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榮
(1.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2.和田市第三小學 新疆和田 848000)
談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李民榮1,2
(1.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2.和田市第三小學 新疆和田 848000)
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多實踐是提高小學科學課效果的有效途徑,是開闊學生眼界、發(fā)展學生智力、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辦法。
走出課堂;走進自然;教學;觀察;實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普遍使用,為課堂教學插上了雙翅,那么走出教室,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科學探究活動,是提高小學科學課效果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開闊學生眼界、發(fā)展學生智力、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和勞動技術的增強都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fā)展?!睂崿F新課程規(guī)定的目標,僅局限在教室課堂里,依靠聽課和看書是難以達到目的的,必須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大自然,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我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深刻地體會到:
1.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可以使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領略大自然的魅力,領略大自然的神奇,激發(fā)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把學生帶進大自然可以發(fā)現許多新的現象和新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科學的思想情操。
課外科技活動與課堂教學并不沖突,而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特別是在科學課教學中,課外科技活動能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課外科技活動和科學課教學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讓學生獲得科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使他們健康發(fā)展,那么第二課堂科技活動與科學教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走出課堂,開闊了眼界,而且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樣相互促進,不但活動有內容,而且為科學課的教學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數據和實驗基礎,給科學課的教學增添了許多色彩,同時又為課堂解決了不少問題,科學課教學的效果也大大提高。我在給四年級講科學課時,為整個年級四個班成立了一個課外科技活動小組,每個班抽取三到四個人參加,小組活動的內容是觀察和記錄和田地區(qū)每天天氣的變化情況(如晴、陰、雨天、風向、風力、早晚溫差的變化、沙塵等真實情況),在這期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要自己動手制作風向標、親自安裝百葉箱、溫度計、風速計等,每天早、晚進行仔細觀察和記錄,通過一個學期的活動,同學們積累了大量的真實數據和基礎知識。提高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四年級上冊很多教學內容涉及氣象知識,同學們在上這些課的時候容易理解,實驗操作輕而易舉,以前不喜歡上副科的學生現在也有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班上幾名后進生,現在成了科學課上的積極分子。
科學課教學一般就是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首先設疑、進行提問、然后解答,最后鞏固知識,學校條件比較好的備有學科標本、掛圖、實驗儀器,現在又有了現代化的多媒體,如投影、錄像等,可是這些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些影像,只能看,而且有時看不清楚,弄不明白,其實同學們更喜歡的是能自己動手,親手接觸活生生的實物(小動物、植物),來操作實驗。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植物的生長變化》,第二單元是《動物的生命周期》,教科書上以蠶為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周期現象的,我去年在教這個單元的時候,由于學校條件的限制,當時只能在課堂上給同學們看看蠶每個時期、每個狀態(tài)的標本,給同學們講講養(yǎng)蠶的方法,可是后來通過平時的提問和期末的考試來看,效果并不理想。今年我改變了去年的教學方法,開學前我就準備好了一些蠶卵,開學不久,還在學習第一單元的時候,這時候已經是三月份了,和田地區(qū)的氣溫已經上升到二十幾攝氏度,已經適合蠶的生長,我將蠶卵分成四份,每個班分一份,讓全班同學每天來觀察蠶卵的變化,當蠶出卵以后,每個班指定兩名同學每天來管理蠶的生活,每天分早上、中午、下午給蠶添加桑葉和清理蠶房間的衛(wèi)生,其他同學每天認真觀察蠶的生長變化情況,一個同學將蠶每天的生長變化記錄下來。在這期間,同學們興趣特大,熱情特高,每天下午剛一放學就到處給蠶找桑葉去了,對蠶照顧得非常細心周到,把蠶當作自己的寶貝一樣,很多同學都要求自己來管理蠶。就這樣,經過四十多天的細心喂養(yǎng),當蠶第四次脫完皮以后不幾天就開始做繭了,又過了10-15天的時間,蠶蛾出現了,蠶蛾通過交配后產下許多蠶卵自然死去了。在這些天里,同學們學習了不少知識,而這些知識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例如在給蠶喂桑葉的時候,桑葉上不能有露水,這樣蠶會得病死的;再如蠶在每次蛻皮前會出現怎樣的征兆;蠶每隔多少天蛻一次皮?同學們還明白了書上的蠶卵為什么有幾種顏色,原來蠶卵剛產下來是淡黃色的,過一兩天就變成粉紅色的,再過四、五天又變成灰綠色的或者紫黑色等等。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里同學們已經逐漸養(yǎng)成科學思考問題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了認真細心耐心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了遇到問題自己會想辦法去解決的習慣;養(yǎng)成了遇到困難自己會想辦法去克服的習慣;養(yǎng)成了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優(yōu)良品德。以前每當我在課堂上做實驗的時候,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讓他們自己來做實驗,可是老師總是怕學生毛手毛腳做錯了或者把東西摔壞了,這就大大地抑制了同學們的積極性,這是老師教學心理上放不開的表現,其實一定要讓學生盡可能的都動起手來,只有動手才能激活腦的活力,才能使同學們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勞動能力。例如:我在教學熱冷空氣時,提前給同學們把任務布置下去,做一個上頭封閉的大燈籠,盡量使用輕材料,到了上課的前一個晚上,讓同學們把做好的燈籠帶到大操場點著,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大部分燈籠會升起來,重的升不起來),他們非常高興,都希望自己做的燈籠飛的高。然后讓他們自己思考解釋這種現象(燈籠為什么會飛起來?),開始有的同學說這是燈籠里的煙把燈籠頂起來的,答案很多,繼而我們又做了一個紙蛇放在點燃的蠟燭上方,紙蛇很快轉動起來,讓同學們進一步琢磨這個現象,最終同學們明白了熱空氣會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把燈籠帶上去的,從而也明白了風是怎樣形成的,還解釋了自然界中許多有趣的現象。
學生在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起到引導作用,不能完全袖手旁觀,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方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探究內容間“搭橋”,縮小學生的探究范圍及不該走的彎路,掌握探究的難易度,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較快地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fā)現者,增強科學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時,教師還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師可以把已經設好的實驗方(法)案(可以是正確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是兼有錯誤的方案)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設計原理,進行正確的探究判斷,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如在學習《讓運動物體停下來》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判斷,分析可能的因素,設計試驗方案,讓學生獨立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大膽進行探究,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行獲得知識的能力。
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我們要將學生的活動探究視點從課堂引向社會、引向自然界,通過展開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各種科技活動,讓同學們直接與社會接觸,與大自然接觸。例如:在學習《聲音與生活》一課后,我要求學生調查校園的噪音現狀,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調查結果寫成書面材料,并提出整改建議,甚至向學校領導反映。
總之,科學教學的成功與否,與是否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關系很大,只要加強實驗教學、利用課外科技活動,給學生不斷創(chuàng)造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才會有興趣,獲得的知識才能理解得最深刻、掌握得最牢固。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郁波.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四年級)[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李民榮(1959-),男,陜西乾縣人,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小教一級《科學》教師,現在和田市第三小學支教。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