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會
摘要:從東方到西方,人們都曾把月亮作為偉大的神束加以崇拜。月亮逐漸被人格化而形成為月亮女神的形象被人們頂禮膜拜。運用比較分析方法。對比中西方月亮女神的演化、形象、性格及其地位的不同,揭示中西方妁先祖在思維方式,認識方法,道德評價等方面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則是現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本質區(qū)別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中國;西方;月神;比較
引言
近幾年,國內學者對中國的月亮神話——“嫦娥奔月”有不少研究成果,例如:甘慶祖先生從美學觀點出發(fā)的(白馬、玉兔、素娥——試論中國文化的審美意蘊)。洪強先生借著嫦娥奔月神話,強調男女子權,女性獨立的(聯系式與本位式的沖突:“嫦娥奔月”故事的解讀),以及劉漢波先生的(嫦娥奔月神話的變形與原型解碼)等。國外有臺灣學者胡萬川先生(嫦娥奔月神話源流)就以嫦娥偷取不死之藥為主題,延伸至上古社會對“人為什麼會死”,“月亮為什麼不會死”提出疑問。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從事拜月信仰的主題研究。如從歷代官方行夕月祀典,到民間拜月習俗研究極為詳盡的李秀娥<中國的月神傳說與信仰)。含蓋嫦娥神話原型與民間月神信仰的何海根(月亮神話與中秋拜月的原始意涵)等。
以上這些學者的研究,都是圍繞“嫦娥奔月”神話展開的,本文將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對中國的月神與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月神(以下簡稱西方月神)進行對比研究,分析蘊含在這些東西方月亮女神形象身上相同與不同的故事及其美麗與神韻。
一、中西月神的演變
(一)中國神話中月神妁演變
中國的月神在記錄遠古代神話的文獻上一開始就以女性的姿態(tài)登場亮相。西王母、羲和、常羲(后演化成嫦娥)、女媧等等,都是月神的不同形象,其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甲骨L辭中的西母。陳昭昭的<嫦娥神話傳說及其相關拜月信仰研究)一文中考證,甲骨文中有“東母西母若”的句子,這“東母”與“西母”相對,分別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東方曰析”,“析”就是東方太陽神羲(伏羲),即東母,后來稱東王公?!拔髂浮眲t與太陽神相對,成為中國最早的月亮女神。
在中國最早的神話故事集<山海經,大荒南經)說,“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v大荒西經)說,“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在這個傳說中,由太陽神羲分化出了太陽神羲和,月亮神常羲形象。
東漢時期。高誘注(惟南子,覽冥訓):“姐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恒娥盜食之,得仙,奔人月中為月精也,”在這個神話中產生后世最為認可的中國的月亮女神嫦娥。至此,中國遠古神話中的月神的形象經過這三次大的演變,最終定型嫦娥,
(二)西方神話申月神的演變
在西方古代神話中,月神形象也如中國古代神話一樣,經歷了很多變遷。
在古代希臘神話的老輩神譜中,天穹烏拉諾斯Uranus與大地該亞Gaea之女菲碧Phoebe中是最古老的提坦月神,也叫新月之神。這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代月神。光芒神許配里翁Hyperion與視力女神提亞了hea培養(yǎng)出第二代月神一一滿月之神Selene她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二代月神。冥府月神,暗月(冥月)之神赫卡Hecate,是破壞珀耳塞斯Perses與星夜阿斯忒瑞亞Asterla之女。這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三代月神。在天神克羅諾斯的統治被妻子瑞亞和小兒子宙斯推翻后,老輩神祗逐漸淡出,
在以宙斯為中心的新輩神譜中。產生了奧林匹斯月神,彎月之神一一阿爾忒彌斯Artemis。她是雷霆宙斯Zeus與暗夜女神勒托ICt0之女。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妹妹。這是西方神話中的第四代月神。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方神話中的月神逐漸定型為西方神話中的第四代月神一一阿爾忒彌斯。
(三)中西月神的演變之比較
通過對中西月神的演變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人們在認識與思維上的很大的差異,中國月神在經歷了西王母、羲和、常羲(?后演化成嫦娥)、女媧的演變,最終定型為嫦娥后,司月之職就由嫦娥專職來擔當,其他神祗都退出這個領域。而西方的月神經歷了四代月神的演化之后確定為閱爾忒彌斯。阿爾忒彌斯只是西方后世比較喜歡與認可的。她并沒有完全替代其他四個月神而成為唯一。為何為有這種不同,原于東西方先祖對月神所代表的月亮的認識。我們的先祖對月亮這一自然天體的認識是基于虛實相生的宇宙觀而從整體上來認識的。從總體功能出發(fā),認為望月、晦月、上玄月、下玄月都是月亮的不同變體,不講求個體或部分的特性,而強調相互之間的聯系所構成的總體特征。西方先祖則不同。他們在認識上把月亮這一對象分成了新月、滿月、彎月、冥月四個部分,揭示出西方文化總是把“對象”進行切割、分門別類的認識觀。由此可見,中國與西方認識世界時的截然不同在原始先民的思維中就已存在。
二、中西月神的形象比較
(一)中國月神的形象
中國早期的月神西王母、羲和、常羲(?后演化成嫦娥)、女媧在《山海經)中只有非常概括的事件述寫。其具體的外貌的描寫非常缺乏,最早記錄“嫦娥奔月”神話的《歸藏》,也只僅僅交代了奔月故事的框架,嫦娥的形象刻畫也是極為粗糙,只提及,奔人月中為月精”。在袁珂先生根據《淮南子》、(楚辭)(山海經)等史料基礎上整理出的<羿和嫦娥的故事)中嫦娥單獨出現了u次之多,但沒有一次寫到了她的外貌。東漢唯物主義者張衡否定了這種虛幻的想象,在(靈憲》一文中說嫦娥最終變成蟾蜍一一一個極度丑陋之物。然而,隨著后世人們對嫦娥象征意義的變化,現在出現的嫦娥都是一個冰清玉潔,明眸皓齒,婀娜多姿、目光溫柔貞靜,仙袂飄飄,美麗至極的仙女形象。
(二)西方月神的形象
希臘神話中的神絕大多數都是根據希臘人心中最美的人的形象塑造出來的,因此,不論是男神還是女神從外型上來說都是很完美的。這一點可以由現存的古希臘雕塑來證實。希臘神話中的月神也是如此。
滿月之神塞勒涅每到夜晚,都會乘著兩匹白馬拉的銀色馬車。從海中升起,直上天庭。她頭戴半月形的金冠,長長的輕紗飄在身后,緲如云煙。塞勒涅頭頂的月形金冠照亮著夜空,正是因為有她,夜間才會有明亮的月光。
彎月之神阿爾忒彌斯的容貌高貴美麗,是奧林匹斯山上眾多女神中的佼佼者。她的身材曼妙,兩腿修長,腰枝纖細;她的皮膚白皙光滑,通身閃耀的月亮圣潔的光芒:她的眉心嵌有一個耀眼的月亮,傾斜30:她的棕色卷發(fā)一直垂到腰際,隨風飄揚;她的眼睛是所有女神中最美的。有如月亮般澄澈又靈動,顏色是深邃幽靜的深藍色。她的容貌代表了月亮所有的高貴美麗。
(三)中西女神形象比較
中國月神的外型在最初是非常模糊的,在(羿和嫦娥的故事)的前半段。嫦娥僅僅作為大英雄羿的妻子的符號而存
在。之后經歷了由符號而為月精,為蟾蜍,為仙女的變化過程。這個外型的變化過程則是由于人們對月神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性格所影響而形成的。月神外貌的有無,外貌變化的背后帶有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同思想痕跡,帶有道德評價決定其外貌的思想認識的痕跡。西方神話中幾位美麗的月神的外貌則是一開始就同男性神一樣是按希臘人心中最美的人的形象塑造出來的定型了的,未有多少改變,也沒有道德評價,又體現出了男女平等思想最初表現。中西月神形象比較體現出的中西思想之不同由此可見。
三、中西月神的性格比較
(一)中國月神嫦娥性格分析
中國月神的形象發(fā)展幾經變化,主要原則是因為其在不同階段的性格變化。其發(fā)展變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始期,以《歸藏》為標志;第二階段是發(fā)展期,以《把酒問月》為標志;第三階段是成熟期,以《有夏志傳》為標志。在這三個階段里月神嫦娥的性格大相徑庭,有著很大的差異。
《歸藏》沒有交代嫦娥如何獲得不死之藥,但劉安說“姬娥竊以奔月”,高誘說“姮娥盜食之”,都強調是偷盜??梢姡谖鳚h,嫦娥首先是作為一個背叛丈夫的竊賊形象被人記住的。
袁珂先生的《羿和嫦娥的故事》中同樣強調了嫦娥這種性格特征。羿射掉九日,除了人間七大害后,親自端著自做的肉膏供奉天帝帝俊,卻被天帝懲罰貶下凡間。他向嫦娥訴說自己的傷心和委屈,嫦娥不但不同情他,反而哭叫、吵鬧自己受到的連累。嫦娥的自私可見一般。隨后,嫦娥又擔心死后幽都可怕,慫恿羿去西王母那里請“不死靈藥”,羿經過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帶回靈藥交給嫦娥,準備擇日同吃。不料自私,貪婪的嫦娥卻趁他不在家的晚上,把足夠兩人吃的藥一人獨自吞下。背叛羿奔向月宮。與以前不同的是,袁珂先生在他的編輯中增加了嫦娥悔恨的性格特征。月宮出奇的冷清寂寞使嫦娥灰心失望,她開始想家,想羿,后悔自己的作為。但已為時太晚。
隨著時代的變化,包容、大度的唐代人略過前嫌,對身居中月宮的嫦娥個體處境發(fā)出深深的同情。李白和李商隱先后對嫦娥發(fā)出了悲憫之聲。李白說“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雖然并沒否認嫦娥的盜竊行為,但道德審判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
唐代詩人的浪漫懷想又激發(fā)了后世文人和民間想象對嫦娥的正面理解,明朝小說《有夏志傳)將嫦娥塑造成一個”性巧而貞靜好潔”、爭取自由、勇敢反抗的形象:在清朝蒲松齡的(嫦娥)(卷8)中,嫦娥被描寫成一個忠貞而有仁義、莊重而又善于搞笑,同時又有治家才能的狐仙。
古代和現代的民間想象還對奔月神話進行了改寫。流傳最廣的是,后羿暴虐無道,國無寧日,嫦娥懼其得不死藥服后長生,國人永世遭殃,遂冒死盜藥服之,并奔往月宮。永遠告別煩囂、戰(zhàn)爭、殘殺、陰謀和罪孽的人間。于是嫦娥完全演變?yōu)樯屏寂c愛的化身,她像月亮一樣和平,恬靜。安詳地普照大地,給人間的黑夜帶來光明。嫦娥的早期的偷藥行為或被賦予合理的理由,或被更加高尚神圣、更加富有道德感的使命救贖,變成了一個合道德化的正義之舉。在傳統的中秋習俗中,嫦娥還被寄托了更大的倫理渴求,成了渴望家庭團圓的象征。
原先<歸藏)中的記載也許只是一種美麗的想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嫦娥性格由模糊逐漸清晰,先是自私、貪婪、背叛的偷盜者,隨后變成寂寞、孤凄、無助的女神,又演化為一個孤獨寂寞卻關注人間溫情、家庭團圓的守護神,最終成為,純潔、善良與愛的化身,家庭團圓的象征。在人們的想象與歷史的演繹中,月神嫦娥的性格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二)西方月神的性格分析
1、滿月塞勒涅的性格與中國月神嫦娥的性格截然相反。塞勒涅溫柔、體貼,追求幸福的愛情,溫暖的家庭,為此甘愿放棄自己神界的生活而長住凡間,
塞勒涅在閑逛時發(fā)現了熟睡中的年輕的牧羊人恩底彌翁,被他英俊相貌驚呆而愛慕他,為了能與恩底彌翁長相伴隨,塞勒涅親自找到了宙斯,懇求他允許自己住在凡間并賜予思底彌翁永恒的青春與生命。為了能夠在晚上更多地陪伴自己的丈夫與孩子,塞勒涅與彎月阿爾忒彌斯及新月菲碧輪流守夜。塞勒涅對愛情的執(zhí)著,對家庭的責任,對愛人與孩子的體貼與關愛讓人感動。因而滿月女神塞勒涅在西方則象征著得婚姻的幸福美滿與家庭生活的和諧穩(wěn)定。
2、彎月之神阿爾忒彌斯阿爾忒彌斯猶如月亮般冷艷,也具有哥哥阿波羅的莊重與威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不易接近的感覺,還深得父親宙斯的嬌寵,所以她的性格中有一些冷酷孤傲,不失殘忍。但又感情專一。
阿爾忒彌斯很專情。她與海神波賽冬的兒子奧利溫談戀愛時,受到冷落的哥哥阿波羅很生氣,想出了一條毒計,在與妹妹比射箭的過程中,讓阿爾忒彌斯自己射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阿爾忒彌斯因此再也不與阿波羅見面,不論阿波羅怎樣追趕他的妹妹想和她道歉,阿爾忒彌斯總是在他到達的前一刻離開。從此月亮和太陽不再有交集。
阿爾忒彌斯有時十分殘忍,她恪守自古已有之種種規(guī)習,并要人們嚴格奉守。凡違迕者,常以弓箭射殺??▍味鯅W紐斯因未一如既往地向她奉獻新鮮果實,她盛怒不已,竟將兇惡的野獵驅進卡呂冬。
(三)中西月神性格對比
從以上中西方月亮女神的性格簡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月神從出現于神話中到最后定型,經歷了模糊到清晰,反面到正面的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性格變化也引發(fā)了人們對她的外型的變化,這更明顯的體現出道德評價決定外貌的印跡,而西方月亮女神在剛剛出現于神話之中的時候,就具有獨立的,相對完整的性格特征,后世的發(fā)展變化則很少。因而。中國的月神更豐滿,更搖曳多姿,更具有變化性。
四中西月神地位的比較
(一)中國月神的地位
在中國的古代神話中,相比于眾多的男神,女神則很少。在上古的女媧、西王母,中古的觀世音菩薩之后就是月神嫦娥了。作為母系社會象征的人類始祖女媧,掌握刑殺之職的西王母在周代宗法制的父系皇權制度確立之后就被慢慢地疏遠和淡忘了。東漢后期以后,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逐漸被中國婦女視為救星而崇拜。之后,月神嫦娥的地位則隨著她性格的轉變漸漸的深人人心。尤其是在嫦娥成為純潔、善良與愛的化身,家庭團圓的象征之后,人們對她的膜拜就更多了,人們會在月下盟誓定情,也會拜求月神祈求團圓,更會向月神祈求姻緣美滿。由此,月神嫦娥的地位也就曰益上升。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節(jié)日的重視,與月亮相關的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更是進一步提升了月神嫦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二)西方月神的地位
就月神而言,與老輩神譜中的新月之神菲碧、滿月之神塞勒涅、冥月之神赫卡相比,彎月女神阿爾忒彌斯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掌管的范圍也由月亮擴展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狩獵女神,
在新輩神譜的十二主神中,共有五位女神,天后赫拉,農
業(yè)女神得墨特耳,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弗洛狄特,月神阿爾忒彌斯。五位女神各司其職,互不干擾。天后赫拉掌管婚姻和家庭,兼之她神后的身份,使她成為古希臘地位最高的女神。希臘婦女,特別是已婚婦女都時常向赫拉獻祭,以求自己的婚姻穩(wěn)固,家庭幸福。彎月女神阿爾忒彌斯作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狩獵女神,地位也一直排在其他四位女神的之后,沒有多大變化。
(三)中西月神地位比較
以上中西方月神地位的分析清楚的表明了中國月神的地位隨其象征意義的變化日益提升,而西方月神從一開始到現在,地位沒有發(fā)生多少變化。這種不同更多的是由中西方神話的不同特點決定了的。
中國神話中,各個神話及神話人物之間經常處于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它們很少發(fā)生事件的或血緣的“因果關系”;至于明顯的橫向與縱向的坐標或聯系,則要么不存在,要么十分模糊,要么各種說法彼此矛盾。由于中國神話的起源極早,因而中國神話的神是威嚴的、莊重的、超世俗的、神秘而不可思議的,他們不是人們用理智可以譯解的,而且,古代中國人從未試圖去譯解神的起源的全部秘密。由于中國文化圈所包括的地域非常的廣闊,所以中國文化在呈現單一性和內向性的同時,也處于一個多元化和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從而在后世有了更多發(fā)展與演化。中國的月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并發(fā)展演化的,
希臘神話則廣泛吸取了地中海地區(qū)古代諸先進文明神話傳說的精粹,并把神人同形、同性的觀念發(fā)展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一一它把繼承性和獨創(chuàng)性較為圓滿地融合在自己的文化之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有著豐富故事和深刻哲學含義的神話體系,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基本上都由原本的自然力量之神,變成了管制自然力量的神力,從原始的、拜物教的神變成了具有更多人文色彩和社會因素的神。西方的月神也充分的體現了希臘神話的這個特點。
五、中西方月神比較之歸因
同為月亮女神,中國和西方卻在形成、形象、性格、地位等其他很多方面有明顯的區(qū)別。這些不同表明中西方的先祖在思維方式,認識方法,道德評價等方面的明顯差異。這種區(qū)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所影響的。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yè)立國的古老內陸國家,相對比較閉鎖,內向。這種單一的生產方式積淀成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庸、內斂的性格特征,形成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文化及思維方式。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是,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臨海,海上貿易十分發(fā)達,這種經濟環(huán)境促成了古希臘人熱情、大膽、開放,敢于冒險、善于從其他民族那里汲取先進的文化要素等性格特點,漸漸形成了古希臘人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
總而言之,中國和希臘分別處于世界的東西兩端,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明形成的不同時期使得中國神話中的月神與古希臘神話中的月神有了顯著的不同,這種差異也是現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本質區(qū)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