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明華
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一個亮點,也是個難點。新課標強調教師指導“應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但在具體實施中,學生往往沒能真正“自主”,其中不乏由教師主辦甚至越俎代庖的現象。回顧語文綜合性學習“我們的論壇”的歷程,筆者深感,我們大有必要給學生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舞臺,讓他們在合作與探究中真正自主地去了解社會、感悟人生,由此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進而提升他們作為“人”的整體素質。
“我們的論壇”設在面臨多科會考的高二年段。原為“‘實話’再‘實說’”,作為央視優(yōu)秀談話節(jié)目“實話實說”(崔永元主持)的評賞課。開辦初衷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精選的片段參與說與評,進行這檔節(jié)目的欣賞和再創(chuàng)造。幾期之后,學生的熱情與靈感被激發(fā),他們不滿足了,提出要自己來“做節(jié)目”,開辟一個屬于自己的論壇!能行嗎?幾科會考一日日迫近,學生是否真能有心情與時間?會不會影響復習迎考?平時連普通話都說不流暢,現場能論得清楚嗎?高中生普遍不愛發(fā)言,屆時會不會冷場?完全放開了,說錯甚至說反了,怎么辦?等等,教師頗有些顧慮。而歸根結蒂,是放不下習慣于牽著的手。認真考慮和組織后,我們的論壇試著開辦了,而學生熱情之高、氣氛之熱烈和意義之廣,令教師倍感欣喜:給一個舞臺,真正成了主人的學生們,便充分“活起來”了!
“眼睛”活了。論壇每期由選修的同學分組輪流負責。話題可請教師參謀,最后自己定奪。作為談話節(jié)目,話題的選擇尤為重要。除了普通的選材立意要求,還強調特別有意義,值得探討;有異議,能辯得開;有引力,能抓牢人。要找到一個好話題,便夠主辦的同學們睜大“眼睛”搜尋了!論壇由30分鐘談論、10分鐘評賞和5分鐘教師點評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作為特邀嘉賓或普通觀眾,要參與評說,也得有一定的“眼力”才行。這便促使學生不再兩眼只盯著課本作業(yè),而必須眼觀八方,關注國家大事,關心身邊小事,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如此,方能談得了“中學生與網絡”這樣的論題,方能辯得明“明天屬于誰”這樣的話題。而一期期的談論,涉及政治、經濟、軍事、體育、文化娛樂等多方面,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腦袋活了。每期都給主辦者以很大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他們站在“導演”或主持人的角度,全方位進行創(chuàng)想:邀請哪些人當嘉賓,如何將話題引出又如何步步深入,要不要配合情景音樂,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高潮,可能會碰到的情況及其應對,等等,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完整性和嚴密性得到了鍛煉。比如在談論“男女生之間”這一話題時,主辦者邀請了一對因被起哄而中斷了正常友誼的同學、三位異性好朋友和一位青年教師當嘉賓,再由一對異性好友當主持,絕妙的安排連老師也不由得稱絕。由于話題預先公布,非主辦者也會饒有興致地做種種設想,以此得到鍛煉。論壇由嘉賓主講,聽眾隨機發(fā)言,思維的靈敏性與批判性得到相應的訓練,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多角度看問題的發(fā)散性思維。每期的評賞針對的是方方面面,諸如話題的選擇、總體的構想、局部的創(chuàng)意、主持人問話或應變的技巧、嘉賓的回答等等,只須言之有據。最后,教師以平等的身份、探討的語氣、精要的語言進行點評,豐富了學生的經驗教訓,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鑒賞力。
耳朵和嘴巴活了。語言是思維的主要載體,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思維的活躍與發(fā)展自然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高中學生由于怕錯、怕羞、怕出風頭等心理作祟,普遍不踴躍發(fā)言,加上教材的局限,高中學生的聽說訓練明顯不足。而在自己的論壇上,老師坐在學生席上當觀眾,主持人、嘉賓、觀眾多是同學,談論的又是他們所關心的內容,這一情境自然會激起學生聽與說的濃厚興趣,激發(fā)出潛心傾聽的興味,也激發(fā)了一吐為快的愿望,因此主人們率真地說真話、實話、心里話,時有驚人之語或精彩應對,博得陣陣掌聲。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養(yǎng)成專注的聽話習慣,感受說話人的態(tài)度、語氣,探清說話者的目的、意圖,揣摩對方含蓄委婉的言外之意,增強敏捷的辨析反應能力。
生活也活起來了。眾所周知,即使是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升學的壓力依然使得學生埋在功課里,往返于家校之間,生活如同他們所形容的,單調、沉重而缺乏朝氣。論壇的開辟,蕩起了生活的漣漪。一個眼睛、腦袋、耳朵和嘴巴都“活”起來了的人是真正鮮活的、生動的人,他們用自由自主的心靈、用充分解放了的感官和觸覺去感悟,世界便變得真切、豐富、可愛了;他們在自己的論壇上輪流主辦、協(xié)辦,互相出謀劃策,互相當嘉賓或觀眾,學習如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如何和諧共處,增強了對班級、同學和“節(jié)目”的責任感,加深了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了解;而主辦或發(fā)言的成功與不足,都是他們小小而獨特的體驗,能培養(yǎng)他們挑戰(zhàn)自我、展現自我、敢于競爭的現代精神。這里有書本作業(yè)之外更生動、更豐富、更廣闊的生活!
德育教育活了。對于德育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教師當主導甚至是主體,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即使有些主題班會由學生主持、學生發(fā)言,也往往是由老師授意、安排布置好了的。而高中生又叛逆性特別強,難以真正接受。“我們的論壇”開辦后,同齡的學生們在這里共同探討自己所關心的問題,不知不覺中互相學習、互相教育。比如,說完“男女生之間”,主持人代表曾經起哄過別人的人們向現場那兩位被起哄過的同學真誠道歉,同時提醒有早戀傾向和有意嘗試的同學“不要因為苦澀的青果而失去了更美好的人生追求”;說到“當你的重要選擇與父母意見不一時”,多數學生主張“走自己的路”,但同時也承認:父母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孩子,而且他們畢竟人生閱歷豐富,應充分尊重、考慮他們的意見。類似的思想交流,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當然,難免有比較偏激甚至錯誤的觀點,教師可在最后的五分鐘點評里巧妙精當地指出。
語文教學也活了。如上所言,論壇調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想象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等多種思維都得到了鍛煉,聽說讀寫能力獲得了直接或間接的訓練,鑒賞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時,論壇的“活”也促進了第一課堂。由于逐漸習慣于多角度地看問題,經常性地互相探討,在學習新知識、復習舊課文和講評考卷時,學生勇于大膽質疑,主動發(fā)言;此外,“活起來”的學生意興盎然,自己辦班級小報、隨堂辯論、即興搞個“答記者問”或“如果你來當導演”等等,在廣闊的語文天地中,他們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豐富多彩……
一方論壇,使得學生的眼界、思維、能力和生活等等全都活躍靈動了,也使得德育教育和語文教學也因此而生動多姿。它給學生、更給老師帶來了莫大的驚喜,令人頗有感觸:
其一,應該大力“倡導學生和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皮亞杰認為,學生只有自發(fā)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才能發(fā)展思維。實際活動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間的交流得到滿足和發(fā)展,可以激發(fā)學生廣泛和強烈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的良好的個性品質。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積極主動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教育教學智慧的空間。
其二,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注意緊緊突出自主性。一旦真正成了主人,學生所迸發(fā)出來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是超乎想象的。教師應徹底轉變觀念,放手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指導重點放在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幫助學生發(fā)現可能陷入的困境上。就本論壇而言,學生選擇論題時,教師聽取學生的總體構想后,要充分估計每一個備選話題能談論到的境界、可以達到的效果、可能出現的狀況等等,再以巧妙的方式點到為止;學生談論過程中,教師敏銳地感知與捕捉,進行精要的點評;而點評中要激賞精彩、指出不足,還須注意語言精當而不喧賓奪主,使之心服口服而不致有“居高臨下”之感等等,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平等、尊重與欣賞。
其三,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必須強調合作與探究。事實證明,每項綜合性學習活動,都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動,小組成員分工應當明確,注意成員之間通力、有效的合作,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在合作與人協(xié)調中施展自我,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