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陽,施婷婷
(上海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上海 200444)
從詩詞意境觀古詩詞英譯的含蓄美
顧正陽,施婷婷
(上海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上海 200444)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凡事都講求內(nèi)斂、含蓄。含蓄淡雅成了從古至今詩人墨客公認(rèn)的美的代表。含蓄美,已然成為詩歌作品的一個重要審美原則。含蓄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情趣,一種韻味。譯者如何去體味,如何在翻譯中再現(xiàn)原詩的含蓄美是一大難題,而從詩詞的意境分析中探討含蓄美的傳譯之道不但具有新意,且能恰如其分地表達(dá)原作的思想。
古詩詞;意境;含蓄美;英譯
清代詩論家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有云:“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鼻宕膮蔷靶褚苍凇稓v代詩話》中說道:“凡詩惡淺露而貴含蓄,淺露則陋,含蓄則令人再三吟唱而有余味。”所謂含蓄美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流露出來,而是用凝練的語言點(diǎn)染出氣韻生動的種種畫面,納萬頃之汪洋,收四時之浪漫,給讀者的感官以自由翱翔的天地。正所謂“片語明百意,坐馳役萬景”,也即劉勰所謂“隱秀”之美。
仔細(xì)研讀中國古代詩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詩人擬物敘事,看似自然尋常,實(shí)則意在言外?;蛳不虮?或抑或揚(yáng),詩人的感情如水中花,鏡中月,只有細(xì)細(xì)尋味,才能體會詩中真意,詩人真情。因而,在分析詩詞意境的同時來探討其中含蓄美的傳譯方法則更能讓譯語讀者體會到原汁原味。現(xiàn)從詩詞的意境上分析含蓄的表現(xiàn)方法及其譯法。
寫景狀物的詩詞,如果只是單純的描摹景物的具體情態(tài)狀貌,無論如何細(xì)致生動,也會覺得意義膚淺,所以詩人總是將自己的感情好惡寄托在景物上,以此為載體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翻譯這類詩詞時,我們可直譯,也可適當(dāng)變通。
請看杜牧的《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首詩是杜牧與其所愛歌女分別時所作。在分別的筵席上,執(zhí)手相看,默默無語,無聲勝有聲。樽前當(dāng)歡,卻因離愁不能展開笑顏。只有那多情的蠟燭,了解我們的痛苦,淚水漣漣,直到天明。首句以“無情”反襯“多情”,刻畫出離別戀人的復(fù)雜心理,內(nèi)心情深反而表面冷淡了。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感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shí)感受,委婉地表現(xiàn)出來。緊接著,詩人以擬人移情的手法將蠟燭比作有心之人,替人垂淚直到天明。事實(shí)上,非蠟有心,而是人有心;非蠟有淚,而是人有淚。這里蠟燭暗示離別的情人無言相對,直到天明。詩人借無聲之燭,傳無盡離情,人與物渾然一體。詩中雖無“悲”、“愁”的字眼,卻盡現(xiàn)離人的朦朧淚眼,含蓄蘊(yùn)藉,可謂巧思。在翻譯時,我們不必費(fèi)心譯出離人的悲愁心情,而要盡可能保持原文的含蓄之美。譯文如下[1]:
Passion so deep appears as none:
Before these farewell cups,unable even to s m ile.
The cand le too takes p ity on our parting,
Shedding tears until the com ing of the dawn.
后兩句譯文的意思是:蠟燭也為我們的依依惜別而感傷,淚珠滾落,點(diǎn)點(diǎn)滴滴,直到天明。人流淚過于直觀,而蠟燭流淚則可延伸出無限想象,使譯語讀者觀之亦能感同身受。
再看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子豆萁同根而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同胞兄弟,血濃于水,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事實(shí)。曹丕為了王位殘害手足,其弟曹植七步成詩,終以骨肉親情打動了他。詩人以萁豆相煎作比,控訴曹丕對其兄弟的迫害。前兩句一“燃”一“泣”寫“豆”和“萁”的尖銳矛盾,及豆所遭受的苦難。后兩句畫龍點(diǎn)睛揭示主題?!巴币徽Z雙關(guān),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生長出來的,言外之意是說自己與曹丕是一母所生,為何要這么迫不及待地相逼呢?翻譯時,我們要譯出語義相關(guān)的含義。既要表達(dá)出“萁”“豆”同根相連,又要表達(dá)出二人乃手足之親,所以翻譯時要增譯出第二層意思。請看譯文[2]:
A kettle had beans inside,
And stalks of the beansm ade a fire;
W hen the beans to the bro ther-stalks cried,
“W e sp rang from one root,why such ire?”
后兩句譯文的意思是:豆子對著豆梗哭喊:“我們發(fā)于同一根上,為何如此自相殘殺呢?”譯文增加了 brother(兄弟)一詞,形象點(diǎn)出了現(xiàn)實(shí)中的兄弟關(guān)系。
再看李煜《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dú)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詩是李煜被囚汴京后期所作。潺潺的春雨,孤寂的夜晚,寒氣襲人。夢里夢外,風(fēng)云變幻,天上人間之隔。不敢回望故土,只能對著落花流水,感嘆那即將逝去的春天。尊貴、歡樂的一國之君變成了卑賤、屈辱的敵國之囚,此種痛苦怎是用言語表達(dá)得出來的呢?只有在夢中,他還在金碧輝煌的宮殿里過著笙歌陣陣、笑語盈盈的生活。在夢中他不知自己已從云端墜落,成為了亡國之君?!皦衾锊恢硎强汀笔亲髡甙涤髯约阂殉闪穗A下囚,因?yàn)閻u于自己的悲慘處境,才含蓄委婉以“客”自稱。在翻譯時,這句話不應(yīng)照字面取義,而是要揣摩詩人當(dāng)時的凄苦心境,適當(dāng)改譯,再現(xiàn)原詩所缺失的情感意境。前五句譯文如下[2]:
Outside the cu rtains the rain goes sp lash,sp lash;
Sp ring’smood languishes;
M y silken coverlet suffices not for the chill of dawn.
In m y d ream I knew not Iwas in exile,
And for one mom ent I indu lged in p leasure.
后兩句譯文的意思是:在夢中我不知道自己被放逐了,仍然沉醉在那片刻的溫情里。譯者將“不知身是客”譯為 I knew not Iwas in exile(我不知自己流放異鄉(xiāng)),符合詩人的心理和實(shí)際情況。
仔細(xì)研究中國的古代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的詩詞抒情方式很特別。詩人或詞人意欲表達(dá)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從自身角度著墨,而是借他人之情或他人之事從側(cè)面烘托其情感。在翻譯時,為了不破壞原文的風(fēng)格,大多數(shù)都采用直譯的方法。
請看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dú)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本是詩人望長安之月,思故鄉(xiāng)之人,然而他卻不直說自己如何思念家鄉(xiāng),牽掛妻子兒女,而是想象家鄉(xiāng)的妻子和兒女的情狀。兒女尚小,思想單純,不諳世事,所以他們不了解思念父親的痛苦,更不了解戰(zhàn)爭給家庭帶來的痛苦。但詩人的妻子就完全不同了,“閨中只獨(dú)看”說明她思夫心切?!霸器邼瘛?、“玉臂寒”寫出了她的孤苦凄涼。妻子越痛苦,詩人就越痛苦,思念之情就越強(qiáng)烈。作者從對方的情感著墨,明明是詩人的懷妻情,反而說成是妻子的思夫意,顯示出詩人對妻子的憐惜,感情曲折而深刻。全詩雖未著一“我”字,但詩中所抒發(fā)的全是“我”的愁苦和戀情。所以翻譯這首詩時,也應(yīng)該按照原文譯出詩人對妻子兒女的描寫,而非是作者的情感。譯文如下[3]:
The moon illum ining the nigh t in Fuzhou sky,
A lone in cham ber you w illwatch it sailing by.
Though far away,I’m sorry form y children dear,
W ho do not know to yearn form e in changan here.
Your ba lm y,cloudy curls the m isty air bedew s;
Your fair,smooth ar m s are chilled in the silver hues.
W hen can we both stand leaning by the gauzy veils?
Our faces’ll shine w ith tears that have becom e d ry trails!譯文的意思是:今晚鄜州的秋月多么皎潔,你在閨中卻只能一人獨(dú)看。我想象那些可愛的小兒女們,還不理解望月懷人思念長安!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頭發(fā)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膊怎能禁得住徹骨的寒冷。何時同倚帷帳,讓月光照干我們的淚痕。譯語讀者讀之,感受到的不僅是妻子兒女的痛苦,還有以深情的口吻敘述的作者的無盡憂傷。
再看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詩是賀知章年逾八十,辭官返鄉(xiāng)時所作。闊別故鄉(xiāng)五十多年,容顏已衰,唯有鄉(xiāng)音如舊。孩童們認(rèn)不出遠(yuǎn)離故土的老者,以燦爛的笑顏迎接他,樂呵呵地問客人從何處而來。世事滄桑,變化萬千。詩人心頭無限感慨,久客傷老之情油然而生。孩子們是天真憨直的,不等詩人發(fā)問,就“笑問客從何處來”?!靶枴眱勺质謧魃?孩子們驚奇、活潑、熱情的情狀躍然紙上,惟妙惟肖。孩子們的笑問是真誠而合乎情理的,詩人感到寬慰。然而孩子們竟稱他為“客”!又怎能不令詩人陡然一驚,感傷惆悵呢?后兩句表面寫兒童的熱情,實(shí)則反襯詩人的老邁衰頹和反主為賓的悲哀。全詩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jié),而弦外之音卻空谷回響,哀婉凄涼,久久不絕。此詩語言樸實(shí)無華,毫不雕琢,翻譯時也應(yīng)體現(xiàn)這個特色。此詩譯文如下[4]:
Left hom e a child and cam e back an o ld o ld m an,
M y hair has turned gray butm y accent is the sam e.
Kids in the village did not know m e when we m et,
Said where did the guest com e from w ith the funny sm ile.譯文的意思是:少年時期離開家鄉(xiāng),耄耋之年重返故土。鄉(xiāng)音未改,頭發(fā)卻已染霜白。我和村里的孩子們相遇時,他們已不認(rèn)識我了,帶著天真的微笑問客人從哪里來。“客”字一詞帶著詩人的無限酸楚,令譯語讀者都為之感慨唏噓。
這種方法是指詩人在行文中采用類比和移植的手法,借題目的精髓和內(nèi)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diǎn),所以所發(fā)之觀點(diǎn)與所借之題目要一脈相承、一線相通。借題發(fā)揮便不可能是就事論事,而是要發(fā)掘題目中所蘊(yùn)含的深意。為體現(xiàn)原文的含蓄美,翻譯這類詩詞時,我們基本上采用直譯法,但對于含有文化背景的詩也可以稍作改動。
請看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是春閨望夫詩。正面好像是寫兒女之情,實(shí)則卻寫征婦怨。詩意連綿,環(huán)環(huán)相扣。首句寫“打起黃鶯兒”,次句寫打它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寫“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驚妾夢”,最后一句又寫“妾夢”是到遼西會見丈夫的。如此連綿反復(fù),句句相承。全詩以“打黃鶯”這個細(xì)小的動作起頭,本是風(fēng)和日麗,鳥語陣陣,為什么詩中的女主人公卻對黃鶯的美妙歌唱產(chǎn)生不滿,還要生氣的打它呢?后三句細(xì)膩的心理描寫則是對這一動作的解釋。但是最后的答案仍然含而未露,難道女主人公怨的只是黃鶯,怨它的啼叫打破了“去遼西”的美夢了嗎?詩中沒有說破,而是留給讀者思考的余地,這便是所說的含蓄美的意境。詩中沒有說破的內(nèi)容,翻譯時也不必補(bǔ)進(jìn)去,因?yàn)槿魏蔚母膭佣紩茐牧嗽娋渚湎喑械恼路ㄌ攸c(diǎn)。請看譯文[4]:
That go lden orio le,do chase her away.
W ith her warb ling in the tree,m y dream s wou ld be ruined:
I’d never get to the far frontier.
譯文的意思是:趕走那黃鶯兒,她的鳴叫破壞了我的美夢,使我不能到達(dá)遼西。譯語讀者看到黃鶯便能想象到它的啼叫聲,而啼叫聲驚夢,以至于婦人不能去遼西了,這是征婦的癡念,但讀者恰可以從中感知到這癡念背后暗藏的怨恨。
再看杜牧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p>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夜涼如水,白色的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似乎使得屏風(fēng)上的圖畫變得更加暗淡幽冷。一個孤單的宮女手持輕羅小扇撲著流螢,夜深了她毫無睡意,在石階上遙望天上的牽牛織女星。“坐看牽??椗恰币痪湓捄N(yùn)豐富:宮女遙望夜空,尋找那被銀河隔開的牽牛星與織女星,觸景生情,深嘆自己的命運(yùn)還比不上神話中的男女主人公,因?yàn)樗麄冞€可以每年七夕相會,而自己一進(jìn)深宮便永隔人世了!這是多么悲慘的現(xiàn)實(shí)!詩人巧妙地從動作寫到眼神,從“形”寫到“神”,不言怨而怨自在言外。普普通通的“坐看”兩字,將宮女十分細(xì)微復(fù)雜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翻譯時,如果用直譯法,無法表達(dá)宮女的幽怨心情,而且對于“牽牛織女星”富有典故的詞語,直譯可能會讓外國讀者不知所云,所以對原詩稍作改動。后兩句譯文如下[3]:
The painted screen is chilled in silver cand lelight,
She uses silk fan to catch passing fireflies.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 ld grow s the nigh t,
She lies w atching heart-b 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譯文的意思是:寒冷包圍的夜晚,石階冰涼如水,她默默仰看著天上那兩顆心碎的星星淚如泉涌。譯文將“牽牛織女星”改譯作 heart-broken(傷心的星星),譯出了它的寓意,又發(fā)揮想象增譯了 shed tears in the skies(在天空流淚),從而譯出了宮女的怨情。
再看杜牧的另一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此詩借南唐后主荒淫亡國的史實(shí),指斥那些沉湎于聲色享樂,腐化誤國的晚唐統(tǒng)治者,但在表達(dá)上卻很委婉。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秦淮河,橫穿金陵入長江。河岸酒家林立,是當(dāng)時豪門貴族享樂游宴的場所。如今六朝覆滅,秦淮河上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一如既往。詩人目睹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荒淫腐朽,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队駱浜笸セā窊?jù)說是南唐后主所作,被視為“亡國之音”。當(dāng)年隋軍揮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賣唱歌女在秦淮河上大唱靡靡之音,絲毫不知亡國之恨。然而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決定的,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些聽歌的王公貴族們,他們?nèi)舨恍蕾p,商女為誰而歌呢?后兩句以委婉的語氣表達(dá)出深沉的悲痛和辛辣的諷刺,抒發(fā)了封建知識分子的無奈和統(tǒng)治者腐朽空虛的靈魂。翻譯時,如直譯“后庭花”,不知詩歌歷史背景的譯語讀者可能不會領(lǐng)會到詩人的吊古諷今。我們應(yīng)將這首曲子的出處譯出,才能表現(xiàn)出作者欲表達(dá)的亡國之痛。請看譯文[3]:
Co ld water veiled in m ist and sho res steeped in moonlight,
Imoor on riverQ inhuai nearw ine shops at night,
W here song girls know 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A re singing songs composed by a cap tive ru ler’s hand.譯文的意思是:煙霧彌漫秋水,月光籠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歌女哪知亡國之恨,她們在岸那邊,還唱著由俘皇帝譜寫的曲子。最后一句譯成 songs composed by a cap tive ru ler’s hand(被俘君主作的歌曲),既有諷刺之意,又有悲痛之情。
本文從詩詞意境上討論了如何傳譯含蓄美的方法。無論是托具體形象寓意,還是揣摩他人表達(dá)自己,還是借題發(fā)揮指東道西,為了保留含蓄美,應(yīng)該盡量采用直譯的方法。但是,直譯的方法并不是處理含蓄美的萬能鑰匙,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直譯常常使讀者走進(jìn)迷宮。我們應(yīng)該想方設(shè)法,在不破壞含蓄美的情況下,采用變通的方法,如增譯、譯大意、譯寓意等。如此一來,才能最大限度地重現(xiàn)原作的含蓄美,把古詩詞譯好、譯美。
[1] 張廷琛.唐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2] 文殊.詩詞英譯選[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3] 許淵沖等.唐詩三百首新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4] 王守義.唐宋詩詞英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10-10-12
上海市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十一五”規(guī)劃項(xiàng)目“古詩詞英譯文化理論研究”(2008BYY004)系列成果之一。
顧正陽(1948—),男,教授,研究方向:古詩詞曲英譯。
H 315.9
A
1007-7111(2010)11-0076-03
(責(zé)任編輯 魏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