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契約觀的視角,從企業(yè)的契約特性入手對預算松弛的本質及成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以契約理論為研究范式分析了報酬契約設計與聲譽對預算松弛的治理機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yè)的預算環(huán)境提出了預算松弛的治理原則。本文的研究不僅為預算松弛治理問題提供了內在一致的理論分析框架及新的研究視角而且又為企業(yè)實踐中有效地破解預算松弛難題提供可具操作性的指導。
〔關鍵詞〕契約;預算松弛;治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23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096(2010)02-0008-04
預算松弛是企業(yè)預算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我國企業(yè)的預算管理實踐中,預算松弛問題也同樣非常突出。潘飛和程明通過對我國自愿披露預算信息的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后發(fā)現,預算松弛是普遍存在的。由于預算松弛一直是預算管理過程中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影響預算控制職能的有效發(fā)揮[1]。張先治認為,預算松弛能夠影響到預算編制的合理性、預算執(zhí)行的可控性和預算評價的準確性。因此如何解決預算松弛問題就成為提高企業(yè)預算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徑[2]。
然而,既有的理論研究和預算實踐表明,對預算松弛相關問題的理論研究不足恰恰是導致預算松弛無法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因。例如,對預算松弛內涵的界定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從而導致對預算松弛本質的認識不清。其次,對預算松弛的成因和治理機制各抒己見,忽視了預算松弛成因與治理措施之間的聯系與共性,從而導致了目前預算松弛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的研究正是從探究問題本質入手,透過本質發(fā)現問題的真正原因,找到“病因”對癥下藥,預算松弛治理措施才能有的放矢。
基于此,本文從契約理論的視角出發(fā),以契約理論為研究范式,把契約雙方的利益沖突、激勵問題以及機制設計等理論融入到預算松弛治理中去,從企業(yè)的契約特性入手,對預算松弛的本質、成因、治理機制及治理原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以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本質研究為起點,以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成因研究為紐帶,以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治理機制為核心的理論分析框架,以期能夠為預算松弛治理問題提供了內在一致的理論分析框架及新的研究視角從而為企業(yè)在實踐中有效地破解預算松弛難題提供理論性的指導。
一、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本質及成因分析
預算松弛究其根源,是企業(yè)中人的行為,因此探討預算松弛的本質,不能脫離企業(yè)而存在。從現代企業(yè)的本質看,企業(yè)乃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在整個契約的集合中,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管理者、政府等等都會與企業(yè)形成各種契約關系。從這個角度看,預算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的締結方可以是企業(yè)中的預算上級和下級,雙方就企業(yè)資源的投入、產出、技術、勞動、報酬等問題達成契約,從而形成契約關系。
與一般的契約簽訂相同,在參與式預算過程中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同樣存在信息不對稱情形。預算下級通常具有更多的私人信息(如真實的市場需求情況、真實的成本信息以及生產任務的難易程度等),而且這些私人信息不僅能夠影響到預算目標的確定而且能夠影響到預算下級的報酬收入[3]-[6]。
與此同時,與企業(yè)契約中各方存在利益目標的沖突或不一致相同,在預算契約中契約雙方的利益目標沖突或不一致也是一個根本的事實。因此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契約主體也會存在機會主義行為。例如,Schiff和Lewin指出,如果預算責任人的報酬隨著預算難度的降低而增加,此時預算責任人可能會利用預算參與來歪曲與上司之間的信息溝通,將預算確定在較容易實現的水平,從而出現預算松弛,即將預算確定在自己預期的能力之下。Lukka認為預算松弛來自于經理們希望較容易地實現預算目標的動機,通常提出的預算數會小于他們對自己真實能力的估計。Yong認為當根據預算目標對預算下級進行業(yè)績評價時,預算下級明顯會低估其生產能力。Dunk和Nouri則發(fā)現,預算下級在完成某項預算任務時,會有意低估收入或產能、高估成本或資源。預算下級與上級締結契約時,會有意的低估收入和生產能力,或是高估成本和所需的資源,從而能夠較為容易地完成既定的預算目標而獲得報酬。
因此,從企業(yè)的契約特性出發(fā),本文認為預算松弛的本質是預算契約的締結雙方,在契約締結時的一種機會主義行為,即隱藏信息的道德風險問題,表現形式為預算下級不真實地向預算上級傳遞自己的私人信息。而這種機會主義行為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信息不對稱下,預算上級與下級利益目標的沖突或不一致。
二、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治理機制分析
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治理機制,主要是以契約理論為研究范式,把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的利益沖突、評價激勵問題以及機制設計等理論融入到預算松弛治理中去。根據預算松弛本質及成因的分析,預算松弛的有效治理機制應該能夠協調預算上級與下級的利益目標,通過不同激勵機制的設計誘導預算下級向預算上級傳遞真實的信息是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治理主要機制?;诖?,本文主要從報酬契約設計和聲譽的角度分析預算松弛的治理機制。
(一)報酬契約設計與預算松弛治理
通過報酬契約設計,實現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風險分攤與激勵的平衡,從而誘導預算下級向預算上級傳遞真實的信息,是通過報酬契約設計治理預算松弛的主要機制。
在參與式預算過程中,由于預算下級所提出的預算目標會被預算上級用作他們業(yè)績評價的標準,因此預算下級所設定的預算目標通常會低于其所估計的真實業(yè)績水平,一方面能夠使預算目標容易實現而獲得更多的報酬,另一方面能夠降低由于不確定性導致預算目標無法完成而遭受懲罰的風險。因此通過報酬契約設計改善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風險分攤與激勵平衡的關系,誘導預算下級真實的披露其預算目標從而解決預算松弛問題。
由于真實誘導型(truth-induce)報酬契約能夠較好地實現風險分攤和激勵的平衡,因此能夠較好地降低預算下級的預算松弛程度。在真實誘導型報酬契約下,只有當預算下級的預算目標越接近于其真實的實際業(yè)績水平即預算松弛程度越低其所獲報酬越多。從風險分攤與激勵平衡的角度看,如果預算下級通過預算松弛降低自己的風險,所付出的代價是所獲報酬的減少,也就說承擔的風險較少,所獲得的報酬(激勵)也相應要減少,這就是風險分攤和激勵的平衡,如下圖所示:
在圖1中橫軸表示風險厭惡的程度,縱軸表示預算松弛的程度,我們可以發(fā)現預算松弛的程度與風險厭惡程度正相關。張先治和翟月雷的研究發(fā)現,由于預算下級會采用預算松弛的手段規(guī)避生產任務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真實誘導型報酬契約下,預算下級的預算松弛程度與風險厭惡程度正相關。在圖2中我們說明了真實誘導型報酬契約中風險分攤與激勵的關系。其中橫軸表示預算松弛的程度或是風險分攤的程度,縱軸表示激勵效果或預算下級獲得的報酬。從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當預算下級能夠完成預算目標時,風險分攤和激勵的關系如所示,預算松弛程度越大(風險分攤小)獲得的報酬(激勵效果)少。當預算下級不能夠完成預算目標時,風險分攤與激勵的關系如所示,實際上這也能夠防止預算下級通過高報預算目標而獲得較高的報酬。因此從圖中可以看出,只有當預算松弛程度為零時預算下級所獲報酬最大,(二)聲譽機制與預算松弛治理
預算不僅是預算信息的產生過程,而且是預算下級“聲譽”的產生過程,因此聲譽能夠有效地約束預算下級的預算松弛行為,即預算下級出于對建立良好聲譽的考慮會降低其預算松弛的程度。而相機獎勵和參與式預算承諾是聲譽治理預算松弛的兩種主要機制,如圖3所示:
1基于相機獎勵的聲譽機制
從報酬激勵的角度看,一方面存在顯性的報酬契約如基于預算的報酬契約形式,即預算上級根據預算下級預算目標完成的情況進行獎懲;另一方面還存在隱性報酬契約的形式,即預算上級關于預算下級職務晉升、獎金發(fā)放等形式的獎勵。為什么會存在隱性報酬契約呢?這是由于報酬契約的不完全特征所導致的。即諸如獎金、職務的升遷等獎勵(懲罰)不能夠事先明確的寫入契約中去,此時就會存在相機獎勵問題,即預算上級根據預算下級所形成的聲譽進行相機獎勵。由于預算下級的聲譽可能會影響到上級的相機獎勵行為,預算下級就會采取那些能夠建立或維持自己良好聲譽的行動,以期獲得相機獎勵。
所以當存在相機獎勵的情況下,如果預算上級根據預算下級所形成的預算目標可信度進行相機獎勵,預算下級會選擇較低的預算松弛程度,從而建立自己預算目標可信的聲譽,以期獲得相機獎勵。
2基于參與式預算承諾的聲譽機制
從不同預算參與度對預算目標確定模式的影響看,主要存在自上而下的預算目標確定模式(較低程度的預算參與)與自下而上的預算目標確定模式(較高程度的預算參與),后者又稱為參與式預算目標確定模式。在參與式預算目標確定過程中,預算目標的確定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即由預算下級首先提出預算目標,然后預算上級據此確定最終的預算目標。因此在預算目標確定過程中預算下級具有更多的參與權與決定權并具有信息優(yōu)勢。由于預算下級具有更多的信息優(yōu)勢如市場需求信息和經營信息等,因此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是信息不對稱的。參與式預算控制模式的目的就是使預算下級把自己所擁有的私人信息傳遞給預算上級從而改善預算的計劃與控制職能。因此當采取參與式預算時,一方面,能夠降低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信息不對程度,從而降低預算上級對預算下級工作和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使預算上級能夠設計一套目標較為一致的獎懲辦法,從而鼓勵預算下級達成合理的預算目標。其實,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采取自上而下的預算目標確定方式預算下級就完全失去了預算松弛的機會從而影響降低其報酬數量。另一方面,Brownell的研究發(fā)現,較高程度的預算參與能夠增加預算下級的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緊張程度、有助于獲得自我價值。實際上這也是參與式預算被廣泛使用的原因。
因此當預算上級進行參與式預算承諾時,即如果預算下級具有預算目標可信的聲譽時采取參與式預算模式,聲譽機制能夠顯著降低預算下級的預算松弛程度。這是因為如果預算下級希望獲得參與式預算的益處,就會降低自己的預算松弛程度,從而形成自己預算目標可信的聲譽,以期預算上級能夠采取參與式預算控制模式。相反,如果預算下級并不具有預算目標可信的聲譽,這樣預算上級可以選擇自上而下的預算目標確定模式。
三、基于契約觀的預算松弛治理原則
根據本文的預算松弛治理機制分析,并能夠使企業(yè)結合不同的預算環(huán)境在實踐中有效地應用這兩種預算松弛治理機制,我們提出了企業(yè)預算松弛的治理原則,從而能夠指導企業(yè)在實踐中有效地采取相關措施治理預算松弛。
第一,預算松弛的治理要協調預算的計劃與控制職能。協調預算的計劃與控制功能意味著要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預算契約具有多重且相互沖突的屬性。預算契約本身可能作為計劃的屬性,又可能具有控制的屬性,或同時兼而有之,但這些屬性對于預算契約來講本身可能又是相互沖突的。在預算松弛的治理過程中,降低預算松弛程度提高預算下級預算目標的真實性有助于預算計劃功能的發(fā)揮,但不能以犧牲激勵效果為代價,要注意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雖然有的報酬契約設計能夠降低預算下級的預算松弛程度,但卻降低了激勵效果。其次,預算上級在對預算下級的考核評價中不能僅僅以預算目標的“真實程度”為考核目標,否則容易導致預算下級對實際業(yè)績的操作行為,不僅無法降低預算松弛程度,而且同樣會降低激勵效果,助長預算下級的機會主義行為。這也是為什么本文所強調的是預算松弛的治理而不僅僅是預算松弛的降低或消除問題。
第二,預算松弛治理要以協調預算上級與下級的利益目標為根本。從預算松弛的成因看,預算上級與下級之間利益目標的不一致是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機制能夠協調二者的利益目標。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有效地進行報酬契約設計是協調預算上級與下級利益目標的較好方法。通過報酬契約設計能夠實現預算上級與下級風險分攤與激勵的平衡,從而有助于降低預算下級通過預算松弛分攤風險的程度,同時又能夠實現較好的激勵效果。
第三,預算松弛的治理要協調顯性契約與隱性契約的關系。通過顯性報酬契約設計實現預算上級預算下級風險分攤與激勵的平衡,從而解決預算松弛問題,是基于契約完備性的前提。然而在對預算契約的特征分析后發(fā)現,預算契約具有多期性與不完備性的特點。一方面預算契約的締約雙方往往會是多期且逐漸穩(wěn)定的,不同期間契約的締結具有相互影響的可能。因此在預算松弛的治理過程中,要注意結合聲譽機制等隱性契約對預算下級預算松弛行為的約束。
第四,預算松弛的治理要與預算控制系統(tǒng)相協調。從管理控制系統(tǒng)的角度看,預算管理是管理控制系統(tǒng)的一種模式,因此治理預算松弛問題不能脫離整個預算控制系統(tǒng),更需要考慮不同預算控制系統(tǒng)特征的影響。例如,預算控制系統(tǒng)中不同的參與式預算程度、預算緊度都會對預算松弛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對預算松弛的治理需要結合不同的預算控制系統(tǒng)模式,這樣才會產生更好的治理效果。
第五,預算松弛的治理要考慮成本與收益的協調。預算松弛的治理能夠有效地提高預算管理效果,但預算松弛的治理仍然需要一定的投入,比如報酬契約的設計與實施、不同預算控制緊度的選擇以及不同預算參與程度的選擇,這些都會形成預算松弛治理的成本。因此預算松弛的治理要結合企業(yè)的管理控制系統(tǒng)特征和環(huán)境盡可能以少的投入(成本),取得更好的效果(收益)。
參考文獻:
[1] 潘飛,程明預算松弛的影響因素與經濟后果——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財經研究,2007,(6)
[2] 張先治基于價值的企業(yè)集團預算控制系統(tǒng)——預算控制變量與預算控制標準確定[J]財經問題研究,2005,(6)
[3] Penno,MAsymmetry of Predecisi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rial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Spring)
[4] Magee,RPEquilibria in Budget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Vol18
[5] Waller,WSlack in Participative Budgeting:The Joint Effect of a Truth-Inducing Pay Scheme and Risk Preference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8,(13)
[6] Baiman,SAgency Research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A Second Look [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0,(15)
[7] Schiff Mand AYLewinWhere Traditional Budgeting FailsFinancial Executive,1968,(5):57-62
[8] Lukka,KBudgetary Biasing in Organizations: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Evidence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8,Vol13 No3,pp281-301
[9] Dunk,Aand Nouri,H,Antecedents of Budgetary Slack: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8,(17)
[10] Yong,SM,Participative Budgeting:The Effects of Risk Avers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Budgetary Slack[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5,(23)
[11] 張先治,翟月雷基于風險偏好的預算松弛與報酬契約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9,(6)
[12] Brownell,PThe Role of Accounting Data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b,(20)
[13] Kren,L,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2,(67)
[14] Shields,MD,and SMYoung,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articipative Budgeting: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3,(5)
(責任編輯:王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