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如芳
(南通職業(yè)大學 心理咨詢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7)
“價值”一詞在當前世界得到了空前廣泛的使用?!皟r值傾向”、“價值選擇”、“價值沖突”等詞語被廣泛運用于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各場合;“商品價值”、“藝術價值”、“道德價值”、“人生價值”、“最高價值”、“核心價值”等詞語標志著人類生活的各領域、各層次都在進行著與價值有關的認識和實踐;“有價值”、“無價值”、“有何價值”,從稚童到老叟都在運用著“價值”一詞表達自己的意愿與判斷。然而,關于“價值”的概念,至今卻是眾說不一,爭論不斷。概念的不同,既構成了人們日常交流的障礙,又是學者們在社會、人生諸多問題上爭持不下的原因之一。就像人們在日常交流中需要概念同一一樣,面對著價值現(xiàn)象向人類社會生活全方位擴展的現(xiàn)實,對于一個具有高度共識性的價值概念的追求就顯得越來越迫切。這個價值概念應該是能夠在外延上涵括人類所有的價值現(xiàn)象,在內涵上體現(xiàn)所有價值現(xiàn)象的共同要素,為所有關于價值問題的討論提供最為基本的語義條件??疾烊祟悆r值現(xiàn)象產生、擴展和價值概念演變的過程,尋找各種價值現(xiàn)象共同的要素,將有助于我們在“價值概念”這一問題上形成共識。
價值概念的產生是商品經濟出現(xiàn)以后的事,價值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卻是與人類同步的?!霸谌伺c世界的總體關系中,除了研究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樣以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世界對人有什么意義?人應該怎樣正確處理自身生存發(fā)展與世界的關系,這是實踐與認識的問題。而世界對人有什么意義即對人類生存發(fā)展有什么用,這是價值問題”。[1]自從地球這個物質世界發(fā)展出人和人的意識以后,原本渾然一體的物質世界就被分成了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類:人和人以外的世界。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和能源都來源于人以外的客觀世界,而客觀世界中并非一切存在物都自然而然地對人有用,這就需要人類具備并不斷增強一種能力,一種能夠從客觀存在物中區(qū)別出“有用”與“無用”、“有利”與“有害”的能力,而那些對人有用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東西自然地得到了人的珍惜與保護,并在以后發(fā)展起來的交換行為中成為不能隨意讓渡的東西。就像人類的實踐、認識活動萌發(fā)于人類原始狀態(tài)的生存方式中一樣,價值現(xiàn)象也萌發(fā)于人類原始狀態(tài)的生存方式。那時雖然沒有價值概念的出現(xiàn),價值現(xiàn)象的存在卻是事實。
商品交換的產生和發(fā)展使得這種對物的“有用”還是“無用”、“用途大小”的判斷顯得更為急迫,更具即時性。在物物相換的時代,在一個交易行為中,需要對交換物進行即時的“有用”、“無用”、“用途大小”的判定,這種判定是“討價還價”的基礎,它關系著交易者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需要特別認真地對待。從發(fā)展過程上看,貨幣的出現(xiàn)只是為了方便交易。貨幣只是價值符號,而非價值本身。在交易過程中,一物的價值必然意味一物的“有用”。對于商人而言,“有用”是對其牟利需要的“有用”;對于商品的最終使用者來講,“有用”是對其生活需要的“有用”。
價值現(xiàn)象的不斷擴展是與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不斷發(fā)展相伴隨的。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主體的人需要對實踐和認識的對象、過程和結果進行及時的價值和意義的評估,以作為思想和行為的依據(jù)。近代以來,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不僅在自然物質領域獲得了空前發(fā)展,而且在社會、精神、文化的領域取得了空前進展。不僅越來越多的物質生產和生活活動需要價值評估,而且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精神文化活動進入了價值評估的范圍。伴隨著人類活動目的性的不斷加強,道德生活、文化生活、藝術活動、教育活動等都成為價值審視的對象。不僅如此,在今天,連同人自身,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情感、行為也都成了價值審視的對象。價值不再只是標志著實物的有用性的概念,而且是標志著包括“實物”在內的一切存在物的有用性的概念。
價值現(xiàn)象的不斷擴展也是與人類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過程相伴隨的。人類認識、實踐、價值活動的形成都依賴于主體、客體的分化。在動物世界里主體、客體是渾然一體的。雖然動物也有感覺、知覺、記憶等類似于人類認識的東西,有引起環(huán)境變化的行為,也有從周圍環(huán)境中區(qū)分“有用”、“無用”的能力,但這些更多是本能的生理的行為。在人類這里,主體、客體的分化是自我意識產生和發(fā)展的結果。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三次革命性的區(qū)分在這個過程中逐次漸進地發(fā)生和發(fā)展。第一次是人把自己同自然物區(qū)分了開來,這次區(qū)分產生了人之為人的意識。當人意識到自己是人的時候,人以外的自然物就成了對象性的東西,人就把自己置于了主體的地位,外界世界中與人有關的部分就成了客體,既是人實踐、認識活動的客體,又是人價值活動的客體。這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主、客體之分。第二次區(qū)分是人把自己與社會中的其他人區(qū)分開來,這次區(qū)分帶來了個性的充分覺醒與發(fā)展。這次區(qū)分發(fā)生之后,人的認識、實踐、價值活動的客體就不僅僅包括外界自然物,還包括他人與社會,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現(xiàn)象。第三次是人在心理上把自己與自己進行了區(qū)分。人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絕對完整的同一,在自己身上同時并存著“主我”、“客我”,“理想我”、“現(xiàn)實我”,“自然我”、“社會我”,等等。這次區(qū)分使人成為了自己的“對象”和“客體”。這三次區(qū)分的過程實際上構成了人類漫長的偉大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人類實踐、認識活動相伴隨,價值活動也一步步地由自然領域延伸到社會領域,由物質領域延伸到精神領域,由外在的世界延伸到人內在的世界,價值成為了一種無處不在的存在。
人類對價值現(xiàn)象進行概括和抽象的努力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一直到十九世紀,“價值”一詞都主要是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在中國古代的文字里,“價”與“賈”相通。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為:“賈,市也。市,買賣所之也。 因之凡買凡賣皆日市。 ”[2]解釋值為:“值,持也。 ……引申為當也,凡彼此相遇相當日值,亦持之意也。”[3]以段玉裁之意釋之,價值一詞的字面涵義為交易或交換中物的“彼此相遇相當”。然而,是交換物“彼此”的什么“相遇相當”呢?這是一個問題。
在西方,在早期的詞源學階段,“價值”這個詞的外延比較狹窄,主要是指某物的有用性。在經濟領域里進一步研究價值問題,對商品價值進行確切定義和本質揭示是馬克思的功勞。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與交換現(xiàn)象,得出“價值本質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一結論。由于馬克思的卓越貢獻,商品這樣一種特定事物從此有了公認的價值定義。
從交易或交換中物的“彼此相遇相當”到“物的有用性”,再到“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這其間看似沒有什么關聯(lián),卻存在著事實上的邏輯關系。到底是交換物的什么“彼此相遇相當”呢?只要我們看一下人類賦予交換物的功能就會明白。物對人最重要的功能是能為人所用,能滿足人的需要。交換物的“彼此相遇相當”應該是“有用性”的相當,即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上的相當。對于商品交換者來說,是滿足“牟利”需要的功能的相當,對于商品使用者來說,是滿足生活需要的功能的相當。無論是商品的交換者還是商品的使用者,所看重的都是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有用性”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商品的“有用性”實質上是生產商品的勞動的有用性。
然而,人類價值活動不僅僅涉及以商品形式存在著的物品或對象,人類還在生產著許多不作為商品的物品,它們一樣構成了財富,對人類有價值。在這一意義上理解,商品的價值只是價值現(xiàn)象中的一種,它與價值一般的關系應該是特殊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歷史的事實是,從十九世紀開始,“價值”一詞的意義越出了商品的、經濟學的范圍,被一步步地擴張到哲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新康德主義者、叔本華、尼采等都在自己的學說中應用并闡釋著價值概念,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分別從自己的領域對價值進行著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定義。以價值為研究對象的學說即價值論或價值學開始得以系統(tǒng)發(fā)展,也有人稱其為價值科學。各種各樣的價值概念得以出現(xiàn),有人把價值看成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是屬于人的旨趣、情感、意向、態(tài)度和觀念方面的感受狀態(tài);有人把價值看成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或現(xiàn)象體系,認為人們最終可以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或某種狀態(tài)中找到它的終極存在;有人把價值看成是一個關系范疇,指相互聯(lián)系和運動所產生的一定作用和影響,認為價值既不是某種獨立的實體,又不是任何實體的固有屬性,而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關系現(xiàn)象……這些定義價值的努力分別從價值的不同要素、不同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后繼的研究開拓了思路。然而,這些關于價值的定義由于缺乏對人類價值現(xiàn)象的整體考察,過于執(zhí)著于價值現(xiàn)象的某一要素、某一領域,也導致了價值問題研究與交流上的困難。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抽象思維過程,價值概念的形成也理應如此。以水果概念為例,最初人們經驗的只是諸如蘋果、桃子、梨子之類的東西。后來人們經驗的水果種類越來越多,就有了對眾多水果進行抽象概括的需要。人們發(fā)現(xiàn)所有水果在含有大量水分、能食用、是植物果實三個方面具有共同性,而在顏色、口味、形狀等方面,不同的水果各不相同。這樣,含有大量水分、能食用、植物果實這三個元素就作為所有水果的共同元素被保留在水果概念中,而水果在顏色、口味、形狀等方面的規(guī)定則因其具有差異性而沒有成為水果概念的內容。在價值現(xiàn)象已經擴展到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今天,要形成一個一般價值概念,也需要從各種價值現(xiàn)象中抽取出共同元素,舍棄掉差異性元素。認真分析后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價值現(xiàn)象和價值問題都會涉及到三個要素。
1.主體的要素。主、客體的分化與統(tǒng)一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出現(xiàn)的前提,也是人類價值活動形成的前提。談到價值,必須有主體的存在。價值的主體是人,所有價值都是指對人的價值,撇開了人的存在物無所謂有還是無價值。人進行價值活動的驅動力是滿足需要。人有需要要滿足,于是就要尋找能夠滿足需要的對象,就要把自己置于主體的位置,把進入自己視野的存在物置于客體的位置進行審察和評判。人的各式各樣需要,體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人的行為,更體現(xiàn)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馬克思把人類的需要活動放到歷史的進程中去考察,放到生產的歷史發(fā)展中去考察,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從生產生存資料,進步到生產享受資料,再進步到生產發(fā)展資料。人類的生產首先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為了滿足高級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為了滿足高級的發(fā)展的需要。馬斯洛則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愛與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五個層次。正是作為主體的人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的需要促使人對成為客體的存在物不斷進行著 “有用”、“無用”,“有利”、“有害”的判斷與評估。沒有主體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認識和實踐活動,也不可能有價值活動。所以,主體的要素是所有價值現(xiàn)象、價值活動必須具備的要素。
2.主體需要所指向對象,我們叫它客體。人在需要的驅使下尋找需要滿足物,這只是“估價”活動的開始,還沒有形成“價值”。價值的形成還有賴于對象、客體的出現(xiàn)。由于不是所有的存在物都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因此,成為人類價值活動的對象和客體的東西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其自身的質能夠在與作為主體的人相聯(lián)結的過程中產生人所需要的屬性。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事物的質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它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而屬性是一事物與它事物發(fā)生關系時表現(xiàn)出來的質,質是屬性的內在依據(jù),屬性是質的外在表現(xiàn)。屬性盡管是一種關系性存在,但它依據(jù)于事物的質,表現(xiàn)事物的質??腕w屬性的產生可以是直接的,比如水,它直接就具有解渴的屬性。也可能是間接的,比如說荒山,是需要人通過勞動實踐進行改造后才能進行種植。
3.主體需要和客體屬性的一致和附合。只有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相一致、相附合,客體相對于主體而言才具有價值。在這一意義上,價值確實不是一種實體性存在,而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價值的產生意味著主客體處于一個關系體中,而且這種關系的性質還必須是“相一致”、“相附合”。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這種“一致”、“符合”的程度的大小高低來確定的。這種“一致”與“符合”意味著客體對主體的“有用”,這種有用可以是物質的“有用”,也可是精神有“有用”;可以是滿足主體肉體或生理需要的“有用”,也可以是滿足主體精神或心理需要的“有用”。這種“有用”的大小可以用金錢來衡量,也可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在這里,并非一講“有用”就意味著“功利”、“世俗”,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復雜的,“有用”的性質也是多層次的和復雜的。價值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關系可以是直接的,如干渴的人直接去喝河流中的水,悲傷的人直接去找朋友傾訴;也可以是通過勞動實踐為中介的,如希望獲得糧食的人去開荒種地,希望得到安舒的人去裝修房屋。在這種關系形成的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始終是主動的、主導性的。
主體、客體、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附合、一致,這是所有價值現(xiàn)象都要具備的要素。無論人類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精神等領域的價值現(xiàn)象都必須具備的這三個要素。除此三個要素處,不同價值領域、不同價值現(xiàn)象在具體規(guī)定上各不相同。例如,商品價值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人類一般勞動,而大自然中空氣的價值卻并沒有人類勞動包含在其中。技術的價值可以進入市場等量交換,而友情、愛情的價值則不可以交換。如果我們停留在價值現(xiàn)象的這些“不同”上,執(zhí)著于這種“不同”,就不可能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共識性的價值概念,我們在談論價值問題的時候就會各執(zhí)其詞、各有其解。抽象出所有價值現(xiàn)象的共同要素,舍棄其差異性因素,我們就可以嘗試給“價值”下一個簡單易懂的概念:價值是主體人的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相附合、相一致的關系。判定一個東西、一種存在、一種關系有無價值,就是要看這個東西、這種存在、這種關系是否具有與主體人需要相一致、相附合的屬性。在這里,客體的屬性只是價值的載體和承擔者,而不是價值本身。價值本身是一種關系性存在。
將價值理解為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相一致、相符合的關系,或者理解為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的一致、符合,這樣有助于我們理解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價值現(xiàn)象。這樣的定義既可以解釋人類物質生活領域的價值問題,又有助于理解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價值問題。這樣,人們在一系列如價值觀、價值判斷、價值傾向、價值選擇、人生價值等與價值相關的概念上也有了形成共識的基礎,這將有助于人們在價值問題上減少分歧,增進理解。
[1]隋保祿,隋月英,馬光娟.從人類生存角度看哲學價值概念.棗莊師專學報,1995,(3):85.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1.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