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英華
(新疆大學語言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8)
試論維吾爾語動詞配價確立的原則、方法及分類
顧英華
(新疆大學語言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8)
本文運用配價語法理論,從動詞的性質、動元的確立與檢測等幾個方面探討了維吾爾語動詞配價的原則和方法及維吾爾語動詞配價的分類。
維吾爾語;動詞;配價;原則;方法
配價研究,是八十年代以來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新熱點。語法學界一般都認為是法國的語言學家特思尼耶爾最早系統(tǒng)地提出了配價語法理論。所謂“配價”是指動詞、名詞及形容詞等實詞對特定成分的支配和許可能力,而我們一般說的是動詞的配價,即動詞作為軸心制約其他成分的能力?!皠釉~核心說”無疑是對傳統(tǒng)“主謂核心說”語法的一大突破。它擺脫了對句子作主謂線性結構的表層描寫,而將動詞作為句子的核心,制約包括主語在內的句子的一切成分,即句子各成分對動詞存在隸屬關系,從而為句子結構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它還是動詞配價理論的基礎,指出句子并不是若干句子成分和詞的任意堆砌,而是受動詞制約的,從而使句子結構更加明朗化、模式化、具體化。
配價語法究竟屬于語義平面,句法平面或還是語用平面,或者是語義、句法等平面的結合,至今國內外學者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這就導致了學者們對配價的性質有了不同的認識。我們認為,語義是確定動詞配價的基礎,但語義一定要得到句法的驗證。研究語法,必須遵循語義、句法相結合的原則,語義和句法是不能分割開來的。任何語義上的分析或分類,都必須獲得形式上的驗證,在形式上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因而,為了能充分、系統(tǒng)地揭示句子結構(包括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的特征,我們認為現(xiàn)代維吾爾語動詞的配價應從語義和句法兩個平面上來確定。
3.1 動核結構的構造。謂語動詞中心論是配價語法的出發(fā)點。配價語法將謂語動詞視為語句的中心點、核心。我們把處于語句核心的動詞或動詞結構稱為動核。動核是語義平面的基本結構,它是一種深層結構,它必須要映射于表層句法結構。所以,動核也是構成表層句法結構的基礎。
在構句時,每出現(xiàn)一個動核,便在這個動核的周圍張開了一定的空位,我們需要經過分析篩選,將這個動核所牽涉的語義成分,根據表達的需要,按規(guī)則填入空位,這樣就構成了合乎語法的語句。如我們要表達“muεllim biz bilεn bu mεsilini muzakirε qilip boldi.(老師和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了。)”這一意義時,就會在動詞“muzakirε qilip boldi(討論)”的周圍,出現(xiàn)施事“muεllim(老師)”、與事“biz(我們)”和受事“bu mεsilini”這三個空位,我們根據實際表達的需要及邏輯概念、語義、語境等因素的限制,對“muzakirε qilip boldi(討論)”這一動核所關聯(lián)的成分進行篩選、排列組合,就組成了“bygyn sinipimizda muεllim biz bilεn bu mεsilini muzakirε qilip boldi(今天老師和我們在教室討論過這個問題了)”這一合乎語境和句法的句子。動核所涉及的成分,我們稱為補足語,如上例中的“老師”(施事)、“我和小王”(受事)等。在動核所有的補足語中,一部分是強制性成分,一部分是可有性成分。
所謂強制性成分,是指在語句中必須與謂語動詞同現(xiàn)的成分。強制性成分是以動核為中心的語義、句法結構的必有成分,必須與動核同現(xiàn)。當然,在句法層面上,由于語境因素的影響,某些強制性成分可以隱含,但一旦脫離了語境,隱含的強制性成分就必須出現(xiàn),否則語句就會不合乎語法,或意義不完整。強制性成分在語義平面上,常表現(xiàn)為施事、受事、與事、起事、止事、經事、感事、涉事、系事、成事等等,在句法層面上常表現(xiàn)為主語、賓語、狀語。強制性成分可稱為動元。動元的數目決定動詞的價。一個動核所吸引、結合的動元的總和,就是這個動核的價。如有一個動元,為一價動詞,有兩個動元,為二價動詞,有三個動元,為三價動詞,依次類推。所謂可有性成分是指在語句中,對動核起說明作用的成分,它可以在語句中被選用,也可以被刪除,它的被選與否,不影響語句在中心語義上的完整性,也不影響語句在句法上的合法性??捎行猿煞?,在語義上一般表現(xiàn)為因事、境事、比事、憑事、關事等,在句法上一般表現(xiàn)為定語、狀語。可有性成分可稱之為狀態(tài)元。狀態(tài)元不參與動核配價的確定。
3.2 動詞補足語的類型。只有在找出所有的動詞補足語之后,才有可能完全、準確地判斷出哪些成分是強制性成分,即動元;哪些成分是可有性成分,即狀態(tài)元。然后根據動元的數目來確定動核的配價。從語義平面上,現(xiàn)代維吾爾語動詞的補足語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3.2.1 施事:是動作動詞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一般在句中作主語。如:
(1)Mεn uniη ?jigε darip baqmidim.(我連他的家門也沒登過。《維漢詞典》77頁)
3.2.2 受事:是動作行為的直接承受者或接受者,它通過施事而發(fā)生狀態(tài)、性質、位置等改變。在句中作賓語或主語。如:
(2)U t∫ajni a ?zi?a domlap qojup i t∫midi.(她把茶放在嘴邊沒喝?!毒S漢詞典》85頁)
3.2.3 與事:是事件中有利害關系的間接客體。在句中作狀語。如:
(3)Hεdεm maηa altε kitap hεdijε qildi.(姐姐送我六本書。《漢維詞典》1716頁)
3.2.4 共事:是動作行為的協(xié)同對象。在句中作狀語。如:
(4)Sεn meniη bilεnnimε ant∫ε ejti∫isεn.(你為什么跟我鬧過不去呢?《維漢詞典》103頁)
3.2.5 當事:是動作行為的交接或針對對象。在句中作狀語。如:
(5)Mεn uniη?a salam qilsam, u ilik almidi.(我向他打招呼,他沒有理睬。《維漢詞典》143頁)
3.2.6 致事:是致使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或致使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在句中作主語。如:
(6)U balilirini bizniη ?jgε daritmajdu.(他不讓孩子到我家來?!毒S漢詞典》77頁)
(7)使事:是致事的致使對象,在致使結構中正是使事產生了某種新狀態(tài)或動作。在句中作賓語。如:
U balilirinibizniη ?jgε daritmajdu.(他不讓孩子到我家來?!毒S漢詞典》77頁)
3.2.7 經事:是各類心理活動的體驗者或感受者或經驗者。在句中作主語。如:
(8)Mεntop ojna∫ni halajmεn.(我愿意打球。《維漢詞典》121頁)
3.2.8 感事:是及物心理動詞的主體所體驗、感受、經驗的對象。是心理動詞的客事動元。在句中作賓語。如:
(9)Mεn top ojna∫nihalajmεn.(我愿意打球?!毒S漢詞典》121頁)
3.2.9 系事:是性狀的系屬者,是性狀動詞所描寫的對象。在句中作主語。如:
(10)K?lniη syji quja∫ nurida ?ilwilinip turatti.(湖水在陽光下閃著銀光。《漢維詞典》172頁)
3.2.10 涉事:指性狀動詞所直接涉及的客體。是性狀動詞涉及而無影響的事物。涉事一般是系事所獲得、遭遇、遭受、適合(適應)、欠缺、需要、釋放以及其他間接影響的事物。在句中作主語或狀語。如:
(11)Kijim tikεn’gε ilinip qaldi.(衣服被刺掛住了?!毒S漢詞典》143頁)
(12)?ymεkkε paχta kεpli∫ip qaptu.(水龍頭被棉花堵塞住了?!毒S漢詞典》202頁)
3.2.11 起事:是所屬關系中的主導方面。它是領有關系中的領主或包括關系中的整體。在句中作主語。如:
(13)Uniη familisi ?aη.(他姓張?!稘h維詞典》2057頁)
3.2.12 止事:是從屬關系的從屬方面。它是從屬關系中主體所領有的有生或無生物。在句中作賓語或狀語。如:
(14)?uηgo y?in?i dunja?a mεnsup.中國屬于第三世界?!稘h維詞典》1679頁)
3.2.13 成事:是動作行為所產生或引起的結局。它是變化完成了的事物。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如:
(15)Jeηi bir mεktεp quruldi.(新成立了一所學校?!稘h維詞典》718頁)
3.3.14 位事:指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它包括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起點、途徑、目標及位置。在句中作狀語。如:
(16)∫ind?iaη wεtinimizniη ?εlbij ∫imali?a d?aj la∫qan.(新疆位于祖國的西北部?!毒S漢詞典》169頁)
(17)K?z aldimda jeηi mεnzirε gεwdilεndi.(我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新景象?!毒S漢詞典》117頁)
3.2.15 憑事:動作行為發(fā)生時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所使用的方式、依據等。在句中作狀語。如:
(18)Bala qat∫idiki a∫ni qoli bilεn maltiliwεtti.(小孩子用手把碗里的飯亂攪了一通?!毒S漢詞典》237頁)
(18)境事:指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在句中作狀語。如:
(19)U mεktεptεjetip qopiwatidu.(他在學校住宿?!稘h維詞典》588頁)
(20)Tynygyn?y?tin kejin mεn kitapχani?a berip bir kitap aldim.(昨天下午我去書店買了一本書。)
3.2.16 因事: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和目的。在句中作狀語。如:
(21)Dεwali?i? y?yn u ?jini setiwεtti.(為了打官司他賣掉了家里的房子。)
(22)Mεn mu∫u i∫ta nahεq k?jyp kεttim.(我在這件事上受到陷害。《維漢詞典》216頁)
3.2.17 關事:動作行為發(fā)生進行或性質狀態(tài)等的產生往往涉及別的對象或處在一定的范圍內或處在一定的條件下,動核所關涉的對象、范圍、條件等統(tǒng)稱“關事”。[1]在句中作狀語。如:
(23)Bu mεsilε to?risida k?p?ilikni? pikri birjεrgε kεlmidi.(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的看法不一致。)
3.2.18 比事:指在句子中起比較、基準作用的成分。在句中作狀語。如:
(24)Uniηdin bu bε∫ kilo e ?ir kεldi.(這個比那個重五公斤?!毒S漢詞典》)
在以上所列舉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空間、時間、工具多充當狀態(tài)元,是可有成分。而其它的則為強制性語義成分則是動元。而在句法層面上則多表現(xiàn)為主語、賓語、狀語。
3.3 確定和檢測動元的方法。對于動元的確定,我們可以通過從不同平面、不同角度分析語句的強制性成分來獲取。我們可以從語義、句法兩個平面來確定動元。
3.3.1.語義上的強制性成分。動詞的詞匯意義是從它們對動作、行為、狀態(tài)、變化等實際和動態(tài)的語言使用情況中概括出來的。所以每一個特定的動詞詞項,都蘊涵著某些語義成分,這些語義成分是可以從動詞含義中推導出來的。其中的強制性成分是不可缺少的語義成分,是在無任何語境的情況下,必須與動核同現(xiàn)的成分。如:
(25)mεn bygyn kitapχanidin bir kitap aldim.(我今天在書店買了一本書。)
例句(25)中的“mεn(我)”和“kitap(書)”就是強制性語義成分。因為它們是可以從動詞語義中能夠推導出來的。
3.3.2 句法上的強制性。在句法平面上確定強制性成分,首先要根據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將原句隱含及省略的成分補全。如:對于“barajli!”這句話,我們必須根據語境先把它還復為:“Biz hazir bazar?a barajli!(我們現(xiàn)在上街吧?。比缓螅覀冊龠x出那些在句子中不可刪除的成分。這些不可刪除的,刪除了就會導致不合法句子產生的成分,就是強制性成分,就是動元。經過刪除法測試,我們可以確定“Biz”和“bazar?a”是不可刪除的。所以“barajli”是二價動詞。
3.3.3.檢測動元的方法。根據以上從語義和句法上對動元的界定,我們還可以應用以下方法對句子進行檢測:
3.3.3.1.補足檢測法:即語句中未出現(xiàn)的成分,根據特定語境能夠而且必須補出來的成分是動元。如:
(26)U Uruluptu.(他被打了一頓。)——U dadisi tεripidin uruluptu.(他被爸爸打了一頓。)
3.3.3.2.刪除檢測法:即刪除某一句成分,不可刪除的是動元。如:
(27)Mεn χnzu tili yginiwatimεn.(我在學漢語。)一—Mεn yginiwatimεn.(我學。)
3.3.3.3.提問檢測法:動元一般都可用“kim”或“nimε”提問。用“kim+V”、“V+nimε”、“V+kim”、“nimε+V”等形式進行提問,出現(xiàn)在“kim”、“nimε”位置上的是動元。如:“ygini∫(學習)”一詞,可用“kim ygini∫(誰學習)”,“nimini ygini∫(學習什么)”來提問,所以“ygini∫(學習)”是二價動詞?!癹ujunu∫(洗澡)”只能用“Kim jujuniwatidu?(誰洗澡?)”提問,而不能用“Nimε jujuniwatidu?(洗澡什么?)”提問,故洗澡是一價動詞。
綜上所述,本文從動詞中心論出發(fā),運用配價語法理論,探討了確定現(xiàn)代維吾爾語動詞配價的原則和方法。并對維吾爾語的語義成分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還提出了確認配價成分的方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1]王偉麗.漢語配價語法研究的新動向[J].漢語學習,2000(3).
[2]李劍.沖論現(xiàn)代漢語動詞配價的原則和方法[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5).
[3]陳昌來.現(xiàn)代漢語語義平面問題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xiàn)代維吾爾語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批準號06XYY020
顧英華(1964-),江蘇泰興人,新疆大學語言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漢語教學和應用語言學。
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