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銘欣 張鳳研
從形合與意合談英漢替代的語篇銜接手段差異
曲銘欣 張鳳研
語篇街接是話語修辭學的重要內容,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是英漢最顯著的區(qū)別。銜接是語篇的重要特征,而替代是語篇街接的主要手段之一。
形合;意合;替代;語篇銜接
由于文化與思維模式的差異性,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篇銜接手段上必然存在著差異。胡壯麟教授曾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中指出“語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約束的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绷硗飧鶕?jù)黃國文的《語篇分析概要》的定義,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xù)的語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從上面兩個定義來看,語篇是由句子、段落組成。這種組成不是隨意堆砌而成,而是通過一些語篇的銜接手段來實現(xiàn)的。這是英漢兩種語言共有的特征。而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因此英漢這兩種語言在形成語篇所采取的銜接手段上就會存在差異。
形合與意合是英漢對比語言學和語篇語言學的研究重點,也被看作是英語和漢語的不同造句法特征?!靶魏稀焙汀耙夂稀边@兩個常用術語體現(xiàn)了英語和漢語在利用語言形式表達意義時的差別。所謂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所謂意合是指不借助于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lián)系來實現(xiàn)他們之間的連接。比較而言,前者注重形式上的銜接,后者是語義型語言,比較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和模糊關系,強調行文上的連貫。劉苾慶教授在談到翻譯中句子整合問題時指出:形合與意合兩種手段通常并存于一種語言中,是相輔相成的。只是在漢語中,意合手段比形合手段更多;在英語中形合手段比意合手段更重要、更規(guī)范。
朱永生等人在《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中指出: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來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在語法和修辭上,替代被認為是為了避免重復而采用的一種重要的語言手段。在語篇中,由于替代形式的意義必須從所替代的成分那里去尋找,因此替代起著不可忽視的銜接上下文的作用。
替代的銜接功能體現(xiàn)在句子的層面上和語篇的層面上。在日常使用的句子中,通常存在很多相同的信息點,為了避免這些信息點的重復,替代現(xiàn)象就常有發(fā)生。例如:Unemployment problem is an serious one in our society.在本句中為了避免重復,用替代詞one替代problem,使句子讀起來很緊湊。在語篇層面上,為使句群前后的意義緊密相連,我們同樣更多地發(fā)揮替代的銜接功能??傊?,使用替代這一手段,可以使句子內部及句群即語篇上下文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語篇中的替代關系同時構成了語篇的銜接功能,并以此使替代具有語篇的銜接功能。根據(jù)韓禮德和哈桑的劃分,替代可分為名詞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動詞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小句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本文將試著用英文和中文的一些句子從形合、意合角度對語篇替代銜接進行對比。
1.名詞性替代。
名詞性替代指的是可充當名詞詞組中心詞的替代詞取代另一個名詞詞組。在英語中常用代詞、名詞或詞組代替重復出現(xiàn)的部分,從而避免重復連接上下文。在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里,只有從上下文尋找替代的主題部分才能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例1:(英)Let me have the brush---the big one.
(漢)把畫筆給我——大的那支。
例2:(英)Thus the teacher began to give me human dimensions,though not perfect ones for an eighth grader.
(漢)就這樣,這位老師開始用人的標準對待我,雖然這樣的標準對一個八年級學生來說還是不完全的。
在英語中,常見的名詞性替代詞有one,ones,和the same。其中one表達單數(shù)意義,ones表達復數(shù)意義。正如例1(英)中所示,“one”替代前面所提到的“brush”。例2(英)中“ones”替代“human dimensions”。那么 one和ones只能替代可數(shù)名詞,而不可數(shù)名詞一般是沒有替代形式的。韓禮德和哈桑認為,對于不可數(shù)名詞而言,唯一可能的替代形式是零替代。而實際上零替代是一種省略現(xiàn)象。在漢語中替代詞多見為“的”,類似于英語中的one。在例1和例2(漢)中可以看到,“大的”“這樣的”。分別替代前面提到的信息“畫筆”和“標準”。
從形合意合來看,英漢在名詞性替代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英語“one”有單復數(shù)變化,而漢語中的單復數(shù)變化不是通過詞的變形而表達的,而是通過作者所傳達的意思來表述的。英語中還有一個常用的替代詞same,常與定冠詞the一起使用。
2.動詞性替代。
動詞性替代指的是用動詞性替代詞替代動詞詞組。英語中可以替代動詞詞組的替代詞為“do”。漢語中的替代詞常見的有很多“來”,“干”,“做”,“弄”等。
例3:Those who don’t study hard must stop teasing those who do,the bright kids with thick glasses.
例4:“Gibe him an audition”,Ronnie said.They did.
例5:A:誰去擦擦車?B:我來吧。
例6:A:飯準備得怎么樣了?B:早弄好了。
在例3中,替代詞do替代上文中的“study hard”,在例4中,替代詞do替代上文“Give him an audition”這個動作。使用替代詞do可以使英語句子讀起來更緊湊,避免了重復,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那么在漢語里我們看例5中的“來”,例6中的“弄”也起到了替代作用,分別替代前面提到的“擦車”和“準備飯”這兩個動作。漢語的這種替代多用于口語,使句子簡潔明了,信息突出。
3.小句替代。
小句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詞來取代小句,英語中常用的小句替代詞有so和not,分別表示肯定意義和否定意義。
例7:(英)“Happy are the painters,”he had written in his book Painting as a Pastime,“for they shall not be lonely.Life and color,peace and hope,will keep them company to the end of the day.”And so it was for my father.
(漢)“畫家是幸福的,”他在《作為娛樂的繪畫》一書中寫到:“因為他們不會感到孤獨。光線與色彩,寧靜與希望將會伴隨他們一生”。對我父親來說也是如此。
例8:(英)“I guess so”I replied tentatively.
(漢)“我猜是這樣的”,我遲疑不決的答道。
在例7和例8的英語句子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例句中“so”替代前面提到的小句子。如果執(zhí)意要重復書寫前面的句子,那么句子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拖沓的、重復的。使用替代詞后可以使句子清晰明了。在漢語中我們常使用表達肯定意義的替代詞“這樣,這么,如此,是”等。在例7和例8中我們可以看到漢語的使用習慣,但是英漢在這上面有不同的地方,英語有否定意義的替代詞如:not,而漢語卻沒有,在漢語使用中可以在句子中直接否定替代詞來實現(xiàn)否定意義,如“不這樣,不這么,不是,不然”等等。
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銜接手段,即使相同的銜接手段使用的重點也不一樣??梢愿哦灾卣f,英語之所以重形合,漢語之所以重意合的根源是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造成的。英語中,替代是非常重要的銜接手段,不僅體現(xiàn)在句子內部,更體現(xiàn)在語篇上。為了實現(xiàn)語篇的整體化,替代可以使句子與句子之間結構緊密,避免重復的出現(xiàn),更加突出信息。而漢語中雖然也有替代現(xiàn)象,但多用于口語,使用率低。漢語與英語正好相反,為了突出信息點,通常要多次重復某一個信息,從而達到強調的目的。我們只有了解并掌握英漢這兩個語言的使用特點,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準確地使用這兩種語言。
1.Halliday,M.A.K 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
4.齊丹媛張文英:英漢替代的語篇銜接手段對比與翻譯技巧[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3)
5.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Differences of Substitution Cohesive Devi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in Terms of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Qu Mingxin Zhang Fengyan
Textual cohes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course rhetoric.In English special emphasis is laid on Hypotaxis,while Chinese puts emphasis on Parataxis.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re regarded as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Cohesion is the main feature of discourse and substitution is take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discourse cohesion.
Hypotaxis;parataxis;substitution;textual cohesion
H315
A
1672-6758(2010)03-0089-2
曲銘欣,講師,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哈爾濱。郵政編碼:150027
張鳳研,碩士,講師,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哈爾濱。郵政編碼:150027
Class No.:H315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張慶祥 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