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學,劉海燕,劉 瑩,呂大煒,魏久傳
山東科技大學 地質學院,山東 青島 266510
課程建設
“煤地質學”課程教研團隊的優(yōu)化建設
李增學,劉海燕,劉 瑩,呂大煒,魏久傳
山東科技大學 地質學院,山東 青島 266510
教研團隊的優(yōu)化建設是學科教學質量提高的前提和保證。在“煤地質學”課程教研團隊建設過程中,實現(xiàn)了團隊學緣結構的多樣化、年齡結構梯隊化、教學任務合理化,青年教師培養(yǎng)成為團隊建設的重點內容,并獲得了煤地質領域多項國家級、部省級教學與研究成果。
煤地質學;教研團隊;優(yōu)化建設
煤地質學是研究煤炭資源地質的基礎科學。新中國成立以后,大規(guī)模的煤田地質工作和區(qū)域地質研究,不僅在實踐上發(fā)現(xiàn)許多新的煤炭資源產地,而且促使我國煤地質學步入了蓬勃發(fā)展的新階段。山東科技大學“煤地質學”課程教研團隊建設走過了較為艱難的歷程,但一直堅持煤田地質研究與煤地質學的教學與實踐,堅持自己的特色,使學科團隊逐漸發(fā)展壯大。該團隊提出了具有“煤地質學”鮮明特色的教學與研究成果,進入了國內以煤為主兼顧其他能源礦產的先進教研團隊行列。
我校1972年設置礦井地質專業(yè),開始組建礦業(yè)地質方面的教學團隊,“煤地質學”是作為該專業(yè)的技術基礎課程。但是,限于人員比較少、專業(yè)面比較窄,尚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的“煤地質學”教研團隊。
1977年恢復高考,招收了“煤田地質與勘探”本科專業(yè),與全國地質院校、礦業(yè)院校一樣,我校重視“煤地質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但是,團隊的建設尚處于初期階段,雖然已經有了主講教師、相對配套的教研手段,但在師資隊伍建設、教研成果等方面,并未達到國內先進行列。
1977~1994年是我校“煤地質學”教研團隊的形成階段。盡管地質專業(yè)的名稱進行了調整,先后改為“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但是,“煤地質學”作為專業(yè)技術基礎課程的地位沒有改變,反而得到了加強,“煤地質學”一直是這個專業(yè)的主干和重點技術基礎課程。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1995~2000年是我國地質行業(yè)大滑坡的階段,地質隊伍人才流失嚴重、地質類院校的專業(yè)出現(xiàn)空前困難,主要表現(xiàn)在辦學條件艱難、培養(yǎng)的學生分配不出去,很多地質類院校特別是礦業(yè)類院校的地質類專業(yè)遭遇停辦、人員分流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我校堅持將煤地質學專業(yè)辦下去,煤田地質教研隊伍在維持中堅持有限度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堅持招生,堅持將青年教師送出去培養(yǎng),提高學歷層次、提升專業(yè)素質。教研隊伍不但沒有散,而且還有所發(fā)展,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培養(yǎng)始終沒有停止。
正是由于困難時期的堅持,教研團隊得以持續(xù)發(fā)展。2000年以后,在地質行業(yè)復蘇過程中,我校煤田地質教研隊伍迅速地得以擴大和發(fā)展。2003年獲得“礦產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5年獲得“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8年獲得“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走在了礦業(yè)類院校的前列。
地學不斷發(fā)展,煤地質學也要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多年來,通過以系列教學改革與教改研究、煤地質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我校鍛煉了一支“煤地質學”教研隊伍,教師隊伍學歷層次得到提高。
為了及時充實完善“煤地質學”的內涵,使新的“煤地質學”體現(xiàn)當代地質學的新進展,2005年,以李增學為主編,編寫出版了《煤地質學》,將最近涌現(xiàn)的新的煤地質研究成果反映到新的教材體系中,受到使用單位和學生的好評。從學科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我校原煤田地質學三級學科已修訂為煤地質學,使得學科體系更加科學、合理。由本教師隊伍中主講教師編寫的《煤地質學》被遴選為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009年正式出版使用。
我校從事“煤地質學”教學研究的教師和實驗人員共計13人,在團隊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如下原則:
1.學緣結構多樣化
團隊整體的學術思想是否適應當前發(fā)展,知識體系能否相互取益,這就決定于團隊成員的教育背景是多樣的還是單一的,即學緣結構分布情況。在團隊建設中,我們一直堅持開放的思想,面向國內外,廣收地學優(yōu)秀教學科研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從事煤地質學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團隊有10位固定成員,另有幾位校外地學專家、教授進行每年的短期教學與實踐指導。10位固定成員分別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貴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占78%,學緣分布較廣。團隊成員的學科背景以能源地質學、礦山地質學、沉積地質學、層序地層學、古生物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為主,研究方向集中在聚煤規(guī)律、聚煤盆地演化、巖相古地理、層序地層學、沉積學、儲層地質學等方面,在學科背景方面具有廣泛性和較強的互補性。
教研團隊和校外地質學界著名專家、教授有著密切的科研和教學交流。團隊每年均定期邀請校外地學界著名教授來校進行短期交流,進行課堂教學、野外考察和實踐指導等。另外,在教學實習階段,組織學生到各煤礦企業(yè)生產基地,請各位煤田地質現(xiàn)場工程技術專家為學生現(xiàn)場講學,指導煤田地質畢業(yè)設計等工作。
這種校內外的產學合作對學生成長和團隊建設有重大的意義。一方面彌補了教研團隊中存在的不足,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知識有更深化的認識,學生明確了自身需求,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充滿由衷的熱愛。近幾年學生考研比率大幅上升,并且大都進入全國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除教學合作外,團隊和校外專家還有著科研上的合作。如近期兗州礦業(yè)集團與團隊合作對兗州煤田煤層氣地質規(guī)律進行研究,科研成果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教師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科學問題的能力。
2.年齡結構梯隊化,教學任務合理化
目前教師團隊中有教授4人(博導),副教授6人,講師3人,配置合理、層次較高。團隊中具有博士、博士后9人,碩士畢業(yè)4人,學歷結構優(yōu)秀。教師年齡45~50歲有4人,35~45歲3人,25~35歲6人,年齡結構合理,形成了有序的教學梯隊。
團隊每年承擔山東科技大學地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等本科專業(yè)8個班的“煤地質學”課堂教學、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的任務。在教學任務分配中,課堂教學以團隊骨干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青年教師以實驗指導及實踐教學為主,在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指導下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在課時分配上,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任務,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對專業(yè)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
我校煤田與煤成氣地質實驗室是本課程的主要專業(yè)實驗室,顯微鏡實驗室為煤地質學輔助教學實驗室,承擔各專業(yè)煤地質學的室內實驗教學任務。實驗室統(tǒng)一采用開放的管理方式,為有需求的同學提供教學和研究方面的服務。
在實踐教學基地方面,選擇山東臨近地區(qū)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大型煤炭企業(yè)進行合作,如兗州煤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淄博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通過多年的合作證明,實踐教學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完善了“煤地質學”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提高了教學水平,促進了產學研一體化。
3.重點培育團隊青年教師,形成和諧的團隊氛圍
為了加強“煤地質學”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環(huán)節(jié),達到“煤地質學”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團隊建設過程中特別加強了“煤地質學”課程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使他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上講臺,承擔教學任務,成為“煤地質學”課程的主講教師。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定的鍛煉條件,如通過聯(lián)合培養(yǎng)人才基地和校企科研項目等,將青年教師短期派到煤田勘探現(xiàn)場進行煤田地質工作實踐,加強青年教師對煤田地質領域的了解;提供教學研究的基本設備,如筆記本電腦等;參加教師資格和教師教學培訓等等。
(2)建立“新老教師導航”關系,即為青年教師指定指導教師,由具有多年教學實踐的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導航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業(yè)務水平和能力。
(3)建立青年教師3~5年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考核指標,建立青年教師“助課—講部分課—講大部分課程—講全部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體系,如讓青年教師首先參加課堂實驗課的樣品準備和教學工作;指導本科生為期2周的野外地質實習;參加實驗教材、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等。確定教學專家組聽課和教學指導制度,教學專家定期聽青年教師講課,指導青年教師教學。
經過上述培養(yǎng)青年教師措施的實施,從事“煤地質學”教學的青年教師在老教授的指導下已實現(xiàn)了新老交替,已多年從事“煤地質學”專業(yè)授課的年長教授帶動青年教師逐漸獨立完成各項教學及科研任務。目前的13位從事“煤地質學”及密切相關教學的教師和實驗教師已構成了結構合理、有一定影響的中青年教師隊伍。
4.加強團隊凝聚力,明確團隊建設目標
團隊建設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團隊要具有和諧的學術氛圍和堅強的團隊凝聚力,這樣才能保障團隊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成果不斷提高。在團隊的建設過程中,骨干教師的帶頭奉獻精神給中青年教師做出了榜樣,也可以激發(fā)青年教師不斷地向前奮進??梢泽w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注重教學成果的交流與學習。
團隊成員在教學過程中定期開展討論交流會,總結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對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進行總結。每學期的期中教學總結研討會上,有經驗的骨干教師首先把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作簡要的介紹,青年教師把教學體會和感受進行總結,提出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最后,老教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例如“煤地質學”課程內容中“煤的變質作用類型”一章,同學們對煤的變質作用與巖石的變質作用的概念區(qū)分不清,通過課后團隊研討會,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首先對巖石與煤的物質成分及化學結構的區(qū)別進行分析,再介紹二者對變質作用的基本條件溫度和壓力的不同反映,最后總結一下煤的變質作用的研究對確定成煤盆地的古構造格局及盆地的熱演化研究均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同學們不僅清楚了煤與巖石的變質作用的不同點,而且明白了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煤的變質作用的原理,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研究意義。
(2)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在科研實踐中提高教學水平。
團隊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還需要先進的理論和科研成果進行支撐。因此,教學工作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
一方面科研工作是人類社會獲得新知識的主要來源,所以科研成果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多方面的推動作用,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科研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及如何去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逐步走向學術的前沿。②科研成果可以豐富教學資源,使教師更好地組織傳授科學知識。③科研過程還可以使教師總結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把科研思路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④科研成果可以為社會增加效益,也能成為大學經費的重要來源,成為改善教學設施、豐富教學資料,保障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依靠。例如團隊正在開展的“山東省煤層氣資源與勘查戰(zhàn)略研究”、“山東省瓦斯地質規(guī)律及其控制機理研究”不僅為“煤地質學”課程提供了大量現(xiàn)場資料和最新的成煤理論,而且利用部分經費為團隊發(fā)展配置硬件設備和教學軟件。
另一方面教學工作對科研的開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深化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有時還可以激發(fā)新的靈感,形成新的課題,所以教學對科研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例如“煤層頂?shù)装宸€(wěn)定性評價、預測理論與方法”課題的提出就是團隊主講教師在講述煤層沉積環(huán)境及煤層結構、頂?shù)装逄卣鞯葍热輹r,提出的科學問題,經過系統(tǒng)研究總結出煤層頂板穩(wěn)定性分析的多種理論與方法,不僅對各大企業(yè)的安全生產起指導作用,而且及時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教學水平和質量。
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取得了豐碩的教研成果。團隊成員中的骨干力量先后主持和參加了數(shù)十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發(fā)表了大量的煤田地質、煤成氣地質和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取得了十多項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十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另外團隊與相關煤炭企業(yè)合作,完成山東省各大煤田如兗州煤田、濟寧煤田、巨野煤田的沉積環(huán)境及聚煤規(guī)律的研究,團隊還承擔了中石化重大前瞻性課題“中國北方地區(qū)石炭二疊系巖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科研任務。這些科研工作不僅為教學內容積累了大量現(xiàn)場資料,而且為“煤地質學”課程提供先進的成煤理論知識。近些年還成功完成多項山東省和學校的教學改革項目,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進行理論探討。重要成果總結以下幾個方面:
(1)在人才培養(yǎng)與學科建設方面,我校擁有從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完整的系列人才培養(yǎng)模式,煤地質學是這個系列中的核心和基礎,因為煤地質學一直是我校地質專業(yè)的辦學基礎與特色。
(2)以“煤地質學”為核心課程的教材建設獲得突破與進展。我校主編的《煤地質學》教材作為國家級“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出版,在相關地質專業(yè)中使用,得到了良好的評價。另外,還出版了礦業(yè)類、安全類“十一五”等系列規(guī)劃教材,如我校主編、由煤炭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礦井地質學》和《煤礦地質學》等。團隊人員還參與編寫了高等學?!笆晃濉眹壹壱?guī)劃教材《瓦斯地質學》和《地質制圖與識圖》、《煤炭地質勘查與評價》等省部級規(guī)劃教材,以及高校教材《煤成(型)氣地質學》。
(3)近年獲得了一系列煤地質研究有關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和三等獎2項。
(4)圍繞著煤地質研究,出版和發(fā)表了100余篇煤地質方面的論文和科研著作。著作如《含煤巖系沉積體系研究——以魯西南煤田為例》、《華北陸表海盆地南部層序地層分析》、《含煤盆地層序地層學》、《礦井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煤層頂板穩(wěn)定性評價、預測理論與方法》和《海侵事件與海侵成煤機制》,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的煤地質學基礎理論和成煤模式。
總之,經過幾代教師的辛勤教學研究,山東科技大學在“煤地質學”課程領域已具有了優(yōu)越的教學、實驗和實習條件,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講、學、練”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部分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和部分英語教材,既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又了解了國際學科前緣動態(tài)。團隊在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提高理論知識還注重豐富教學內容,在不斷參與相關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
[1]姜在興,王海榮,張元福.“沉積學基礎”優(yōu)秀教學團隊建設實踐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0,(1):6-8.
[2]李增學,魏久傳,余繼峰,等.煤田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3]李增學,劉海燕,劉瑩,等.“煤地質學”課程教學與改革[J].中國地質教育,2009,(1):114-117.
[4]朱筱敏,柳廣弟,吳勝和,等.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培育優(yōu)秀地質人才[J]. 中國地質教育,2009,(1):40-45.
[5]周鼎武,賴紹聰,張成立,等.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J].中國地質教育,2006,(4):47-53.
[6]趙虹,李勇,孔金玲,等.地質學教學團隊的建設與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2009,(3):66-69.
Optim iz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eam for Coal Geology Course
LI Zeng-xue, LIU Hai-yan, LIU Ying, LV Da-wei, WEI Jiu-chu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China
The optimiz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eam is the prem ise and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group construction for coal geology, the graduation structure is diverse, age structure is stepwise and pedagogical task is rational.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is the key aspects for the optim iz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group. As the same time, many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fi eld of coal geology.
coal ge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eam; optim ized construction
G 640
A
1006-9372 (2010)04-0123-04
2010-09-15;
2010-10-20。
山東科技大學“群星計劃”項目(qx0903002、qx0902016和qx0902010);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09226)資助。
李增學, 男, 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能源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