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思,柳淑學,俞聿修
(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116024)
海浪群性是海浪場的一種重要特性,對海堤、港灣共震、系泊浮體運動等有明顯影響。關(guān)于波群研究的波包線理論認為,波群即波列局部振幅(或稱波面包絡,簡稱波包)隨空間和時間緩慢變化的現(xiàn)象,用波包來討論波群方便而直接?,F(xiàn)有研究表明,海浪群性的大小與其波包譜(包線譜)的形狀大小密切相關(guān)。目前對波譜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多種實用成果,但對于海浪的波包譜研究較少。
Tayfun等[1]討論了波包譜與波譜的關(guān)系,給出波包譜的理論形式。Xu等[2]將波包譜的概念用于波群模擬中,建立了以給定波譜和波包譜為靶譜的波群模擬方法,認為波群特征可由波譜和波包譜兩者決定,然而其方法并未得到實用的波包譜,所建議的波群特征參數(shù)也不合理,難以應用于實際。俞聿修等[3]采用了合適的波群特征參數(shù),首次提出了風浪波包譜的經(jīng)驗公式,但所依據(jù)的實測波浪資料較少,有些假定不盡合理,還需進一步的驗證和改進。
鑒于此,本文收集了更多的實測波浪資料,一方面計算實測波浪的群性特征參數(shù)并對其相關(guān)性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計算實測波浪的波包譜,從中總結(jié)規(guī)律,以期得到一個更能反映天然海浪的波包能量分布的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
關(guān)于波群的研究中,基于瞬時波能過程線(SIWEH)[4]、連長理論[5]和波包線理論[6]定義的參數(shù)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參數(shù)一般從兩方面描述波浪群性:一方面是描述波群的高度特性,如參數(shù)GF,GFA,GFH等;另一方面是描述波群的長度特性,如GLF。其中GF是Funke等[4]提出的用SIWEH定義的參數(shù),定義式為
式中:Tn為波浪資料的總長度;E(t)為光滑瞬時波能過程線,定義為
式中:η為波面記錄;Q(τ)為光滑函數(shù),可采用Barleet窗,即
式中:Tw為窗口長度。GFA為List[6]由波包線出發(fā)定義的,先將波面記錄η(t)濾去小于0.05 Hz的低頻波,然后對進行低通濾波,濾去原始波面,得到波面包線,進而定義波群因子式中σA和分別為波包線的方差和均值。GFA為一個無量綱參數(shù),且分布在0~1。但上述計算波包線的方法明顯地受到濾波截止頻率的影響。GFH是俞聿修等[7]建議的描述群高的參數(shù),其定義式與GFA相同,二者區(qū)別在于計算GFH時,其波包線是通過Hilbert變換由波面記錄直接計算得到,不需進行濾波。GLF是波譜的峰頻fp與波包譜峰頻fpA的比值[7],所以GLF越大,波包線的周期相對于波周期越大,即波群越長,GFH和GLF的計算公式可寫為
Goda[5]按上跨零點順序確定各個波浪的波高,定義超過某個預定門檻值的波群為連,連內(nèi)的波數(shù)稱為連長,用1表示。
目前常籠統(tǒng)地將波群的高度特征參數(shù)如GF或GFH,作為判定群性大小的依據(jù),而事實上群高參數(shù)的大小與波群的長度特征并非一一對應。尚不清楚群高大的海浪,其群長是否也一定大。因此,有必要對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
對美國西海岸、中國珠江口和渤海3個測站的實測波浪資料進行波群特征參數(shù)的分析,為推導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作準備。其中美國西海岸外海觀測資料有4組[7],每組采集點數(shù)18 000個,測點水深為2 100 m,采樣時距為0.39 s,時長約117 min,H1/3=2.34~2.92 m,T1/3=14.6~15.3 s;珠江口實測波浪資料由底壓式測波儀測得,水深約10 m,采樣頻率4 Hz,每次采樣4 800個點,時長約20 min,選用的71組波浪主要波要素H1/3=0.50~1.58 m,T1/3=2.79~5.25 s;渤海實測波浪資料是由垂線測波儀在水深27 m處測得,采樣頻率4 Hz,時長約20 min,選用的26組波浪主要波要素為H1/3=0.62~2.54 m,T1/3=3.65~6.34 s。圖1給出這三地海浪資料的主要波群參數(shù)計算結(jié)果,并對參數(shù)的聯(lián)合分布作了線性回歸分析,圖1中實線是按最小二乘法作的線性擬合,其線性回歸方程擬合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及標準差已注明。除了可以獲悉對于實測海浪資料來講,其波群參數(shù)的主要分布范圍外,從圖1-a可以看出,群高參數(shù)GFH和GF的相關(guān)性較好,而圖1-b表明GFH和群長參數(shù)GLF的相關(guān)性較差,如當GFH=0.7時,GLF的取值大約可由5變化到25。同樣,從圖1-c可以看出,GFH和群長參數(shù)1的相關(guān)性也不好。由此可見,描述海浪群性高度特征的參數(shù)與描述其長度特征的參數(shù)的相關(guān)性不強。
圖2給出了2組具有明顯不同群性特征波列的示意圖。圖2-a中由波包線定義的每個群內(nèi)包含多個大波,波包線平坦,圖2-b中按波包線定義的每個群內(nèi)的大波個數(shù)少,波包線起伏變化較快??梢钥闯?,群性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波包起伏幅度和變化快慢的不同,群高主要表征波群內(nèi)外波振幅的差別,其統(tǒng)計特征量反映波包的起伏幅度,群長主要表征波群內(nèi)大波個數(shù),其統(tǒng)計特征量反映波包的變化快慢,或者說是連續(xù)大波的持續(xù)長度。顯然,圖2-a中群長大而群高小,圖2-b中群長小而群高大。由此可以推斷,正如描述波面的統(tǒng)計特征量波高與周期,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相對獨立性一樣,描述波群的高度特征參數(shù)與長度特征參數(shù)也是從不同角度描述海浪群性的大小,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相對獨立的參量。
事實上,波群的高度特征和長度特征都是海洋工程所關(guān)心的。因此在關(guān)于海浪波群的研究中,至少需要給出2個參數(shù)來表征波浪群性的大小。對于如何定義這2個參數(shù)的問題,List[6]充分闡述了無論是基于SIWEH定義的GF,還是波包線定義的群因子GFA,都對窗口長度值的選取很敏感,參數(shù)GF的另一個缺陷是沒有限定范圍,有的波群GF參數(shù)值比1.0大得多。相比之下,據(jù)波包線理論定義的波群參數(shù)GFH有明確的變化范圍(0~1),且不受濾波的影響。另一方面,平均連長jˉ1是某個門檻值下波列內(nèi)各個波群中包含波數(shù)的平均值,可按Kimura[8]考慮相鄰波高間相關(guān)性的波浪連長概率理論算得。俞聿修等[7]對渤海風浪和日照港資料平均連長的統(tǒng)計分析值與計算值進行了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按Kimura理論計算的平均連長值與實測值符合良好,而且與群高因子、譜的尖度參數(shù)Qp等[9]有較好的相關(guān)性。但該參數(shù)不是以譜的形式定義的,不便于應用[10]。而參數(shù)GLF為波譜與波包譜的峰頻之比,應用方便,且與群長參數(shù)1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從本文用到的實測波浪資料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看,相關(guān)系數(shù)接近0.5(圖1-d)。在下文中采用參數(shù)GFH和GLF來共同表征波浪的群性特征。
俞聿修等[3]根據(jù)渤海實測波浪資料進行波包譜分析,發(fā)現(xiàn)波包譜基本呈單峰形,且譜形尖而窄,峰頻非常小。對波包譜無因次化時,縱坐標取y=SA(f)/m0A,橫坐標取x=f/fPA,其中fPA為波包譜的峰頻,SA(f)為波包譜密度,m0A為波包譜的零階矩。這樣得到的“無因次”波包譜的峰頻為1,峰值基本上趨于一致(約等于20),從而對無因次化后的譜可以頻率f=fPA為界限分2段給出擬合公式
假定波浪為平穩(wěn),窄譜隨機過程,波高符合瑞利分布,則有
式中:m0為波譜的零階矩,又據(jù)式(4)群高參數(shù)GFH的定義,可推得
將式(8)代入式(6),從而給出了一個初步的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
式(9)中fPA按下式確定
然而,此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是僅依據(jù)渤海實測波浪資料得到的,雖適用于渤海資料情況,但存在下列3個主要問題。
(1)按上述無因次化方法,對珠江口實測波浪資料計算得到的各“無因次”波包譜的峰值相對較離散(圖3)。說明對于更多更廣的實測波浪資料,此經(jīng)驗公式的適用性值得商榷。
(2)依據(jù)圖1-b給出的實測波浪資料的群性參數(shù)GFH和GLF的分布可知,公式中給出的群高參數(shù)GFH與fPA的取值不盡合理。
(3)給定相同的m0和參數(shù)GFH時,不考慮式(10)的限制,按式(9)計算得到的波包譜隨參數(shù)GLF變化情況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隨GLF參數(shù)值的減小,波包譜峰頻增大,其面積也增大,這與推導過程中用到的式(8)矛盾,其原因是對波包譜無因次化時,縱坐標取的是y=SA(f)/m0A,并沒有實現(xiàn)完全的無因次化。
根據(jù)上千組珠江口和渤海兩地的原始波浪觀測資料,對上述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進行改進??紤]到波包譜與波浪群性特征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波群的高度特征和長度特征在一定范圍內(nèi)相對獨立的特點,希望得到的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同時包含群高參數(shù)和群長參數(shù)。首先對原始資料進行濾波處理(主要去除波浪過程中的高頻干擾),然后應用Hilbert變換方法,由處理后的波面記錄計算波包線,對于窄譜海浪,波面η(t)的Hilbert變換定義為
式中:P為當t=τ時積分取Cauchy主值。波包可由下式計算
再對波包線進行傳統(tǒng)的傅立葉變換,從而得到波包譜。注意到波包譜的峰頻很小,計算時頻率劃分間隔必須足夠小,以保證計算譜及參數(shù)GLF的準確性。最后,按照波浪有效波高值大于0.5 m,且計算頻譜是單峰的原則,共篩選出97組波浪的波包譜來分析。對所選的97個波包譜進行無因次化,具體無因次化的方法是
無因次化后的結(jié)果以黑點繪于圖5中。由圖5可以看出,盡管由于波浪資料的統(tǒng)計可變性,峰值及峰值兩側(cè)的曲線分布較離散,各無因次波包譜有近似的趨勢。為尋求總體上的規(guī)律,先對這97個波包譜求一個平均譜,再無因次化,將其結(jié)果也繪于圖5中(見圖5中白色曲線)。以譜峰為分界點對這條曲線的兩邊分別擬合,因譜峰的左側(cè)頻帶窄,曲線很陡,故直接取直線y=a+bx來近似,而右側(cè)可以用曲線y=Aexp(-Bx)擬合,依此得到擬合公式為
圖6中虛線是按式(14)繪出的經(jīng)驗無因次波包譜,實線是實測資料的平均無因次波包譜,從圖6上看,二者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對圖5中白色曲線采用式(14)擬合是可行的。將式(8)代入式(14),可得到用f表示的有因次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
從式(15)可以看出,若已知波譜,通過給定fPA和波群參數(shù)GFH就可以計算得到波包譜SA(f)。式中的fPA可由給定的群長參數(shù)GLF確定,根據(jù)前述波群特征參數(shù)的分析,實際海浪的群長參數(shù)GLF大多分布在5~28,群高參數(shù)GFH多集中于0.5~1變化。盡管二者的相關(guān)性較差,但如同波高與周期的聯(lián)合分布一樣,群高與群長具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建議fPA按下式確定
圖7和圖8給出波譜一定時,改變?nèi)焊邊?shù)GFH或群長參數(shù)GLF對此經(jīng)驗波包譜的影響。從圖7可知,GLF不變時,隨著給定群高參數(shù)GFH增大,波包譜峰值增大,相應地波包譜零階矩增大;從圖8可以看出,GFH不變時,隨著給定群長參數(shù)GLF的增大,波包譜峰頻減小,峰值增大,而波包譜零階矩基本不變。這正如所預期的,GFH表征波群的高度,其變化會改變波包絡的平均能量,即波包譜的零階矩,同時,GLF表征波群的長度,其變化會改變波包譜峰頻,而不影響其零階矩大小。
此外計算了美國西海岸4組實測波浪資料的波包譜,其無因次波包譜也分布在圖5所示的范圍內(nèi),且譜形與之相近,因其波浪性質(zhì)是以涌浪為主的混合浪,因此推測式(15)和式(16)還可適用于涌浪為主的混合浪,有待于更多的實測資料來檢驗。
至此,式(15)和式(16)可建議作為一個適于風浪的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該公式的特點是只包含波要素和波群參數(shù)作為參量,便于工程應用,且同時考慮了群高與群長兩方面的因素。與俞聿修等[3]所給定的經(jīng)驗公式(9)和式(10)相比,本文建立的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推導過程中采用了更合理的無因次方法,依據(jù)3處海區(qū)的波浪觀測資料,其結(jié)果具有普遍性,據(jù)實測波浪資料群性特征參數(shù)的分析結(jié)果,公式中參數(shù)的取值原則也較為合理。
本文對大量實測波浪資料進行了波浪群性特征參數(shù)分析,結(jié)果表明,群高與群長相關(guān)性很小,在此基礎(chǔ)上對俞聿修所建議的波包譜公式加以改進,給出了一個適于風浪的波包譜經(jīng)驗公式。該公式同時考慮了群高與群長兩方面的因素,只要給出波要素和波群的特征參數(shù)GFH和GLF,便可確定波包譜形,依據(jù)對實測資料波群參數(shù)的分析結(jié)果,給出了較合理的參數(shù)取值原則,便于應用,為波群的模擬提供了較好的基礎(chǔ)。
[1]Tayfun M A,Lo J M.Wave envelope and related spectra[J].Journal of Waterways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ASCE,1989,115:515-533.
[2]Xu D L,Hou W,Zhao M,et al.The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wave groups[J].Applied Ocean Research,1993,15:217-226.
[3]俞聿修,桂滿海.波群的數(shù)值模擬和物理模擬[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8,38(1):86-91.YU Y X,GUI M H.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of sea wave groups[J].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998,38(1):86-91.
[4]Funke E R,Mansard E P D.On the synthesis of realistic sea states in laboratory flume[C]//ASCE.Proc.17th Inter.Conf.on Coastal Engineering.Sydney:[s.n.],1980.
[5]Goda Y.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wave statistics with spectral simulation[R].Rept.Port and Harbour Res.Inst.1970,9(3):3-57.
[6]List J H.Wave groupiness variations in the near shore[J].Coastal Engineering,1991,15:475-496.
[7]俞聿修,桂滿海.海浪的群性及其主要特征參數(shù)[J].海洋工程,1998,16(3):9-21.YU Y X,GUI M H.Groupiness of sea wav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J].The Ocean Engineering,1998,16(3):9-21.
[8]Kimura A.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random wave groups[C]//ASCE.Proc.I7th International Conf.on Coastal Engineering.Sydney:[s.n.],1980.
[9]俞聿修.隨機波浪及其工程應用[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10]Masson D,Chandler P.Wave groups:a closer look at spectral methods[J].Coastal Engineering,1993,20:24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