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峰
先秦諸子中,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最為深刻完整和充滿睿智的。這樣說,絕非溢美。其一,與其他諸子思想相比,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具有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完整體系,是唯一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唯一具有本體論的哲學思想。其他諸子思想,均無本體論,也就難以稱得上具有哲學體系。后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主流的孔子儒家思想,到了宋代理學形成,才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才構建起自己的本體論。而這一本體論的構建,又顯然受到了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其二,老子思想從其世界的本原來自于“道”、來自于“大”、來自于“無”的本體論出發(fā),推延到政治、社會、道德和人生諸領域,提出了“無為而治”、“為而不爭”、“上善若水”、“知足長樂”等思想。這些思想均來自于“道”,相互融通,無滯無礙,形成一個以本體論為核心、多維展開的思想體系,充滿理性、辯證和睿智。因此,老子的思想精深博大,不僅具有哲學之智慧,而且具有政治之智慧、行為之智慧、生活之智慧。
《天不變道亦不變:老子縱橫談》,劉長允著,中華書局2009年1月版,29.00元
劉長允所著《天不變道亦不變:老子縱橫談》,以自己長期研讀《道德經》的領悟和體察為主,縱論古今中外,評點儒佛各家,從12個方面系統(tǒng)闡釋老子思想的意蘊和老子智慧的價值,并注重揭示其現實意義,目的是“使人們從老子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啟示和教誨,以安頓好我們現代人的心靈和生活”。仔細讀來,心有戚戚焉。
作者對老子的哲學體系和思想智慧的領悟多有獨到之處。如認為老子的“道”,是“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即“道之為物,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不僅產生宇宙和萬事萬物,還賦予宇宙和萬事萬物與自己相同的特性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最大的特點就是向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道”最深奧,也最現實,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誰能夠認識到道的神圣和規(guī)律并按照規(guī)律行事,就是得道之人,就是有德有智慧之人。作者指出,“老子的思想,說到底,就是關于人類和每個人如何生存的學問?!边@些學問都是大智慧,主要包括:1、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和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規(guī)律,人類處世舉措要順應這些規(guī)律。即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絕不能恣意妄為。2、“道”和宇宙間萬事萬物最重要的規(guī)律,一是“反者,道之動”,即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福禍相依,盛極必衰,否極泰來,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切莫過頭過激。二是“弱者,道之用”,即“道”是通過柔弱的機制來發(fā)揮它的功效的。一個人只有虛懷若谷、謙遜卑下、知榮守辱、堅忍不拔,才能夠以柔克剛,無往不勝,即“柔弱勝剛強”。3、天地生育萬物都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因此人們一定要不居功,不自傲,切莫貪得無厭,應知足長樂,適可而止。即老子所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所謂的不爭,并不是消極的躲避,而是不勉強行事,不激化矛盾,求同存異,創(chuàng)造和諧發(fā)展和多贏的良好局面,它還含有不爭私利、不爭意氣、不計較末節(jié),把握全面、放眼長遠的意蘊。經過作者上述的具體揭示和闡述,老子思想中的大智大慧得以躍然紙上,清晰明白,讀來頗覺豁然開朗。
作者對于老子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揭示也多有獨到識見。如指出老子“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要用‘虛靜’的心態(tài)和‘玄覽’的直覺來觀察宇宙和萬事萬物”,即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如指出在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上,老子提出以“真”統(tǒng)攝“善美”,在“真”的基礎上實現“真善美”的高度統(tǒng)一,而具體的實現方法是“返樸歸真”,用來矯正人們追求真善美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偏差和失誤,這一思想“具有永恒的警醒和指導意義”。又如指出老子對相反相成規(guī)律的揭示最為深刻、系統(tǒng)和獨創(chuàng),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和“弱者,道之用”的命題,特別重視矛盾體中“弱小”這一方面的作用,“是老子運用相反相成規(guī)律指導人們行為的重要真知灼見,是其他思想家所無法比擬的,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都是無法估量的”。再如系統(tǒng)地闡述了老子“無為而治”的內涵,認為“無為是對人類一切欲望和行為的約束和限制,是對過激行為和可能帶來負面效應行為的徹底貶斥和反對。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無所事事,而是順其自然、不違天理、不害物性。無為就是善為,就是超出世俗的高明之舉,就是“不見金針而成錦繡”。作者的這類識見卓爾不群,對于進一步認識評價老子的思想無疑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作者行文不做繁瑣考證,以散文的方式闡發(fā)主題,文字優(yōu)美,揮灑自如,但形散而神不散,重在闡釋對于老子智慧的感悟和體察。閱讀此書,細心體會,讀者諸君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