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明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學工部,湖南 長沙 410004)
問題行為和品德不良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在教育研究中,問題行為一般隸屬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疇,而品德不良則隸屬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疇。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教育者常將問題行為和品德不良視為一種類型來進行探討和應對,從而造成較低的教育成效。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問題行為和品德不良進行辨別和區(qū)分是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這兩種問題的預防和矯治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問題行為”的確認上,國內外學者存在著許多爭論。但總的來說,問題行為主要指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游戲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異常行為。問題行為既不是身體疾病的癥狀,又不是精神疾病的癥狀,而是那些偏離了學生正常群體的適應不良行為。問題行為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問題行為是顯著不同于同齡正常學生的行為,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智力是正常的,問題行為常伴隨著不良的情緒反應和軀體癥狀,且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等等。
問題行為的產生過程較為復雜。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與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及個體因素等有關。學生在滿足需要和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干擾和隨之而來的心理沖突。當需要不能滿足、困難無力克服、目標無法達到時,就會造成內心的挫折,同時伴隨焦慮、憤怒等不良的情緒反應,并出現(xiàn)搗亂、粗暴等攻擊行為或消沉、自卑等退縮行為。經(jīng)過多次的失敗和挫折,這些不良的行為就會漸漸固定下來,最終成為他們一貫的行為方式。
對于品德不良的定義,國內很多研究者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從違反道德準則的頻率或道德過錯的程度的角度來定義;第二類是從道德動機的意識程度來定義;第三類是從品德不良的構成要素來定義。此外,與品德不良近似或類似的概念還有“過錯行為”、“未規(guī)范行為”等,均從不同角度對品德不良的性質進行探討。雖然大多數(shù)研究者對品德不良的定義大同小異,但一致認為“品德不良行為”與“道德過錯行為”是不同的,個體在明知道德規(guī)范與準則的情況下,卻故意違反道德規(guī)范與準則,如偷竊、流氓習性、打架斗毆、惹事生非等屬于品德不良行為。關于品德不良行為和道德過錯行為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道德過錯行為是品德不良行為的開端和基礎,而品德不良行為是道德過錯行為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道德過錯不像品德不良一樣具有較為明確的動機,在穩(wěn)定性、嚴重性方面也沒有達到品德不良的程度。
品德不良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首先,品德不良這種現(xiàn)象的實質是一種行為,而并不是思維或者言語;其次,品德不良行為是在自覺和自愿這兩個前提之下發(fā)生的;再次,品德行為對他人或社會利益有所損害;最后,品德不良與問題行為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qū)別。
在學生群體中,問題行為與品德不良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現(xiàn)象,因為一些問題行為也是品德不良行為,而一些品德不良行為也是問題行為。然而兩者又是有區(qū)別的,分清它們之間的差異,將有利于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兩者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般情況下,問題行為學生并沒有明確的利益目的,而品德不良學生有著特定的利益目的。如,問題行為所引發(fā)的偷竊固然也違背公共行為標準,但偷竊者并沒有明顯的利益動機,他偷來的東西并不是為了自己使用或當作商品交換,可以說是無目的、無動機的。品德不良引發(fā)的偷竊行為有明顯的利益動機,這類行為不僅違背了一般性的公共行為標準,而且存在利己目的。
問題行為和品德不良都有可能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原因所導致的。問題行為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如行為個體的家庭組合狀況、父母教育水平、親子關系,在學校集體中所處的地位,與教師、同學的交往狀況,學習成績,校外的交友、社會風氣,等等,但問題行為的形成有時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包括體內激素水平、大腦中五羥色胺的濃度、母親妊娠及圍產因素、父母疾病、嬰幼期疾病等。問題行為可能是由這些因素中某一種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數(shù)種因素的組合引起的,有時一種因素還可能引起多種問題行為。品德不良行為則不涉及生理因素。學生品德不良是外在環(huán)境的不良因素與內在心理不良因素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的產物。其客觀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及學校教育三方面因素,主觀原因包括個體的心理發(fā)展不平衡、道德發(fā)展不成熟等。
學生中出現(xiàn)的典型的問題行為不僅表現(xiàn)在社會行為方面,如攻擊、破壞、說謊、嫉妒、過度反抗或任性等,而且表現(xiàn)在不良習慣方面,如習慣性咬指甲、吮手指、習慣性痙攣、活動過度、注意分散、反應遲緩等,也有一些表現(xiàn)在生理心理發(fā)展方面,如抑郁、冷漠、焦慮、口吃、尿遺、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機能障礙、偏食、厭食、睡眠障礙等,還包括多動癥、小兒自閉癥等。一些有問題行為的學生通常在人際交往上處處防備別人,易被激惹,時時處于攻擊狀態(tài),在學習上極度容易焦慮、緊張等。學生出現(xiàn)的典型的品德不良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有意破壞班級紀律、借打鬧故意傷害同學、損人利己、倚強凌弱等方面??偟膩碚f,品德不良行為不涉及生理方面,而問題行為有時則表現(xiàn)在生理心理發(fā)展方面。
問題行為有著嚴格的篩查標準,迄今用得較多、內容較全面的篩查工具是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簡稱CBCL),主要用于篩查兒童的各種行為問題,根據(jù)報告者不同,CBCL有家長報告、教師報告(the TeacherReportForm,TRF)、青少年自評(the Youth Self-Report,YSR)和直接觀察者用表,適用于4—16歲的少兒。另外,Rutter兒童行為問卷和Conners行為量表也是用得較多的問題行為篩查工具。品德不良行為介于正常行為與違法行為之間,這增加了對學生品德不良鑒別和確認的復雜性。國內一些研究者認為品德不良的診斷工作要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可以從學習成績情況、服飾的變化、興趣的變化、經(jīng)濟情況、交往情況、語言及行為習慣的變化、課外活動內容及形式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觀察,同時要考慮到個體是不是經(jīng)常性有不道德的行為,是不是政治觀點錯誤模糊,是不是有個性品質上的缺陷,行為結果會不會導致犯罪,等等。總的來說,對品德不良的鑒別和診斷需要考慮到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行為的傷害性,包括對自己、他人及社會的傷害;其次是行為的同時性,即與同年齡段的學生相比是否明顯差異;最后是行為的經(jīng)常性和穩(wěn)定性。
要使學生問題行為的改善和矯治達到預期的效果,采取的教育措施須有針對性,家長和教師對問題行為應有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深入了解產生問題行為的各種原因。目前,問題行為的防治主要采用心理學方法,且最主要的防治領域在于家庭。國際上一般將問題行為的防治工作分為三級。第一級,目的在于從根本上消除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預防問題行為的發(fā)生;第二級,目的在于早期發(fā)現(xiàn)問題;第三級,目的在于減少精神病理的后作用,實際上屬于治療、康復計劃的范疇。一般來說,對問題行為的防治涉及第一級和第二級防治。據(jù)統(tǒng)計,約有59%的臨床心理學家采用行為矯正來處理問題行為。在實際生活中,不管是父母還是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也大都有意無意地采用了行為矯正。對家長來說,對待問題行為的子女,應持關心、愛護的態(tài)度,切忌冷淡、厭惡和嘲笑,并且要根據(jù)其問題行為的性質和程度,采用具體的措施和方法進行輔導和糾正;對教師而言,需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團結友愛的學校集體和團隊組織,盡可能地消除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以預防和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
學生品德認識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鍛煉、行為的養(yǎng)成是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生活中形成的。因此,對品德不良學生的矯正需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配合學校教育,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相結合的方法,針對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和復雜的心理矛盾,采取協(xié)同一致、整體育人的教育措施,才能使矯正工作得以奏效。品德不良矯正的具體操作技術包括氛圍調整法、榜樣示范法、陽性強化法、活動引導法等。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集體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養(yǎng)成集體榮譽感和維護、服從集體規(guī)則的意向,從而減少放任行為,糾正不良習慣;講述名人名家故事,表彰學校、班級中的優(yōu)秀人物事跡,樹立模范榜樣,促進問題學生對照自己的行動發(fā)現(xiàn)差距,提高他們遵守行為準則的自覺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性格和穩(wěn)定的情緒,引導他們正確地估價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切合實際,避免造成主觀和客觀的不相適應和由此而產生的挫折;此外,調整學校的教育計劃,使其適合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讓他們在輕松平和的教育環(huán)境中發(fā)展自我。
總之,問題行為與品德不良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現(xiàn)象,學生的很多問題是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的交織。一些問題行為也是品德不良行為,而一些品德不良行為也是問題行為;問題行為可能會引致品德不良行為,品德不良也可能引致問題行為。所以,把兩者完全割裂開來是不對的。教育者應該盡量避免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和品德不良問題簡單化、等同化,認識到二者有著不同的行為成因、行為表現(xiàn)、行為目的,同時二者的診斷鑒別和防治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嚴肅認真、耐心仔細地區(qū)分鑒別,尋求最佳的防治方案,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1]魏兆鋒,馮文全.關于“品德不良”定義的批判與重構[J].上海教育科研,2005,5:21-22.
[2]鄭祥東.“問題行為”學生轉化的家長教育策略[J].教育探究,2010,(5)1:37-40..
[3]張金勇,趙士靜.品德不良學生心理與教育[J].交通職業(yè)教育,2009,1:54-59.
[4]錢廣榮,不良品德形成與道德教育的相關因素分析.合肥師范學院學報[J],2009,(27)4:76-78.
[5]張珊明.國外有關青少年問題行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4)3: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