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潔
摘要:曖昧表這是日語語言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日本人“以心傳心”的特點決定了他們能以多種方式實現(xiàn)曖昧含糊的表達。本文僅對副詞、概數(shù)詞、人稱代詞、斷定表達等常見的曖昧表迭方式進行論述。
關(guān)鍵詞:日語;曖昧表達;表現(xiàn)方式
一、前言
日語和其他語種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噯昧表達。日本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日本式的默契、模棱兩可、省略、委婉等特征,只有土生土長的日本人才能心領(lǐng)神會,而學(xué)日語的外國人卻難以把握。因此作為日語學(xué)習(xí)者,除了掌握好日語這門語言外,更重要的是要學(xué)會日本人是獨特的曖昧表達。
二、論述
日本人的傳統(tǒng)生活態(tài)度及行為方式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到影響。這使日語在表達上盡量避免使用過于明確的表達。喜歡在暖昧、朦朧中達到交流目的。與語言表面表達的含義相比,日本人更偏重于體會和欣賞“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并盡量避免使用過于明確和強硬的表達方式,而大多使用委婉、暖昧、圓滑的表現(xiàn)形式。筆者認為。這些形式可總結(jié)如下:
1副詞的非限定表達
副詞的曖昧表達,主要表現(xiàn)在不明確、不簡潔的表達上,而故意使語義含混模糊,日本人不喜歡對事物的描寫過于明確和徹底,盡量不涉及事物的核心部分而只涉及其邊緣部分,對事物及語義的理解只能由聽話者活讀者憑自己的判斷在曖昧表達中把握,例如,一個“”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示“謝謝、抱歉、失禮了、久違、打攪、辛苦了”等意思,說話者到底為何意,需要聽話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日本人謝絕別人的邀請時點到即止,喜歡用類似“”(有點…)的表達。意即“有點不方便”,而聽著也會馬上心領(lǐng)神會。
2概數(shù)詞的大量使用
日語中有很多表示概數(shù)的詞匯,相當(dāng)于漢語的大概”、“大約”意義的詞更是比比皆是,如“”、“”、“”、“”、“”、“”、“”等,她們既可以表示數(shù)量的概述,也可以表示時間、程度的大約,其意義用法遠比漢語豐富。例如:
(1)我爐國T,(立每年掃上芒八十萬人中乙L\①人of">T,化人T,L、圣
(2)每日何時:弓家脊出圣人亡寧加。
(3)土曜日:6作文套出乙。
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到,日語中概數(shù)詞的意義和語法的確要比漢語豐富得多,且在用法上有嚴(yán)謹?shù)南拗?,例?1)句中,由于“”中乙、、、“6王r”所表示的數(shù)量是不精確的,因此它可以和,約”、“J3上芒”等副詞呼應(yīng)使用,而“6之加o”則不能這么用,再看例(2)、(3),在某一時間詞后的“:弓”可以和“亡乙L\”替換,而在時間不定詞下面,二者卻無法更換。像這樣模糊的詞語,日本人常會將其用于口語當(dāng)中。而對事物及語義的真正理解,只能由聽話者在曖昧的表達中去體會、去把握了。
3人稱代詞的非言語化
在日常會話中,很少聽到日本人說“我”如何如何,也不太用“你”和“他”這樣的人稱代詞。那種開口“b<:乙”閉口“朽七乙”的人往往被視為無教養(yǎng)之輩。如英文的“I love you'無法直譯成“私(立君它愛寧6”,這種說法不符合日本人的習(xí)慣,而應(yīng)譯成“君<),f好串?!?。這是因為,日語和漢語在人稱的表達上有很大的不同,日語基本上不用人稱代詞就可以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盡管日語中表示人稱的詞匯極為豐富,但其使用串卻遠比漢語要低。由此,這種暖昧的表達才能展示出無窮的魅力,無需特意指明你、我、他等人稱。說得清楚反而顯得不自然。另外,日語的授受表達、被動表達、敬語表達及一些慣用型的使用等都會造成人稱代詞的隱蔽現(xiàn)象,
4斷定表達形式的柔化
日本人說話時往往會在許多生硬的語言上一些推斷的語氣表達,因為他們認為過于肯定的表達會給人一種自傲不謙虛的感覺,而用含蓄、委婉的表達形式不意味著說話者不堅持自己的主張。而僅表示不把個人看法強加于他人,
能使謂語語氣柔化的終助詞、助動詞有很多。如表示不確定語氣的助動詞“上5?!?、“號、上3”、“圭b、”、“屯乙b、”、,亡5茫”、“JL真:b、?!?、”茫/j 5”、“亡乙J 5”等??陀^地講述某一件事情時所用到的“…匕午)5C、、,CL乙q 5加”、“…加‘乙九//b、”、“…上言幻扎6”、“…七考之G/L6”、“…恐九爐南6”、,…可能性))<高L\(低、、)”等,例如:
(4)屯號八時c:/J,), (5)彼c立一日屯早V禹侖)>c:會b、/::爐圣人把6號。/Jo也想早一天見到你吧。 (6)薪O<濕勺下b、6加乙、火它付c寸{屯燃之圭‘、。/因為柴濕,點上火也不會著的吧。 由上可知,日本人較少使用肯定的表達。而是繞一個彎,使意義變得不那么直接,從而顯得委婉,沒有了那種咄咄逼人或強加于人的感覺。 5省略表現(xiàn)的運用 “何L:芒L\主世人Of、召乙上爐勺了V茫芒、、。”這是日本人招待客人時,主人向客人常說的一句話,外國人對此感到詫異,什么也沒有,你讓人吃什么呢?不是自相矛盾嗎?再說,也不是什么也沒有啊,餐桌上不是有吃的嗎?原來這是個省略句,省略了“召乙上o<,){b、走茫V上5/J屯p)c立”,再如:“掃扎c立蛆圮,這是在餐館里常聽到的一句話。說話者當(dāng)然是人而不是鰻魚,這也是“Jj扎(2真Q套食,<石”的簡略形式,再如下面的例句: 娘:“4立、、、道仁迷勺了困勺rb、6者亡:芑+、圭守。掃願b、T,寧。f5加、一晚泊力了V茫芒L\?!?/p> 夫:“c王5 7道o:迷勺<:①加,)b真b、、七號c:。二①雪1,c立道屯分加圣袁、、。茫o<:人 妻:“圭尚未南、頭加乙雪套。真,if,:)r仙)…、芒禹冬南、人勺了、火c:掃南<:。侖冬、、。工人//污‘、家茫c寸f(c)…” 娘:“南0爐上5:蘆、、圭才。手扎T,(立掃言葉c:甘之圭L了(d)…” a省略了“狹V{、§/::侖V下、泊力乙扎/J\\。, b省略了“寒J、r乙上5。” c省略了“上 d省略了“泊圭屯世{、、真:茫自立寧?!?/p> 在會話中這種省略手法運用得當(dāng),不僅可以表示委婉、含蓄,而且還能增強語言的美感,使之更具感染力。這種用法在寒暄語中也非常常見。 三、結(jié)語 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是“體察”文化,是盡量減少語言交流的文化,是根據(jù)對方的心理來研究自己行為標(biāo)準(zhǔn)的文化。這一特點反映在人們的交際方式上,就是在無言和曖昧的語言表達中達到交流。這種交際方式被日本人稱為“以心傳心”,為了正確理解這一交際方式,日語學(xué)習(xí)者應(yīng)掌握暖昧表達的主要形式,從而更好地進行語言和文化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