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見田
各鄉(xiāng)鎮(zhèn)政府為進一步加強鄉(xiāng)鎮(zhèn)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管理,強化鄉(xiāng)鎮(zhèn)財政監(jiān)督職能,相繼成立了會計核算中心,統(tǒng)管了隸屬于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所有事業(yè)單位的賬務,從而切實規(guī)范了事業(yè)單位的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1.賬實不符。某些單位在納入會計核算中心以前,實物資產賬簿設置就不健全,個別單位甚至沒建立實物資產的明細賬、卡片賬和備查登記簿。在會計集中核算以后,賬實不符現象更有所增加,如由主管單位出資配備,但所有權已歸屬該單位的固定資產;接受外單位捐贈的固定資產等,會計核算中心卻沒收到相關增加固定資產手續(xù)。
2.管理混亂。主要表現在:材料、固定資產賬冊都放置于會計核算中心,而在核算單位中實物資產卡片和備查簿普遍沒有使用。報賬員和實物資產管理人員對資產的具體狀況心中無數,管理針對性不強;材料入庫領用不履行手續(xù),出借資產無手續(xù),內部轉移不交接,存放地點改變不登記,資產去向不明無人負責。
3.閑置突出。絕對大部分單位都存在不需用或未使用資產,個別單位的閑置資產超過實物資產的30%。未能得到及時托善處理或利用,隨著辦公條件的不斷提高,辦公設備的不斷更新,資產閑置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這就大大降低了資產的使用效益,造成資源浪費。
4.部分流失。在使用過程中的人為事故及火災洪水等自然災害或丟失,因故障而提前報廢,不當處置等,都會導致資產流失。
1.強化實物資產管理意識。單位應建立以法人代表為核心,以專職管理人員為依托,以分級負責為手段,以全員參與為目標的資產管理模式。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實物資產的特點,通過建立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自上而下提高理財理念和管財意識。訂立實物資產管理目標責任制,加強考核,提高全員參與實物資產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實行實物資產定期清查制度。首先,會計核算中心、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行政事業(yè)單位應聯合進行一次全面的實物資產清查,掌握實物資產盤存和使用的真實準確信息。根據清查情況,依照財經法規(guī)和財務制度,對非正常盤虧資產的責任人,進行相應處理。同時各單位要按清查盤存的實物資產,開設實物資產登記簿,逐個填寫實物資產卡;會計核算中心根據財務處理程序,及時調整實物資產賬面記錄(總賬和明細賬)。其次,要建立定期實物資產盤存制度,會計核算中心要和各行政事業(yè)單位配合,定期對實物資產進行清查,每年不少于一次,以保證實物資產的賬賬、賬卡、賬實相符。
3.加強資產日常管理。①資產的購置。購置完成后,要有專職管理人員驗收,如為大批材料,應入庫保管,領用時填寫領料單,并登記實物資產備查簿;如為固定資產,則填寫固定資產卡片一式二份,一份由會計核算中負責登記保管,一份由單位專職管理人員負責登記保管。②資產的使用。材料的領用要制定定額并嚴格執(zhí)行,固定資產應實行全程管理,責任到人。對一些特定的設備要制定統(tǒng)一的操作規(guī)程,以確保固定資產的安全使用;日常維護保養(yǎng)維修,應由專人負責,以保持資產的正常使用。③資產的處置。資產的處置應由單位領導集體研究決定,并報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審核備案。出售資產的,需請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出具資產評估報告;落后需淘汰的資產,應由有關部門進行技術鑒定,出具技術鑒定意見書;報廢無法繼續(xù)使用的資產,按規(guī)定程序轉入清理;盤虧呆賬及非正常損失的資產應查明原因,追究相關人員的經濟和法律責任。
4.健全資產報賬手續(xù)。①資產的購置和增加,如外購、自建、發(fā)包工程、外單位撥入、捐贈、盤盈等,視不同情況分別按財務規(guī)定提供不同材料,由報賬員及時到會計核算中心報賬;②資產的處置和減少,報賬員應向會計核算中心提供以下資料:單位領導批準處置資產的書面資料,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審核意見書,資產評估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單位變更隸屬關系的批準文件,盤虧、呆賬、非正常損失資產的有關情況說明,責任人、領導的處理情況。
5.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益。單位要及時掌握資產的動態(tài),對閑置的資產進行分析評估。如為不需用資產,應早清理、早盤活;如為暫時停用資產,應做好保養(yǎng)維護,保證資產的性能和安全完整;如為已報廢或應報廢的資產應盡快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