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劫持人質案件中圍觀現(xiàn)象的弊端分析與處置策略
馬加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不論是暴力性劫持人質案件,還是一些“自我劫持”事件,處理好劫持現(xiàn)場的外層圍觀群眾工作,對整個處置過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性認識群眾圍觀在處置劫持人質案件中的弊端并合理處置,至少可以穩(wěn)定事態(tài),為劫持人質的后期處置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為和平解決劫持案件奠定基礎。
劫持人質;“自我劫持”;處置策略
劫持人質犯罪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最為嚴重的刑事犯罪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劫持人質犯罪復發(fā)萌生,到90年代迅速蔓延,現(xiàn)階段劫持人質犯罪活動全面擴散,特別是2003年以后,受國際恐怖劫持浪潮的影響,國內劫持人質犯罪事件頻頻發(fā)生,事件數(shù)量激增,犯罪水平迅速提升?,F(xiàn)在劫持人質犯罪在我國已經(jīng)不是少數(shù)地區(qū)、少數(shù)城市的個別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已經(jīng)在全國眾多城市接連不斷地發(fā)生。劫持人質犯罪活動大多是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情形下發(fā)生的,極大地刺激著公眾較為脆弱的心理,較大地削弱了公民的安全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治安焦點問題之一。當前劫持人質犯罪事件大多是由劫持者欲求不滿、生計所迫、偶然事件等引起,發(fā)生較多的主要是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和一些中心城市。事件發(fā)生現(xiàn)場有的在繁華鬧市區(qū),有的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有的在居民住宅區(qū),有的在廠礦企業(yè)或學校。值得關注的是,這越來越多的劫持人質事件都是發(fā)生在人群聚居的地方,這也正是劫持者的目的之一。因此如果劫持公開化,勢必會在短時間內引來大量的人群圍觀。可以想象,其造成的社會影響是極其惡劣的。
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歷史時期,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正在發(fā)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熱點問題不斷增多。社會生活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不公平現(xiàn)象,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部分人心理失衡、情緒失控、行為失范,由此引發(fā)的劫持人質犯罪事件不斷發(fā)生。當今社會劫持人質犯罪活動的種類不斷增多,實施手段也不斷變化,隨著恐怖犯罪的多極化趨勢亦有愈演愈烈的趨向。
1.2005年5月14日下午,重慶發(fā)生一起劫持人質事件。犯罪分子手里拿著一把刀,劫持了一個孩子。當時重慶警方有10個人跟他進行對話,轉移他的注意力,最終成功解救人質。但在對峙的一個多小時里,周圍的圍觀群眾達到了兩千多人。當時有大批警務人員需要在周邊幾百米的范圍內維持秩序,防止突然有老百姓闖進來引發(fā)混亂,引起犯罪分子情緒的進一步狂躁。
據(jù)警方介紹,類似事件中有大量群眾圍觀幾乎已經(jīng)成了一個定律。雖然警方會把群眾盡量隔離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區(qū)域內,但是現(xiàn)場大量聚集的人員,以及他們的相關反應對嫌犯的刺激等,還是會給解救工作帶來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增加危險性。重慶市公安局刑警總隊副總隊長黃代強說,如果那個罪犯走極端,把那個小孩砍了之后又拿起刀到處亂竄,很可能傷害到圍觀群眾。如果群眾能夠意識到這種圍觀對于人質,甚至是對于他們自己所帶來的安全隱患,相信會給解救工作帶來更多的勝算。
2.2004年7月7日,長春發(fā)生一起最終以悲劇收場的反劫持人質槍擊案。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對峙后,因為談判失敗,警察開槍擊斃劫持者,但是人質也被劫持者當場殺害。圍觀者過多是營救失敗的重要原因。
中國首席談判理論專家高峰指出,圍觀群眾過多、過近是營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在劫持者所在的車輛四周,圍觀群眾竟然超過上百人,距離劫持者最近的群眾竟然離該車輛還不到兩米,他們像看戲一樣沖到劫持者跟前要看個究竟。據(jù)說,在警方與劫持者談判的三個多小時里,聞訊趕往現(xiàn)場的群眾源源不斷,甚至造成這一區(qū)域的交通堵塞。但當警察準備武力解決時,由于圍觀群眾太多必須疏散,而頃刻間圍觀者的疏散也引起了劫持者的警覺,以為警方要采取武力了,所以最終釀成慘劇。
通過對劫持人質案件的分析與研究,筆者以為,自我劫持應該被認為是某一方以不惜做出自我犧牲為代價,去要挾另一方,以滿足自身利益或達到某種目的。在這種劫持狀態(tài)中,劫持者和被劫持者屬于同一個人。如以下案例:
2003年5月9日,湖南省湘潭市的江某,爬上了鬧市區(qū)的一棟樓頂,要輕生跳樓。當?shù)?10干警接到報警后迅速趕往現(xiàn)場。在眾人的多方努力下,江某的情緒逐漸穩(wěn)定下來,但就在這時,樓下的圍觀群眾卻越聚越多,有人甚至起哄讓江某跳下來。圍觀群眾的喊聲讓江某激動起來,他拾起磚塊向樓下群眾扔去。下午3點多,已在樓上待了三個多小時的江建明在圍觀群眾的喊聲中,向干警致謝后跳了下去,之后被迅速送往醫(yī)院,一個小時后搶救無效死亡。2007年1月9日上午11時20分,一名青年男子從省人民醫(yī)院龍華路門診部9樓窗臺縱身跳下。后雖經(jīng)院方積極救治,但仍于跳樓后1小時被宣告搶救無效死亡。上午11時18分,該男子單腿抬起,接連做了幾個試圖跳下的動作,卻引起部分圍觀群眾大聲的連續(xù)哄笑。11時20分,該男子突然顯得憤怒起來,單用右手扶著窗框,伸出左手用力地指點著樓下的圍觀人群,口中不知說了些什么,就突然縱身跳了下去。目睹這一不幸過程的一位市民傷感而氣憤地說:“也許他本來并不想跳下來,是圍觀者的起哄和嘲笑激怒了他!”
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眾多,在此筆者不一一列舉了。但據(jù)上述案例,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在反劫持人質事件中,圍觀現(xiàn)象帶來的嚴重危害。眾所周知,公安部門反劫持人質戰(zhàn)斗,本來就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如果此時大量的看客再聚集于此更是增添麻煩、加大了處置的難度和危險系數(shù)。然而,圍觀看客現(xiàn)象又是難以避免的,如何應對圍觀現(xiàn)象也是一項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據(jù)央視《東方時空》調查:對于“遇上突發(fā)事件怎么做?”的問題,最終近三成人選擇圍觀。其中選擇從頭到尾都圍觀的占28%;選擇湊近看看是什么事,馬上走開的占25%;選擇不管什么事兒,老遠就躲開的占19%;選擇說不清的占28%(注:3小時內共3954人參加調查)。由此推斷,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近三成的人如果選擇圍觀的話,那么圍觀人數(shù)將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首席談判理論專家高峰認為,公民大眾圍觀突發(fā)事件,對警方處突效率和對在整個突發(fā)事件中維護全局穩(wěn)定具有巨大危害和消極作用。第一,劫持者和我們當時的行動,都很容易誤傷當?shù)厝罕?第二,由于現(xiàn)場嘈雜、紊亂,會極大分散現(xiàn)場指揮員的指揮注意力;第三,周圍群眾圍觀這樣一種火熱的態(tài)勢,對劫持者的心理構成了一種升級性壓迫,導致情緒的升級,不利于劫持者情緒穩(wěn)定,對現(xiàn)場警力展開及隨時策應會起到很大的牽制作用。在此基礎上,筆者還認為,由于那些圍觀者不止是觀看,他們還妄加評論、指責等等,易進一步激化事態(tài)、惡化矛盾,促使劫持者將人質殺害或導致自我劫持者情緒失控而自殺。具體如下。
(一)不利于談判,有可能隨時促使矛盾激化,導致談判失敗。圍觀者即使有心幫助警方,也是弊大于利,不如安靜走開。
(二)大量圍觀人員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趁亂煽風點火,容易引發(fā)群體性事件。
(三)由于大量的人員圍觀,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導致警方不能順利到達現(xiàn)場指揮處置,阻礙警方及時、快速地追擊逃犯,妨礙對受傷人員的救護。
(四)影響和耽誤武力處置的戰(zhàn)機,容易把警方的處置信號傳達給劫持者。
(五)大量的圍觀人員不僅分散了現(xiàn)場指揮員的注意力,也無形中給武力處置人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
根據(jù)當前反劫持人質案件成功的經(jīng)驗,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期處置和預防圍觀人員介入。但是,群眾圍觀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筆者通過總結概括出如下針對圍觀現(xiàn)象的應對策略,以供參考:
(一)平時認真研究,多加演練,重視先期處置,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劫持人質事件,做好先期處置工作。先期處置關系到整個事件處置的成敗。先期處置人員最好是著便裝,不要著制服,開警車不要開警燈,不要鳴警笛,省得招攬很多群眾注意而駐足觀看。
(二)警便結合,溝通及時。著警服人員可正面應對劫持者和維護現(xiàn)場秩序,疏導圍觀群眾。便衣人員可混入圍觀群眾當中及時收集各方情報及時匯報、整合、研判,并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以便進行疏散。
(三)了解案情,解決初始圍控。初始圍控至關重要,當圍觀大眾還沒有聚集到不可驅趕的態(tài)勢之前,警方應該迅速把整個現(xiàn)場外圍控制起來,以便于后期順利安全的處置。
(四)現(xiàn)場指揮人員指揮果斷迅速,多警種協(xié)作配合。指揮人員到現(xiàn)場以后應迅速指導建立三個區(qū)域,即中心工作區(qū)、警戒區(qū)、安全行走區(qū)。
(五)針對建立的三個區(qū),分別設點、分組行動。針對圍觀現(xiàn)象,一般應分為四個組:現(xiàn)場處置組,情報收集組,交通管制組,宣傳組。交通管制組應和宣傳組進行密切配合,維護事發(fā)地區(qū)交通秩序,確?,F(xiàn)場外圍道路暢通,對現(xiàn)場部分地段實施交通管制措施,同時配合宣傳組對圍觀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以便于疏導。
(六)平時對因群眾圍觀而導致解救人質失敗的慘痛案例進行大力宣傳,對因圍觀現(xiàn)象帶來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面向社會大眾進行普及宣傳教育,以提高盲目圍觀者的自身素質和覺悟。
[1]高峰.反劫持談判實戰(zhàn)技巧[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2]李志萍.香港警方處置劫持人質事件模式研究[J].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5,(4).
[3]郝宏奎.處置劫持人質案中如何引導新聞輿論[N].人民公安報,2004-12-08.
[4]張躍兵.我國劫持人質犯罪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社會科學論壇,2008,(1).
責任編輯:崔海英
Subtract:Whatever in a case of violent hostage hijacking or an eventof“self-hijacking”,to control the outer onlooke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whole disposalprocedure.Therefore,to realize rationally the drawback of people’s on-looking and control it well can make the case stable,provide a good surrounding for the later disposal and a base for peacefully handling the case.
Key words:on-looking;hostage hijacking;“self-hijacking”;disposalmeasure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n-looking’s Drawback in Hostage Hijacking Cases
Ma Jiamin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of Public Security,B eijing100038,China)
D631
A
1009-3192(2010)04-0016-03
2010-04-20
馬加民,男,江蘇徐州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級軍事教育訓練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警務戰(zhàn)術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