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倩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8)
“孟母堂”事件引發(fā)的法律思考
——兼論非政府組織之社會教育權在中國的發(fā)展
羅 倩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8)
被媒體稱為“現代私塾”的“孟母堂”究竟是不是封建教育復辟?最近由民間資本舉辦的此種教育形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我們認為,其中的核心問題應該是社會價值觀多元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多元化現象。而其根源則來自于中國有史以來文化多元化的深刻現狀。于是,從這種形式的內涵和教育權理論分析了非政府組織辦教育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計劃教育;市場;非政府組織;教育權;教育多元化
2009年,上海出現“全國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這種教育方式以讀經為主。實際情況是,孟母堂并非“全國首家”,在湖南、廈門、廣州等地均有類似的全日制私塾,而其背后均有讀經機構推動。教育部門對這種教育形式馬上給予了強烈的反應——違背了義務教育的有關規(guī)定,涉嫌違規(guī)辦學。作為法律人,我們試著從專業(yè)的角度對其做一番全盤的審視與思考。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薄墩f文解字》說:“上所施下所效”;“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指出:“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人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p>
(一)古代教育——官學與私學
回顧歷史,私塾教育早已有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私學是與官學相對而存在的,并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私學教育產生于春秋時期,以孔子的私學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丘,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門生,數量規(guī)模遠勝于西方的柏拉圖。儒家重視教育,以六經為教科書,教授內容為:詩——文學,書——政治,易——數學,禮——道德倫理,樂——音樂藝術美學,春秋——歷史??追蜃右簧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并創(chuàng)造了一套以培養(yǎng)自覺性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如注意個性差異,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習與行動相結合等等。漢代尤其重視師傳家法,皆由孔丘以來的私學培養(yǎng)而成。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呈現繁榮局面,這個時期的私學教學內容突破了傳統的儒學,還包括玄學、佛學、道學、科學技術等。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學教育,一方面是書院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形成私學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主要是私人設立的學塾。
從中國教育史看,以孔子為代表的文人學士改變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辟了私人辦學的風氣,把教育從上層官方推到底層民間??鬃又?學校教育為奴隸主貴族所壟斷,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利??鬃勇氏却蚱屏恕肮賹W”限制,主張“有教無類”。孔子的學生,有不少來自民間,如“子路,卞之野人;自貢,衛(wèi)之賈人”。①《群書治要》卷三十六
與此對應,中國古代官學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創(chuàng)辦和管轄的,旨在培養(yǎng)各種統治人才的歷代學校教育體系。在夏商周時期,中國正規(guī)的教育基本上只存在于官府,素有“學在官府”之稱。從漢朝開始有了“官學”,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中央官學制度歷經改革達致完備,發(fā)展到頂峰。宋代以后,著名文人辦“書院”這種類似孔子的教學場所的風氣開始不斷壯大,許多學院都是一種學派的代表。南宋以后官學逐漸走下坡路。封建社會后期,中央官學逐漸衰敗,實際上成了科舉制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末,中國古代官學完全被西方的學堂和學校教育所取代。
由上述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古代教育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1)私塾教育逐漸成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學教育退居其次;(2)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受眾局限于特權家庭,普通百姓極少享有學習機會;(3)教育的發(fā)展相對比較緩慢,表現在教育的形式、普及范圍、教學內容和目的等主要方面。
(二)現行教育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和政府根據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相應地建立起一套社會主義特色的教育體制,從縱向來看,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橫向的包括普通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1]32?!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授權國務院及國務院授權的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學制系統內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yè)年限、招生對象、培養(yǎng)目標等。由此看出,政府以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來實現對教育的管理職能。現行教育在管理主體上與古代的官學無異,公權力主導著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
現代教育的特點:(1)教育普遍化。接受教育再也不是貴族、特權階級的專有權利,新中國四部憲法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權利”一以貫之[2]。(2)教育國家化。國家制定教育培養(yǎng)目標,出資修建教學場所及設施,審核教師資格,全面介入教育領域。(3)教育的法制化,自1980年頒布第一部教育法律《學位條例》以來,相繼出臺一系列的專門法律法規(guī)和配套規(guī)范性文件,教育法律體系初顯輪廓。(4)初等教育義務化,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5%以上。①《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5%》,搜狐網,http://news.sohu.com/20090908/n266558753.shtml。
(三)小結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fā)展的一種活動。教育的傳授內容不斷擴大,教育形式日益多樣化,對教育的理解可以從多方面角度進行,可見其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1]31。
私塾教育古已有之,上文分析的私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如今,僅僅幾個“孟母堂”的出現就引起了社會的熱烈討論,成為不小的輿論點。引起輿論的原因,不是國人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低,確乎為與現代教育體制不無關系。現代的教育模式的側重點有別于過往,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奉行教育立國主義,把教育當作是實現國家發(fā)展的一顆棋子,偏離甚至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強調國家、社會利益高于個人教育利益,教育為民族整體利益服務。單方面地強制割裂現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聯系,否認兩者之間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淡化、丑化了傳統文化,以致一提起傳統文化就不自覺的與“腐朽的封建階級思想”、“糟粕”聯系起來。
(一)“孟母堂”的出現及原因分析
孟母堂以“讀經典、尊孔孟、誦莎翁、演數理”為宗旨,以《易經》《弟子規(guī)》《論語》等為教材。其教學是這樣一種模式:上課時,老師首先朗讀幾遍經文,讓學生跟讀,隨后,學生就一直跟著CD機誦讀。老師統一講課的時間相對較少,五分之四的時間都是學生自學,背誦經典是他們的頭等功課。當孩子基本讀完了經典名著以后,便會請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講解。課余時間,老師會推薦觀看《三國演義》《大長今》之類的歷史劇。最后,對于學生的考核主要是以背誦經書為主??梢钥闯?在教學內容、形式、考核制度等方面,確實和學校教學存有巨大的區(qū)別。
分析孟母堂存在的合理性之理由,有多個角度可供選擇,考慮到在正規(guī)學校教育和孟母堂之間進行選擇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利益衡量、利弊權衡的過程,我們從不同的主體切入,選取了三個主體即三個角度。
首先,從家長的角度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堅決不讓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的良苦用心表現在“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舍得花錢。家長的需要是支持此種教育模式的直接力量。
其次,從學校的角度看,現行教育存在不足。學校一味追求高升學率、高名氣,以爭取更多的資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已然被學校的教學指標、教學任務逐漸消磨,教師的考核與學生成績掛鉤,打擊了教學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學校管理日益呈現行政化、官僚化風氣,重視升學率、就業(yè)率而盲目加課補課,剝奪學生的休息時間,學生成了學習的奴隸。
最后,從參與主體——學生看,學習的本質主要是靠興趣,內因決定事物的性質,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發(fā)展方向??恐疤铠喪健苯虒W,應試教育不僅沒有達到樹人的目的,反而摧殘青少年一代。參與主體大多數是小孩、青少年,在決定自己的受教育模式方面,未必有強壯的話語權,但是他們卻是這種教育模式得以生存的最為根本的支持力量。
(二)“孟母堂”教育的合理性
如前介紹,私塾教育自古已有,并不是創(chuàng)新也不是復辟。私塾教育的好處在于學生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自身能力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追蜃幼鳛槿f世師表,已經做出優(yōu)秀的榜樣,對待學生,應該“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然而,在目前中國教育背景下,實施“因材施教”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第一,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機制,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個體需求;第二,課程資源薄弱,學生選擇受限;第三,分層評價體系缺失,適用同一體系,不能面面俱到。
目前的教育模式過于死板,一切都是統一標準,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備課,講課內容完全遵照教學計劃,自主發(fā)揮的余地甚小,學生自然不能奢望學到學科之外的知識。教師的教學標準是完成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備課、上課、考試,直線化的教學模式打造出來的學生是表面的全才,實質的“無才”。
優(yōu)秀的學生絕對不會囿于狹窄的課堂,而是積極通過自學等方式創(chuàng)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個背景下,家長的作用十分必要。從兒童時期始,有先見之明的家長,就根據小孩的興趣愛好,給他們報班學樂器、學書法、繪畫,而這種學習是學校提供不了也保證不了的,學校提供的只是一個最低標準的教育。又如本文關注的“孟母堂”類型的私塾,部分家長十分樂意把孩子送進這種非官方的教育機構,而其教學效果亦十分明顯。
學生在這里不用局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指定的教學書目,而是遨游于中國古代璀璨光輝的傳統文化,學生至少在文化常識、談吐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圣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者不過乎子,子之不異乎道者,《孟子》也?!雹佟墩埫献訛閷W科書》古之人推崇孟子,推崇經書,由此可見一斑。
反對意見說此種私塾教育純粹是誦讀教育,小孩子未必能夠真正領會千年文化的意蘊。假使真是如此,可是,行而后知,誦而后悟也比一知半解來的好。例如現行的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以至于部分所謂的偏科學生被拒于大學門外,而實際情況是偏科學生也有成就,他們都沒有把自己局限于學校的教育,而是自學成才。每個人都能成才,不奢望做全才,至少是人才。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多元化導致價值多元化,不同的主體的思考根源于他的成長背景、所持的價值觀。美國的部分父母會為其子女選擇家庭教育或是公辦教育,就是基于他們在教育下一代的價值觀念上有不同的想法,從而做出不同的決定。價值多元化導致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在學制、培養(yǎng)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模式與方法、評價標準等要素上各有多樣性變現。“孟母堂”作為一種區(qū)別于政府辦學的教育模式,其教學的關注點、側重點都與傳統的政府辦學不同。而民間興辦的“孟母堂’等類似教育形式恰恰正是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一代又一代人接受這種教育,以期保證傳統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孟母堂”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對于教育權與受教育權的討論,厘清相關理論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事件背后的實質爭端。
(一)教育權的分類
按照現代社會的基本教育權結構,教育權分為國家教育權、社會教育權和家庭教育權。
國家教育權包括國家的施教權和對教育的統治權、管理權。國家教育權由國家機構行使,包括政府機構及其授權機構,其行權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征,遵循“法律授權即擁有”的基本原則,權力行使對象包括受教育者和依據法律授權負有教育責任的教育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和教育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
社會教育權,是指非政府組織或個人有舉辦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的權利,以及利用自身的資源與優(yōu)勢向社會成員實施教育影響的權利。社會教育權不同于國家教育權,獨特在于其主體是非政府機構的其他利益群體的組織或個人。國家教育權以法律為依據,而社會教育權遵循“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則。
家庭教育權則主要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權利。這種權利隨著子女出生而享有,是一種自然權利,倫理上的權利。
(二)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公民在教育領域享有的重要權利,是公民接受文化、科學等方面教育訓練的權利[3]255。從廣義上來講,受教育權包括每個人按照其能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包括要求提供教育機會的請求權。從狹義上講,受教育權是指公民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權。受教育權是自由權與社會權的統一,自由權要求有能力的公民均等的享有教育權,而社會權性質要求國家為那些有能力但因經濟等問題不能享有教育權的公民提供一種條件和環(huán)境。簡而言之,父母的義務是讓子女去上學,政府的義務是讓學生上得起學。
(三)新式教育:后起之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舉辦和管理所有學校,規(guī)定學校的基本事務。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私學被禁絕,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種狀況有所改變。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教育培訓層出不窮,網絡在線培訓、校外輔導、一對一的個性化家教服務,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追捧和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類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習主體的個性化發(fā)展,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合適的學習方案。實施個性化教育是今后發(fā)展的趨勢。全新的教學形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一方面是政府辦學,公民受教育是一項義務;一方面是民間辦學,民眾根據自身需要,樂于選擇新式教育?,F階段,民間辦學的力量無法與政府辦學抗衡,“孟母堂”被“叫停”,意味著政府不支持、不鼓勵。但是,新式力量的出現有其必然性。
國家教育權與社會教育權的關系模式,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表現:國家教育權主導、社會教育權主導以及兩者制衡的模式。國家教育權主導的基本理念是保障國家范圍內的教育平等,保障教育能培養(yǎng)出服務于國家的公民,是一種國家本位的教育權利觀[4]。社會教育權主導模式注重教育自由,追求共同利益和個體利益。制衡模式追求達到國家和社會的共同教育目標。
從我國現階段國情看,教育資源稀缺、分布不平衡,教育不公平等等,依然是一段時期內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國家與社會教育權的關系如何發(fā)展?我們認為,在具體的權利行使上,社會教育權應該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其合法性應該得到承認。
孟母堂事件,主要是國家教育權和社會教育權之間的矛盾沖突。在現有的義務教育已然基本普及的狀況下,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由家長和學生來選擇更適合的發(fā)展道路,日漸成為一種強烈的訴求。教育權和家長的選擇自由是通行于多數西方國家的憲法原則。比如美國,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可以自主選擇接受學校教育或在家教育。
國家教育權有憲法基礎,同時,社會教育權也是憲法明文規(guī)定的權利,有其合法性基礎。
《憲法》第2條規(guī)定:“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
《憲法》第19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企事業(yè)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guī)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yè)。”這一規(guī)定確立了國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憲法原則,賦予了除國家外的各社會主體舉辦教育事業(yè)的權利。
《憲法》第47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進行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給予鼓勵和幫助?!?/p>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46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同高等學校、中等職業(yè)學校在教學、科研、技術開發(fā)和推廣等方面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可以通過適當形式,支持學校的建設,參與學校管理。”第52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社會團體、社會文化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會文化教育活動?!?/p>
《民辦教育促進法》是調整社會力量辦學領域內外部關系的單行法,第3條明確了民辦教育的性質:“民辦教育事業(yè)屬于公益性事業(yè),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钡?條規(guī)定民辦教育的法律地位:“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國家保障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國家保障民辦學校舉辦者、校長、教職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
我國法律和黨政機關指導性文件規(guī)定了全社會都應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yè)發(fā)展。①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地方要鼓勵和指導國營企業(yè)、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薄吨袊逃母锖桶l(fā)展綱要》(1993年):“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薄皣覛g迎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好人士捐資助學。”社會是關乎人之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源,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僅是家庭和國家,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許多國家在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中,規(guī)定了社會各方面關心和支持教育活動的義務和權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設,在我國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切實影響到了教育領域。教育的舉辦者已由過去的政府分化為政府、企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多元參與,目前這個分化趨勢尚顯薄弱,孟母堂被上海教育委員會叫停的事件也反映了政府并不支持非官方的教育形式。
我們走過了計劃經濟時代,正走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在教育領域,我們似乎仍然走著計劃教育的狹長小道,而更多的國家已經倡導和實施“條條大路通羅馬”?,F代市場的主要特征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如果把教育置于市場,將出現何種狀況?
(一)政府辦教育的局限
公辦教育固然要求目前國家是人民教育責任的主要承擔者,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應該成為公共教育資源的當然壟斷者。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教育實踐都表明,公辦教育除了在推動建立義務教育制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體制優(yōu)勢以外,在教育活動的其他任何領域都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它比民辦教育具有內在的體制優(yōu)勢。即便在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教育也不能在微觀層面證明它一定比民辦教育做得更好。
有人批評我們的教育思想是有問題的,我們的教育思想認為人是一個工具,從法律文本中可見端倪。我們的教育法中的第1條到第14條,基本上都是講教育不是為了實現人的權利,而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接班人等諸如此類的一種思想。
(二)非政府組織的介入
西方自由主義大師哈耶克有言:“在安排我們的事務時,應該盡可能多的運用自發(fā)的社會力量,而盡可能少的借助于強制?!盵5]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市場經濟發(fā)展所走過的路來看,政府與市場之外的廣闊領域需要一個“第三種力量”來填補[6]。
政府辦教育,其作用應該定位為兩方面,第一,幫助無力提供教育的家庭平等享有教育權;第二,公辦教育為國民提供更多的選擇范圍。兩方面做到了,政府的作用也就充分發(fā)揮了,應該適當退出,讓位于社會,讓位于個人的自由選擇。國家教育權、社會教育權和家庭教育權平衡發(fā)展,不舍棄不排斥任何一種,這也是由教育的特質決定的。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年齡階段,選用合適的教育類型,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因材選教”的教育理念。
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利益領域,如環(huán)境保護、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等,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一些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世界自然資金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高度的承認。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具有非壟斷性,事實上可以通過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提供。非政府組織介入有其優(yōu)勢。這類組織參與有穩(wěn)定的結構和利益基礎,組織化程度較高,在參與路徑和方式的選擇上往往有周密的考慮,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與社團成員整體利益相關的政策領域。非政府組織辦學的價值宜定位于滿足教育多元化需求,實現社會公益。
(三)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競爭——管制
引入非政府組織辦教育,開放教育領域,需要注意的是,放開并不意味著放縱、放任。非政府組織介入教育是有條件的。
1.非政府辦學的準入制。政府執(zhí)行先行審查職能,審查非政府辦學是否具備了配套的教學設施和教學場地,合格的師資力量,成熟的教學模式。保障家長和受教育主體能夠充分了解所教授的知識結構和課程設置。
2.非政府組織辦學的評估機制?!案偁幹贫瓤梢匀菰S摻入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碧岢偁?不意味著放松管理、完全不管理。適當的管理不僅是必需的,也是政府的有所作為職責之所在。
國家始終擔負著國民的百年教育大計,其監(jiān)管義務可以體現為建立定期評估體制,在教學條件、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學生反映等方面建立一套健全的評估體系,進行綜合或單項考核與評價。
3.市場失靈時政府的規(guī)制。政府是有限的,但是面對市場失靈時其亦能起到有效的規(guī)制作用。教育領域的市場失靈表現在辦學壟斷、教育不公平等方面。政府憑借其有力的經濟、法律杠桿,對于在全國范圍內平衡與分配教育資源、協調公辦與民辦教育的矛盾等等問題,其發(fā)揮的作用無可替代。
(四)規(guī)制的自由:責任
我們說受教育權和教育權都包含自由選擇的內容,同時不應該忽略私權利的行使也必須符合對社會的年輕一代進行教育的公共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在一個競爭性的社會里,大多數事物都能以某種代價得到,這種代價指的就是政府的影響和制約、法律的規(guī)范和規(guī)制。這些方面主要包括:(1)政府對公民行為和社會整體的引導、指導作用;(2)在教育文化領域的規(guī)劃;(3)創(chuàng)造公平的市場秩序和環(huán)境;(4)宣傳和執(zhí)行社會的各種法律和法規(guī)制度;(5)提倡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除此之外,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政府監(jiān)督不到位的現階段,自律是非政府組織健康發(fā)展、爭取更大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的一種必備條件。
現行的法律調節(jié)機制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新沖突,社會力量的介入觸動了國家計劃教育體制,既定的關系模式受到沖擊。從法律上明確各自法律地位與權責,勢在必行。教育法制建設旨在保障社會各方面力量辦學的權利,同時對其責任予以明晰。
目前出現“私學”向“官學”叫板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看是教育領域的福音,表明著官方“一統江湖”的局面有所松動,民間勢力徐徐萌發(fā)。多元化的時代帶來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諸多問題,僅僅依靠政府單槍匹馬、單打獨斗,未必能夠而且事實上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轉型期,聯合更多的積極力量,而不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阻礙,那么,在我們以歡迎的態(tài)度接受非政府組織介入的同時,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總之,單一的由國家政府主導的教育模式,顯露出來的弊端日益增多,從人本主義出發(fā),更應該關懷個體的成長,從最佳利益考量;相反,拒絕其他力量的介入是十分不明智的。在教育領域開放一個競爭的市場,逐步建立有序的教育體系,讓公民的受教育權得到切實的保障,保障更多的選擇自由,三種教育權相互平衡,優(yōu)化行使。公學與私學相互協調,互補促進,擔負教育重任的政府與其排斥社會力量的介入,不若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兩者的關系朝著通力合作、互相協助的方向發(fā)展,似乎是上上之策,非政府組織在教育領域可以大展拳腳。
[1] 高家偉.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尹力.從建國以來憲法中教育條款變化看教育發(fā)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8(3).
[3] 焦洪昌.憲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70.
[5]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 王建芹.第三種力量——中國后市場經濟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
(責任編輯 張佑法)
D922.16
A
1007-7111(2010)11-0033-05
2010-10-18
羅倩(1986—),女,碩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