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萍
(北京工商大學(xué),北京 100048)
從英漢對龍、鳳的不同寓意看中西文化差異
張洪萍
(北京工商大學(xué),北京 100048)
龍、鳳自古以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祥瑞動物。由于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導(dǎo)致了人們對同一種動物產(chǎn)生不同的語義聯(lián)想,有的喻義甚至完全相悖。本文首先分析了龍、鳳在英漢文化中的不同喻義及內(nèi)涵,同時對英漢兩種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根源進行了探討。
龍;鳳;文化差異;根源
前蘇聯(lián)語言學(xué)家朱利·洛特門曾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根植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jié)構(gòu)為中心的”(Juri Lotman&B.A Uspensky 1978)。由此可見,語言以文化為靈魂,文化以語言為依托。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有著強烈的民族特征,任何一種語言都體現(xiàn)著民族的文化、歷史、價值觀念、社會習(xí)俗和思維方式。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反映動物名稱的詞匯,由于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導(dǎo)致了人們產(chǎn)生不同的語義聯(lián)想,對同一種動物賦予不同的情感和喻義,有的甚至完全相悖。因此,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必然會造成對動物喻義的沖突。通過英漢對動物不同聯(lián)想的探討,可以領(lǐng)略兩種文化碰撞給人們帶來的啟迪。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祥瑞動物,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動物圖騰(totem)。
龍是中國上古時代圖騰的產(chǎn)物,是古老中國及中華民族的象征。古人稱龍為四靈之長,鳳為百鳥之冠。龍、鳳,為人間最為推崇之神物,象征著高貴、祥瑞,被稱為吉祥之兆。
然而在英國,人們會聞“dragon”(龍)色變。西方文化中“龍”是兇險、邪惡的象征,是吐火傷人的怪物,它常被用來指“兇暴的人”。西方文化取鳳凰長生不死的神性,視鳳凰為“死后再生”的象征。
中西兩種文化的龍,形象有異,寓義有別。龍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物,是一種能在陸地行走,能在天空翱翔,能在大海漫游,騰云駕霧,呼風(fēng)喚雨、神通廣大、威嚴無比的神物。在遠古的神話中,龍是部族首領(lǐng)的坐騎。龍與皇帝相聯(lián),始于漢高祖劉邦。以后,歷代帝王為證明自己是出身非凡的天之驕子,紛紛效仿劉邦,自謂“真龍?zhí)熳印?,龍成為高貴、威嚴與權(quán)力的象征。
在民間,龍無處不在。龍在傳統(tǒng)的十二支位中排行第五,相當于“辰”。肖龍的人,常被賦予朝氣蓬勃、活力無窮、勇敢有為的稟性。人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龍。每逢年節(jié),如清明、重陽,舞龍燈,劃龍船,群龍共舞升騰,以慶盛事豐年;建筑物雕梁畫棟,巨龍升騰,二龍戲珠,神龍繞柱,龍鳳呈祥,龍的圖案比比皆是;人們所用的床頭被面,茶具碗碟,項鏈指環(huán),衣著服飾、工藝制品等物件上常有龍的形象,以示雍容、富有與華貴;龍的傳人則以龍為名,金龍、一龍、云龍……以示吉祥;“望子成龍”,則是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有所成就。
毛澤東詩詞中也多次出現(xiàn)過“龍”:如“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1《念奴嬌·昆侖》1935年10月,把昆侖山比作玉龍,描繪得磅礴雄渾,而且具有人的情感和靈性;“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1949年4月,用龍盤來暗示六朝古都南京。
在西方,神話中的龍是一種形似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巴,口中能噴煙吐火的兇殘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因此,在《圣經(jīng)》中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一些圣徒以殺死dragon而被視為英雄。
古希臘史詩《伊里亞特》中描述過一種體積龐大、口中會噴火焰的爬蟲狀物,叫作drakon。有的背上生翅,有的長了三個頭,有的拖著一條威力極強的叉狀巨尾,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口中能噴火焰。英語稱這種怪物為dragon(龍),斬龍的武士圣喬治便是英國人自古以來的頭號民族英雄(顏元叔 2002)。后來,火槍發(fā)明了,人們便將這可射出火與煙的武器稱為dragon。英語稱之為dragoon,并把配備這種火槍的龍騎兵也稱為dragoon。如:Dragon’teeth:源自希臘神話。卡德摩斯(Cadmus)是腓尼基王(King of Phoenicia)阿革諾耳(Agenor)之子。他殺死一條兇龍后,把龍牙種在地里。這些龍牙變成武士從地里冒出來,要殺死卡德摩斯。故Dragon’teeth,龍牙,意思為種下仇恨與敵意(《英語典故詞典》2003)。
在現(xiàn)代英語中,dragon用以指“龍”、“兇暴之徒、嚴厲的人”、“罪惡勢力”,如:We were really frightened of the maths teacher.She was a real dragon.(我們的確害怕數(shù)學(xué)老師,她真是一個兇狠的壞女人)(包惠南:2004)。漢語的“望子成龍”譯成英語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西方人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Dragon”。
因為兩種文化的差異被舍形取義。在《世紀版新英漢詞典》(2002)中,the Dragon的解釋為撒旦,魔鬼。
鳳,即平時所說的鳳凰。如同龍是獸圖騰的融合與神化一樣,鳳凰是古代鳥圖騰的融合與神化。在漢文化中,鳳凰被看作是鳥中之王。雄性稱“鳳”,雌性稱“凰”。在歷代藝術(shù)作品中,鳳凰是錦雞頭、鸚鵡嘴、鴛鴦身、大鵬翅、孔雀羽、仙鶴足,全身羽毛五彩斑斕,儀態(tài)萬方。是仁、義、禮、德、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寧的象征。用來比喻某物罕見、珍貴,如“鳳毛麟角”;視“鳳凰”為吉祥,因此,中國女性的名字中常有“鳳”字,如:“鳳蓮”、“金鳳”等。另外,“鳳”還象征著高潔的品行——鳳只棲于梧桐樹上,其擇枝而憩,猶賢士擇主而事。
Phoenix在古埃及傳說中是一種“不死鳥”。根據(jù)希臘神話,此鳥每活500年,便集香木營巢,自焚化為灰燼,然后由灰中復(fù)生,輪回不已(《英語典故詞典》2003)。西方文化便取鳳凰長生不死的神性,視鳳凰為“死后再生”的象征。在基督教里,這種鳥被當作不朽的靈魂,是耶穌“第三天復(fù)活”(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on the third day”)的化身,如今在英語中,phoenix成了復(fù)活、再生的代名詞,如成語: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its ashes.
漢文化重視天地、陰陽的概念。在中國,龍鳳成為陰陽的象征。龍為陽,鳳為陰。龍鳳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著陰陽合和。陰陽合和就意味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龍鳳呈祥,標志著國運昌盛、人民安居樂業(yè)。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龍鳳呈祥自古至今一直影響著中國人。作為中國社會最上層的皇室對龍鳳情有獨鐘。在至高無上的皇宮里,皇帝是真龍?zhí)熳?,皇后則是鳳。龍袍鳳冠幾乎是皇室的專利品,皇帝的衣食起居無不和龍相關(guān),而皇后的一切也理所當然地跟鳳相連。
龍鳳作為原始圖騰的性質(zhì)也被民間普通百姓發(fā)掘出來,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扎根于廣大人民之中。帶有龍鳳標志的刺繡、印染、服飾、竹木雕刻、草騰編織、剪紙、泥塑、石刻等不斷出現(xiàn)。民間婚俗中,保持著皇室龍鳳陰陽相配的“嫁接”儀式?!坝续P來儀”幾乎成了婚配的專有名詞。更重要的是,鳳被還原出最初的圖騰含義:鳳的出現(xiàn)被看成是吉祥的征兆,鳳姿、丹鳳等都被視為優(yōu)美和諧??偠灾?,龍鳳文化在民間具有較皇室更為廣泛的引申和象征意義,它任何時候都象征著吉祥如意。
動物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動物在英漢語言中的不同喻義和內(nèi)含也是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美國人類學(xué)家Sapir在其《語言論》(Sapir 1921)中說,“語言有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別的群體的一個群。語言是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fēng)俗和信仰的總體”。因此,要研究語言必須分析語言行為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整個文化背景。
英漢兩種文化的淵源不同。漢民族的大陸農(nóng)耕文化與英美民族的海濱商業(yè)文化不同。中國古代是農(nóng)耕性社會,發(fā)祥于黃河流域廣闊的農(nóng)業(yè)大地,漢民族享受到大自然更多的資源,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壓力。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使?jié)h民族養(yǎng)成了與其相適應(yīng)的生活習(xí)性。安守田土、依時而行的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社會滋養(yǎng)的農(nóng)耕民族,形成了一種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質(zhì)樸厚重、崇尚和平的內(nèi)傾性文化特征?!疤烊撕弦弧笔侵袊幕木?,即把人與自然視為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能興云降雨,鳳寓意太平昌盛,二者均為神異的動物。因此,就想象龍、鳳是一種福音,一種祥和。
與求安、求足為特征的中國農(nóng)耕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屬于惟求富強的外傾性商業(yè)文化、海洋文化。(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土如金”)。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山呼海嘯、氣候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中,他們更多地領(lǐng)略了大自然的暴戾無常。征服自然及與自然作斗爭、頑強求生存的需求與內(nèi)在不足、不斷向外尋求營養(yǎng)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構(gòu)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間拓展與武力征服及強烈的戰(zhàn)勝欲等性格文化特征。西方文化堅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學(xué)觀點,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人與自然是相對分立,人應(yīng)處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駱自強 2000)。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罪惡,龍在《圣經(jīng)》中是罪惡的象征,故斬龍的武士圣喬治是英國人心目中的頭號民族英雄。正是中西文化不同的發(fā)展淵源,導(dǎo)致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xí)慣,也導(dǎo)致了對龍、鳳喻義的不同。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由于英漢民族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動物詞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英漢龍鳳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種語言中的動物詞不僅是動物形象的符號代表,而且因文化差異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動物詞也因此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Lotman Juri&Uspensky BA(1978).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M].New York History.
Sapir,E.(1921).Language[M].Rupert Hart-Davis.
包惠南(2004).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外文出版社。
駱自強(2000).傳統(tǒng)文化導(dǎo)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
世紀版新英漢詞典[Z].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顏元叔(2002).英文字源趣談[M].東方出版中心。
華泉坤(2003).英語典故詞典[Z].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