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倮貴
(紅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0)
試析哈尼族動物圖騰崇拜
龍倮貴
(紅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0)
動物圖騰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中的一種,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內(nèi)容和形式,崇拜對象豐富多樣,其中以虎、龍、鷹、燕子、蛇、狗等動物圖騰崇拜為主,并具有崇拜的起因、發(fā)展、崇拜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民俗事象。它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哈尼族;圖騰;崇拜;種類;形式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動物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始于后期自然崇拜。但還說游牧?xí)r代,動物圖騰崇拜仍有發(fā)展?!妒ソ?jīng)》中猶太人的先祖游牧荒野時曾禱拜金牛犢像的故事亦是此情況之反映。在文明社會里,動物圖騰崇拜仍繼續(xù)保存殘余,不少古代宗教和近現(xiàn)代宗教中有敬拜的傳說。
眾所周知,哈尼族是古代氐羌人的后裔,曾有很長的游牧生活。動物圖騰崇拜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內(nèi)容和形式。這種原始圖騰文化的出現(xiàn),是由哈尼族原始先民當(dāng)時物質(zhì)生產(chǎn)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還處于游牧?xí)r代或者至少是半牧半農(nóng)時代的哈尼族先民,采摘野生植物和獵取野生動物成為他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但在那生產(chǎn)力水平級為低下的條件下,靠簡陋的石器獵取動物是極其艱難和危險的。因此,哈尼族原始先民的狩獵生活是不穩(wěn)定的,也沒有把握的。在這種情況下,哈尼族先民產(chǎn)生了幻想,采用祈求和奢望,表示感謝和安慰的方式換取野生動物對自己的恩賜,從而使產(chǎn)生了對動物的頂禮膜拜。
哈尼族歷代先民動物圖騰崇拜,一是出于對動物有一定的依賴感,是人們所要獵取的主要食物之一;二是對動物有畏懼心理,一些兇猛的野獸如老虎,常常危及人類的生命,于是就討好它,并舉行祭祀禮儀以表敬畏和崇拜。哈尼族先民認為,人和某種動物有血緣關(guān)系或有哺乳之恩,這也是產(chǎn)生動物圖騰崇拜的一個主要原因。據(jù)筆者實地調(diào)查研究獲悉,哈尼族動物圖騰崇拜有虎、鷹、龍、豹、猩猩(猿猴)、燕子、蛙、蛇、狗、白鷴、熊等,應(yīng)有盡有,不勝牧舉。但最主要的還是虎、狗、燕子等動物圖騰崇拜。
哈尼族關(guān)于虎、龍、鷹圖騰崇拜的神話傳說很多,如《塔婆取種》的神話傳說,把人和虎、龍、鷹的血緣關(guān)系連在一起,作為一種民族意識流傳至今,是古代哈尼族祖先有過虎、龍、鷹圖騰崇拜的例證。其神話傳說:
開地初開,哈尼族始祖母塔婆在“虎尼虎納”巖洞里,先后生下二十一個孩子??伤暮⒆觽兿群蠓謩e變成了虎、豹、龍、鷹、猿等飛禽走獸,并奔向森林、河谷、高山、大水邊……離開了塔婆阿媽,活到老都沒有一個孩子陪伴著她過日子。她先后找到大兒子(哈臘)老虎和二兒子(哈遮)老鷹,不但不理她,還說它們已經(jīng)變成了猛獸和猛禽,叫塔婆阿媽遠離它們,不然會傷害她。三兒子龍王歐羅聽到母親疾苦后,接到龍宮享福,可她不愿在龍宮里過舒適的日子,開口跟兒子龍王要五谷種、六畜種和金銀珠寶種,要回到人間去拯救苦難的人們。龍王歐羅只好依了母親,送給老母親裝有五谷、六畜、金銀財寶的三個竹筒。從此,人間就有了五谷、六畜、金銀珠寶。始祖塔婆去世后,哈尼族就興下一個規(guī)矩:每年收割莊稼前的農(nóng)歷八月屬龍日子這天,沿習(xí)祖先習(xí)俗過嘗新節(jié),俗稱吃新米飯,用一年辛勤勞動所收獲的豐收成果,祭獻心地善良的塔婆老媽媽和她那孝順的兒子龍王歐羅。
這則神話傳說將人和虎、龍、鷹的血緣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民俗故事流傳至今,不能不說是遠古時代哈尼族崇拜虎、龍、鷹的遺跡。而現(xiàn)代哈尼族不輕易傷害老虎,則是由于老虎性情兇猛,產(chǎn)生畏懼心理的原因。又哈尼族一般不獵取老鷹,不吃老鷹肉,也不吃老鷹叼死的雞鴨等禽類肉;看見老鷹叼小雞鴨,族人村民都要忌日一天,不事生產(chǎn)。據(jù)說,吃了老鷹肉和老鷹叼死的禽類肉,吃者會生老鷹瘡而不治而死。
居住在元江、紅河、墨江、江城、綠春等縣交界處自稱“白宏然”的哈尼族婦女,不論年齡老幼,都要顯露肚臍眼,而且有越顯露就越善美、越吉祥、越榮耀的生活習(xí)俗。這習(xí)俗與虎圖騰崇拜有關(guān)。
相傳很久以前,人和虎是一對同娘生的孿生兄弟,虎為兄,人為弟。那時候,人可以變虎,虎也可以變?nèi)耍l是虎,誰是人,彼此難分,人們時時都搞錯。人和虎天天生產(chǎn)生活在一起,從不離開一步,相互尊重和呵護,和睦相處,而且你難我?guī)?,我求你?yīng)。但是,好景不長。有一天,虎哥推說是身體有點不舒服而在家中休息。到了中午時分,虎哥的肚子“咕嚕咕嚕”地叫起來,于是虎哥尋找食物充饑,卻一無所獲??苫⒏鐭o法忍受一時饑餓之痛苦,便把人弟的小兒子連哄帶騙領(lǐng)到自家中,呲牙咧嘴地把人弟的小兒子撕吃了,然后上床呼呼大睡。后人弟懷疑其事是虎哥所為,但虎哥卻死不承認,于是他倆到天神煙沙那兒對質(zhì)。天神煙沙聽了當(dāng)事人雙方的陳述后,嚴肅地說:“如果誰不老實,誰想逃脫自己的所作所為,誰敢欺騙天神,就讓他的屁股上長條尾巴。”不知不覺,虎哥的屁股上果真長出了一條不那么好看的尾巴來。
后天神煙沙為了明顯地區(qū)別人和老虎,吩咐人們顯露肚臍眼。從此以后,人們?yōu)榱艘豢匆娋椭雷约旱耐?,個都顯露出自己的肚臍眼,并且顯露出越和越明顯,就認為越吉祥、善美和榮耀,就對天神煙沙越敬重和越虔誠。[1]
紅河縣樂育鄉(xiāng)哈尼族和彝族村寨,逢農(nóng)歷二月第一個屬虎日聯(lián)村同宰花黃牛舉行祭獻虎山活動。
傳說,古代一位當(dāng)?shù)孛褡迨最I(lǐng)(虎神)為保衛(wèi)疆土與入侵者交戰(zhàn),敗退至今大新寨彝村后,率一家七口人從一個山洞進入到虎山的山腹中,并留言族人:“我在世時不能保護父老鄉(xiāng)親的安康,進入山腹后,望族人每年二月第一個虎日殺一條花黃牛作祭,便可保護龍車(龍車為原唐時官桂思陀土司管轄區(qū)域的范圍,今云南紅河縣樂育鄉(xiāng)及架車、浪堤兩鄉(xiāng)的部分)一帶,族人五谷豐收、六畜興旺和人丁安康?!?/p>
從此,這一帶哈尼族和彝族到時就殺花黃牛祭獻首領(lǐng)及其家人。未舉行祭獻虎山神前,這一帶哈尼族和彝族禁栽插播種。民主改革前,哈尼族土司、土目、里長參加祭祀活動也禁騎馬坐轎上山。祭獻活動隆重、莊嚴、肅穆。據(jù)傳,其當(dāng)?shù)孛褡迨最I(lǐng)(虎神)進入虎山山腹后,變成了一只大黑虎。此外,祭獻活動中還把牛皮都搶來燒吃,以顯示比虎氣比虎威。
許多跡象表明,歷史上哈尼族一定程度上崇拜老虎,至今保留著集體祭祀石虎的習(xí)俗,并將它作為村寨的守護神,很多村寨的寨神樹下方,蓋有一間簡易的竹瓦房,房內(nèi)供奉著二只石虎,一公一母共同守護著村寨人畜的安康,每年正月就要殺一只大紅公雞祭獻。
無獨有偶,紅河縣本那河流域的哈尼族村寨,在寨神樹下方設(shè)有一個簡易的棚子,棚里供奉著一個形似臥虎的石頭,大都未經(jīng)雕鑿的自然石,面對村外。每年村民用大紅公雞祭獻,以此抵擋來自村外的邪惡,守護村寨。[2]元陽、紅河等縣部分哈尼族村寨,村旁立有永久性的石虎。每年農(nóng)歷二月間,選屬虎日,由村中的寨老們主持祭祀。所需祭祀品為一只大紅公雞。此屬全村公祭活動,費用由全村各戶分擔(dān)。參祭的人向石虎磕頭,祈求石虎守護村寨,保護禽畜,五谷豐登。[2]老虎以村寨保護神的面目出現(xiàn),同哈尼族俗話中反映出來的真正的老虎不咬人的和“老虎不咬正在吃飯的人”的思想一致,表現(xiàn)出哈尼族對老虎具有一定的好感。[3]
紅河縣哈尼族地區(qū)流傳著膾炙人口的《阿姆山蛇族偷襲阿波黎山鷹族》傳說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說明了哈尼族以鷹為圖騰崇拜。其傳說:[4]
架車的阿姆山和車古的阿波黎山,是一對冤家。阿姆山是黑蛇家族,阿波黎山是灰鷹家族,兩個家族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有一天晚上,兩個乞丐路過阿波黎山時,天就黑了,他倆只好在阿波黎山露宿一夜,睡到深夜,天上突然狂風(fēng)大作,電閃雷鳴。接著,又下起雞蛋般大的冰雹,把兩個乞丐從睡夢中打醒。他倆只好爬起來,踉踉蹌蹌地摸著黑路繼續(xù)趕路,走著走著,在路上遇到一個老頭子。老人攔住他倆的去路,交給他倆幾捆鷹翎,叫他們走一步路,就往身后丟一根鷹翎,一直到丟完為止。兩個乞丐照老頭子的要求辦了。翌日天亮,他倆已走出阿波黎山。這時,兩人只覺得精疲力盡,饑餓難忍,撿來一堆柴禾,支鍋煮飯。飯剛煮熟,那些煮飯時留下的火碳,變成了一堆金光閃閃的金子。一路上,他倆每煮一次飯,就得到一堆金子。兩人平分了這些金子,兩個乞丐也就變成富人。
原來,兩個乞丐路過阿波黎山的那天夜里,恰好是阿姆山蛇族突然襲擊阿波黎山的鷹族。當(dāng)時,阿波黎山的鷹族毫無準(zhǔn)備和防范,眼看就要被打敗。在這危急時刻,幸好得到兩個乞丐的幫忙,阿波黎山的鷹族才抵擋住了阿姆山蛇族的進攻。雙方交戰(zhàn)時,因為阿姆山是蛇族,就采取占領(lǐng)水域,發(fā)射冰雹來攻打鷹族。那天下的雞蛋般大的冰雹其實就是阿姆山蛇族發(fā)射的。而阿波里山因為是鷹族,所以采取占領(lǐng)森林,以發(fā)射鷹翎的辦法回擊蛇族。那天夜晚,兩個乞丐不停地往身后丟鷹翎,實際上是幫阿波黎山的鷹族輸送鷹翎,無意中幫了鷹族的大忙。為了報答兩個乞丐,阿波里山的鷹族就賜給他倆很多的金子作報答。
這則神話傳說實際上以黑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或家族和以灰鷹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或家族的爭戰(zhàn)械斗史事,在這里只是神化罷了。
總之,哈尼族民間不少神話傳說中也大量地反映了人與虎、豹和熊的密切關(guān)系。遠古時期的哈尼族,居住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終日與群獸為伍,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而無力抵御,對那些猛獸的恐懼進而產(chǎn)生崇拜心理。這是哈尼族原始先民認識能力低下的反映?;谶@種認識,哈尼族先民才以這些動物的名稱來表示自己的族稱。哈尼族學(xué)者毛佑全先生認為,哈尼族譜系第2代“木翁”(或“姆安”)下沿至第18代“俄木然”和“烏浩然”,“俄木”、“烏然”均為“哈木”的變音,“哈木”即鵪鶉鳥,“然”為兒,意即鵪鶉鳥的兒子,這可能是當(dāng)時氏族的圖騰,以致成了哈尼族這一族稱詞素的組成部分。[5]所以,毛先生進一步認為,“哈臘”(老虎)、“哈拉”(獅子)、“哈熱”(豹子)、“哈木”(老熊)、“哈遮”(老鷹)、“哈納”(烏鴉)、“哈安”(野貓)、“哈甲”(喜鵲)。這里的“哈”成為哈尼族遠古氏族先民的重要徽號和標(biāo)志,“哈”在哈尼語中含有強悍、勇猛的意思,表示自己也像這些動物一樣強悍、勇猛。并不少哈尼學(xué)專家學(xué)者認為“虎”是哈尼族的原始圖騰,也是有依據(jù)的。[6]
從以上所述可知,哈尼族虎、龍、鷹圖騰崇拜,與當(dāng)時哈尼族先民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能力有關(guān)。哈尼族屬云南的土著民族,世居哀牢山和無量山及元江、滕條江、李仙江流域的崇山峻嶺,屬于多虎多鷹之地,人與猛獸、猛禽為伍,生存環(huán)境是極其險惡地。圖騰崇拜時期,哈尼族先民的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尚無能力抵御包括獸害禽害在內(nèi)各種自然災(zāi)害。同時也無法正確認識世界,因而他們對自然界的各種動物和自然現(xiàn)象都有存在著敬畏心理。生存能力低下的哈尼族先民處于十分艱苦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中,為了精神上得到一點鼓舞和慰藉,于是從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中選出猛虎和猛鷹來加以另眼看待罷了。認為自己與猛虎和猛鷹有血緣關(guān)系。猛虎為山獸之王,一聲長嘯,百獸震肅;老鷹終年高空翱翔,一聲尖叫,百禽震驚。處于狩獵、游牧階段的古氐羌人后裔的哈尼族對猛虎和猛鷹威懾力是十分崇拜的。因此,無可奈何的哈尼族先民把自己的“根”和“譜”理向虎祖和鷹祖上,以猛虎和猛鷹作為自己的保護神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處于當(dāng)時那個環(huán)境中具有當(dāng)時的原始認識能力的哈尼族先民絕對不會去崇拜弱小的動物,只可能崇拜體形龐大,性行兇猛的無比的猛虎和猛鷹,意在期望自己的子民,都像虎一樣勇猛果敢,具有非凡的生存競爭能力,同樣期望自己的子民像鷹一樣勇猛翱翔,也同樣具有非凡的生存競爭能力。
至于哈尼族龍圖騰崇拜,雖哈尼族先民以虎和鷹為圖騰崇拜,處于狩獵、游牧階段的哈尼族先民,對虎和鷹的威懾力量十分崇拜。但自新石器乃至青銅器的發(fā)明使用,哈尼族原始先民開始了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旱澇災(zāi)害成了他們農(nóng)業(yè)的主要危害,應(yīng)原始狩獵和畜牧業(yè)生產(chǎn)而產(chǎn)生的虎和鷹圖騰崇拜對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自災(zāi)害已顯得無可奈何,軟弱無力,與其圖騰崇拜不能適應(yīng)了。眾所周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吉祥和力量的象征。龍時隱時現(xiàn),神出鬼沒,呼風(fēng)喚雨,能陰能晴,無所不能,人們把人間所不能達到的一切都賦予龍,歸咎于龍。對于從事原始農(nóng)業(yè)的哈尼族先民,則又是理想的崇拜對象,因此哈尼族先民也以龍為自己的圖騰加以虔誠崇拜。
總之,哈尼族先民虎、龍、鷹圖騰崇拜,實質(zhì)上是對“力量”的崇拜,即:虎和鷹——強大、威武、雄壯、勇猛、兇悍;龍——無所不能,呼風(fēng)喚雨,超凡力量。其三者都是對“力量”的崇拜和膜拜。這與美洲印第安人所崇拜的圖騰以體形龐大、兇悍無比的猛獸猛禽——狼、熊、龜、鷲、鷹、豹、野牛、鱉等,如出一轍。
(一)狗圖騰崇拜
哈尼族諺語說:“丈夫莫打妻/冷飯莫喂狗”、“五谷是人的命根子/狗是人的安家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尼族對狗的崇拜。哈尼族莫批祭司口傳祭詞中說狗是人類最早馴化、與人為伴的動物。眾所周知,白天,狗與攆山狩獵的哈尼族歷代先民共同追捕野生動物;夜晚,為勞累一天的哈尼族人們守夜報警,而且是防御猛獸侵擾的報警衛(wèi)士。狗在哈尼族先民的心目中,不僅是人類的忠實伙伴,而且是防御猛獸侵擾的忠實衛(wèi)士。民主改革前,多數(shù)哈尼族忌吃狗肉,即使個別人要吃,也不準(zhǔn)把狗肉帶回家里煮吃,必須到村外煮食,所用的鍋碗器皿必須洗刷干凈才能帶回家中,甚至“吃飽狗肉,砸爛土鍋”之說,即吃過狗肉之后,連鍋碗都砸爛掉。除此,煮吃狗肉,在哈尼族社會生活中是一件很羞人的事,名聲很不好,特別是未婚男青年食了狗肉,常常被姑娘們冷落。
此外,部分哈尼族家族是絕對不吃狗肉,如“摳區(qū)”家族和“克甲”家族,認為吃了狗肉就違背了祖先的意愿,會受到祖靈的懲罰。傳說其祖先在古代部落戰(zhàn)爭中曾躲藏于狗窩中由母狗奶喂大,認為狗是他們自己氏族或部落的“親族”關(guān)系而加以崇拜。另有說,在很古的時候,他們的祖先在災(zāi)難中失去了母親,就吃家中養(yǎng)的母獵狗奶水長大的,結(jié)婚成家,繁衍后代,家庭重新昌盛。后輩子孫為了感謝狗的哺乳之恩,認為狗是自己氏族部落或家庭的“親族”關(guān)系而加以崇拜,并把狗尊為始祖或祖妣,并以“摳區(qū)”作為自己部落或家族的姓氏了。
他們養(yǎng)狗的目的,主要是狩獵和看家,一直養(yǎng)到老死,最后把狗掩埋起來?,F(xiàn)代“摳區(qū)”家族男子仍保持這種圖騰崇拜,即使其他氏族部落或家族的女子嫁到“摳區(qū)”家族中,都要遵循夫家的規(guī)矩,嚴禁吃狗肉。
哈尼族認為谷種是狗奉獻給人類的,因而每當(dāng)舉行一年一度的嘗新節(jié)(俗稱吃新米飯)時,將祭獻神靈的新米飯首先喂狗,方可人吃。哈尼族民間還尚有對狗的圖騰崇拜的傳說:
遠古時代,洪水滔天,世間的作物都被洪水沖走了。狗找回來了稻種,人們才種起了稻子。所以哈尼族傳統(tǒng)的嘗新節(jié)中,吃飯前必須先盛一碗飯喂狗,表示人們對狗的感激之情。
又則傳說曰:
傳說,洪水時代,洪水滔天,人世間所有的五谷種子都被洪水淹沒了。洪水退去以后,為繁衍人類決心發(fā)展生產(chǎn)的人們,都為找不到五谷種子而發(fā)愁。就在這時有只小雀在遙遠的天邊找到了一粒谷種,便叼著谷種飛到一棵高大的橡樹上,歡唱著準(zhǔn)備啄食。這事被一只路過的狗發(fā)現(xiàn),便對著樹上的小雀“汪汪”地叫了幾聲,樹上的小雀驚得嚇了一跳,谷穗落到了地上。那只狗便將谷穗叼回了家里。從此人們獲得了谷種。
哈尼族認為這是狗對人們的恩賜,故每年一度的嘗新節(jié)吃新米飯蒸熟祭祀祖先神后,人們吃飯前必須先盛一碗新米飯喂狗,表示人們對狗的感激之情?,F(xiàn)代哈尼族生活中,仍然保留著對狗的崇拜心理,大多哈尼族支系,每年農(nóng)歷七月間過嘗新節(jié)時,新谷米花首先敬獻狗吃表示對狗的感恩和敬意,然后全家人按年齡從小到大依次抓新米飯吃。
還有哈尼族的莫批祭司、尼瑪(師娘嫫)等從事原始宗教活動的神職人員,不論男女,出于原始宗教祭祀的需要也禁食狗肉。認為吃了狗肉會失去法力,占卜不靈驗,念經(jīng)經(jīng)不靈,驅(qū)邪攆鬼也驅(qū)除不了。
(二)燕子圖騰崇拜
哈尼族民間流傳神話傳說《燕子救人種》說:
古時候,一場洪水淹沒了大地。這事很快傳到了天神“摩咪”那里,天神立即派出得力的仙人到人間察看。仙人轉(zhuǎn)了三天三夜,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又轉(zhuǎn)了七天七夜,除了渾濁的洪水以外還是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到了第十二天,仙人終于在很遠的天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沒有裂縫的木箱,一歪一倒地漂在水面,看樣子很快就要被洪水淹沒。仙人輕輕地降到水面,蹲在木箱邊看了看,又貼近耳朵聽了聽,終于發(fā)現(xiàn)木箱里裝著一男一女。仙人明白了,這是大地上惟一的生物。于是,立即回到天上報告天神。天神“摩咪”聽了,先后派啄木鳥和老鼠把木箱啄開,救出里面的人,可未如愿。最后天神“摩咪”只好把自己最疼愛的燕子叫來,讓它同仙人一道去救人。燕子來到木箱旁,不慌不忙地繞著木箱用它那小巧的翅膀拂了一圈,不一會,木箱就無聲地打開了,從里邊走出一男一女??墒?,這樣大地上只有這一男一女,不好過日子呀。天神“摩咪”把天上的動物和植物撒到了大地上,讓它們在大地上安家,不準(zhǔn)它們再回到天庭。而燕子卻例外,當(dāng)大地秋風(fēng)蕭瑟、寒氣襲人的時候,天神讓燕子回到天庭,待來年春暖花開時,才又讓它回到大地上。人沒有忘記燕子的救命之恩,讓它在最神圣的堂屋上筑巢。
眾所周知,燕子,秋去春來,年年如此,故哈尼族認為它是具有靈性的神鳥,是屋神和家神的象征和重要標(biāo)志。若家里無燕子來筑巢,視其家因無屋神和家神之保佑和呵護,既將面臨著重大的天災(zāi)人禍和家破人亡之兆。
相傳遠古時,哈尼族在官、司、匠三種能人的治理下,人們自由、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后來有人認為,世間人人安居樂業(yè),平安無恙,廢止三種能人的活動,拒付三種能人應(yīng)得的報酬,三種能人無法生活下去被迫離開世間,到遙遠的地方生活去了。沒過多久,世間亂了套,你爭我奪,殺的殺,搶的搶,鬼怪入村作祟,世人病的病,死的死,殘的殘;房倒屋塌,人們再也無法生活,想請三種能人回世間治理,但人們不知道他們的去向,無法請回。最后在燕子的幫助下,在遙遠的天邊找到了三種能人,并把他們請回來。從此官人懲治惡人,“莫批”祭司驅(qū)鬼怪,工匠蓋房造工具,人們又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人們?yōu)楦兄x燕子,把燕子從野外請到家來居棲。
從此,人們把燕子視作神靈崇拜,并把它當(dāng)作自由、和平、幸福的象征。每當(dāng)蓋新屋時,要在大門頭或堂屋樓楞上釘上卯釘或馬掌,讓燕子筑巢做窩。哈尼族認為,燕子不來家屋居棲被認為是鬼怪作祟,屋神走失,這家人就得延請莫批祭司占卜測算。如果認為屬實,就要請莫批祭司殺一只紅公雞,以酒肉祭獻,表示驅(qū)逐鬼怪,接回屋神和家神。此外,哈尼的長輩們經(jīng)常告訴自己的子孫,不能欺負燕子,要愛護燕子。人們禁用手指燕子,也不得恐嚇和追打燕子,更不得把它處死。否則認為是對燕子不敬和虐待,會遭到屋神和家神的報復(fù)。
(三)蛇圖騰崇拜
哈尼族對蛇的圖騰崇拜有兩種原因:一是崇拜黑蛇的自然屬性,蛇性兇猛有毒,能傷及人畜性命,所以人們對它產(chǎn)生畏懼心理,于是討好、崇拜它。平常人們在野外遇見大黑蛇,都不敢驚動它,輕聲祈禱:“各找各的食,各走各的路?!笔疽馐鲁雠既唬屔咦唛_。二是哈尼族普遍認為大黑蛇是龍神的使者,為龍的化身,認為大黑蛇會變化成精靈,主司一方江河、龍?zhí)?、高山、箐林。平常遇見大黑蛇,即使沒有被它咬傷,事后也要備上雞鴨、五谷、茶葉等祭物,請莫批祭司到遇見大黑蛇的地方殺雞鴨祭祀,以求神靈寬恕。哈尼族都有“普瑪阿波”即護寨神林,林中常有大黑蛇出沒,村民都不敢傷害它,認為那是寨神和村魂的化身,或者是寨神和村魂的坐騎。蛇跑到人家中,人們認為這是來索要東西吃,于是即擺起香案,獻上酒、茶、食品等,跪拜磕頭,直到大蛇離去。
正因為人們認為蛇是人的保護神,虐待它會受到蛇報復(fù)的原因,人們在不得不驅(qū)逐或打死蛇的時候,往往假借其它神靈的名義進行。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自身受蛇報復(fù)之害。因此,大多哈尼族每當(dāng)碰到大蛇盤臥在田地間,妨礙勞作的時候,就設(shè)法將大蛇驅(qū)趕開。在驅(qū)趕之前需對大蛇說明:
天神說了,這里不屬于你的管轄,不是你的往所,叫你立即離開,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回到你的住地去。
哈尼族要是碰到蛇捕食雞鴨或咬傷人畜時,人們將蛇打死了,往往還要對死蛇說:
既然你反臉不認人,不要怪我無情了。上有天神作證,今日打死你,是你罪有應(yīng)得。
但是被蛇咬傷的人一定會保密不肯張揚。因為哈尼族認為蛇是人的保護神,被蛇咬傷者,屬于犯有某種過失而受到神靈懲罰的人,張揚出去會受到輿論和譴責(zé)。據(jù)說紅河縣某哈尼族村有位中年婦女,去野外采豬食草時被蛇咬傷,但她怕被輿論,不愿讓人知道,也不去醫(yī)治,整天躲在家里養(yǎng)傷,結(jié)果送掉了性命。
此外,哈尼族民間普遍流傳大蟒蛇張嘴吐口水,誘人入口避“雨”,吞食人的神話傳說。如前述,紅河縣架車、浪堤、寶華、洛恩等四鄉(xiāng)交界處的阿姆山,當(dāng)?shù)毓嶙逭J為群山之母,眾山之王為黑蛇家族主要居所。當(dāng)?shù)毓嶙迕耖g流傳著很多神奇的故事。其中《失蹤的少婦》和《蛇族公子送彩禮》的傳說故事,可見一斑。如前者傳說:
從前,哈尼族期瑪寨子里,“查批”(師娘)對生有兩個小孩的一個少婦說:“我算卦時,神仙告訴我,你得去阿姆山做阿姆山二公子的媳婦。嗣后,有一天,少婦包著冷飯,到田間去薅秧。突然天空中陰云密布,電閃雷鳴,接著下起傾盆大雨。一陣狂風(fēng)刮得天昏地暗。風(fēng)暴過后,人們發(fā)現(xiàn)少婦不見了,只見田埂上孤憐憐地留下她用的篾帽和蓑衣。過了兩年,少婦意外地回到家里,傷心地對丈夫和兒女說:“我被阿姆山蛇族招去,已經(jīng)嫁給了阿姆山二公子,再也不能回來做你的好妻子,你們的好阿媽了,今天回到家,只是想把我的一切跟你們說清楚,免得你們牽掛,希望你們能夠原諒我。”夜里,少婦不停地對丈夫和兒女訴說著自己在阿姆山上的悲歡,說那里有許多取之不盡的金銀和糧食,還有許多神奇的事物。次日凌晨,少婦告別了丈夫和兒女,又回阿姆山去了。[4]
后者傳說:
傳說,離阿姆山不遠的架車鄉(xiāng)摸垤哈尼村,曾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哈尼姑娘,嫁給阿姆山黑蛇族的公子做了媳婦。她嫁到阿姆山后,阿姆山蛇族公子準(zhǔn)備了很多金銀財寶,準(zhǔn)備到哈尼族岳父家送彩禮。蛇族公子事先派人去通知岳父母,并叫岳父家族里所有的人,到送彩禮的那天,都要離家回避,一個也不準(zhǔn)留在家里。按哈尼族規(guī)矩,姑爺來送彩禮,還要到半路迎接,現(xiàn)在卻相反,不但不能接,還得離家回避,真是怪事,也不知姑爺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阿姆山蛇族公子送彩禮來的那天,岳父家族的人都聽從姑爺?shù)脑?,出門回避了。只有岳父家的次子一個人躲在封火樓上,準(zhǔn)備偷看屋內(nèi)的動靜,等待著阿姆山來的妹夫??纱巫拥妊降?,還是不見一個人影走進家門,等得實在不耐煩,一氣之下,就怒氣沖沖地從梯子上爬下來,嘴里還恨恨地咒罵著妹夫。剛進堂屋,他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有幾條大黑蛇,嘴里“吱吱吱”地叫喚著,在堂屋的凳子上爬上爬下,串來串去?!皨尠?”次子嚇得失聲大叫起來。那些蛇一聽見有人叫喊,看到情況不妙,就朝門外逃去。過了一會兒。岳父家族的人,都懷著興奮的心情趕回家。走進家門一看,只見次子瞪著一雙恐慌的眼睛呆站在堂屋里,卻不見送彩禮來的姑爺。大家迫不及待地問次子,看見姑爺了沒有。次子心有余悸地把看見大蛇的事告訴了大家。家族的人才恍然大悟。知道那幾條大黑蛇就是阿姆山蛇族公子派來送彩禮的。
從此以后,哈尼族岳父家族和阿姆山姑爺之間斷了音信,再也無法取得直接的聯(lián)系。但每當(dāng)逢年過節(jié),哈尼族岳父家族的篾桌上,會多出一塊糯米粑粑。[4]
綜上所述,考察研究哈尼族每一動物圖騰崇拜的產(chǎn)生的原因,不論是虎、龍、鷹圖騰崇拜和燕子、蛇、狗圖騰崇拜,甚至各支系各家族動物亞圖騰崇拜,都無一不是與人類起源聯(lián)系在一起,無一不是認為崇拜者和被崇拜者有血緣關(guān)系,或者崇拜者是被崇拜者生出來的,或者因其相助而生存繁衍并發(fā)展的。因此,我們認為,動物圖騰崇拜與哈尼族人類繁衍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是哈尼族人類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段孟者講述.羅倮姽整理.白宏婦女為什么要顯露肚臍[J].紅河文化(內(nèi)部資料),1993(1):43~44.
[2]李期博.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辭典[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349.
[3]李期博.哈尼族宗教信仰[A].哈尼族文化新論[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21~22.
[4]佚名講述.李克山、李善文整理.阿姆山的傳說[G]//.紅河縣民族民間故事.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33.
[5]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129.
[6]毛佑全.原始圖騰及族稱[G]//.哈尼山鄉(xiāng)風(fēng)情錄.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332~332.
[責(zé)任編輯自正發(fā)]
On Hani’s Worship for Animal Totems
LONG Luo-gui
(Honghe Prefectural Nationality Research Institute,Mengzi 661100,China)
The worship for animal totems,as one of Hani's nature worships,is a main part of Hani people’s primitive religion.The animal totems mainly refer to tigers,dragons,eagles,swallows,snakes,dogs,etc.The choice of their worship for certain animals has its origin,evolution,rites and some other folk customs.It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arts of Hani people’s culture.
Hani people;totem;worship;rite
book=3,ebook=53
C951
A
1008-9128(2010)03-0001-06
2010-02-28
龍倮貴(1963一),男(彝族),云南紅河縣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彝族和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彝族文獻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