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禮新 邱春紅
膽紅素是血紅素的代謝產物,主要在肝臟內經結合作用轉化排泄,它在血清中以未結合膽紅素(即游離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即單葡萄糖醛酸和雙葡萄糖醛酸膽紅素之和)及δ-膽紅素(清蛋白共價連接膽紅素) 3種形式存在。臨床上測定血清膽紅素是黃疸性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指標,對了解疾病的發(fā)展、轉歸有重要意義[1-3]。本文對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生產的試劑盒進行評價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Dimension RXL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試劑盒由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生產;試劑Ⅰ成分:0.5%亞硝酸鈉、0.5mol/L鹽酸;試劑Ⅱ成分:0.45%對氨基苯磺酸、1.09%鹽酸。
重氮化對氨基苯磺酸是通過亞硝酸鈉和對氨基苯磺酸在低pH的環(huán)境中結合而生成的。用0.05mol/L的HCL稀釋樣本。先記下空白讀數(shù)以消除非膽紅素色素的干擾。加入重氮化對氨基苯磺酸,結合的膽紅素會轉化成重氮基膽紅素。
主要分析參數(shù)設置測定方法:主波長540nm,副波長700nm,樣品體積31μL,試劑體積R1為30μL,R2為60μL,讀取終點ΔA。試驗過程全部由Dimension RXL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
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評價方案,取低、中、高3個不同濃度的DBIL樣品上、下午雙份測定,連續(xù)測20d,再每天測1次,共測20d,結果見表1。
表1 批內和批間精密度測定結果(μmol/L)
按NCCLS的評價方案,選擇低濃度(31.4μmol/L)和高濃度(360.0μmol/L)的混合血清2份,然后把這2份樣品等量混勻產生中間值,再分別將中間值和低值、中間值和高值等量混勻,共產生5個不同值的樣品。在Dimension RXL全自動分析儀上用本法從低值到高值,然后從高值到低值測定,求得均值為Y,以理論值為X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為:Y=0.9914X+0.075,r=0.9998。結果表明DBIL在350μmol/L內仍保持良好的相關性。
取1份DBIL含量為6.4μmol/L的血清0.8mL,加入DBIL含量為56.3μmol/L的血清0.2mL,計算濃度。結果測定濃度為16.32和16.98μmol/L,回收率為104.10%。
2.4.1 血紅蛋白干擾試驗
取1份新鮮混合血清(DBIL為26.6μmol/L)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血紅蛋白,用本法測定DBIL。結果血紅蛋白<3.2g/L時,對測定結果無顯著干擾,但當血紅蛋白濃度≥5g/L時,測定值出現(xiàn)負數(shù),表明血紅蛋白濃度≥5g/L時,嚴重干擾DBIL的測定。
2.4.2 脂血干擾試驗
取1份新鮮混合血清(DBIL為26.6μmol/L)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脂肪乳,用本法測定DBIL。結果三酰甘油<8mmol/L時對測定結果無顯著干擾。
2.4.3 抗壞血酸干擾試驗
取1份新鮮混合血清(DBIL為6.6μmol/L)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抗壞血酸,用本法測定DBIL。結果抗壞血酸<1.5g/L時對測定結果無顯著干擾。
選擇含量在5~350μmol/L的臨床標本80份測定DBIL,按NC-CLS(EP9-P)的評價方案作方法學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測定DBIL的相關性比較
目前如何準確可靠地測定血清膽紅素是大家一致關注的問題,由于膽紅素極易氧化,導致標準品制備困難,即使各廠家試劑配方相同,但由于校準液的問題,測定結果之間差異也較大。如果統(tǒng)一使用由Doumas等[4]提出的采用二牛磺酸膽紅素作為DBIL測定的校準物,各種方法測定結果會得到很大改善,這與文獻報道相一致[5]。本研究使用的測定試劑,經實驗證明其穩(wěn)定性好、抗干擾能力強,準確度和精密度良好,測定線性滿足臨床要求,值得推廣應用。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452.
[2]楊昌國,許葉,張抗.線性評價和干擾試驗中NCCLS評價方案的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1999,17(3):184.
[3]韓志鈞.臨床化學常用項目自動分析法[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66.
[4]Doumas BT,Perry BW,Sasse EA,et al.Standardization in billirubin assays; Evaluations of selected methods and stability of bilirubin solutions[J].Clin Chem,1973,19(9):984-993.
[5]Young DS.Effects of Preanalytical Variables on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s[M].3rd ed. Washington,DC:AACC Press,20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