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瓊,鄭定容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西鄉(xiāng)人民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102)
婦產(chǎn)科腹部手術的患者,由于受到麻醉藥品的抑制以及手術操作對腹腔臟器的干擾,可使胃腸移動減弱,引起腹脹等,若不及時采取措施,肛門排氣時間常需72 h[1],臨床上常規(guī)要求肛門排氣后再進食,致產(chǎn)婦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內不能進食,如何促進剖宮產(chǎn)術后產(chǎn)婦早排氣,是目前須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jù)婦產(chǎn)科疾病的實際情況,采用中藥辨證施治并配合穴位針灸治療,以促進術后患者肛門排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剖宮產(chǎn)患者中,隨機選擇腰硬聯(lián)合麻醉下剖宮產(chǎn)術220例,21~40歲,平均(25.8±3.5)歲,按手術先后順序隨機分組,觀察組110例,對照組110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1 實驗組 術后除常規(guī)輸液、抗感染、止血、促宮縮治療外,另配合自擬排氣湯和針灸治療;自擬排氣湯:生大黃(后下)10 g,萊菔子(包煎)20 g,枳殼 20 g,厚樸 10 g,陳皮 10 g,當歸15 g,川芎10 g,益母草30 g,甘草5 g。每劑加水 500 ml煎至150 ml,于術后6 h即分次少量頻服,每日1劑,排氣、排便后停服,針灸治療:選用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采用1.15~2.15寸一次毫針,用平補平瀉法進針1~1.15寸,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
1.2.2 對照組 術后常規(guī)輸液、抗感染、止血、促宮縮治療,等待自動排氣、排便。
1.2.3 療效觀察 ①排氣時間。手術后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依據(jù)患者主訴)。②腹脹情況。無腹脹,排氣前患者無腹脹感;輕度腹脹,排氣前患者主訴有輕微腹脹,可感到氣體在腸內蠕動,但無切口脹痛感;中度腹脹,患者腹部膨隆,主訴切口脹痛,但能忍受;重度腹脹,患者腹部膨隆,切口脹痛,煩躁不安,甚至出現(xiàn)呼吸困難。
以手術結束回病房至肛門排氣時間為腸蠕動恢復時間,<24 h為顯效;24~48 h為有效;>48 h為無效。有效+顯效=總有效。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及、t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兩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見表1。兩組術后腹脹程度比較,觀察組腹脹發(fā)生率降低45.9%,且無一例重度腹脹發(fā)生,患者痛苦減輕,見表2。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術后48 h內排氣率為100%,對照組為65.5%,見表3。
表1 兩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對照(x±s,h)
表2 兩組術后腹脹程度比較(n)
表3 兩組術后治療效果對照(n)
腹部手術后腹脹是婦產(chǎn)科常見術后并發(fā)癥,不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響術后進食,不利于營養(yǎng)補充和機體康復。中醫(yī)認為本癥系因手術創(chuàng)傷耗傷人體元氣,臟腑功能不良,氣血運行不利,血脈瘀阻,腑氣不降而致;故出現(xiàn)腹脹、惡心、嘔吐、便秘等。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
本方由大承氣湯加減而成,方中大黃后下,行滯通便,促使排氣、排便;厚樸、陳皮、枳殼、萊菔子健脾理氣,和中消滯,緩解胃腸脹氣所致的腹脹;當歸、川芎、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全方共奏行氣,諸藥合用具有通腑瀉下、行氣導滯、祛瘀止痛、除滿消食的功效,可明顯減輕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縮短排氣時間,促進手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F(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大黃含有蒽醌類化合物,具有致瀉、抗感染、止血,保護胃腸黏膜,可促進胃腸道蠕動,其機制主要是增強腸張力和蠕動,減少水分吸收,同時通過瀉下,加速腸道內細菌和毒素的排泄,減少其在腸道內的存在時間,降低了腸源性感染的機會,減少了體內毒素的吸收,并對胃腸血液流變性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能提高血漿滲透壓,促進細胞外液向血管內轉移,緩解腸道缺血狀態(tài),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2],減少纖維蛋白滲出,預防腸粘連的發(fā)生。實驗研究證實大黃能緩解腸上皮細胞異常凋亡的發(fā)生,維護腸道機械屏障的完整性,有效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從而縮短胃腸減壓時間,減少了腸源性感染和肺部感染的機會。枳實、厚樸可增強胃腸平滑肌興奮性,促進腸蠕動,推動腸內容物,使胃腸蠕動規(guī)律化,促使胃腸運動協(xié)同一致。
現(xiàn)代動物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能使實驗動物腸管運動增強,波幅增大,加速實驗動物的空腸順向和逆向套疊的還納時間;其對胃腸道的調節(jié)功能可能是通過胃腸道自身的內源性阿片肽的調節(jié)來實現(xiàn)的。足三里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為全身強壯要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氣降氣降逆的作用[3-4]。天樞為大腸募穴,屬胃經(jīng),調理胃腸,通導積滯,可治療腹痛、腸麻痹等;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有“合治內腑”之意,明理腑氣,恢復大腸傳導功能,調暢大腸氣機[5-6]。
術后腹脹是腹部手術的一個關口,如何正確指導患者早期排氣很重要,以上所述兩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一面,結果表明二者合用可有效地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術后腹脹的發(fā)生。此兩種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無任何毒副作用。
[1]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3:152.
[2]張俊偉.騖馬四磨湯藥效學與臨床實驗報告[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3,10(1):75-76.
[3]陸永輝,鄧倪.針刺治療頑固性便秘4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9):25.
[4]馮驊,黃華麗,王柔昉.按序針刺配合閃罐治療慢傳輸型便秘32例[J].中國針灸,2009(2):137-138.
[5]錢佳.中藥加針灸治療胸腰椎骨折后腹脹便秘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8,5(6):505-507.
[6]龔建明.針藥結合治療功能性便秘3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9,(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