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通訊員 吳群喜 林貴明
“共振”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最大幅度的振動?!肮舱瘛币脖簧鐣W家拿來揭示人與人合力的迸發(fā):觀眾律動的掌聲激勵運動員爆發(fā)出最大的潛能,汶川大地震的浩劫讓十三億中華兒女同感切膚之痛,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共振理論也被武漢市新洲區(qū)辛沖二中的汪解鈴運用在教育工作上。美國發(fā)明家特士拉曾說:用一個共振器能把地球一分為二。汪解鈴則用共振理論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緊結合在了一起。在采訪的過程中,她用很多故事給我們詮釋了她的“家校教育和諧共振理論”。
在汪解鈴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痹诎嗉壒芾碇校艚忖徧貏e強調家校聯系的重要性,問及原因,她說:“每次看到這句話,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鄰居孩子的模樣。那孩子小時候在學校很乖,每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獎狀貼滿了堂屋的整面墻。但是孩子在家里卻很放縱,上初中時,一有空就與大人們打牌賭錢,還經常在父母面前抽煙,家人對別人的勸說也滿不在乎。最終這個孩子初中沒畢業(yè)就棄學回家,還口口聲聲說讀書一點兒也不劃算?!?/p>
這個活生生的例子一直影響著汪解鈴。還在讀師范的時候,汪解鈴就把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牢牢記在了心里,并告訴自己,要自覺將建立和完善家校教育合作作為每一次接手新班級的首要工作。
汪解鈴告訴我們,實現家校教育成功合作的關鍵,是建立順暢的家校教育溝通網絡,讓教師掌握更全面的學生成長信息,更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和方法。至于怎樣去獲取信息,就要靠老師的細心和智慧。
汪解鈴給我們展示了她獨特的家校教育信息常態(tài)化溝通“三個一”機制。
一份學生檔案簿。在這份學生家庭教育檔案簿里,除了常見的學生基本信息,還粘貼有一張張學生簡介和分析家庭環(huán)境的小紙片。汪解鈴說這些檔案主要來源于家訪和與學生交談。學生鄒某的父親患肺癌,汪解鈴在這條信息后,用粗粗的記號筆標注“要加緊對他進行抗挫折教育”,后面還有幫助他正確認識人生、善待親情等教育活動的詳細記錄。
一個聯系電話簿。在這本學生家長聯系簿里,記者驚訝地看到,除了父母的電話外,還有“三叔”“大姨”甚至鄰居的電話,汪解鈴笑著解釋說,班上40%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學生,需要留下在家監(jiān)護人的號碼,還有少數學生家里沒電話,就只好求助他們的鄰居,鄰居們也都樂于幫學校聯系。
一人一本周周聯系簿。每周五的班會課是汪解鈴將聯系簿發(fā)給學生帶回家的日子,學生總是迫不及待地看老師的留言,那是他們一個星期留給老師的成長印象,周一學生又將聯系簿返還給老師,汪解鈴能從上面讀到家長和學生的期望與決心。
二十年來,汪解鈴不斷探索和完善家校教育合作的方法,用自己的真心、細心、恒心和慧心,讓所帶的每一個班都迅速形成良好班風,讓每一屆學生都洋溢著幸福陽光的笑臉,她逐漸成為家長心中最可信賴的朋友,學生眼里最貼心的親人。
有人說,教師是世界上壓力最大的職業(yè)之一,從事教師職業(yè)必須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對于處理同一件事情,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往往會不一樣,有時甚至截然不同,產生的效果也就會大不一樣。在汪解鈴的工作中,處處體現出她的智慧。
秋季開學,校園野草叢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汪解鈴每年都組織學生開展拔草活動。有的家長得知后,擔心孩子受不了炎熱,就自己背來噴藥器滅草,甚至找到汪解鈴或學校領導,要求取消這樣的勞動。面對家長的質疑和不理解,汪解鈴往往會耐心地解釋,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有時還會邀請一些家長與學生一起勞動,近距離感受學生在勞動中的成長和快樂,使這些家長不僅能夠理解、支持老師的做法,而且自覺調整對孩子的關愛方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農村家長普遍的心愿,他們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分數,以考試成績定成敗。汪解鈴家校聯系中傳達的最多的就是調整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
“簡筆畫高手”黃亞兵的爸爸希望孩子放棄畫畫的愛好,專心學習,汪解鈴就詳細講解學生擁有興趣和特長的意義,指導家長積極保護孩子的積極性;鄧愛芳的媽媽因為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流露出失望情緒,汪解鈴就全面肯定孩子懂事、善良、細心等優(yōu)秀的品質;有家長認為自己孩子成績不冒尖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掙錢,汪解鈴就耐心講解學校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家長貼近學生實際科學確定對孩子的期望值。汪解鈴說:“家長對孩子形成正確的期望值,家庭教育就能被學生接受,就基本與學校教育合拍,這是調和家校教育合作的關鍵?!?/p>
和汪解鈴的學生們在一起,很容易感受到孩子們身上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和青春向上的氣息,談到汪老師,學生們都贊不絕口,爭先恐后地要告訴我們汪老師的故事。
吳凱旋講述了汪老師指導他學會與父母對話的故事。吳凱旋的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家長說孩子已經好多年與他們談不到一起,吳凱旋也覺得無話可說。汪解鈴讓家長和學生定期電話交流,同時向學生講述家長們在外打工的艱辛和酸楚,讓學生學會理解和關心遠方的親人。汪解鈴指導家長與孩子在一起不要只談學習,可以多向孩子講外面的事情,多教導孩子主動承擔起照顧好爺爺奶奶的責任。學生與家長能舒心交流了,汪解鈴心里除了感動,更多的是高興。她說,這說明學生不再封閉,心里頭有了別人,懂得了責任,擁有了正確的情感,真的長大了。
徐菲同學說:“汪老師是我們的老師,更像我們的母親?!彼f這句話時特別得意,周圍同學也深表贊同。徐菲的父母在外面建筑工地打工,自己在家跟奶奶過。徐菲生病的時候,汪解鈴就把她帶到自己家里調養(yǎng),遇到天氣變冷,就把自己的衣服帶來給她穿。汪解鈴經常把學生帶回家噓寒問暖,悉心照顧,幾乎一半以上的學生都享受過汪老師媽媽般的照顧。
汪解鈴是一名普通的鄉(xiāng)村女教師,她堅持探索和實踐家校教育合作理論,與家長一道,用愛心做磁場,貼近學生的成長需要,調諧愛的頻率,讓學生在家校教育的和諧共振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