要表現為實踐主體活動對象的資源庫。在表現形式上,包括一切可以利用、有助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可以通過網絡展現的顯性和隱性資源,并且通過教師的編輯、剪接、組合,以特定的氛圍呈現出來的虛擬情境。如相應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在特征上應該具備:第一,針對性。虛擬實踐的資料應密切聯系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的實際,圍繞大學生最關心的核心問題,并符合不同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如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群體應區(qū)別對待,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第二,時效性。虛擬實踐的資料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體現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創(chuàng)新理論。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的虛擬實踐資料應反映我國當前倫理學、政治學、哲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彰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價值等;法律基礎部分的虛擬實踐資料應涵蓋我國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執(zhí)行等的最新信息,體現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等。
3、虛擬實踐的中間介質平臺構建
虛擬實踐的中間介質平臺主要是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的所有軟、硬件設施的綜合體系,是連接“雙主體”之間、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其中以溝通“雙主體”之間聯系的實踐評價和反饋平臺尤為重要。虛擬實踐只有在不斷的評價和總結經驗中,才能不斷改進和完善,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對此,有效的評價反饋體系包括:第一,顯性的評價反饋系統(tǒng)。如師生雙方的E-mail、QQ、MSN等單向聯系的網絡聯絡系統(tǒng)。這種評價反饋系統(tǒng)有利于有針對性地反映虛擬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便于教師對虛擬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進和完善,使之更能有的放矢。第二,隱性的評價反饋系統(tǒng)。如校園BBC、QQ群等群體聯系的網絡聯絡系統(tǒng)。這種方式具有匿名性的特點。師生雙方在交流和溝通時沒有心理上的對抗和壓力,學生沒有任何約束,因而學生所發(fā)表的觀點更能體現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通過群體的討論,評價的結果也更全面和客觀。這兩種方式相互結合使用,取長補短,有利于促進虛擬實踐的有效實施。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603&infoid=8955
[2]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文明[M].陳峰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3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 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 jsp?tablename=2038&infoid=6613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 計 報 告 [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 index_81.html
G642
A
1009-9530(2010)05-0097-02
2010-03-16
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09jyy014,2008jy050)
鄭愛龍(1977-),男,安徽滁州人,滁州學院教育與法政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