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愉 楊詩聰 陳文芳 吳惠群
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基底膜中沉積的形態(tài)和定位在各種腎小球腎炎和腎小球病的鑒別診斷中很重要,傳統(tǒng)的六胺銀染色是用HE染色復染的,不利于觀察腎小球中的免疫復合物的形態(tài)和定位,我們使用六胺銀套染馬松三色染色,結(jié)果較為滿意,現(xiàn)將方法介紹如下。
1.1 本院送檢腎穿或移植腎組織。所有腎組織均用10%緩沖中性甲醛固定,Bousin氏液、常規(guī)脫水、透明、浸蠟和包埋,切片均厚約2u。
1.2 染色方法
1.2.1 切片脫蠟至水,蒸餾水洗。
1.2.2 1%高碘酸氧化15 min,水洗,蒸餾水洗。
1.2.3 8%鉻酸加強氧化30 min,水洗,蒸餾水洗。
1.2.4 1%偏重亞硫酸鈉1 min,水洗,蒸餾水洗。
1.2.5 新鮮配制六胺銀溶液(六胺銀貯備液10 ml、四硼酸鈉2 ml、蒸餾水20 ml),預熱至60℃,切片放入六胺銀溶液中15~20 min。
1.2.6 取出切片,蒸餾水洗,0.1%氯化金調(diào)色2 min,顯微鏡下控制,蒸餾水洗。
1.2.7 3%硫代硫酸鈉處理2 min,水洗。
1.2.8 天青石蘭媒染5 min,水洗。
1.2.9 May’s蘇木素 5 min,水洗。
1.2.10 促藍液返藍1 min,水洗。
1.2.11 蒸餾水洗,麗春紅約30 s,蒸餾水洗。
1.2.12 1%磷鉬酸處理5 min。
1.2.13 各級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
腎小球基底膜呈黑色細絲狀,免疫復合物呈紅色,胞核紫藍色,胞質(zhì)和紅細胞呈紅色(如下圖)。
病理診斷是疾病和病變的最后診斷,診斷的準確性有賴于制作良好的組織切片,包括常規(guī)的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組化。通過光鏡檢查可以顯示腎組織的各種細胞基底膜間質(zhì)、血管、特殊蛋白的沉積和各種病變。在腎臟病理診斷中,特殊染色是必不可缺少的輔助診斷方涉。
免疫復合物是腎炎抗原刺激身體產(chǎn)生抗體,抗原和抗體在血循環(huán)中形成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大量小分子量免疫復合物。在六胺銀和馬松三色混合染色里免疫復合物又稱嗜復紅蛋白,可呈現(xiàn)團塊狀、條帶狀、顆粒狀,可沉積于腎小球的系膜區(qū)、基底膜的內(nèi)皮上和上皮下。免疫復合物的形態(tài)和沉積部位對區(qū)分各種腎小球腎炎和腎小球病有重要考價值。
①膜性腎小球腎炎:可見上皮下多數(shù)嗜復紅蛋白沉積;②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可見增寬的系膜區(qū)有嗜復紅蛋白沉積;③毛細血管內(nèi)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可見基底膜外側(cè)或上皮細胞下有稀疏的團塊狀嗜復紅蛋白沉積;④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可見系膜區(qū)和基底膜的內(nèi)皮細胞下嗜復紅蛋白沉積(Ⅰ型),有時系膜區(qū)、內(nèi)皮下和上皮下均可見嗜復紅蛋白沉積,導致基底膜呈釘突狀改變(Ⅲ型);⑤狼瘡性腎炎:可見大量嗜復紅蛋白在毛細血管內(nèi)皮下的條帶狀沉積,導致基底膜嚴重增厚和僵直,有如鐵絲環(huán)或白金耳樣改變;⑥IgA腎病:在系膜區(qū)出現(xiàn)大塊狀、凸向腎小囊腔的嗜復紅蛋白沉積。
傳統(tǒng)的六胺銀染色是用HE染色復染的。不利于觀察腎小球中的免疫復合物,而改良的六胺銀和馬松三色混合染色,由于基底膜的釘突形成、睫毛狀改變、雙軌和多軌改變可精確顯現(xiàn),所以有否免疫復合物的沉積以及免疫復合物的定位更為精確,而且對腎小球內(nèi)增生膠原成分可區(qū)分Ⅲ型和Ⅳ型。病變部位亦易于被識別。故在腎臟病理診斷以及科研工作上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1]鄒萬忠.腎活檢病理學.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249-253.
[2]病理學技術(shù).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68-170.
[3]凌啟波.實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組化技術(shù),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