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麥全蝕病及防治技術

    2010-08-15 00:42:10張文才
    種業(yè)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全蝕基部病株

    張文才

    (舞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舞陽 462000)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浸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jié),輕發(fā)生地塊一般減產5%~20%,嚴重地塊可造成50%以上減產甚至絕收。因此搞好小麥全蝕病的綜合防治、對于促進小麥大面積增產尤為重要。

    1 主要識別癥狀

    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發(fā)病癥狀識別如下:

    1.1 幼苗期

    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莖變?yōu)楹诤稚?,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嚴重時病斑連在一起,使整個根系變黑死亡。發(fā)病輕的麥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現(xiàn)為地上部葉色變黃,植株矮小,生長不良,類似干旱缺肥狀,病株易從根莖部拔斷。

    1.2 分蘗期

    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僅重病植株表現(xiàn)稍矮,基部黃葉多。拔出麥苗,用水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都變成了黑褐色。嚴重的可造成麥苗連片枯死,“全蝕”因此得名。

    1.3 拔節(jié)期

    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多,拔節(jié)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葉片自下而上變黃,似干旱缺肥狀。麥田出現(xiàn)矮化發(fā)病中心,生長高低不平。

    1.4 抽穗灌漿期

    病株成簇或點片出現(xiàn)早枯白穗,并且在莖基部葉鞘內側形成“黑膏藥”狀的黑色菌絲層,極易識別。這也是與其他小麥根病區(qū)別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

    2 傳播途徑

    2.1 土壤傳播

    小麥全蝕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莖基部地上15cm范圍內,小麥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間,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積累,致使病田的病情逐年加重。田間澆水、翻耕犁耙等均可導致土壤中的病菌向四周擴展蔓延。

    2.2 糞肥傳播

    病菌能隨落場土、麥糠、麥秸、莖稈等混入糞肥中,這些糞肥若直接還田或者不經(jīng)高溫發(fā)酵漚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帶入田間。

    2.3 病殘體傳播

    混雜在種子間的病株殘體隨種子調運或收割機跨區(qū)作業(yè),成為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3 發(fā)病條件

    小麥全蝕病是土壤寄居菌,以潛伏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它的發(fā)生與栽培管理、土質肥力、整地方式、小麥播期、品種抗性等很多因素有關。

    3.1 耕作措施

    小麥-玉米-小麥連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積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如實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氣性等可減輕發(fā)病。

    3.2 營養(yǎng)條件

    有機質含量高和氮磷鉀肥充足的土壤發(fā)病輕,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塊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復生長的能力比較強。反之,土壤瘠薄,土壤中嚴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調則全蝕病危害加重。施用磷肥能促進植物根系發(fā)育,減輕發(fā)病,減少白穗,保產作用明顯。

    3.3 品種抗病性

    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目前的小麥品種沒有絕對抗小麥全蝕病的,分蘗力強、根系發(fā)達的小麥品種較耐病。

    3.4 播期不適宜

    小麥全蝕病侵染小麥的適宜土溫為12~20 ℃,隨著播種期的推遲,土壤溫度逐日下降,縮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適期遲播田發(fā)病較輕。

    3.5 氣候因素

    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氣溫偏高,春季溫暖多雨等氣候狀態(tài)下有利于小麥全蝕病的發(fā)生。夏季高溫多雨有利于田間病殘體的腐熟,降低菌量。

    3.6 土壤性質

    砂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發(fā)病。黏重土壤則病害較輕。偏堿性土壤發(fā)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

    4 防治措施

    4.1 嚴格執(zhí)行植物檢疫制度

    對未發(fā)生全蝕病的鄉(xiāng)村,要嚴把種子關,嚴禁帶病種子傳入,對從病區(qū)來的收割機、播種機等農機具進行嚴格清洗,防止病土傳入無病田,以防止病情擴展蔓延。

    4.2 農業(yè)防治

    一是選種抗病耐病優(yōu)良小麥品種。二是深翻倒土。小麥播種前,將土壤深翻40 cm,以減少土表層菌源量。三是平衡施肥。增施有機底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病場土、病麥糠、病麥秸和病麥茬等,必須進行高溫漚制),每667m2施用腐熟有機肥6000 kg左右。無機肥施用應注意氮、磷、鉀的配比。四是深翻改土。深翻可加深活土層,有利于小麥生長,同時也可將土表層的病菌翻至底層,從而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4.3 藥劑防治

    噴灌根部,分別于3葉期、返青期、拔節(jié)期進行,每667m2用三唑酮乳油50~100 ml或12.5%禾果利30 ml對水80~100 kg,充分攪勻,順壟噴灌于小麥莖基部。噴灌根部可視病情輕重分別處理,輕病田3葉期可不噴灌。

    4.4 嚴格種子處理

    麥播時用3%敵萎丹250~300 ml+2.5%適樂時100~200 ml對水500 ml,拌種50 kg,堆悶1~3 h,待藥液全部吸收后播種;最好選用含有適樂時或種衣劑包衣處理的種子,對苗期全蝕病的發(fā)生防效比較顯著。

    猜你喜歡
    全蝕基部病株
    預防蔬菜“爛脖根”有三忌
    小麥全蝕病的危害與防治
    新農業(yè)(2022年15期)2022-11-07 15:48:01
    豌豆抗白粉病資源田間評價試驗
    新農民(2020年22期)2020-08-31 01:32:08
    中國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進化差異的探究
    科學咨詢(2020年10期)2020-04-01 03:43:16
    績溪縣水稻紋枯病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意見
    小麥全蝕病的危害和防治
    海南三七根莖芽基部的組培快繁
    小麥全蝕病的發(fā)生與防治措施
    新農村(2017年14期)2017-09-30 11:19:32
    SOLVABILITY OF A PARABOLIC-HYPERBOLIC TYPE CHEMOTAXIS SYSTEM IN 1-DIMENSIONAL DOMAIN?
    雜交秈稻花藥基部開裂性狀的遺傳研究
    沙田区| 广丰县| 雷山县| 聂荣县| 密云县| 新绛县| 阿拉善右旗| 华宁县| 临夏县| 合川市| 台北县| 连州市| 抚州市| 绍兴县| 山阴县| 平度市| 木兰县| 呼图壁县| 河间市| 津市市| 无棣县| 湄潭县| 修文县| 阿合奇县| 沐川县| 桂林市| 张北县| 油尖旺区| 平潭县| 昌平区| 岚皋县| 泌阳县| 丰顺县| 贡山| 偃师市| 北安市| 石门县| 金坛市| 钟祥市| 潜山县|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