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峰
(隴東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張楚廷的治校之道
姚曉峰
(隴東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在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沖突管理、柔性管理等方面探討張楚廷的治校之道。
張楚廷;治校;制度管理
在擔任多年校長職務后,張楚廷深諳治校的關鍵是對知識分子行為的影響,懂得大學作為適宜知識分子生存和發(fā)展的學術組織,有別于其他社會組織。
高校組織文化對知識分子的行為起著潛在的規(guī)范、控制和整合作用。早在1984、1985年,在人才市場對博士還十分淡漠的時候,張楚廷就采取行動,制定了“來去自由、出國自由”的政策,廢除一切關卡,實行全方位開放,吸引了各地人才。他認為,實現(xiàn)學校的戰(zhàn)略目標,要靠民主,要有完善的制度。他深諳“讓制度守望大學”的重要性,往往優(yōu)先考慮完善制度,讓管理者與管理對象在和諧制度的范圍內,充分發(fā)揮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制度由人制定,也由人執(zhí)行。如果沒有公正的觀念,缺乏寬闊胸懷,那制定出的制度就會缺乏公信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大學里的管理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分寸不好把握。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可過多的規(guī)矩又會束縛人的發(fā)展。張楚廷的制度管理,并非想方設法約束人,而重在用制度來鼓勵人,創(chuàng)造一種讓人不好意思不好好干的氛圍。他的管理作風使制度管理更具人性化,更富有成效。
重視培育大學精神,不斷加強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是實現(xiàn)文化管理的前提。張楚廷在管理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突出構建大學精神,堅持學術價值。他認為學術邏輯不應屈從于經(jīng)濟等外在邏輯。他曾寫過一篇《大學,一個大寫的“學”字》的文章,闡述了大學的學術文化。寬松、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是探求真理、發(fā)展科學的先決條件,堅持學術自由是現(xiàn)代大學發(fā)展的基本準則。1992年,張楚廷提出了3個服務:上級為下級服務,機關為系服務,各項工作為教學、科研服務,為培養(yǎng)人才服務,為學生服務[1]。他竭力避免出現(xiàn)大學中普遍存在的“官本位”現(xiàn)象。他管理的大學行政服務學術、領導服務學者蔚然成風。他特別注重隱性文化的教育功能,挖掘建筑文化、校園景觀、校旗、?;?、校歌、校訓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文化管理在大學中將長期發(fā)揮作用,并悄然無聲地滲透到大學的各項工作和教職工與學生的行為中。他不輕易大談教育、空談管理,而主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氛圍營造,堅信文化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和管理。通過文化建設,讓學生、教師、員工都熱愛自己的學校。努力營造崇尚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尊重教師、尊重學生、愛護學校榮譽的文化氛圍,最終形成有凝聚力,具有不教之教、不管之管作用的校園文化。
學校管理者應該研究適合本校發(fā)展的選人、用人、育人、留人機制,真正實現(xiàn)以人為本。張楚廷認為:“大學,依人,源于學生;依事,源于學術。因而,依人,應是學生本位;依事,應是學術本位?!彼麡O力主張把學生看作學校動力的來源和精神的依托。提出在管理中要理解學生、信賴學生、尊重學生。在他管理的大學里流傳著許多故事:雨中為學生送傘,為個頭特別高的學生制作特大床,為教師讓出住房,替將要調離的教師評定職稱等。學校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教授調進、調出或退休,校領導要專門找其談話或接送;學校重大方案出臺之前,要征求教授的意見和建議;每年春節(jié),校領導要給教授、博士拜年,給在外深造和研究的博士、教授寫慰問信。在湖南師范大學和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人才本位、教師本位”觀念很濃,尊師愛生已經(jīng)深入人心。
沖突是學術研究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在高校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沖突中,價值沖突占主導地位。大學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主戰(zhàn)場。要創(chuàng)新,就需要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切磋思想,探討學問。張楚廷在管理中并不因為自己身為校長就一人說了算。他養(yǎng)成了與大家平等探討,特別是與青年學者交流的習慣。認為“學問”就是問著學、學著問。在分析我國未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時張楚廷說:“原因諸多,我們千篇一律的演繹面孔和教師對演繹幾近盲目的崇尚,使得我們的學生失去了想象的自由,失去了突破的膽量,失去了可能對前提質疑(即反思)的勇氣,失去了對美感的強烈向往,失去了異想天開的活潑……?!彼膭顚W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在管理中,他還適時地激發(fā)沖突。對敢于向現(xiàn)狀挑戰(zhàn)、倡議觀念更新和提出不同看法的學者大加贊揚。他深諳管理的藏“拙”之道,一是要有兼容并蓄的雅量,能夠容納各種學說、觀點,不以某家、某派、某人的意見定于一尊;二是要有無為而治的作風,遵循知識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為創(chuàng)造力的充分涌現(xiàn)提供自由空間。
張楚廷在高校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在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方面都有較高造詣,能夠較準確地把握教師特點,認為對知識分子必須采取柔性管理方式。他盡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特點、工作方式和獨特風格、個性特征和家庭情況,以便做好每一位教師的工作。對每一位教授、博士的專業(yè)、喜好、特長張楚廷都了如指掌。只有安排好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生活,和諧、融洽的集體才會出現(xiàn)。例如,有位青年教師在外出聯(lián)系工作時未能按時返校。張楚廷一方面指出其錯誤,另一方面在他未申報職稱的時候,仍按條件給他評定了副高職稱,在他離校后還把任職資格證寄往其工作單位。
“管”與“不管”是管理的2個方面。管理中要思考“管”,同時必須思考“不管”。張楚廷認為:管什么,不管什么,這是管理的兩面。但一個事物的兩面,人們偏偏只看一面,常常以為管理就是要管,而忽視了另一面“不管”。學會“不管”,在本質上在于學會管在點子上,學會管最基本的東西,學會在管理中有更深層的思索,學會預見管理的未來效果,學會在管理中求得做與思的合理平衡,學會管得更好。因而真正能做到“不管”,做得自如,把“管”與“不管”和諧統(tǒng)一,那是高水平的管理[2]。校長是管理者的管理者,他必須把紛繁復雜的管理工作分解成每一位管理者的工作任務,讓自己從瑣事之中解脫出來,無為而無不為,真正做到統(tǒng)籌全盤、把握全局,做到無為而“管”、有為而“理”的有機結合。領導學術的最好辦法就是無為而治,只要有一個寬容的政策,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提供相對寬裕的生活與工作條件,其他都不用管,放手讓教師去教自己的書、學者去做自己的學問,積以時日,自會產(chǎn)生“精品”。可以說,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環(huán)境就是人才輩出的搖籃。
[1]張楚廷.學校管理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張楚廷.一所大學在崛起[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G47
B
1671-1246(2010)05-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