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萍
(武漢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梁漱溟文化哲學評價
——現(xiàn)代性與保守性兼?zhèn)?/p>
張三萍
(武漢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梁漱溟文化哲學是一種現(xiàn)代性與保守性兼?zhèn)涞捏w系。從梁漱溟贊同并參與新文化運動,肯認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批判東西調(diào)和的文化觀,認真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他以敏銳的心靈發(fā)現(xiàn)新文化運動中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存在的問題,可以說他的文化哲學具有現(xiàn)代性和進步性。但是由于他所持的中體西用的思維模式,使他的文化觀具有保守性并成為保守派所歡迎的學說。
現(xiàn)代性;保守性;中體西用
梁漱溟,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以文化為進路所進行的哲學思考,開啟了近代以新儒家為代表的儒學復興運動。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儒家資本主義”、“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呼聲仍不絕于耳。因此,正確評價梁漱溟文化哲學的,對于理解現(xiàn)代新儒學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自從梁漱溟集中探討文化哲學的著作《東西文化與哲學》問世以來,他的哲學思想、文化觀就招致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評價。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梁漱溟是一個復古守舊的冬烘,他的文化哲學,是復古、守舊的思潮,如鄧中夏就在《中國現(xiàn)在的思想界》中把梁漱溟歸入和新文化運動對立的東方文化派,并認為東方文化派是代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封建思想,瞿秋白認為東方文化派是要開倒車,陳獨秀則認為東方文化派比軍閥曹錕、吳佩孚更壞。這些議論,實質(zhì)上是把梁漱溟排斥在新文化運動之外,把梁漱溟思想看成對抗新文化運動的保守思想。在這一點上,自由主義的西化派和馬克思主義者的認識完全一致。吳稚暉認為梁漱溟津津樂道孔顏樂趣,完全是過時的東西。與這種認識完全相反的是來自于現(xiàn)代新儒家的觀點,馮友蘭認為梁漱溟“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態(tài)度,第一是贊成,第二是參加活動。對于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來說,他的活動是別樹一幟的。但是,這個‘一幟’是新文化運動內(nèi)部的‘一幟’,不是新文化運動以外的對立面。”[1]顯然在馮友蘭看來,梁漱溟和陳獨秀、胡適等人一樣是贊成并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一員,梁漱溟并不是一個守舊的冬烘,他的思想也不是代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封建思想。更有甚者,有人認為梁漱溟思想不僅不保守,而且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臺灣學者陳弱水就認為梁漱溟“時時走在時代的前端,時時反時代。時代跟不上梁先生,而人家卻說梁先生跟不上時代。這真是梁先生本人和現(xiàn)代中國的一大悲劇”?!瓰榱合壬谏先魏晤^如‘哲學家’、‘社會改革家’、‘人權斗士’,都不能恰如其分地了解梁先生”。[2]
面對同樣的思想對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不同的認識?對此我們的回答是,梁漱溟文化哲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評價對象,其中保守性和現(xiàn)代性兼?zhèn)涞奶匦?,是導致人們認識差異的根本原因。厘清梁漱溟文化哲學中的保守性和現(xiàn)代性因素,才能全面評價梁漱溟文化哲學。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保守與激進,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所指稱的對象完全不同,所具有的涵義也有很大區(qū)別。舊民主主義失敗后,中國發(fā)生了一場深刻的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出西方的長處不僅表現(xiàn)在器物和政治制度方面,還表現(xiàn)在文化方面,因此,應徹底廢除中國傳統(tǒng)的舊文化,代之以西方的新文化,這是比以前僅學習西方的工業(yè)(洋務運動)和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維新派)更為深刻更為徹底的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要求,頌揚科學和民主,代表了與中國歷史進程相一致的進步力量。而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包括鼓吹東方文化救世的梁啟超、東西文化折衷調(diào)和的杜亞泉,和主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吳宓、梅光迪等,被統(tǒng)稱為東方文化派,這一派人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引起的文化反思,把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夸大為西方文化的破產(chǎn),對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科學與民主潑冷水,提出一些甚至比洋務派、改良派,還要落后的政治、經(jīng)濟主張,雖然他們也說要學習西方,但其目的是以新護舊,他們代表了中國的保守力量,其文化觀具有保守性。
我們說梁漱溟文化哲學具有現(xiàn)代性,是因為他的文化觀與五四時期的東方文化派有區(qū)別,卻與新文化運動有頗多相同之處,具有符合時代潮流的進步的一面,將梁漱溟籠統(tǒng)地歸入東方文化派似乎缺乏根據(jù)。具體來說,梁漱溟文化哲學的現(xiàn)代性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
其一、對新文化運動的正確認識。五四時期,東方文化派對新文化運動持一種敵視的態(tài)度,如學衡派的吳宓就說:“新文化運動其名甚美,然其實則當另行研究,……其持論則務詭激,專圖破壞”。[3]梅光迪攻擊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非思想家,乃詭辯家也,……非創(chuàng)造家,乃模仿家也,……非學問家,乃功名之士也,……非教育家,乃政客也”。[4]東方文化派一面對新文化運動多有責難,一面提出他們的東西文化調(diào)和的主張,實質(zhì)上是要以新護舊。與東方文化派這種對抗新文化運動的態(tài)度不同,梁漱溟對新文化運動持贊同的態(tài)度。他批評東西文化調(diào)和論,認為他們的東西文化優(yōu)劣互補的觀點,“只能算是迷離含混的希望,而非明白確切的論斷。象這樣胡涂、疲緩、不真切的態(tài)度全然不對。”[5]進而他認為“中國講維新西學幾十年乃至革命共和其實都是些不中不西人,說許多不中不西的話,作許多不中不西的事。他們只有枝枝節(jié)節(jié)的西方化,零零碎碎的西方東西,并沒有把這些東西看通竅,領會到那一貫的精神。只有近年《新青年》一班人才算主張西方化主張到家?!盵5]梁漱溟對新文化運動“一是贊同,二是參加活動?!边@從他對東西文化調(diào)和派的批評和對陳獨秀等人的活動的肯定可看出來。梁漱溟認為自己在山東和北京開展東西文化的講演并將講演稿付印成書就是為新文化運動盡力,他在《東西文化及哲學》導言中寫到“中國國民受東方化的病太深,簡直不會營現(xiàn)代的生活,……你要教他營現(xiàn)代的生活,非切實有一番文化運動辟造文化不可?!仪冶M我一點薄力罷了?!盵5]
其二、對世界化的認同。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因對西化的極力推崇被稱為文化激進派。在中國是否應西方化的問題上,梁漱溟和文化激進派并沒有實質(zhì)的分歧。在新文化運動的初期,梁就說“有以溟為反對歐化者,歐化實世界化,東方亦不能外?!盵6]從這里,我們可看到,梁承認歐化即世界化,并且認為,西方化是一種世界趨勢,一個民族要生存,就必須西方化。
其三,對民主與科學的推崇。梁漱溟認為,西方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其中,民主和科學,是這種文化特殊的貢獻。他說:“我觀察西方化有兩樣特長,所有西方化的特長都盡于此。……所謂兩樣東西是什么呢?一個便是科學的方法,一個便是人的個性的申展、社會性發(fā)達。前一個是西方學術上特別的精神,后一個是西方社會上特別的精神?!盵5]他認為西方的學術思想表現(xiàn)出一種特別的色彩,與中國的傳統(tǒng)截然兩樣,就是“科學的精神”,西方的社會生活也處處表現(xiàn)一種特別的色彩,與中國社會截然兩樣,就是所謂“德謨克拉西”的精神。對科學與民主,梁漱溟是完全贊成,他說:“這兩種精神完全是對的,只能無條件的承認,即我所謂的西方化。怎樣引進這兩種精神實在是當今所急的;否則,我們將永遠不配談人格,我們將永遠不配談學術?!盵5]
其四、對中國文化的批判性反省。對待中國文化,梁漱溟并不象守舊派那樣只是一味護衛(wèi),而是多有反省。在對比中西文化的過程中,梁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文化不及西方文化的地方,包括西方在征服自然方面所取得的物質(zhì)生活方面的成就,在學術思想方面的科學方法,政治生活方面的民主,都是中國所不及的。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看出,梁漱溟的文化哲學完全不同于復古守舊的東方文化派,卻與新文化運動更趨一致。這說明其思想的進步性和現(xiàn)代性。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學習西方,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他較早就敏銳的意識到“全盤西化”存在片面性,認為西洋人的人生態(tài)度巳出現(xiàn)了弊端,受到了嚴重的批評,就不應不知揀擇的原盤拿過來,他不贊成全盤西派的民族虛無主義觀點,而認為如果西方文化中具有某種能夠普遍化的內(nèi)容,那么,“東方亦有其足為世界化而歐土將弗能外者”。[6]尋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普遍價值,就成為梁文化哲學的興奮點。梁漱溟通過將文化進一步區(qū)分為“面目”和“路向”來完成這個任務。在他看來,面目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路向是決定各種文化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根源。他認為,對于西方文化來說,科學與民主只是這種文化的面目,路向才是決定其面目的關鍵,“要引進西方文化到中國來,不能單搬運摹取他的面目,必須根本從他的路向、態(tài)度入手”。[5]中國文化如果具有某種超越本民族的普遍價值,也不在其面目,而在其路向上。正是通過對文化路向的進一步的分析,梁提出了他的中西印三路向的文化觀,并由此使他的思想與西化派分道揚鑣,得出了“未來世界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的結論。
梁漱溟認為,文化就是民族生活的樣法,民族生活的樣法又是由意意欲的不同流向所形成。由意欲的不同,世界文化可分為三大并行不悖的文化系統(tǒng)——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西洋文化以意欲向前為其根本精神,中國文化以意欲調(diào)和持中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為根本精神。對待意欲的方式不同,決定了不同的生活路向,也由此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在梁漱溟看來,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必然帶有征服自然的色彩,科學和民主的精神也蘊涵其中。意欲向前的人生路向為西方文化帶來了三大異彩——征服自然、科學方法、民主精神,但西方也因此吃盡了苦頭。正是從這里開始,梁漱溟與激進的西化派分道揚鑣。他在承認了西方文化的成就的基礎上,對西方文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這些揭露與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異化的分析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表明梁漱溟比當時的激進的西化派具有更理智的文化觀,但是他并沒有更進一步得出與馬克思主義相同的社會革命的結論。他對資本主義弊病的分析,也就是要為中國文化爭得一個地位,他的三路向的文化觀,實質(zhì)上是一種多元文化觀。在他看來,三個路向的文化本無所謂優(yōu)劣,只有合宜與不合宜的問題,“西洋文化的勝利,只在其適應人類目前的問題,而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敗,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壞可言,不過就在不合時宜罷了”,[5]人類文化之初,都是走第一路向, 中國人和印度人不待走完這條路,就走到第二路向和第三路向,所以形成了早熟的文化。但就人類的將來而言,第二路向和第三路向的問題遲早會出現(xiàn),所以繼西方文化昌盛之后,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之后又將是印度文化的復興。通過這樣的分析,他終于找到了中國文化可普遍化的東西,那就是一種調(diào)和,持中,注重協(xié)調(diào)的文化路向,那是西洋文化之后的必然趨勢,“未來的世界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但是對于中國的現(xiàn)實來說,對于還來不及走完第一路向,就轉入第二路向的早熟的中國文化來說,對三種路向只能作這樣的取舍:“第一,要排斥印度文化,絲毫不能容留;第二,對于西方文化是全盤承受,而根本改過,就是對其態(tài)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評的把中國原來的態(tài)度重新拿出來”。[5]
梁漱溟對中國文化的肯定,既不是肯定物質(zhì)文化的器具,也不是肯定制度文化的封建專制制度,同樣不是肯定思想觀念上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說不是肯定其面目,是肯定中國人人生態(tài)度——一種意欲調(diào)和持中的人生“路向”。他對中國文化現(xiàn)實所作的三個結論,存在著內(nèi)在矛盾:“意欲”調(diào)和持中的人生路向,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源,產(chǎn)生了諸多為梁漱溟所批判的文化現(xiàn)象,那么,這種人生路向在未來又如何能產(chǎn)生出比過去更好的文化呢?民主和科學是由意欲向前的人生路向所決定的,如果中國接受了民主和科學,是不是同時也要接受西方的人生態(tài)度?如果只取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保留中國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民主和科學又如何與中國的人生態(tài)度相容呢?這些矛盾實質(zhì)上反映了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兩難:中國要邁向現(xiàn)代化,而西方的現(xiàn)代化已出現(xiàn)了弊端,中國能否跨過現(xiàn)代化,直接躍入后現(xiàn)代化或者中國能否尋找到一條不同于西方現(xiàn)代化的道路,既享受現(xiàn)代化的成就又力避現(xiàn)代化的弊端?在邁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安排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問題是中國現(xiàn)代化也是所有外源性現(xiàn)代化都要面臨的問題。梁漱溟所思考的問題不僅是他那個時代,也是今天的中國,甚至是所有的外源性現(xiàn)代化模式都仍然在探索的問題。這就是他文化哲學的現(xiàn)代性甚至后現(xiàn)代性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
那么,我們又從哪些方面可說梁漱溟文化哲學具有保守性呢?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在對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中,梁漱溟既想承受西方的成就,又期望避免西方的弊病;他既批評了中國文化的消極因素,又力圖從中抉發(fā)出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東西。他的這種深度文化觀,是許多思考文化問題人的所不及的?;蛘撸覀兛梢哉f梁漱溟所思考的問題是現(xiàn)代的,甚至是后現(xiàn)代的,但是,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來說,梁漱溟并沒有開出一副濟世良方。他的文化觀“極具歷史意義而較缺知識價值”。[2]“整齊”、“好玩”、“籠統(tǒng)”是他同時代的思想家們對他文化觀的評價。的確,梁漱溟的文化觀充滿了內(nèi)在的矛盾,他企圖超越西化派,主張在學習西方的同時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墒聦嵣?,他沒有超越西化派,“全盤承受”與西化派的論調(diào)頗為相似;他也企圖超越東西調(diào)和派,不用文化的調(diào)和作抵制西化的借口??蓪嵸|(zhì)上,他也沒有超越東西調(diào)和派。他說“我們此刻……非參取第一態(tài)度,大家奮勇向前不可;但又如果不根本的把他含融到第二態(tài)度的人生里面,將不能防止他的危險,將不能避免他的錯誤”,[5]“含融”和“調(diào)和”意思非常接近。對這種帶有矛盾性的文化哲學,我們同意賀麟的評價:“不用諱言,他隱約地暗示著東方的人生態(tài)度比西方人向前爭逐的態(tài)度 更深刻更完善。他一面重新提出儒家的態(tài)度,而一面主張全盤接受西方的科學和民主,亦未完全逃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圈套?!盵7]梁漱溟文化哲學的保守性,正是由這種“中體西用”的思維模式所導致的。
在封建主義舊文化彌漫整個中國的時期,“中體西用”無疑是給“大一統(tǒng)”的僵化的封建文化打開了一個缺口,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爭得了一定的合法地位,在這個意義上,“中體西用”曾經(jīng)起過非常進步的作用,它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第一種可能的形式,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離開“中體西用”的前提來講引進西學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隨著西學東漸的步伐加快,“中體西用”的保守性和它自身的矛盾性質(zhì)就顯示出來。張之洞對“中體西用”大加發(fā)揮,就是用它作為反對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工具。“中體西用”的保守性表現(xiàn)在,它是一種體用二分的思維模式,固守體和用的區(qū)別,會限制人們對東西方文化的選擇。
在梁漱溟文化哲學中,中體西用的思維模式,就嚴重制約了他對中西文化的選擇。這表現(xiàn)在,他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學,尤其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樂、持中,也就是他所說的一種人生路向,看作常道,看作體,于是,在會通中西的過程中,他關注的就是與這種唯心的性理之說相近的唯意志哲學、生命哲學,這種文化觀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狹隘的,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狹隘的,因為,其一,儒學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比儒學更寬泛的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只有儒學,還有道學、佛學,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還具有十分豐富的唯物論哲學,如王夫之、戴震等的哲學。梁漱溟較關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哲學,對其他思想則較少關注,這是他文化觀保守的一個方面;其二,在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上,他也只看好唯意志哲學、生命哲學,對同屬西方文化的馬克思主義,他就持拒斥的態(tài)度。總之,體用二分的思維模式,使得梁漱溟文化哲學的開放性極其有限,這就使得他不能真正正確解決中國的文化建設問題及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道路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以一種思想所起的社會作用來看,梁漱溟文化哲學的保守性就更加突顯。美國學者艾愷稱梁漱溟為文化的保守主義,以區(qū)別于政治保守主義。按這種理解,文化保守主義只是要求在社會變化中維護傳統(tǒng)價值,文化保守主義在政治上可能是激進的。梁漱溟是文化保守主義,這一點無疑。但是,我們認為,梁漱溟文化哲學的保守性還不僅于此,他以鄉(xiāng)建運動對抗共產(chǎn)黨的農(nóng)民運動,他以中國問題特殊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和階級斗爭理論,他政治上的保守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其文化哲學來說,分析梁漱溟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從前現(xiàn)代走向現(xiàn)化的時代,他的文化哲學中的現(xiàn)代性因素,恰恰是保守派所歡迎,所欣賞的地方。對這一點,李澤厚的評價是中肯的,“這種不滿意資本主義,尖銳揭示西方現(xiàn)代化社會的病痛,要求以中國傳統(tǒng)來補救的理論,在客觀歷史上卻恰恰成了阻礙中國前進的絆腳石,……社會斗爭和政治邏輯使梁的理論成為保守派歡迎的思想學說?!盵8]這也許就是鄧中夏將梁漱溟歸入保守的東方文化派的原因。
綜上所述,梁漱溟文化哲學,是一種具有內(nèi)在矛盾的思想體系,保守性和現(xiàn)代性兼?zhèn)?,是這種思想體系的特征。對這種文化觀,我們應進行正確評價:看到其現(xiàn)代性和進步性的同時,不忽略其保守性的一面,也不因其保守性而抹煞其進步性。
[1] 馮友蘭.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2] 陳弱水.梁漱溟與<東西文化及哲學>.評新儒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吳宓.論新文化運動[J],學衡. 1922, 147.
[4] 梅光迪.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二卷[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 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7] 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 李澤厚.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The Comment on Liang Shuming’s cultural philosophy—both modern and conservative
ZHANG San-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Wuhan University of Th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Liang Shuming’s cultural philosophy is a system which has the cha conservative both modern and the character of modernity and conservativeness. Liang Shuming approv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e was willing to endore Western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criticised the the cultural view which conciliates the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 Mr Lang earnestly review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he observantly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the national nihilism and indiscriminate westernization theory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So we may say that his cultural philosophy has the modernity and progressive. But he holds the thinking mode of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which makes his viewpoints conservative and easily accepted by conservatives.
modernity; conservative;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B26
A
1009-5160(2010)05-0016-05
張三萍(1965—),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現(xiàn)代新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