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佳(咸寧學院 人文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前修未密 后出轉精
——評荊貴生主編的《古代漢語》3
王宏佳
(咸寧學院 人文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筆者執(zhí)教古代漢語課程十年有余,其間用過不同版本的古代漢語教材。有申小龍、宋永培主編的《新文化古代漢語》(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有沈祥源主編的《古代漢語》(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有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版);有郭錫良等編寫的《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最近幾年我們使用的是荊貴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我們認為,荊編教材是一部較好的教材,也是一部值得向廣大師生和語言文字愛好者推薦的教材。
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版以來,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上功不可沒,成為古代漢語權威教材。王力先生過世以后,由于不可能再對原教材作過多修正,幾十年時間內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中產(chǎn)生的新觀點和新理論不能及時地反映在教材中,眾多專家、學者和教師開始覺得單一教材已經(jīng)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紛紛編寫各自需要的教材。目前全國古代漢語教材的數(shù)量,有人估計,約在一百種左右,但這些教材良莠不齊,很多是為了評職晉級而編寫的,往往是一版之后,再無后響。在以往的全國古代漢語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們一致呼吁,集中高校的教學力量,編寫一部質量較高的適應時代要求的古代漢語教材。
河南師范大學荊貴生先生從事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數(shù)十年,成果豐碩,其學術地位亦為學界所認可。關鍵時刻,荊先生擔起了領頭羊的重任,一呼百應,團結41所高校的48位教師,立志要編寫一部適應時代要求的古代漢語教材。大家憑借各自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集思廣益,最終編寫出了這部《古代漢語》,并于1995年由黃河出版社出版??梢哉f,荊先生主編教材的問世具有時代的必然性。
(一)編寫人員陣容強大
編寫教材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純依靠個人或少數(shù)幾個人的力量,難度非常大,也很難保證教材的質量。編寫這部教材的48位教師,來自全國各地,涉及41所高校,陣容強大,前所未見。有學者批評荊先生教材編寫人員很雜,而且有不少是專科學校的教師。但正如大家所認同的,名牌大學不一定出精品,名聲不響的大學也不一定盡出次品。事實上,這些老師基本上都是各高校一線教學人員,有著豐富的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經(jīng)驗,非常熟悉古代漢語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也非常了解當前古代漢語教學的問題與癥結所在。在荊先生的統(tǒng)籌安排下,他們的分工非常細致,針對各自的編寫任務,一方面憑借教學實踐經(jīng)驗,在編寫內容中融入自己在教學與研究中獲得的教學心得與獨到見解;另一方面參考和吸收已有成果,把最新最科學的研究成果滲透到教材中來,精雕細琢,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務。
對于參考和吸收已有成果問題,有些人刻意攻擊荊先生[1],羅列教材某些內容,說這些內容與王力先生或別的先生主編的教材雷同,認定為抄襲。我們撇開所見略同不論,對于某一篇經(jīng)典文選,各家主編教材都有入選,在注釋時,不可避免地要出現(xiàn)“雷同”,因為,有些詞目的解釋已經(jīng)是公眾認可的,若因為害怕“雷同”,而刻意改頭換面,既可能違背客觀實際,也顯得虛偽。在常識部分的論述中,有個別編寫人員,部分段落存在較明顯化用他人內容的痕跡,但只要是變換了說法,就不宜認定為抄襲。對于一部教材而言,百分之百另起爐灶是不可能的,不參考和吸收他人已有成果也是不可能的。王力先生在其主編古代漢語《序》中指出:“我們編寫小組雖然只有九個人,但是這一本書的編成,則有千百人的勞動在內?!盵2]這話是極其客觀而又坦率的。
(二)格式和體例有所創(chuàng)新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開創(chuàng)了文選、通論和常用詞三分的格局,在教材中重點講解一部分常用詞,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語言的諸要素中,發(fā)展變化最快的是詞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古代漢語,主要是學習與現(xiàn)代漢語有差異的古代漢語詞匯。荊先生的教材共分為十個單元,每個單元由文選、常識(相當于王力先生教材中的通論部分)和練習三部分組成,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王力先生教材為代表的文選、通論和常用詞三分的格局。荊先生在其主編教材中刪除常用詞,同時增設練習,有其合理之處。學習古代漢語固然主要是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但由于現(xiàn)行權威工具書較多,教材中沒必要再像一部詞典那樣對部分詞語作細致的解釋。而增設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通過練習,加深他們對古代漢語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特別值得說明的是,荊先生不光在每節(jié)常識之后設置練習,而且還出版了一本專書《古代漢語練習與測評》與教材配套。這本書為教材中四十五個練習題編寫了參考答案,并為復習和應試編寫了測評,在測評中還特別考慮到部分學生考研的事實,專門編寫了試題。用心之深,由此可見一斑。我們在教學中,也明顯地感受到那種上課講一講,課后學生看一看的教學模式的不足。學生缺少練手的機會,額外布置作業(yè),又比較占用課堂時間。以前我們使用申小龍、宋永培先生的教材,就十分喜愛他們編寫的練習冊。雖然這本《古代漢語練習與測評》不屬于本套教材,但我們寧可相信,它已經(jīng)成為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文選來看,荊先生摒棄了以往編錄單一的今注文選的做法,而是把文選細分為今注、古注、標點和白文四類。古注文選統(tǒng)一使用影印件,我們在教學中,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在古代漢語教材中增加古注文選的必要,而荊先生做到了這一點。增加古注文選的好處,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叫作: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以往大部分教材由于沒有古注文選,學生看到的都是改頭換面以后的今注文選,很多學生連古籍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雖然各高校圖書館館藏有古籍,但相當多的學生都不愿意去翻閱),更別說古代漢語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了。教師為了增加學生對古籍的感性認識,不得不另行復印材料發(fā)給學生,費力又不討好。
(三)內容有所拓寬
首先表現(xiàn)在文選的取材有所拓寬。教材精選了甲骨文11篇,金文6篇,大篆1篇,小篆1篇,周易1篇,尚書1篇。在講授文字部分時,教師一般會講到部分字的早期形體,但是,學生一般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完整的由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連綴而成的篇章。對中國早期文字,雖然心向往之,但由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難真正對中國早期文字有真切的感受。教材選擇的這些篇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以往教材所帶來的缺憾。
荊先生在教材前言中指出:“拓寬內容還表現(xiàn)在增加了應用文言文?!盵3]教材精選了17篇反映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應用文言文,如賀人成婚,賀友母壽,借資經(jīng)營商業(yè),等等。一方面,這些篇章的選入,改變了以往僅僅從經(jīng)史子集等正統(tǒng)文獻中選擇范文的做法,通過這些應用文言文,學生能夠更加貼近古人的社會生活,無形中增加了學生了解古人、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另一方面,雖然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并非為了寫作文言文,但不可否認的是,文言文,特別是應用型的文言文,還時不時地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生活中。荊先生指出:“用文言寫應用文,在知識分子中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在海外華僑和港澳臺胞中,還是習以為常的?!盵4]即便是就內地來說,現(xiàn)代公文中的介紹信、碑記銘文、請柬、悼文等等,無不可以看到文言字詞、文言句式的影子。荊先生選編的應用文言文,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通過學習應用文言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現(xiàn)代應用文的正確寫法和用法。
(四)修訂和再版及時
荊先生的教材1995年由黃河出版社出第一版,1997年作了首次修訂,2005年作了第二次修訂,并改由全國優(yōu)秀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作了第三次修訂。在短短的14年里,根據(jù)廣大教師和學者們反饋的意見,及時作了三次修訂,并改由優(yōu)秀出版社出版,這是難能可貴的。據(jù)我們所知,市面上可見的一些教材,錯訛頗多,但編寫者一仍其舊,絲毫無修訂和再版之意。與他們相比較,可以說,荊先生是負責任的。我們相信,隨著讀者的增多,以及更多的意見反饋給荊先生,荊先生的教材不排除再次進行修訂和再版的可能,這是一種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荊先生主編的教材,是“前修未密,后出轉精”的體現(xiàn)。說“前修未密”,絲毫不是要詆毀前人教材的價值和貢獻,而是說每個時代的教材都不可避免地有著時代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說“后出轉精”,是因為荊先生主編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修正了前人的某些不足之處,并且更加適合現(xiàn)時代的需求,成為同類教材中的佼佼者?!昂蟪鲛D精”并非盲目鼓吹,因為后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后出轉精”,既有可能,也是必然。荊先生主編的教材,在歷史的必然中實現(xiàn)了這種可能。
前文我們說荊先生主編的教材是“后出轉精”的體現(xiàn),但是“轉精”并不等于這部教材就是完美無缺的了。這里談幾點我們的粗淺看法,供荊先生參考。
這部教材2006年4月第3版第2次印刷時,在每單元后設置了語言文字學文選。精選了《康熙字典序》、《說文解字敘》、《馬氏文通序》等內容。傳統(tǒng)教材一般在文選中不會選用這方面的文章,荊先生這么做,使得教材增色不少。一方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了解這些語言文字學方面的古籍打開了一扇窗戶;另方面又減輕了教師課堂教學的煩惱和勞動強度。上課時提到這些古籍,不用再說一些干巴巴、不著邊際的話,學生通過文選對這些古籍有了比較清晰的感性認識;同時,教師也不用為了介紹這些古籍,自己費心費力地去準備材料。這本是好事??上У氖?教材在2009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時刪除了語言文字學文選,據(jù)主編本人說,是為了節(jié)省篇幅,從而降低教材價格,言外之意是,讀者嫌教材貴了。我們認為,刪掉太可惜,若要達到節(jié)省篇幅、降低價格的目的,可行的做法是,盡可能刪除部分附錄。前面我們談到荊先生主編的教材不設常用詞部分,是考慮到現(xiàn)行權威工具書較多,不必再把教材當成半部工具書,而這部教材的附錄材料可謂面面俱到。無形之中,又把教材當成工具書了。
教材在解釋“六十而耳順”之“耳順”時認為:“鄭玄《注》:‘聞其言而知其微旨?!饧?一聽別人的話,就知道他的用意了?!憋@然,教材是默認了傳統(tǒng)經(jīng)師的說法,這和大多數(shù)教材基本一致。我們認為,教材對“耳順”的理解顯然還不夠準確。胡適之先生曾對“六十而耳順”作了解釋,他說:“從來經(jīng)師對于耳順的解釋都不十分確切的。我想,還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說的逆耳之言,到了六十歲,聽起人家的話來已有容忍的涵養(yǎng),再也沒有‘逆耳’的了。還是這個意思比較接近些?!盵5]適之先生所言極是。說老夫子六十歲能夠“一聽別人的話,就知道他的用意了”,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老夫子何其聰明,犯不著到六十歲才有這能耐吧?如果我們的理解正確,建議教材在修訂時能及時更正。
教材在解釋“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的“之”時認為:“第三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二人稱代詞,您。”在解釋“不入,則子繼之”的“之”時認為:“第三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我?!薄爸笨勺鞔~不錯?!爸苯?jīng)常出現(xiàn)在謂語動詞后,相當于“他”或“她”或“它”,說它是第三人稱代詞也不錯。但教材說是第三人稱代詞忽而活用為第二人稱代詞,忽而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值得商榷。首先教材編寫者忘記了“之”的代詞身份,代詞的特點在于它可以指代任何人或物,把“之”視為第三人稱代詞,是因為“之”經(jīng)常相當于“他”或“她”或“它”,但這絲毫不是說,“之”就不能指代“我”了;其次即便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稱代詞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指代對象需根據(jù)具體語境而定的情況。比如,A對B說:“人家都登門謝罪了,你總不能不原諒人家吧?”這里的“你”,有可能是指“你”,也有可能是指“我”,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虛指現(xiàn)象。說話者假設對方是自己,也就是說,假如你是我,你該怎么做,如果你怎么做,那我也只能怎么做,這就直接導致句中的“你”虛指“你”,而實指“我”。最后,“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是有特定含義的,一說到“活用”,往往是指實詞活用,即甲類詞臨時活用為乙類詞。教材在這里也提“活用”,很容易造成表述的不一致和概念的模糊,因為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都是人稱代詞,并未涉及到不同的詞類,也就無所謂活用了。類似的現(xiàn)象還有“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中的“乃”,教材解釋為:“第二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三人稱代詞,他們。”
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我們衷心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荊先生的教材能夠越編越好。
[1]呂友仁,王永安.略談荊貴生主編《古代漢語》的抄襲方式與無知妄改[J].黃淮學刊,1998,(4).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荊貴生.古代漢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荊貴生.古代漢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
1006-5342(2010)10-0194-03
20102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