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欣 姜永志
論中國文化心理學及其本土化意義
趙欣欣 姜永志
文化心理學的興起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原因,主流心理學的衰落與心理學的文化轉(zhuǎn)向給文化心理學的興起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給了中國心理學家重新審視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機會。通過對文化心理學興起的闡述來提出一些中國心理學在這種背景下的發(fā)展思路。
文化心理學;新視角;研究策略;本土化
“觀乎人文,以文成天下”,中國文化一詞便來源于此,它的意思就是文治與教化之意。葉浩生先生對當代心理學的發(fā)展做了較深的剖析,實證主義心理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受制于其方法,而顯得力不從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受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多元文化論的影響,心理學開始向文化轉(zhuǎn)型,心理學者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主流心理學,主流心理學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局限性,一些學者開始自我反思。就在此時一方面實證主義的困境凸顯,另一方面受多元文化論和文化哲學的影響,沉睡了100多年的文化心理學開始覺醒,開始作為一種心理學研究取向與主流的實證主義心理學開始一同為心理學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文化心理學的產(chǎn)生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一方面是對主流心理學的背叛,因為他們在哲學基礎和方法論上是背道而馳的,另一方面則是對主流心理學局限性或是困境的的必要補充,它所研究的是實證主義心理學所看不到的或是所不愿觸及的內(nèi)容,因此是對其力不從心的必要補充。因而實證的科學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在一開始就不是對立的,文化心理學只不過是從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來為我們?nèi)祟愋睦淼膬?yōu)化做出貢獻的一個心理學分支??v覽中國文化心理學文化的意旨,它是在反對主流心理學的霸權主義基礎之上來建構(gòu)的,主流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是秉承了自然科學實證主義的還原論、決定論、樸素唯物主義,其方法論是繼承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研究的客觀性、可測量性、可重復檢驗性。一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就是在這種哲學基礎和方法論的基礎之上來開展研究的,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實證主義心理學獨霸天下的背后也有著無盡的痛苦,即實證主義的局限性越來越凸顯,其科學地位逐漸開始動搖,后繼心理學取向或流派對其造成的沖擊與影響要求它要重新整合或是反思其理論體系。那么中國文化心理學就是站在這樣一種態(tài)度上來建構(gòu)文化心理學的,其基本思路是從文化心理學對主流心理學的批判入手,引出文化心理學的元理論及其最基本的觀點,之所以選擇這個角度是因為,文化心理學所反對的就是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也是主流心理學的局限所在,而他反對的對立面就是他所要確立和堅持的。就是在這種批判與立論的基礎之上層層遞進逐步展開的。
“破”與“立”是中國文化心理學的一個鮮明的觀點,那么這種“破”與“立”是建立在對主流心理學尊重的批判基礎之上來闡述的,其中包括五對“破”與“立”的關系,分別是“破”物性與“立”人性;“破”經(jīng)驗—理性理論模式,“立”文化研究范式;“破”本體論,“立”文化相對論與建構(gòu)論;“破”二元論及相關假設,“立”關系論及相關假設;“破”自然科學模式,“立”人文科學模式,那么這五種關系講究的是破與立的對立關系,“破”即批判和否定,“立”即重新建構(gòu),這里的“破”與“立”并不是說要全盤否定主流心理學的東西,在這里應該說是具有包容性,這種破與立是很容易使人誤解文化心理學的破是完全的否定主流心理學的,其實不然,在這里更多的是對其尊重,是站在共同性的角度來闡述的,所以這里的“破”的真正含義是文化心理學揭示以往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不足或是局限性,指出其所面臨的困境,以一種新的視角審視心理學,對其內(nèi)在固有的問題和矛盾進行批判和反思,即是有所指和針對性的,破也說明了文化心理學的批判精神和文化心理學自身的自覺意識,而立是說文化心理學積極主動地解決心理學理論中存在的問題,建構(gòu)它認為合理的,體現(xiàn)了文化心理學的建設性,這五對關系是緊緊扣住了心理學的困境的,物性與人性是批判實證主義心理學只重物性而缺失心理學人性研究的。這是當代心理學研究中學者們探討最多的,很多學者認為實證心理學與社會現(xiàn)實脫離,其研究沒有現(xiàn)實性,缺少人性的研究。其他的對立關系也都是從中看到主流心理學的不足之處,而試圖主張從心理學的另類新視角來進行研究的,其中就包括最本質(zhì)的哲學基礎和方法論!可以說這五個對立關系涵蓋了心理學所有的方面,是全方位的改變,所以說文化心理學是要對主流心理學做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手術。
文化心理學在形成之初就理論眾多,各理論差異頗大,但是中國文化心理學家基本上都堅持相對主義立場,注重文化差異性,反對共同本質(zhì)的實在的東西。主要的觀點主要來自希維德爾、坎特、科爾和波依斯奇。希維德爾認為文化心理學是尋求永遠不會忘記的,不可分離的,鑲嵌在意義和資源中的心理,這些意義和資源是它的產(chǎn)物,同時也構(gòu)成了它,那么這些意義和資源在他看來就是“近經(jīng)驗概念”,就是隱藏在人們行為背后的,不為人所意識,但是卻支配其行為的觀念,通俗的說就是人的價值觀念,都是在無形之中文化的產(chǎn)物,無形之中支配人類行為的??蔡卣J為文化心理學是對刺激制度的反應,那么在這里的制度刺激也就是人類對事物所賦予的意義,同一個事物不同的文化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樣,這就是不同人對其賦予的意義不同所造成的。盡管表述是不一樣的,但是幾乎所有的理論都是持這樣一種觀點的,即人類對刺激賦予一定的意義,人們反應的不是刺激本身,而是刺激所被賦予的意義,還有就是都強調(diào)心理與文化的相互建構(gòu),人既是文化世界大廈的建筑師,同時又是這個大廈的磚瓦,人一方面根據(jù)自己的心理來改造世界,賦予世界新的意義,另一方面新的構(gòu)成世界又會反過來再次影響人的心理,就是在這種相互構(gòu)建之中形成的。根據(jù)以上表述,那么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文化心理學這樣表述,即文化心理學是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為的一門邊緣性質(zhì)的學科,所謂文化心理或文化行為,是指人在一定語境中所具有的對一定文化刺激所做出的該文化所規(guī)定的反應。那么這又與坎特所說的制度性刺激有一致性的,我們則認為文化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不斷優(yōu)化其自身的學科。這是基于一種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界定的,我認為這種優(yōu)化從進化論上來講,人類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機能都是進化的產(chǎn)物,是不斷適應的產(chǎn)物,人類的生物體結(jié)構(gòu)是人類適應生存的產(chǎn)物,眼睛的產(chǎn)生原本是源自于一片感光皮膚,生存適應的需要使得它進化為人類服務的器官,同樣文化心理作為近經(jīng)驗概念,作為制度性刺激隱藏在人類的行為背后,其最初的目的是更好地適應生存,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huán)境里,哪種近經(jīng)驗概念能夠更好地使自身適應環(huán)境,更好生存和發(fā)展,那么它將以內(nèi)化的形式逐漸累積并最終定型,化為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這就是進化思想上的視角對文化心理學的解讀。
傳統(tǒng)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是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堅持二元論、基礎主義、本質(zhì)主義和歸因主義,在具體研究策略上強調(diào)客位研究、異文化研究和控制研究,堅持價值中立、客觀性、可操作性原則,重視說明和預測,傾向于祛語境化研究,如沒有語境的問卷法、實驗室實驗法。而文化心理學則站在新的人文視角上,突破傳統(tǒng)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采用人文主義研究方法進行心理學研究,這些方法很多,主要有語境研究和生態(tài)研究、主位研究和不同文化研究、解釋學方法研究。實際語境研究和生態(tài)學研究認為,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文化語境中進行的,都要受到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語境的影響,這就要求心理學研究要在現(xiàn)實的文化語境中進行,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生態(tài)化,注重心理學研究真實性、現(xiàn)實性,強調(diào)心理學研究必須由認為研究轉(zhuǎn)向現(xiàn)實研究;主位研究是一種文化與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方法,其站在文化內(nèi)部的立場上,以研究對象的的視角觀察、分析問題,以研究對象的概念和標準處理和解決問題,實質(zhì)上是認為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與當?shù)氐纳鐣幕尘?、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語境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文化研究是相對于異文化研究而言的,強調(diào)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同質(zhì)性,這種同質(zhì)性使得研究者研究熟悉的文化就像自己認識自己一樣,對于熟悉的文化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解釋學認為人與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就是一種相互構(gòu)建、相互解讀的關系,也正是文化的這種符號化特點使人與文化傳統(tǒng)之間建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人對文化傳統(tǒng)的意義解讀成為可能,同時人也可以通過理解文化傳統(tǒng)來解讀人及其心理。因此,文化心理學更多的是從解釋學的觀點切入,通過解釋學來建構(gòu)文化心理學的知識體系。以上所說的研究方法是在實證主義心理學中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這種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性質(zhì)而言的,文化心理并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它主要是以符號的形式存在,通過不同意義的賦予,使其具有特定的價值,它的這種潛在性和隱蔽性讓我們在研究時更多的要從人或群體的內(nèi)部意義上來研究,而不可能具有操作性和客觀性[5]。所以大多研究都會采用這種人文的研究,但是我認為對于文化心理的研究有的時候還是應該與量化研究相結(jié)合,方法局限研究問題,但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類行為背后的東西還是可以量化的,譬如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量化研究來進行的,說明量化研究對于文化心理的研究還是具有相對意義上的有效性。
李炳全在談及文化心理學的結(jié)構(gòu)時,認為文化心理學是具有硬核和保護層的結(jié)構(gòu)的,硬核就是我們文化中最深層次的精神實質(zhì),是一種精神底蘊,它決定著隱藏在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背后影響人行為的內(nèi)部動力是什么。硬核所具有的特性是最隱蔽性的、決定性的、穩(wěn)定性的,他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向何方向發(fā)展,決定著我們以何種方式對外界刺激進行反應。所謂的保護層就是在文化精神實質(zhì)外層的,對硬核所具有的精神實質(zhì)進行保護或者緩沖的,主要包括我們所受硬核所支配的外顯行為,中國“孝道”、“面子”、“忍耐”等這些外顯行為體現(xiàn)的深層次就是由硬核所決定的,是中國傳統(tǒng)整體主義和和諧主義的體現(xiàn)。我們說他們的這種關系就像降落傘一樣,人與降落傘的相互配合才得以生存,同樣硬核與保護層就是處在這樣一種相互關系之中。每一種類型的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都是處在這種互動之中的,雖然文化符號所蘊含的意義單元不同,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按照進化論的思想,為了生存,為了進化,為了發(fā)展和優(yōu)化,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種相互作用形式。中國文化的底蘊是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禁錮很深,中國文化體系整體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因此,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研究要突出傳統(tǒng)文化性,要注意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挖掘中國人的心理學思想,站在本土化、主位的角度來揭示中國人的心理現(xiàn)象、闡釋中國人的心理機制才是中國心理學發(fā)展之出路所在。
文化心理學的發(fā)展尚處在起步階段,每種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遵循自身群體發(fā)展的軌跡進行,其內(nèi)部精神特質(zhì)也是不同的,定型化的群體特征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國文化心理學想建立一種普適性的理論是不容易的。在我們看來,文化心理學建立的是本民族、本群里的人對自身文化特性的反應方式探尋,他的研究應該多元化,其哲學基礎應該是多元化的,方法論也應該是汲取不同交叉學科的方法,但是在具體研究中應該體現(xiàn)其差異性,文化心理也可以說是群體性格,因此具有的穩(wěn)定性是內(nèi)化的結(jié)果,那么對這種長期積淀的穩(wěn)定特質(zhì)的研究就應該體現(xiàn)特色,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特色就應該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為基礎,結(jié)合現(xiàn)當代中國人的現(xiàn)狀來進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學研究。
1.葉浩生:試析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zhuǎn)向[J].心理學報,2001(3):270-275
2.葉浩生:多元文化論與跨文化心理學的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144-151
3.李炳全:文化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8-80
4.姜永志張海鐘:文化心理學視域下的城鄉(xiāng)文化心理差異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09(5)
5.紀海英:文化與心理學的相互作用關系探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0-112
6.李炳全:文化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57
7.楊國樞陸洛: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34-153
8.張海鐘姜永志:試論文化心理學與區(qū)域心理學的差異及契合性[J].邯鄲學院學報,2009(1):105-108
Discussion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in Chin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ization
Zhao Xinxin Jiang Yongzhi
The rising of cultural psychology have both the history and the practical reason,
The decline of main-stream psychology and the cultural turn provide a new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psychology,and give a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psychologists to re-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sychology.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sychology under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cultural psychology;new perspective;research strategy;localization
B84-05
A
1672-6758(2010)03-0035-2
趙欣欣,在讀碩士,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2008級,遼寧·大連。研究方向:學習與認知心理。郵政編碼:116029
姜永志,在讀碩士,西北師大教育學院心理學專業(yè)2008級,甘肅·蘭州。研究方向: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郵政編碼:730070
Class No.:B84-05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陳硯秋 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