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福建師范大學,福州350007)
現(xiàn)實情境和網絡情境下去個性化的消極影響及教育轉化
劉俊
(福建師范大學,福州350007)
個體處在群體中時會表現(xiàn)出一種個體獨處時不會產生的特有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去個性化”。近年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情境中的去個性化現(xiàn)象也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F(xiàn)實情境和網絡情境中“去個性化”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正確看待去個性化現(xiàn)象,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減少其消極影響。
現(xiàn)實情境;網絡情境;去個性化;消極影響;轉化
去個性化又叫個性消失,指個人在群體中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失去了通常的個體感,產生群體同一感的現(xiàn)象。處于去個性化狀態(tài)時,個體會做出平時不會做出的行為,而是以非典型的、反規(guī)范的方式行動。這種去個性化現(xiàn)象,在群體破壞性行為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1]群體中的成員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教育與轉化,他們將會朝著不利于健康成長的方向發(fā)展。正確認識并分析去個性化現(xiàn)象,消除其負面影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處于去個性化狀態(tài)的個體,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與群體活動表現(xiàn)一致。而群體的活動行為極具導向性,由群體中極少數(shù)人的行為引發(fā)整個群體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如果群體中存在少數(shù)輕率的個體,在特定情境下他們會做出相應的行為,就可能引發(fā)群體的行為,從而使個別個體的違紀行為擴大到整個群體。由于處于去個性化狀態(tài)的個體“喚醒水平”較高,對群體的標準較容易認同,如果這種行為在群體中反復出現(xiàn),就可能導致其他個體對此種行為產生內部認同,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處于去個性化狀態(tài)的個體有很強的群體歸屬感,覺得自己處于某個整體之中,在群體中個體會覺得他對集體行動的責任是模糊的或分散的,因為當個人隱匿在群體中,不易作為特定的個體被辨認出來,自己只是以整體中一員的身份參與到某行為中,即使造成了不良后果,自己也不會承擔由不良行為所招致的譴責,而責任將由所有參與者分擔,即“責任擴散”。與群體保持一致不僅可以避免獨自承受道德責任,也可以避免群體壓力。因此,個體會更加傾向于以群體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去個性化狀態(tài)的個體感覺外界的注意力集中于整體,對于違規(guī)行為群體首先受到追究和譴責,作為整體部分的個人就無法分辨,也就無法追究具體某個人的責任,個體處于匿名狀態(tài),覺得不會被認出,社會道德壓力感減少,覺得沒有受懲罰的可能,沒有內疚感和羞辱感,便無所顧忌的釋放內心的各種活動,有的成員甚至覺得他們的行動是允許的或在道德上是正確的,因為集體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參加了這一行動。
自我控制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語言的控制,也就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制約作用[2]。個體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是去個性化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在去個性化環(huán)境中,個體在群體中會喪失對我自我的控制,會不顧及自己的行為,也會降低對他人、社會和行為進行評價的注意力,降低對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和他人利益的關心程度,個體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jiān)控減弱,由于個體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軟化,就容易出現(xiàn)違紀行為。
網絡中的去個性化是去個性化現(xiàn)象發(fā)生在網絡條件下的一種特殊情形,網絡中的群體是虛擬的,而且流動性很大,這樣的群體所引發(fā)的不良后果所需承擔的責任更是難以追究,因此在網絡中更容易讓個體卷入去個性化的狀態(tài)。
網絡中的群體比現(xiàn)實中的群體表現(xiàn)得更為激進,在網絡中,個體可以自由選擇群體,當所處的群體缺乏道德責任感,個體會覺得道德準則標準降低,個體去個性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在網絡中,違規(guī)行為難以受到法律追究和道德譴責,網絡情境比現(xiàn)實情境更為隱匿,個體認為自己的言論和行為很難為他人所知,便會無所顧忌地釋放內心的各種沖動。
有部分個體因為沉浸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不能有效實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和虛擬現(xiàn)實間的角色轉換,形成了網絡內外的“雙重道德標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與網絡中去個性化的我長期處于矛盾與抵觸中,使其過著人格分裂的生活,從而造成人格扭曲。這種扭曲的人格很可能又反作用于現(xiàn)實生活,產生出一系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一些網絡技術高超的人,可以隱藏在網絡后,對他人實施信息安全的侵害。有的黑客入侵別人的網站或散播病毒并非為了錢財和蓄意破壞,而是為了尋找刺激,顯示才能以滿足個人的成就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當一部分人在生活中得不到表現(xiàn)的機會和別人的認可時,他們會尋求另外的途徑來滿足需要。網絡使一些人在群體的變相認同中更加肆無忌憚地展現(xiàn)自我。而且由于網絡的隱蔽性,人在網絡中往往比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得冒險與殘忍。
由于網絡責任的無法落實,網絡情境的虛擬狀態(tài)會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人們的責任感,使得有些人覺得偷窺他人的隱私也不會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譴責。在網絡時空隔離狀態(tài)下,人們見不到對方難過和痛苦的表情,體驗不到自己的言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變得冷漠和自私,進而喪失自我,進入去個性化的狀態(tài),不計后果地進行侵害他人的網絡違規(guī)行為。常見的網絡違規(guī)行為有:制造與傳播電腦病毒,竊取他人機密與隱私,宣傳反動言論,散布色情內容,瀏覽反動和色情網站等。
現(xiàn)實社會的開放性導致各種社會規(guī)范、風俗習慣的約束力大大減弱,這就需要靠自我約束及嚴格自律。個體的道德自律性越強,越不容易受外界影響,越傾向于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行動,增強道德自律性,首先要提高個體道德認知,增強其道德體驗,培養(yǎng)其判斷力,使之不至于迷失在混雜狀態(tài)的觀念中。其次要提高個體的自控能力。通過意志鍛煉等途徑提高個體的自我調控水平。個體的自制力增強,就減少了隨波逐流的可能性,更能夠抵制住誘惑,從而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避免違紀行為的出現(xiàn)。
避免違紀行為的出現(xiàn),必須借助于社會的他律手段,因為總會有一些自律性不強的個體,這就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規(guī)范。社會道德所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可以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或通過社會輿論的形式肯定下來,使違紀行為一出現(xiàn)就受到法律制度的懲罰,或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同時,還應加強對道德準則的宣傳,使個體了解違紀行為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良后果。
要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備案制度,所有網站都要到主管部門登記,其中登記備案的內容就是網站經營和宣傳的內容,主管部門應嚴格執(zhí)行相關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網絡部門應及時購買和更新相關網絡安全軟件和設備,對上網信息及時監(jiān)控,對一些反動、消極的網絡信息及時阻止。要盡快完善符合網絡特點的內部機制,可推行實名制上網,個體進入網絡之前必須先作出遵守網絡規(guī)范的承諾和澄清違反網絡規(guī)定時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通過一種網絡身份的確認來增強道德規(guī)范的制約力量使網絡在規(guī)范之下得以良性發(fā)展。
很多網民之所以在網上膽大妄為,是因為在網絡中的言行不需負責或負的責任很小。當網民的道德意識水平不高,又缺少相應的法律約束時,只要有少許的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誘導,就可能導致個體的行為的失常。只有加強網絡法律的制定,明確個人在網絡中的權利和義務,增強個人的責任感,以及明確各有關部門的責任,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和監(jiān)督,才能構建健康文明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
[1]劉永芳.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241.
[2]時蓉華.新編社會心理學概念[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81.
[3]張廣宇.網絡中去個性化研究極其指導意義[EB/OL].我寫傳媒網,2004-06-15.
[4]鄭雪.社會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76-771.
[5]Staub,E,(1996).Cultural-societal roots of violence:The examples of genocidal violence and of contemporary youth violence inteh United States[J].American Psychologist,51,117–1321.
On the Negative Effects&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Deindividualization
LIU Ju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350007)
Deindividualiz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s of social psychology,and the individual in the group shows a uniqu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deindividualization"which is not produced when the individual is alone.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the phenomenon of deindividualization under the network context gradually attracts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individualization's negative impact under real situation and network context,and explore how to personalize a correct view on the deindividualization phenomenon in order to reduce its negative impact.
network situation;deindividualization;negative impacts;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G41
A
1008-9128(2010)03-0116-03
2010-03-09
劉俊(1985-)女,河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學校心理咨詢。
[責任編輯 自正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