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飛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鳳凰山管理處,浙江 杭州 310000)
1.1 以排為主的方法。古建筑中大多遵循以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構造防水為主,材料排水為輔,古建筑已坡屋頂更為常見,在直覺中往往會認為這樣防水的效果能更好,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相關統(tǒng)計中,坡屋頂的泄漏率比平屋頂更高。然而古建筑中防水的卷材并沒有出現(xiàn),所以平屋頂并未大量使用,比較常見的是出凹面坡屋頂,凹面的結構符合流體力學的原理,瓦縫前合后開,對防水是有利的,也能夠減少了虹吸現(xiàn)象。很多古建筑屋面瓦分陰陽,陽即凸面朝上,陰凹面朝上,陰瓦末端有一桃形滴水,陽瓦的末端有瓦當,漢代的部分建筑有用玉做成“玉珰”的現(xiàn)象,但在唐宋后基本絕跡,改用木質瓦當,為美觀常進行涂漆,后稱為彩繪當。
1.2 鉛錫背的應用。瓦的誕生和應用使古建筑的防水進入了新的時代,但是早期的瓦由于吸水率過高,防水情況并不夠理想,經過逐步改進在到了3%以下的吸水率,性能甚至優(yōu)于瓷器,在瓦瓦搭接的縫隙處,我國古建筑中較早使用了創(chuàng)新的全封閉卷材--鉛錫背,在瀝青誕生前很長時間我國的古建筑防水金屬卷材已經開始應用,這種材料的應用也為古建筑平頂構造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3 古建筑防水選材的南北差距。我國地域非常遼闊,不同地區(qū)的降雨量大小懸殊。少雨地區(qū),部分古建筑采用泥土囤頂,坡度不足5度。在南方多雨地區(qū),多采用青瓦防水,上下接壓75%左右,較厚的瓦層,不僅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水作用,在夏季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熱功能。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筑在建設中對質量的要求往往非常嚴格,很多工序都基本做到了盡善盡美,這也為我國唐、宋、遼等古建筑在歷經千年未曾翻修的情況下,防水效果依然上佳的一個原因。
墻體防水(1)墻面覆泥,新時器時期的龍山文化就是把石灰和泥混合抹在墻上,漢代以后還摻入麻刀,面粉和顏料,增強防水功能。(2)陶化墻壁,就是泥覆后用火燒,使墻壁成陶,強化墻壁和防水。(3)隔堿防潮,地基中的水反滲入墻體,會使土墻幾年后粉化坍塌。砌石基礎,石礎出地面后,在上鋪磚,再鋪上蘆葦,麥草等做隔堿層,強化防潮,再做版筑土墻。
柱子防水防潮(1)通風防潮(2)柱表涂覆:這樣有三項意義:防腐,防蛀,美觀。步驟:斬砍-撕縫-下竹釘-刷油漿-捉縫灰-抹粗灰-粘麻-壓麻灰-抹中灰-抹細灰-攢生-涂刷油漆。
地面防水(1)抬高室內地坪,例如在臺基上建造房屋,防止地面雨水浸灌,同時又減少了涂中的潮汽。(2)改良地坪材料,石灰鋪地,卵石鋪地等,秦漢以后,以灰土做墊層,夯實,然后砌磚燒結的粘土磚。這種做法流傳至今,仍在農村和簡易房中使用。(3)架空地板,在南方多雨地帶,地坪先砌地垅墻,在其上鋪木板,這一做法比較廣泛,迄今仍然采用。
屋面瓦件滲水漏水是古建筑中的一項頑疾。漏水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下雨的時候,由于瓦件灰口的脫落而漏水,瓦件本身的滲水會使整個屋頂加重,是古建筑物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壓力。二是當水漏到滲到青瓦下的黃土會導致黃土變松變稀,最終導致整個屋面大面積下滑,下塌斷裂。三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部分古建筑采用了混凝土屋頂,如果水滲到漏到青瓦與混凝土之間,在陽光的照射下會產生70度的高溫,這樣會頂開青瓦與混凝土之間的粘和,因混凝土屋頂跨度較大,混凝土都會有裂縫,如不及時補救,水會滲到漏到混凝土中的鋼筋,使鋼筋生銹腐朽,最終下塌。四是筒瓦會在一年四季溫差較大的情況下,不斷地熱脹冷縮,最終導致筒瓦灰口脫落,使其漏水。
在古建筑防水處理上,灰的使用非常普遍,也恨考究?;冶场⒛啾车氖褂?,通常稱為苫背,具有防水和保溫的雙重作用。保溫墊層和瓦頂防水,這是在木構架上的椽子、飛椽和望板鋪釘好后的屋頂頭道工序。應對注意到的是,古建筑其屋面防水,最好采用泥背、錫背方式,以獲得更加理想的防水的效果。蓋瓦時鋪成的灰條要均勻、充實,“用灰不見灰”等技術要求都應該在施工中加以注意。
古建筑維修中的防水工藝種類較多,比較常見的有官式作法、民間作法。按建筑規(guī)模又能夠分大式作法、小式作法和宮殿作法等。其中,小式或大式建筑屋面通常分為七層,包括木基層(椽子,上鋪木望板);滑秸泥背層;護板灰;月白灰背;瓦湯;瓦面;青灰背等。其中月白灰背、青灰背、滑秸泥背是古建筑中最重要的防水基礎層,于現(xiàn)代建筑鋼性防水屋面中采用的多層防水砂漿作法相當,也是層數越多,其防水效果越明顯,多層的防水層就是常說的“灰背”或“苫背”在施工中的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在木望板上面抹上一層深月白麻刀灰,厚度一般為1.5厘米,這層灰也稱作護板灰。護板灰比普遍麻刀灰稍軟即可,灰中的麻刀含量能稍少一些,護板灰的主要作用是為了保護望板和椽子。第二步,在護板灰上苫3-2層泥背,通常小式建筑大多用滑秸泥?;漳嗍怯脻娀液忘S土拌和悶7小時后,做成摻灰泥,泥和滑秸體積比5:1,再加入被石灰水燒軟的麥秸拌制,每層泥背厚度不應該超過5厘米,每一層泥背苫完后,都要要用進行“拍背”,使泥背變得密實。第三步,在泥背上苫2-3層月白灰或大麻刀灰,每層灰背的厚度在3厘米左右。要反復趕軋堅實,復刷青漿和軋背,趕軋的次數要遵循“三漿三軋”。苫背結束后要適當“晾背”,然后再上瓦。
研究古建筑防水問題不僅有利于修復古建筑中的質量把握,能夠實現(xiàn)古建筑“修舊如舊”的目的,對于研究現(xiàn)代建筑防水技術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童智能.古建筑屋面防水的探討與實踐 [J].江西建材,2005,1.
[2]陳世龍.機硅防護劑在古建筑防護上的應用[J]中國建筑防水,2004,1.
[3]王昭言中國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J].包裝世界,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