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迎
摘 要:情感是人重要的主體機能之一,它同“知”、“意”共同構成了人的整個生理性和社會性的文化——心理結構及個性特征集合。本文簡單介紹了情感、情感教育和情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在對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進行簡要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進行情感教育的三點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情感教育;教學環(huán)境;媒體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0)14-0017-03
引言
情感是人重要的主體機能之一,它同“知”、“意”共同構成了人的整個生理性和社會性的文化——心理結構及個性特征集合。但在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中,尤其就當前的教育實際來看,我們的教育理念和體制一直是在加強對德育(意)和智育(知)的重視,而情感教育則像灰姑娘一樣,一直處于被遺忘的角落。隨著對人情感的研究不斷深入,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如馬加爵事件、硫酸潑熊事件的深入分析,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情感教育對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加強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教育已迫在眉睫。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就明確提出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三維”目標,即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情感教學目標已被明確列入課堂教學目標當中。
隨著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應用于現(xiàn)代教育,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tǒng)的對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的方式,引起了教育的重大變革。本文將著重從情感形成的心理機制的角度探討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
一、情感及其形成的心理機制
1. 情感與情感教育
德育專家朱小蔓對情感內涵做出這樣的界定:情感是主體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為主要對象的一種自我感受、內心體驗、情境評價、移情共鳴和反應選擇。其中,以需要滿足和價值體現(xiàn)為情感體驗的對象和前提;以大腦皮層和丘腦網(wǎng)絡調節(jié)及腺體激活、各感覺器官的協(xié)調活動為情感的生理基礎;以自我感受、內心體驗、情境評價、移情共鳴和反應選擇為情感活動的內在機制;以語言、行為、表情反應形式為情感的態(tài)度表現(xiàn)。[1]這一界定不但闡釋了情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情感形成的內在機制,還揭示了情感的本質。
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情感一定程度上雖然是一種先天條件和素質,但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質是經(jīng)過后天的培養(yǎng)引導的。其中,生活實踐是情感培養(yǎng)的根本途徑,而文化傳統(tǒng)與教育對于情感培養(yǎng)而言,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后者在人的情感特征形成與情感品質的提升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根據(jù)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憑借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社會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一種教育。它能幫助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從而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高度統(tǒng)一。
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相對又相融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為人發(fā)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其施以教育力量,促使個體的情感潛能在新的教育氛圍下發(fā)生新的質變,達到人的素質的整體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滿發(fā)展。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標包括:幫助學生對自我、環(huán)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情緒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2] 這三個目標都最終指向整個教育目標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這也是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
2. 情感形成的心理機制
盧家楣教授在關于人的情感和情操的心理機制形成中提到四點:一是社會性需要的發(fā)展,二是認知的深化,三是情緒性體驗的積累,四是情感的遷移泛化。[3]人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隨著探索、求知等社會性需要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人對客觀事物的預期、主客觀關系的認知評價以及對事物和自身的認知水平的深化而深化,隨著情緒性體驗的積累而觸發(fā)、記憶、強化、鞏固,隨著情感的遷移、泛化而發(fā)展和升華。
從情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基點是學生的需求。[4]情感產生于需求的滿足,任何真正的需求滿足都有助于個人的改進、完善和健康發(fā)展。同時,由于情感的作用既可表現(xiàn)為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表現(xiàn)為消極的破壞作用,因此,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在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儲、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微縮技術等。
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領域后,使傳統(tǒng)教學過程的要素的個數(shù)及其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要素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部分。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后,其教學過程要素就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個部分。教學媒體的加入使得教學過程中各要素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和豐富,也勢必給整個教學系統(tǒng)帶來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過程多樣化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是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說明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它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協(xié)商學習、意義建構等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等等,學生也由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發(fā)現(xiàn)、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
2. 媒體作用擴大化
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是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主要包括黑板、粉筆、模型、掛圖、實物等。這些媒體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信息化的教學媒體是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它不僅為教師的教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擴充了學生的學習渠道,成為學生認知工具的一部分,還可以是維系師生關系的重要紐帶。
3. 評價手段過程化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手段是面向結果的,以測驗為主,調查和觀察也偶爾用于教學評價。由于媒體的引入,使得教學過程、師生角色等因素發(fā)生了變化,其評價手段也必須相應地變化。在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強調以面向過程的評價為主,常用的方法有:學習契約、電子學檔、概念地圖、范例展示、績效評估、自我評價等。
三、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情感教育的策略
1. 利用信息差,激發(fā)學習動機
信息差是指人們在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人類好奇的心理趨向和探究、領會、應付環(huán)境的心理素質是與生俱來的,通常表現(xiàn)為對獲得信息的需要。需要的缺失能夠引發(fā)內驅力,促使個體做出反應。這種內驅力一旦指向某種特定的目標和內容,個體便會形成需求,一旦付諸于行動,即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和持久力。信息差就是一種需要的缺失,這種缺失可引發(fā)學生通過交際獲取信息的內驅力。
探索和求知等社會性需要是情感形成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差原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chuàng)設逼真的問題情境、為學習者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提供多種途徑、也能為同時同地、同時異地、異時異地的協(xié)商學習提供可能,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維持。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作者從林黛玉的視角描繪了賈府的豪華、富麗堂皇以及王熙鳳裝扮的張揚、華貴。但由于作者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相距甚遠,學生讀這些文字時,往往會覺得太繁瑣而不愿意讀下去。這時如果教師能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相關片段,聲畫結合,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入情入境。觀看完視頻材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人物形象,收集相關信息,揣摩人物的個性特征,選取其中的一段臺詞進行表演。這樣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激發(fā)情感。
2. 搭建多維溝通渠道,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距
心理距離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布洛提出來的。布洛認為在審美過程中只有當主體和對象之間保持一種恰如其分的心理距離時,對象對于主體才是美的。套用美學中的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將教學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理解為學習者對于自己和教師、同學之間的心理空間的一個估計。通俗地說,心理距離就是一種感受。學習者感受到被周圍的人(在教學中主要是教師和同學)所認識、所關注,感受到被認可、被欣賞、被鼓勵,也可以是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或競爭,感受到置疑和批評,甚至看不起。[5]
心理距離的遠近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一些認知判斷和情感的遷移與泛化。比如,有同學對某門課程不感興趣,成績不好,可能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任課教師(不完全因為教師課講得不好),并且感覺教師也不喜歡他。“厭屋及烏”,就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課程,甚至對喜歡這位教師的同學產生排他心理。
心理距離不是實物之間的距離,而是一種意識的距離。有些人的空間距離近在咫尺,心理距離卻遠在千里;而關系親密的人遠在千里,卻有一種“天涯若比鄰”的感覺。影響心理距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主客體間的地位,二是主客體間交流的強度。其中主客體間地位的平等是縮短心理距離的基礎,增加主客體間交流的強度是縮短心理距離的有效工具。
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權威意識也逐漸淡化。同時,當教學媒體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后,也削弱了學生對教師的依附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來源渠道多了,對學習的時間、內容、進度等也有了一定的控制權,從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發(fā)現(xiàn)、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這種師生角色的轉化對于構建融洽、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媒體的加入增加了師生間的溝通渠道,有人人交互、人機交互;面對面的交流、在線交流、離線交流;基于文本的交流、基于聲音的交流、基于視頻的交流等等。師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交流,并且可以通過組建虛擬學習社區(qū)(小組)、適當控制同時交流的人數(shù)、交流過程中使用實名制等手段來增強師生間交流的強度和效度。
3. 記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積累學習體驗
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各種體驗,包括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時的快感,有所困惑時的煩惱,有所發(fā)現(xiàn)時的驚喜,有所追求時的信心等等,都是形成情感的心理機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情感的觸發(fā)、記憶、強化、鞏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其評價手段是面向結果的,成者王,敗者寇。以至于很多學生急功近利,功利思想嚴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當目的達到時,趾高氣揚;如果目的沒有達到,則自暴自棄。
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提倡使用面向過程的評價方法。面向過程的評價著重于測量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采用特定的測量程序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用的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各階段的成效所進行的描述和判斷的過程。例如,電子學檔就是一種常用的面向過程的評價方法。它是學習者運用信息技術記錄和展示其在學習過程中關于學習目的、活動、成果、付出、進步以及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的一種集合體,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習作品、學習參與、學習選擇、學習策略、學習自省等材料。通過電子學檔可以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為,記錄學習的喜、怒、哀、樂,這些體驗是形成情感的重要心理機制。
結束語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育的一個特定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情感方面的品質,特別是在人和人的關系中的感情品質。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的調節(jié)、強化、遷移、協(xié)調等作用也日漸明顯。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的日漸深入,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同樣,我們也希望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能為情感教育開辟新的渠道,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在知、情、意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是人類精神生命中的主體力量[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55-60.
[2]葉海智.信息技術與情感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53-54.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5-196.
[4]韓華.情感教育的心理機制[J].社會心理科學,2003,(2):28-30.
[5]王治文.論遠程教育中的心理距離因素[J].中國遠程教育,2005,(12):29-32.(編輯: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