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筱
(淮南師范學院 美術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從漢畫像中的人物圖像看漢代人的審美意識
馬筱
(淮南師范學院 美術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漢人物圖像藝術滲透著漢代人的審美心理,它所表現(xiàn)的藝術世界展示出兩種意識結構:儒家審美意識和道家審美意識。
漢人物圖像;儒家;道家
國內(nèi)學術界常任俠[1]5和顧森先生[2]1認為漢畫像包括漢畫像石、磚、壁畫、帛畫等的圖像資料。漢畫像作為藝術的“精靈”,它既保存有精神傳統(tǒng)的活力,又是我們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繪,也是我們民族文化意蘊的結晶體。漢畫像通過大量的人物畫,直接、有力地把漢代民族深層心理活動刻畫在石塊或磚上了,漢人物圖像和古希臘雕刻一樣都是人性的完善,力量和美的化身,表達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作為漢畫像主要題材的人物(漢代社會中的各種實在人物、歷史與傳說人物、虛擬的神話與鬼怪人物),值得研究和探討。對漢代那些反映人生境界的人物圖像進行一次系統(tǒng)深入的鉤稽和整理,并通過對相關思想行為的分析,將有助于我們解讀漢代人的審美觀念。
漢人物圖像可以讓我們透視漢代人的審美心理。漢畫像作為喪葬習俗的產(chǎn)物,它隱含了漢代人的群體習俗理念以及信仰等精神意識,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包含了漢代人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習俗”的復合載體。
漢人物圖像所表現(xiàn)的藝術世界,為我們展示出兩種意識結構。
漢畫像中的人物圖像為我們展示出儒教政治和倫理體制。儒家美學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以仁學為哲學基礎,強調個體審美追求與社會政治倫理規(guī)范。山東為孔孟故里,兩漢崇儒之風最盛。
漢畫像在山東、陜西、河南、四川、江蘇等省屢有出土,從目前的出土情況來看,漢畫像中的人物圖像多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題,并且儒家的主題在山東極其流行。這類畫像最好的一個例子是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其東、西、南三壁,一面石壁就雕刻有孝子故事10余個、歷史人物以百計。如西壁由上至下,第三層刻曾母投杼、閔子騫失棰、老萊子娛親、丁蘭供木人等孝子故事;第四層刻曹子劫桓、專諸刺吳王、荊軻刺秦王等歷史故事;東壁第四段刻要離刺慶忌的故事……。從總體上看,武梁整個祠堂東西壁與后壁畫像內(nèi)容以歷史上的俠義烈士、孝子、節(jié)女、圣賢明君和事關興亡的歷史故事或傳說為主,這應是與當時社會風氣上普遍重視以古為鑒,以惡為戒,以善為師的倫理訴求相一致的?!拔淞红舢嬒竦脑O計意圖十分明顯:墻面上的畫像旨在向人們宣揚體現(xiàn)儒家最高道德水準的歷史人物,而這些儒家道德構成了漢代人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3]183因此說這種人物圖像的觀念意義,在于它是作為一種直接服務于儒學教化功能需要的繪畫樣式,顯然這類人物圖像體現(xiàn)了漢代人儒家理性主義的審美心理。
按照儒家忠孝節(jié)義的原則安排墓室畫像的,還可舉和林格爾漢代墓室壁畫。墓中室的南、西、北三壁繪制表現(xiàn)儒家忠孝節(jié)義的畫像也有80余幅,且都標注有榜題,至今尚可辨者,南壁計有:二桃殺三士、伍子胥逃國、勇士孟賁、俠客要離。西壁計有:閔子騫、曾參孝母、許穆夫人。北壁計有:丁蘭、邢渠、冉伯牛、代趙夫人、慈母、仁姑、秋胡戲妻、孫叔敖母。[4]35-40此類畫像內(nèi)容在全國各地漢畫中也有呈現(xiàn)。舉例來說,唐河針織廠漢畫墓一共出土了74塊畫像石,除裝飾圖案外,反映儒家思想內(nèi)容的圖像就有50幅。[5]26-32上述有關世俗道德的故事大致可分成四個體系:第一,描寫君臣關系的忠貞。漢人物圖像中,有關君臣關系的故事主題有荊軻故事;曹沫故事、專諸故事、藺相如故事、豫讓故事、攝政故事。第二,描寫父子關系的子和孝。表現(xiàn)父子關系的故事主題有董永故事、曾子故事、閔子騫故事、老萊子故事、丁蘭故事、柏榆故事、二州孝人故事、義漿羊公故事。第三,描寫夫婦關系的貞節(jié)。反映夫婦關系的故事主題有梁高故事、秋胡戲妻故事、京師節(jié)女故事。第四,兄弟關系。反映兄弟關系的故事有朱明故事、梁節(jié)姑姊故事。這些反映儒家忠孝節(jié)義道德準則的人物畫像的存在,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道德追求。
通過上述的圣賢、君子、孝子、烈女等人物圖像可以看出,儒教是作為統(tǒng)治階級特有的普遍教養(yǎng)存在的。用這些具有儒教勸戒主義味道的歷史人物故事畫像來教育時人,突出地體現(xiàn)了漢代人“成教化,助人倫”的儒家功能審美意旨。
漢畫像中的人物圖像還有大量表現(xiàn)宴飲樂舞[6]95、百戲、庖廚、車騎出行的畫面。從表面上看這些畫面似乎與儒家美學思想掛不上鉤。但從本質上來看,它卻與儒家倡導的孝親倫理的美學精神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漢畫像本身就是漢代舉孝廉、崇厚葬之風的產(chǎn)物。漢代由于讖緯迷信思想彌漫朝野,人們相信靈魂不滅,認為死亡只是原有生活的延續(xù),再加上歌功頌德的習俗,于是活著的人希望死者到另一個世界后,生命長存,可以享受其生前所夢幻的可望可即的理想生活模式,體現(xiàn)了生者的至孝之心。事實上這是儒家思想中孝道對社會的深刻影響,更使得這些人物圖像具有獨特的儀式功用和宗教信仰內(nèi)涵。
漢代最高統(tǒng)治者雖然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但獨尊儒術的體制并沒能真正實現(xiàn),實際上是以儒家為主融合了道、法、神仙方術等多家思想,因此我們在漢畫像里看到了大量崇尚道家黃老思想的圖像,與道家思想相關的升仙主題在四川畫像中占據(jù)優(yōu)勢,如羽化升仙,祈求長生不死,西王母東王公是四川石棺畫像的流行題材。
從這些題材來看,漢代人常通過羽化升仙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一種人生幸福的理想模式。個人羽化升仙更是漢畫像常出現(xiàn)的母題,圖像中洋溢著升仙成道的歡樂氣氛,人和動物無不處于飄逸灑脫狀態(tài),毫無悲哀痛苦之感。請看那些身披羽翼、纖小輕盈的羽人是那樣酷愛自由,他們成了漢代人的化身,自由嬉戲飛翔在神仙世界里,這個神仙世界就是漢代人心中自由的精神世界;掌握長生不死之藥的西王母與東王公坐于“懸圃”之上,下有玉兔搗藥,這個看似平淡簡單的畫面卻包含了漢代人祈求長生不死的強烈心愿。透過這些粗獷樸實、線條優(yōu)美生動的繪畫和它所處的墓室建筑特征,從畫像內(nèi)表現(xiàn)出的陰陽觀、長生術、辟邪和神仙思想中,可深切地感受到兩漢時期與我國古老的民間信仰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道家文化的廣奧和真實存在。漢代,方仙道盛行,自上層統(tǒng)治階級到普通百姓,在祈求長生成仙的同時,對于親近人的死亡,亦均希望并相信其靈魂升仙。升仙畫像圖所表現(xiàn)的對神仙世界的憧憬,不是哪一個具體人的,而是整個民眾的意識。漢畫像雖出現(xiàn)在貴族和富商的墓葬中,但從其形成來看,它不是個人意識行為,而是群體的意愿和生活習慣,因為它發(fā)生于民間,是民間工匠所為,由集體創(chuàng)作,在民間流傳,代表了民間的真實思想。又由于漢畫像本質上屬于民間藝術[2]2,所以這些圖像的思想和行為反映出濃郁的民間色彩。因此就這兩點來說,漢畫像體現(xiàn)了民間世俗階層的審美意識。
事實上把羽化升仙內(nèi)容與那些反映仁義禮智信內(nèi)容的人物畫像共置一墓或一祠堂之中的本身(四川畫像中,儒家故事與升仙題材并行不悖,相輔相成。我們在武梁祠畫像中也發(fā)現(xiàn)這種二元性表現(xiàn))就說明當時漢代人是儒道兩種情結??梢姡宓老圄鄣恼軐W深深影響著漢代人的心理,漢人物畫像正是這種心理的表現(xiàn)。正如李澤厚所說:“盡管儒家和經(jīng)學在漢代盛行,成人倫助教化,懲惡揚善,被規(guī)定從文學到繪畫的廣大藝術領域的現(xiàn)實功利職責,但漢代藝術的特點卻恰恰是,它并沒有受這種儒家狹隘的功利信條的束縛,剛好相反,它通過神話跟歷史,現(xiàn)實和神,人與獸同臺演出的豐滿的形象畫面,極有氣魄地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世界。 ”[7]73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折光,特定時期的藝術反映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面貌。在漢代人看來,漢畫像中的人物圖像,是人們在崇拜征服、追求事功、喜好享樂價值觀的影響下生命精氣的流露,是儒家“為政以德”、“天下歸仁”、“可使有勇”、歡樂祥和理念的體現(xiàn)。它在包含豐富的道德內(nèi)涵之同時,也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層面,彰顯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精神氣魄。漢人物圖像所表現(xiàn)出的以辟邪升仙為基本宗旨的道教審美意識,是兩漢時期一定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綜合因素在人類意識形態(tài)觀念上的反映,通過繪畫創(chuàng)作這種無聲的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兩漢時期,有著深厚復雜文化背景的靈魂不滅與神仙思想,已成為人類在強大的社會力量和無法控制的超自然力量面前因恐懼心理產(chǎn)生的思維空白的最合適的填充劑,具有十分廣泛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所以漢人視墓穴就決不是簡單的墓主人肉體的存放場所,刻繪在墓室建筑材料上的一幅幅與仙有關的漢畫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墓主人升入仙國和在仙鄉(xiāng)勝景中的活動描述,它使升仙這種神圣誘人的人生歸宿方式理想圓滿化。
因此說,漢畫像中的人物圖像彰顯的漢代民間群體的思想信仰與習俗禮儀內(nèi)容透視了漢代人的審美心理。
[1]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8·畫像石畫像磚[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2]顧森.中國漢畫圖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7
[3][美]巫鴻.禮儀中的美術[M].鄭巖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4]內(nèi)蒙古文物工作隊,內(nèi)蒙古博物館.和林格爾發(fā)現(xiàn)一座重要的東漢壁畫墓[J].文物,1974,(1)
[5]周道,李文華.唐河針織廠漢畫像石墓的發(fā)掘[J].文物,1973,(6)
[6]李發(fā)林.山東漢畫像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2
[7]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J20-02
A
1009-9530(2010)05-0079-02
2010-07-10
馬筱(1978-),女,安徽碭山人,淮南師范學院美術系教師,碩士,主要從事美術教育與創(chuàng)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