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華 關(guān)文強
中醫(yī)辨證施治冠心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宋安華 關(guān)文強
目的 觀察中醫(yī)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中醫(yī)藥治療組)和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組)各43例,治療周期均為8周,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痊愈17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90.7%;對照組痊愈7例,顯效12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為69.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結(jié)論 中醫(yī)藥辨證施治冠心病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中醫(yī)藥療法;辨證;冠心病;療效觀察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簡稱,是指由于供應心肌營養(yǎng)的血管——冠狀動脈發(fā)生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故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其中單純由冠狀動脈硬化所引起者,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它約占冠心病的90%;而由冠狀動脈痙攣造成的冠心病比較少見,約占冠心病的5%左右,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原因可以引起冠心病[1]。冠心病在臨床上西醫(yī)通常采用β受體阻滯劑、擴張血管、降血脂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效果不甚理想,我們采用中藥辨證施治冠心病取得理想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中醫(yī)藥治療組)和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組)各43例,以上病例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觀察組43例患者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45~78歲,平均53.4歲;病程1~11a,平均6.4a。對照組43例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46~75歲,平均52.1歲;病程1~13a,平均6.8a。兩組從年齡、性別、病程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1)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戒除煙酒,采用低脂飲食,注意保暖,以防受涼;調(diào)整工作生活節(jié)奏,減輕精神負擔,保持適當體力活動,以不勞累、不誘發(fā)心絞痛為度。
(2)藥物治療 ①硝酸酯制劑 給予硝酸異山梨酯片口服5~20mg,每日3次;②β受體阻滯劑 給予普萘洛爾10mg,每日3次;③抗血小板聚集藥 給予阿司匹林每日75~150mg,分2次服用;④發(fā)生心絞痛時給予硝酸甘油口服治療。
1.2.2 觀察組 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醫(yī)藥辨證施治,臨床上常見的辯證分型如下:
(1)心脈痹阻型 癥見胸部刺痛不止,位置固定不移,疼痛時常發(fā)生,多在勞累時加重,舌質(zhì)暗淡,舌下靜脈多有曲張,方藥用血府逐瘀湯治療:生地15g、川芎12g、赤芍15g、當歸15g、桃仁6g、紅花6g、柴胡6g、牛膝10g、枳殼6g、桔梗3g。
(2)氣滯痰瘀型 癥見胸悶重痛,如有物所蒙,氣息不暢,氣短喘促,疼痛與情緒變化有關(guān),患者體多肥胖,痰多,舌苔多濁膩。方藥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治療:瓜蔞30g、薤白15g、半夏15g、枳殼12g、膽南星6g、丹參15g、桔梗6g。
(3)陽虛寒凝型 癥見胸痛劇烈,惡寒肢冷,胸悶氣短,心悸時發(fā),勞則加重,汗出,爪甲青紫,舌淡白苔水滑。方藥用瓜蔞薤白桂枝湯加味治療:瓜蔞20g、薤白15g、桂枝15g、干姜6g、五味子6g、黃芪15g、枳殼6g、附子6g、茯苓15g、白術(shù)15g。
(4)氣虛血瘀型 癥見胸部刺痛隱隱,勞則加重,心慌氣短,體多倦怠,乏力懶言,舌質(zhì)暗淡,苔薄白。方藥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黃芪30g、當歸15g、赤芍12g、桃仁6g、紅花6g、黨參15g、甘草6g、地龍12g、生地10g、丹參30g。
(5)心腎兩虛型 癥見胸悶隱痛,疼痛時發(fā),勞則加重,心悸氣短,夜寐不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zhì)紅苔少。方藥用保元湯加減治療:黨參15g、熟地15g、黃芪15g、甘草6g、丹參15g、山藥12g、山萸肉15g、茯苓15g、酸棗仁12g、麥冬15g、赤芍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以上兩組治療周期均為8周,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
1.3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2]治愈:服藥后心絞痛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正常;顯效:服藥后心絞痛發(fā)生次數(shù)減少≥70%,心電圖較前有明顯改善,基本正常;有效:服藥后心絞痛次數(shù)減少≥50%,心電圖有所改善,但仍有陽性改變;無效:服藥后心絞痛次數(shù)減少<50%,心電圖基本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卡方進行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痊愈17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90.7%;對照組痊愈7例,顯效12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為69.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n(%)]
冠心病屬于祖國醫(yī)學中“胸痹”、“真心痛”范疇,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古典醫(yī)學文獻《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的論述。這個描述和心絞痛極為相似,可謂祖國醫(yī)學對冠心病臨床表現(xiàn)的最早記載。到了漢代,著名古代名醫(yī)張仲景在其醫(yī)學著作《金匱要略》一書中正式提出了“胸痹”這個病名。進行了專門論述,并記載了其主治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到了元、明、清三朝又詳細提出了冠心病的發(fā)病因素。指出其內(nèi)因主要是由于七情變化、即精神、情志的作用等。外因主要是由于六淫致病,其中主要的是寒邪侵襲和過食肥甘?,F(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臟腑虛損,陰陽氣血失調(diào),復加寒邪內(nèi)侵,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當,年老體虛等導致氣滯血淤,心陽不振,心脈痹阻而發(fā)本病。
中醫(yī)認為,人體血脈的運行,主要依靠氣、血的旺盛?!皻狻焙汀把笔侨梭w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如果“氣”、“血”充沛并且運行正常,那么,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就正常。如果“氣”、“血”運行在經(jīng)脈中受到阻礙,就會發(fā)生“氣滯血淤”的病癥。如果“氣滯血淤”發(fā)生在心臟就會出現(xiàn)“胸痹”、心痛諸癥。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位在心,其病變過程與人體肝、脾、腎諸臟密切相關(guān)。例如肝主疏泄,與血液的流通有關(guān);脾主運化,脾失健運則聚濕釀痰;腎主元陽元陰,而心陽又賴腎陽鼓動,腎陽不足則五臟陽氣皆虛;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心肝火旺,耗傷陰血。根據(jù)以上理論,現(xiàn)代臨床將冠心病分為常見的五種癥型[3]即:心脈痹阻型、氣滯痰瘀型、陽虛寒凝型、氣虛血瘀型、心腎兩虛型,文中根據(jù)這五種癥型對患者進行辯證施治,所用方藥中黃芪、黨參、當歸益氣養(yǎng)血,補益正氣;麥冬、生地、山萸肉、山藥等滋陰補腎;丹參、赤芍、桃仁、紅花、地龍等活血化瘀,消除淤血;半夏、瓜蔞、薤白、膽南星等開胸化痰,以除病之標;枳殼、桔梗等理氣行氣。諸藥合用,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加減,可以起到標本兼顧的治療效果。從臨床實踐得知,冠心病在中醫(yī)病機上屬于本虛標實的一類病癥,只用補益正氣或消瘀化痰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無效,所以對于本病的治療強調(diào)兼顧標本是很重要的,只有正氣充足才能不受外邪侵襲,只有清除自身的淤血痰濕才能更好的護養(yǎng)正氣,可見正氣和邪氣在這里而言是一種辨證關(guān)系,兩者都要顧及,這樣才能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
本組病例中,觀察組采用中藥辯證施治,總有效率為90.7%;而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總有效率為69.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梢妼τ谝恍┞约膊〉念A防和治療上,中醫(yī)藥療法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值得我們醫(yī)務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和拓展中醫(yī)藥在冠心病臨床診療方面應用。
[1]李世林,程偉.冠心病藥物洗脫支架植入患者介入前后中醫(yī)證型變化的研究[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2):49-50.
[2]劉鵬,張鵬.從"痰瘀"辨證探討冠心病中醫(yī)證型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2):91-92.
[3]孟玲娟,賈春紅.冠心病中醫(yī)治療臨床應用[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12(3):126-12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7-December 2009 86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CM treatment group)and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group)of the 43 cases, treatment cycles were 8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17 cases were cured, 14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in 8 case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7%; control group, 7 cases recovered, 12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in 11 case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8%.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ideal worthy of clinical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ff i cacy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1.110
510308 廣州珠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衛(wèi)生所 (宋安華)510720 廣東省第二工人醫(yī)院 (關(guān)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