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紅
王旭紅 哈爾濱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工程組委會專家顧問團教育心理學專家、哈爾濱市快樂影響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咨詢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學碩士,英國注冊臨床催眠治療師,英國臨床催眠治療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學高級教師,擁有14年的國內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經(jīng)驗,7年的英國臨床催眠治療經(jīng)驗,專業(yè)機構研究和催眠,主攻方向為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與行為障礙研究。
編輯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班主任,從初一到初三,我們班級不但學習成績在年級組名列前茅,而且文體活動也毫不遜色。運動會的田徑場上有孩子們奪冠后燦爛的笑容,新年晚會的舞臺上有他們新穎表演的身影,就連教室后面的板報也妙趣橫生,每個月?lián)Q版后我這個班主任會成為最忠實的欣賞者。孩子們思想活躍,舉止有禮,教學成為一種精神享受。
但初四時,班里新轉來的一名女生——欣欣讓一切有了變化。那天下午,教研組正在開會,體育組的郭老師匆忙跑來,告訴我班級兩個女生打起來了。我跑到操場的時候,政教處的程老師正按著欣欣的雙肩,跳著腳的欣欣滿臉通紅,用手指著我班女體委琛子,反復大聲嚷著“我就要教訓教訓你”。琛子直直地站在同學中間,淚水不停地往下淌,左側臉頰上赫然印著欣欣的掌印。
琛子看到我只說了一句話:“老師,我冤死了?!背槠曧暱套兂闪顺雎暤倪煅?,再也說不出話來。我知道,8歲開始練習跆拳道的琛子,若想打比她矮十多公分的欣欣,十分輕松。聞聲趕來的副校長面露慍色地對欣欣低吼了一句:“你不是保證過嗎?”我才猛然驚醒,原來欣欣的轉學另有真相。我當即請來欣欣的父母,才知道欣欣因為性質嚴重的打架事件被兩所中學勸退過。
欣欣的父母都是高級工程師,工作非常辛苦。由于父母工作忙,欣欣過去一直都和老家的姥姥生活。欣欣從小乖巧懂事,學習成績突出,在學校頗有人緣,還參加過當?shù)氐纳賰喊爬傥璞荣惡蜁ū荣?。初三上學,姥姥重病去世。于是,欣欣被母親接到身邊,并去了這個城市一所聲譽很好的中學。也就是從那時起,她媽媽說,感覺這個孩子像是換了一個人,在家跟父母莫名其妙地大發(fā)脾氣,在學校竟然動手打同學。半年多時間,欣欣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因為已經(jīng)初四,這次如果再被勸退,斷然沒有下一個學??梢赃M了。
我矛盾了:一方面是這樣一個穩(wěn)定向上的班集體,驀然闖進來一個習慣性情緒無法自控的學生,班里孩子們的精神會變得緊張,這對孩子們不公平。另一方面,站在欣欣的角度考慮,從前各方面一直很優(yōu)秀的孩子,沒有地方讀書會是什么樣,我不敢去想。
黑龍江 劉教師
從班主任的敘述上看,這位老師對學生有深沉的愛。老師不僅把班級管理得有聲有色,而且特別“享受”自己的作,真的是進入了令人欽佩的境界。
當欣欣打了女體委琛子,老師的筆下流露出對琛子克制態(tài)度的贊許,也傳遞出對琛子受委屈的痛惜。當副校長的一聲低吼,牽扯出欣欣轉學背后的真相,班主任老師得知欣欣“習慣性”地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顆心忽然沉重起來。如果讓欣欣離開,班級可以重新恢復以往的快樂安寧;可是,對于沒有下一所學??蛇M的欣欣,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班主任的內心糾結。
為什么欣欣這樣一個從前“乖巧懂事”,多才多藝的孩子,忽然變成不斷“打狠架”,容易暴怒的小霸王呢?倘若,老師和家長能知道此刻欣欣內心充滿恐懼、焦慮、孤獨,能讀懂孩子不知所措的忐忑心情,就會知道,欣欣當下特別脆弱,特別無助。打架的兇猛不過是一個表象,其背后,是孩子伸開雙手,請求一個溫暖安全的懷抱來接納她的哭喊。
姥姥的去世,還有姥姥去世后欣欣世界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對一個青春期孩子而言,來得太突然了。這段時間的每一個變化,都是能給她的心靈造成巨大沖擊的壓力事件。我們一起來分析三個重大事件是怎樣讓欣欣不堪重負的。
從小到大,欣欣是在姥姥身邊長大的。通常和母親形成的那種穩(wěn)定的情感依戀,在欣欣的個案例中,卻是跟姥姥聯(lián)系在一起。姥姥是她生命中最親密的看護者,在姥姥家的時候,欣欣懂事乖巧,學習成績突出,喜歡芭蕾舞和書法,與同學的交往能力強,綜合評估,孩子當時的安全感得到滿足,情緒發(fā)展穩(wěn)定,在智力、認知發(fā)展和社會功能等方面優(yōu)于同齡孩子。
20世紀末美國的一篇對66項心理學研究的綜述表明,如果照料者對孩子有積極的態(tài)度,敏感地回應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建立了同步互動,為他們提供很多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孩子經(jīng)常從與親密看護者的相互作用中體驗到舒適和愉悅,就可能會形成安全依戀。習性學派(Ethology School) 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認為,這種孩子在生命初期建立起的對自己、他人以及人際關系特定的認知表征,在他們日后的生活中會相對穩(wěn)定,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從而對個體終身的親密關系都產(chǎn)生影響。
按照鮑比的說法,欣欣回到父母身邊應該和從前一樣懂事聽話,依然做個好學生。那么,為什么事實并不這樣呢?因為,姥姥的突然亡故,讓欣欣的生命中最穩(wěn)定的情感紐帶斷裂掉,那個為她準備一日三餐、對她噓寒問暖的姥姥,那個風雨無阻地接送她學芭蕾、習書法的親人,一下子從欣欣的生命中離去,讓欣欣猝不及防。這是情感上一個極為重大的應激事件,欣欣需要時間和情感支持去處理這樣的情感沖擊,即“居喪反應”(Grief)。
通常,在“居喪反應”過程中,當事人可能在情感上表現(xiàn)出憤怒、悲傷、內疚、絕望、孤獨等;日常生活里出現(xiàn)睡眠障礙、食欲驟減或驟增、社交退縮、噩夢、哭泣等狀況。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至6周左右,有時會延遲到6個月,通過親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加上自身的情感功能調節(jié),當事人會逐漸走出這個情感低谷,重新恢復情感狀態(tài)和日常生活習慣。但是,欣欣個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特例,孩子剛剛面對姥姥的病故,情感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重大創(chuàng)傷,很多復雜而強烈的負性情緒體驗交替更迭地擾動著欣欣,本來就會讓一個身處青春初期的孩子感覺應接不暇。旋即,又從姥姥家遷移到父母家,隨之而來的轉學,都讓欣欣覺得自己的世界頃刻間變得全都陌生。情感失衡的欣欣感覺更加動蕩,無所適從。
雖然父母是欣欣血緣上最親的人,但事實上,和姥姥在一起生活所形成的情感默契,不會一下子在父母這邊享受到。突然和父母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需要磨合,需要有逐漸加深的過程。如此,孩子難免感覺孤獨,內心的悲傷找不到最安全、最值得信賴的人表達,很容易導致其內心的挫折感;或許父母不會意識到,對他們來說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jié),對欣欣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是一個挑戰(zhàn)。新的起居環(huán)境和飲食習慣,對于情感處在脆弱期的孩子,不適應感會被放大,欣欣內心的挫折又疊加一次。
在原來的學校,欣欣的人緣不錯,可以有知心的朋友陪伴她,傾聽她,能讓她感覺被理解、被關懷。忽然來到新的城市、新的班級,欣欣的情緒正處在巨大的低谷當中,即使她原來的社會功能良好,即使新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很友善,欣欣也未必有足夠的情感能量去結識新朋友,去享受友情帶來的精神滿足。相反,在這種非正常情感狀態(tài)下,轉到新的班集體,孩子甚至會主觀上感覺自己是被孤立的。那么,孩子內心對新班級和新同學就缺乏信任感,心理上的防御機制就會啟動,許多原本很平常的信息,如同學非常善意的語言和行為,都可能被欣欣錯誤地解讀成對她的攻擊。于是,她會覺得自己很不安全,必須采取行動捍衛(wèi)自己的安全,隨即,打架出手兇狠的現(xiàn)象便出現(xiàn)了。
欣欣的前兩次打架,導致了她兩次換學校。假如我們站在欣欣的立場思考一下,有誰理解欣欣心底的脆弱和不安,有誰知道欣欣每換一次學校,她的內疚感就會增加一分?因為一個乖巧的孩子會責備自己魯莽的行為給父母添了一次麻煩;每加入一個新的班級,欣欣的孤獨感也加深一層,因為沒有人懂得她的無助,她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恐懼和憤怒,打架不是欣欣故意的攻擊,不過是她捍衛(wèi)自己安全的無奈選擇。我甚至猜測,在欣欣打了琛子之后,她反復叫嚷的“我就是要教訓教訓你”這句話,會不會是欣欣母親話語的“回音”。會不會是前幾次欣欣打了人,媽媽生氣懲罰她時,一邊打她一邊喊出來的。從前文靜的欣欣,此刻,不過是像一臺留聲機,一遍一遍地播放著媽媽的聲音。
班主任老師內心矛盾,可以理解成對欣欣這樣一個特殊個案的干預后沒有把握。因為,老師說欣欣是“習慣性”的情緒無法控制。其實,這個所謂的“習慣”是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時間段里,孩子情感極度脆弱的情境下呈現(xiàn)的,具有暫時性。它與心理學臨床診斷中所指的“習慣性”情緒失控不同。那種情況是,孩子從小到大都無法建立穩(wěn)定安全的情感依戀,無法擁有持久的親密朋友,無法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功能,歷來打架斗狠成性,心理學中稱之為“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那種情況與欣欣的個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這里我們不做評論。
班主任老師的猶豫,可以理解成一種沉思——“如果可能,我們怎么幫助欣欣呢?”
班主任老師在欣欣打架事件發(fā)生之后,冷靜沉著,與以前兩所學校直接讓欣欣離開形成了鮮明對比。就連熟諳跆拳道的女體委,都能夠滿含委屈地等待班主任的出現(xiàn),沒有在自己的班級里“以暴制暴”,也從側面反映出老師對學生教育有方,更看出班級里師生間牢固的信任關系。老師聽到副校長對欣欣的嗔責,第一時間請家長來學校,并非是要責備家長,而是渴望盡快了解孩子轉學的真相,就像老中醫(yī)需要通過對病人“望、聞、切、問”,方能精確地診斷病情。這正是欣欣所需要的,一個擁有穩(wěn)定的情感氛圍的環(huán)境:一個有強大情感包容能力的老師,一個有著良好班級文化的集體。
僅僅有班級的支持還是不夠的。家庭,在欣欣的創(chuàng)傷恢復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需要在學校心理老師的指導下,耐心地陪伴欣欣,重新處理孩子在姥姥去世時沒來得及面對的情感反應。在認知方面,必須要讓孩子知道,情感上表現(xiàn)出憤怒、悲傷、內疚、絕望、孤獨等,是在失去最親密的養(yǎng)護者時的正常情緒體驗,我們完全可以接納這些負面情緒,不必為此驚恐或者自責。這里重點需要指出的是,倘若欣欣的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居喪反應”過程中的負面情緒代謝會引起自己的負面情緒上升,那么媽媽需要另外處理自己的問題。
我們可以理解,欣欣母親會在情感上誤認為被自己的孩子拒絕:在姥姥家好好的乖乖女,到了自己手里變成了“炸彈”,不但沒有“貼心小棉襖”的溫暖,而且讓自己原本平靜的生活波瀾迭起。欣欣母親心里的內疚和憤怒是難免的,嚴重的挫敗感甚至可能讓她的脾氣難以控制。所以,一定避免把自己的問題和孩子的問題混淆,不能單純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同時,家長可以征求欣欣的意見,陪著孩子把她的臥室裝飾、寫字臺的布置都換成孩子喜歡的樣子,讓孩子感到臥室是自己的安全空間,在其中睡眠和學習有踏實的感覺。
在學校,班主任老師和學校心理老師偕同,給欣欣一個特殊的設置,當欣欣感覺情緒難以控制的當口,可以及時到學校心理老師那里得到情感支持。如果,欣欣選擇找自己的班主任老師交流,那也不妨尊重欣欣的決定。班主任老師還需要和其他任課老師溝通,只要老師們表現(xiàn)沉著,給欣欣提供一個接納和支持的外部情感資源,欣欣負面情緒的外部誘因就大大減少。當欣欣從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同時得到理解和支持后,她的安全感會逐漸得到滿足,心理恢復過程就會開始。在適當?shù)臅r候,欣欣可以在她最信任的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兩個作業(yè):
第一,寫下心里對姥姥深切的思念,表達對姥姥撫育之恩的感激,告慰老人家自己現(xiàn)在很好,祝愿姥姥的靈魂得到安息;
第二,打電話給從前的同學或朋友,表達對他們的思念;談論從前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互相交流自彼此的近況。
綜上所述,欣欣的過激行為是內心恐懼導致的,學校領導和老師不應將其作為一個單純打仗事件來處理。否則,只能把欣欣往迷茫的深淵里越推越遠?,F(xiàn)在,欣欣最需要的是“居喪反應”過程中情感資源的支持,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批評指責或所謂的“曉之以理”。當老師和家長撇開欣欣易怒狂暴的假象,真正聽懂孩子內心的哭喊,明白孩子脆弱無助的惶恐,那么,欣欣會因為被理解而感覺安全,進而變得放松下來。只要老師和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傾聽、支持,特別是當欣欣完成以上兩個作業(yè)之后,內心的情感機制啟動起來,也許會有很多眼淚,那是孩子感覺到安全后釋放從前的負面情緒,是良好的疏導途徑。釋放掉負面情緒,留出空間去容納積極正向的情感,孩子的心會逐步趨于溫和平靜,有能力和身邊的親人還有學校的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情感聯(lián)系。讓我們共同祝福欣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