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光
執(zhí)行任務代號為STS-131的航天飛機機組成員
2010年4月5日,美國“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執(zhí)行國際空間站飛行任務,任務代號STS-131。機上乘有7名航天員,其中包括3位女性(美國2人,日本1人),這是有史以來航天飛機首次搭載有3位女性機組成員的任務。
這也是美國航天飛機今年第2次升空。此次飛行后,1981年開始服役的航天飛機在年底退役前總共只有3次飛行任務要執(zhí)行。
“發(fā)現(xiàn)”號的升空標志著國際空間站的繁忙建設正在繼續(xù)。4月2日,載有3名航天員的聯(lián)盟TMA-18號宇宙飛船剛剛從拜科努爾發(fā)射場起飛飛往國際空間站。飛船于4月4日同國際空間站對接。船上乘有2名俄羅斯和1名美國航天員。他們進站后成為國際空間站第23宇航組的成員,使站上長駐機組人數(shù)重回6人的最高水平。6人分別來自俄、美、日三國。
在“發(fā)現(xiàn)”號此行的7名機組人員中,有3名女性,幾乎占據半邊天,這也是航天飛機單次機組有史以來女性最多的一次。4月7日,“發(fā)現(xiàn)”號與空間站對接,加上先期到站的美國女航天員特蕾西·戴森,太空中的女航天員數(shù)量首次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4名。
“發(fā)現(xiàn)”號機組3名女航天員分別是多蘿西·梅特卡夫-林登伯格、斯蒂芬妮·威爾遜和日本的山崎直子,她們均在此行擔任任務專家。另4位是指令長阿蘭?波因德克特爾,駕駛員詹姆斯?杜頓和任務專家克雷頓?安德森和瑞克?馬斯特克里奧。
在2004年被美國航宇局選為任務專家前,梅特卡夫-林登伯格是一名高中教師,曾教授過地球科學、天文學等課程。“發(fā)現(xiàn)”號此行是她的首次太空飛行,其主要任務是協(xié)調航天員們的太空行走,并操縱航天飛機機械臂。
作為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威爾遜1996年就已被選為航天員。加入美國航宇局后,她曾在該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等機構工作,并參與過木星探測器等項目。威爾遜此前已有過2次太空飛行經驗,其此行的主要任務是操縱機械臂,并在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和脫離過程中,進行相關操控。
山崎直子1970年出生于日本的千葉縣,是向井千秋之后第2名進入太空的日本女航天員。在東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山崎直子進入了日本宇宙開發(fā)事業(yè)團工作。她于1999年被選為候補航天員,并在2001年成為正式航天員。山崎直子擅長機械臂操作,她于2006年獲得美國航宇局的“任務專家資格認證”。
在前往太空之前,山崎請日本時裝設計大師為她的太空之行設計了一套工作服,即一件修身的淡藍色開衫,下身搭配一條海藍色的短褲。山崎還將一個“微縮版”的日本箏帶上了國際空間站,去年12月22日到站的日本同伴野口聰一則帶了一個日本橫笛。這個微縮版的日本箏是山崎專門請日本一家樂器工廠制作的,為的是符合航天飛機機艙行李體積的標準。日本航天員向來喜歡太空娛樂。去年,航天員若田光一在太空中進行了一系列的零重力表演,包括測試“飛毯”、在國際空間站折疊衣物和滴眼藥水,這些表演視頻都被放到了網上。山崎和野口在站上相遇,創(chuàng)造了國際空間站上同時有兩名日本航天員工作的歷史。
2010年4月9日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作業(yè)
日本航天員在站上
在這次飛行中,“發(fā)現(xiàn)”號及其機組要向空間站運送近8噸貨物,包括供站上人員用的備用鋪位、一個大型氨冷卻劑儲罐和7個裝有科學實驗件的支架。所運設備中包括一個用于保存血液、尿液、唾液、植物或微生物等微重力實驗樣本的冰柜。機上還裝載了一臺用于研究微重力對人體肌肉骨骼系統(tǒng)影響的鍛煉器材。補給品、支架和其它設備裝在由意大利建造的“萊昂納多”增壓艙內。
4月7日發(fā)現(xiàn)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對接期間,發(fā)現(xiàn)號的任務飛行專家美國航天員克雷頓·安德森和瑞克·馬斯特克里奧在4月9日、11日和13日分別進行了3次太空行走。他們不但完成了用新運去的氨儲罐替換站上已用空的一個儲罐這一主要任務,還取回了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內的一個試驗設備,拆下了一些過時的設備。氨用于站上的致冷系統(tǒng)。至此,美國航天員共進行了236次太空行走。為組裝和維護國際空間站,各國航天員共進行了143次太空行走,時間總計893小時33分鐘。從空間站方面來說,以空間站為基地共進行了115次太空行走,時間總計706小時18分鐘。
對接期間,航天員們還把萊昂納多艙從軌道器貨艙內挪走,對接到站上,把其裝載的所有物資運到站上。返航時,該艙又裝滿了站上的“多余物”,由發(fā)現(xiàn)號帶回地球。
4月12日,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與國際空間站上的3位航天員通了電話。這一天是俄羅斯宇航日,1962年的4月12日,蘇聯(lián)航天員加加林成為太空第一人,人類從此進入載人航天時代。兩名日本航天員山崎直子和野口聰一與日本學生以及主管日本航天政策的官員分別通話。美國航天員也在當天晚些時候回答了地面媒體的提問。
4位女航天員在空間站上擺的POSE
第23宇航組和STS-131航天員們的全家福
4月15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訪問了肯尼迪航天中心。他在服役30載的航天飛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之際,為美國航天勾畫出一幅新圖畫。他宣布,美國要在30年內把航天員送上火星。
15日這天第一次有兩名航天員在站上同時度過生日。俄羅斯航天員米哈伊爾和日本航天員野口聰一在當天迎來了他們50歲和45歲的生日。
按照慣例,在這一天,國際空間站搭起了一個小型的“就餐桌”,其他的航天員用密封的果汁飲料向壽星表示祝賀,在遠離家園的太空,這樣的場面可謂其樂融融。但酒精飲料在這里是絕對不允許的。米哈伊爾與另外兩名同伴一起在4月4日飛抵國際空間站,而野口聰一則已經和其他兩名美國航天員一起在國際空間站工作數(shù)月。
航天飛機離站返航
在對接10天5小時8分鐘后,美國當?shù)貢r間17日“發(fā)現(xiàn)”號與國際空間站分離。駕駛員杜頓駕駛“發(fā)現(xiàn)”號繞空間站飛行一周,其間兩者相距約150米,繞飛期間“發(fā)現(xiàn)”號上的航天員對空間站用攝像機和相機記錄下了空間站的狀態(tài)。
4月10日,美國航宇局宣布要在對接期間對航天飛機的隔熱系統(tǒng)進行例行檢查,“發(fā)現(xiàn)”號返航時間比原計劃推遲24小時,其在太空停留的時間從原來的13天延長到14天。這種檢查通常是在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分離后、再入大氣層之前進行的,目的是確認隔熱瓦未被太空碎片或小隕石撞壞。再入時,隔熱瓦要承受高達1500℃的高溫,如果受損,后果不堪設想。對接期間,地面控制人員還注意到站上的一個煙霧報警器響個不停,經查發(fā)現(xiàn)是誤報。
4月19日,“發(fā)現(xiàn)”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美國下一次航天飛機飛行將由“阿特蘭蒂斯”號完成,時間暫定于5月14日。
國際空間站于1998年開建,耗資約1000億美元,有16個國家參與,主要由美國出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2月份提交的2011財年預算案提出把該站的使用時間至少延長到2020年。航天飛機停用后,在新的載人運輸系統(tǒng)于2015年前后投入使用前,美將依賴俄聯(lián)盟號飛船來向空間站運送人員。
4位女航天員(從左至右):美國航天員多蘿西·梅特卡夫-林登伯格、日本航天員山崎直子、美國航天員特蕾西·戴森和斯蒂芬妮·威爾遜
第23宇航組和航天飛機機組人員慶祝太空團圓
相關鏈接
“我們將在歷史上首次向小行星運送航天員。到本世紀30年代,我相信我們可以將人類運往火星軌道,并可以讓他們安全返回地球。隨后,我們將開始登陸火星,”4月15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面對在場的近200位議員、科學家及太空專家,宣布美國航天新政策,表示美國將放棄旨在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而將火星作為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目的地。
“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一切,”奧巴馬說。
美國將投資30億美元研發(fā)新型大運載火箭,以便美國航天員能向近地軌道之外的空間進發(fā)。他期待,到2025年,美國能對太陽系進行深入探索;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具有運送航天員平安往返火星軌道的能力。
為緩解外界批評,奧巴馬當天還宣布保留壓縮版“奧賴恩”載人航天器,將這種原本用于登月的運輸工具改造為航天員的緊急逃生設備,并在今后幾年內將它送至國際空間站。此舉可確保美國航天員在空間站發(fā)生意外時不必依賴俄羅斯飛船逃生。
今年2月初提交新預算報告時,奧巴馬政府曾建議完全放棄“星座計劃”及其三大支柱——“戰(zhàn)神”系列火箭、“獵戶座”載人航天器及“牽牛星”月球登陸器的研發(fā)工作。
在談及為何放棄重返月球計劃時,奧巴馬說,“我們以前已經到過那里,眼下有更廣闊的太空等待探索”。
自建議放棄“星座計劃”以來,奧巴馬政府受到外界廣泛批評,太空專家擔心,此舉將使美國喪失太空探索領先地位并嚴重影響相關就業(yè)。對此,奧巴馬表示,美國應“面向未來”,而不能“因循守舊”,新太空計劃將創(chuàng)造約2500個就業(yè)崗位。
根據奧巴馬的計劃,美國航天局今后5年的預算將增加60億美元,用于鼓勵私營企業(yè)開發(fā)運送航天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的飛船和火箭。奧巴馬公布的計劃還有待國會批準。當天的訪問是奧巴馬上任以來首次造訪美國航天飛機的母港——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是12年來美國在任總統(tǒng)首次訪問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是美國航天局進行航天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fā)射的重要場所,也是美國唯一可以進行載人航天發(fā)射的航天中心。
12年以來,奧巴馬是第一個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