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院校研究;哈佛大學;《今日之哈佛》
摘 要: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其在院校研究方面的所作所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實地訪談哈佛大學院校研究工作人員,梳理他們所提供的第一手材料以及研究線索可知:哈佛大學的院校研究以編寫《今日之哈佛》和組織一些專題調研為主要任務,以哈佛大學通用數據平臺(CDS)和美國高校公共信息網(哈佛大學專題)為主要數據來源,以規(guī)范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為主要方式影響哈佛大學的管理與決策。
中圖分類號: G6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10)06—0001—07
自2000年以來,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下,院校研究在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據我們所知,系統介紹國外某一高校是如何開展院校研究的文章并不多。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有關領導的要求,本文以實地訪談哈佛大學院校研究工作人員以及查閱他們所提供的第一手材料和研究線索為基礎,擬對哈佛大學開展院校研究的一般情況、主要任務、依賴條件及其影響學校管理與決策的方式等院校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加以述評,以期更好地推動我國的院校研究實踐。
一 哈佛大學開展院校研究的機構組成情況
哈佛大學設置獨立的院校研究機構是在2007年。在此之前,哈佛大學預算辦公室已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院校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任務是圍繞學費和學生資助等方面的事項展開一些調查與研究,為哈佛大學的預算編制服務。哈佛大學之所以將院校研究從預算辦公室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機構,一方面是因為院校研究的功能和院校研究涉及的事項日趨多樣化,另一方面也與哈佛大學領導層希望通過加強院校研究以改進學校的規(guī)劃工作密切相關。
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共有8名工作人員,設主任1人,執(zhí)行助理1人,另有6名研究人員。6名研究人員中,數據與報告分析師(Data and Reporting Analyst)、項目分析師(Project Analyst)各占3名。院校研究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教育背景以信息技術和數理統計為主,有2人畢業(yè)于高等教育專業(yè)。美國高校對職員(staff)與教師(faculty)的區(qū)分是非常清楚的,哈佛大學的院校研究人員屬于職員系列。他們與學校的其他職員一樣,都是按照學校規(guī)定的時間上下班。在事務較多的時候,他們也會加班,但很少在家里工作。為了更好地開展院校研究,院校研究辦公室鼓勵自己的員工經常參加哈佛大學各個委員會所組織的一些講習班,重點是學習一些新的研究與分析方法,及時掌握計算機處理技術和各種管理軟件的更新狀況。哈佛大學設有教育學院,然而,即使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高等教育研究部門,與院校研究辦公室也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學習高等教育專業(yè)的研究生有的會選擇到院校研究辦公室實習或者參與一些項目研究。相對來說,哈佛大學的院校研究與哈佛大學教師發(fā)展委員會的關系最為密切,該委員會中的不少教師直接參與了一些院校研究項目。尤其是在一些教育教學評估項目上,教師發(fā)展委員會與院校研究辦公室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
院校研究辦公室在學校主管政策事務的副校長領導下開展工作。哈佛大學共設有7個副校長崗位,分別負責行政、校友、財務、法律、對外事務、人力資源、政策等各個方面的工作,絕大多數副校長均分管著多個部門,而僅有院校研究辦公室是個特例,分管的副校長管理著僅此一個部門。在校內,院校研究辦公室直接服務于校長與教務長(provost)辦公室、董事會的成員以及各學院的主要負責人。對外,院校研究辦公室還需要面對政府機構、新聞媒體和大眾社團發(fā)布有關學校學費、學生資助、招生以及學校軟硬件等方面的信息,讓外界更好地了解哈佛大學的現狀。
二、哈佛大學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務
美國多數高校的院校研究部門所承擔的具體任務主要是四個方面:(1)負責或參與建設學校的原始數據庫,并向校內有數據需求的部門與個人提供服務。(2)以學校的原始數據庫為基礎,經號數據處理與分析,每年編寫一份能夠反映學校各主要方面情況的報告(fact book)。(3)按照規(guī)定的內容和格式每年向指定的外部機構或媒介提供學校發(fā)展的有關數據,如通用數據平臺(Common Data Set,CDS)、美國中學后教育數據集成系統(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IPEDS)以及美國高校公共信息網(America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ccountability Network,U-CAN)等等。(4)根據學校發(fā)展需要和有關領導的安排組織一些調查,并撰寫相應的專題研究報告。
哈佛大學院校研究的使命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學校有關數據;完成規(guī)定的報告任務;為學校決策提供支持。其發(fā)展目標是根據學校不同服務對象的特點與要求,提供準確、及時而有針對性的研究建議,致力于提升學校的決策水平和實現學校的核心使命。
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將自己的主要任務表述為以下四個方面:(1)為學校提供第一手的數據與信息,完成規(guī)定的報告任務。(2)對學校關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3)支持校級各核心委員會的工作。(4)參與校內、校際數據交換與信息交流。
由于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成立較晚,哈佛大學的原始數據庫建設以及向CDS、IPEDS、U-CAN等提交數據的任務暫時還不屬于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的職責范圍。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哈佛大學開展院校研究的具體任務就是編寫《今日之哈佛》(Harvard University Fact Book)和組織一些專題調研。
院校研究辦公室每年編寫的《今日之哈佛》一般是在40頁左右,分為組織、人員和資源三大板塊,采用圖表和數據的形式,對哈佛大學歷年的發(fā)展情況進行詳盡的描述。在“組織”這一板塊,給出了哈佛大學的行政與院系組織結構示意圖,并以學院為單位羅列出哈佛大學的主要學術研究機構。在“人員”這一板塊,又分為學歷教育在冊生、學位授予、留學生、暑期學校與非學歷教育學生、專任教師、學校職員6個部分。以《今日之哈佛(2007~2008)》中“學歷教育在冊生”這一部分為例,哈佛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人數以及各個學院學生的性別與學習方式(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分布在這一部分都有詳細的記載,該學年全校范圍內本科生、研究生與專業(yè)學位學生的性別分布也有圖例加以說明。通過這一部分我們還可以了解哈佛大學各個學院自2002年以來的學歷教育學生注冊情況,2002年以來哈佛大學各學年不同學習方式的本科生、研究生、專業(yè)學位學生的數量?!督袢罩稹返牡谌鍓K是資源,依次提供的是哈佛大學學生學費與學生資助、研究經費、圖書館資源、校園與校舍、環(huán)境保護、收支情況、社會捐贈等7個方面的有關數據。我們以中國學者可能更感興趣的哈佛大學“研究經費”情況為例,對這一板塊所提供的數據略作說明。(今日之哈佛(2007~2008)》同時給出了哈佛大學2006和2007兩個財政年度的研究經費情況。除年度經費總量之外,哈佛大學各個學院所獲得的聯邦政府研究經費以及其他研究經費,哈佛大學從聯邦政府各個部門以及各個非聯邦政府渠道獲得的研究經費等,均被詳細記錄在案。2006財政年度,哈佛大學從聯邦政府獲得的研究經費達51369.2萬美元。從非聯邦政府渠道獲得的研究經費為11026.5萬美元。2007財政年度,哈佛大學從聯邦政府獲得的研究經費達51125.5萬美元,從非聯邦政府渠道獲得的研究經費為11887.8萬美元。從經費來源上看,哈佛大學約80%的聯邦政府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于美國衛(wèi)生與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Human Service),各種基金會則是哈佛大學在聯邦政府渠道之外尋求科研經費支持的主要對象(約占60%)。
在組織專題調研方面,哈佛大學院校研究人員完成的調查、項目或報告主要有《教師滿意狀況調查》(Faculty Climate Survey)、《教師發(fā)展與多元化實施方案》(Faculty DevelopmentDiversityProjects)、(提升學生著述水平研究》(Student Writing Improvement Study)、<教師教學效能分析》(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es)、(留學生招生與注冊政策研究》(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 andEnrollment Study)。以<教師滿意狀況調查)為例,該調查完成于2006~2007學年,調查對象是2005年9月1日前取得哈佛大學任教資格的教師,調查的主要任務是了解教師對哈佛大學的總體滿意情況以及對哈佛大學工作環(huán)境(atmosPhcrc)、工作量(workload)、職業(yè)發(fā)展指導(mentoring)、終身教職(tenure)、聘用與續(xù)聘(hiring and retention)、校外生活(1ife outside Harvard)等6個方面的基本評價。院校研究辦公室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863份,問卷發(fā)放充分考慮了教師類別、性別、種族、國籍、年齡等人口統計學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哈佛大學各個學院的教師數量分布情況?;厥沼行柧?400份,有效率高達75%。院校研究辦公室最后提交的調查報告長達319頁,整個報告體例規(guī)范、資料翔實,許多結論對哈佛大學的決策以及外界深入了解哈佛大學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該調查表明:(1)有85%的教師對學校比較滿意,80%的教師對各自的學院比較滿意;(2)終身教職教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62小時,尚未取得終身教職的正式教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60小時,非正式教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3小時;(3)終身教職教師和尚未取得終身教職的正式教師均認為,在獲得哈佛大學終身教職的問題上,過于強調了教師的研究能力與研究成果,而低估了教師教學和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要性;(4)有20%的終身教職教師表示,在未來的3年時間里他們有可能或很有可能離開哈佛大學,主要原因是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做研究,或者是希望擁有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還有將近50%尚未取得終身教職的正式教師認為,在未來的3年時間里他們也有可能或很有可能離開哈佛大學,主要原因是為了更有把握地獲得終身教職,或者是希望擁有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
此外,院校研究辦公室還要參與哈佛大學的院校認證工作。哈佛大學一般是每隔10年需要通過認證進行一次全面審查,基本流程是:先由學校提交一份自我評估報告,然后由校外教師和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外部評估委員會到學校進行實地評估,在實地評估期間,該委員會要對學校自我評估報告中所揭示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形成一份提交給新英格蘭地區(qū)(New England Region)學校協會的外部評估報告。最后,由新英格蘭地區(qū)學校協會在進一步研究學校自我評估報告和外部評估報告的基礎上,形成正式的反饋認證意見。其中,哈佛大學的自我評估報告是基礎,需要對學校教育教學及與其相關的各個主要方面(學術、財務、設施設備)提出自我評估意見。依照新英格蘭地區(qū)學校協會高等學校委員會制定的“高等院校院校認證標準”,哈佛大學的2009年自我評估報告從使命與目標、規(guī)劃與評價、組織與管理、學術項目、教師、學生等11個方面對哈佛大學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和分析,內容達118個頁面。院校認證對于哈佛大學來說也是一件并不輕松的任務,因為這項工作要涉及較多的部門和個人。院校研究辦公室在院校認證中的角色是協調各個部門與各個方面的關系,負責集中處理哈佛大學各個渠道的資訊,并指定2名院校研究人員清理、分析和編輯收集起來的資料。
三、哈佛大學開展院校研究的條件
順利開展院校研究需要一定的條件。近十年來,以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為核心,我國在院校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僅翻譯出版、組織撰寫了一批有關院校研究的著作,且分單、雙年定期舉辦了院校研究國內與國際研討會,多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學科點還開設了院校研究方面的專門課程,并于2007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梢哉f,院校研究近十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里取得了很大進展,其對高等學校辦學實踐的影響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院校研究“將成為大多數高校所屬研究所(室)的主要研究任務,成為高教研究的重要領域”。然而遺憾的是,作為一種實實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有關數據以供決策之需的院校研究本身在我國各高校中并沒有獲得顯著的進展。我們認為,這其中既有對院校研究不夠重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中國順利開展院校研究還受到多方面客觀條件的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注哈佛大學開展院校研究的條件是非常必要的。
經過查閱有關網站、資料和進行訪談,我們認為哈佛大學開展院校研究首先得益于他們易于獲取各種數據。哈佛大學院校研究的數據來源主要有兩個,即哈佛大學通用數據平臺(CDS)和美國高校公共信息網(哈佛大學專題)。與同類的其他高校一樣,哈佛大學每年必須按照規(guī)定報送這兩個方面的有關數據。這就可以保證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有穩(wěn)定的數據來源,而且哈佛大學歷年的數據以及其他高校的有關數據均容易獲得。哈佛大學的通用數據平臺由9個方面的信息組成,分別是:一般信息(包括學校地址與聯系方式、經費來源性質、學期安排、學位授予層次等等)、在校學生以及獲得學位與順利畢業(yè)的學生信息(包括各個層次的在校生、在校生的種族來源、授予各種學位的數量、4~6年時間內某屆學生的畢業(yè)人數等等)、招生信息(包括當年申請以及錄取與注冊入學的男女學生、錄取基本要求、錄取參考因素、學校一年級學生的SAT與ACT成績、招生政策等等)、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與領域信息(學習方式如遠程學習、雙學位、自我設計專業(yè)等;學習領域如藝術、外國語、社會科學等)、校園生活信息(包括學生是否住校、學校所提供的宿舍種類、學生自我管理組織以及文藝社團與娛樂設施等等)、學生年均費用信息(包括學費、食宿費、書本與計算機等設備費、交通費等等)、學生資助信息(包括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得的資助經費總額、獲得資助學生人數與平均額度、學生資助渠道與種類等等)、專任教師與本科生班級規(guī)模信息(專任教師信息包括全職和兼職教師的總量以及少數族裔教師、男女教師、外籍教師與獲得博士或專業(yè)學位教師的數量;班級規(guī)模信息包括從2~9、10~19、20~29、30~39、40~49、50~99、100人以上等各種規(guī)模的班級數量)以及依據CIP2000分類標準所授予的各類學士學位數量與結構信息等。所有信息均有各自的代碼,代碼按照類別和層級排列,形成了一套規(guī)定的結構,適用于美國各個高校。
美國高校公共信息網是專為學生及其父母所設計的,有固定的格式、圖例和信息要求。目的是簡要地提供消費者可能關心的各種高校信息。便于他們在擇校時進行比較和鑒別。該網站由美國私立大專院校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AICU)開發(fā)和運營,主要對象是私立高校,哈佛大學的信息也在該網站發(fā)布。哈佛大學發(fā)布在該網站上的信息主要由“我們的在校學生”、“我們的畢業(yè)生”、“學生需要負擔哪些費用(學生支付費用范疇)”、“校園生活”、“我們的教師”等5個部分組成。雖然美國高校公共信息網上的許多數據在美國高校通用數據平臺上均可查閱,但是公共信息網的數據呈現方式直觀而美觀,易于讓外界了解學校的情況。進入美國高校公共信息網中的哈佛大學頁面,我們很容易獲得哈佛大學上述5個方面的主要數據。以2008年為例,該年度哈佛大學的情況如下:(1)申請學生人數為27380人,錄取人數為2095人,最后選擇在哈佛大學注冊學習的學生人數為1658人;(2)有88%的哈佛大學本科學生在4年之內可以順利畢業(yè),5年之內順利畢業(yè)的學生人數達到96%,6年之內為97%;(3)哈佛大學2008年有1732名學生獲得學士學位,3268名學生獲得碩士學位,845名學生獲得專業(yè)學位,666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4)哈佛大學本科學生一年的學雜費是36173美元,食宿費是11042美元,書本與設備費為1000美元,交通費為850美元,其他費用大約為2035美元;(5)哈佛大學的生師比為7:1,99%的全職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或者具有本研究領域的最高學位。
除通用數據平臺和高校公共信息網之外,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還把其他方面的數據來源或研究資源分為4類:一是若干組織、中心和學校,如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0f AmericanUniversities)、美國大學數據交流協會(Association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Data Exchange)、美國大學數據交流協會各成員高校(AAUDE MemberInstitutions)、美國院校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Institutional Research);二是美國教育科目分類標準(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Program);三是政府機構或由政府部門建設的數據系統,如美國教育部、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Education Statistics)、中學后教育數據集成系統(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科學與工程資源數據集成系統(Integrated Science andEngineefing Resources Data System);四是美國高等教育年鑒和哈佛大學校內的一些新聞類信息來源,如哈佛大學新聞辦公室、《哈佛大學學報》與《哈佛紅》(Harvard Crimson)。
從訪談中我們還了解到,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還可以根據需要向學校其他部門索要有關數據。院校研究辦公室與校內其他部門是平權的伙伴關系,哈佛大學并沒有明確地賦予院校研究辦公室任何特權以有助于他們在校內能夠及時地收集到規(guī)范的數據。然而,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畢竟是學校主管政策副校長的唯一領地,學校其他部門多樂意與院校研究辦公室分享相關的數據。一般情況下,院校研究辦公室都可以在其他部門得到自己想要的資料與數據。當然,有時候院校研究辦公室的人員需要耐心地等待,需要投入相當多的精力去處理各個部門提供的原始資料與數據。
與傳統的高等教育研究相比,院校研究有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一是在研究指向上,院校研究主要是屬于自我服務性質;二是在研究內容上,院校研究主要是以管理研究為主;三是在研究手段上,院校研究強調用數據說話。三者之中,尤以數據的獲取與運用最為重要。哈佛大學的院校研究之所以能夠獲得必要的數據,表面上看是因為有以上的多種數據資源,進一步分析則是因為有一些外在的規(guī)定使得哈佛大學以及其他高校有責任向政府、社會與公眾提交或公布能夠反映各自學校發(fā)展狀況而又事關消費者、納稅人利益的有關數據。然而,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哈佛大學沒有必要隱瞞自己的信息,也沒有什么不可公之于眾的秘密,也不會因為信息公開而受到各種威脅。由此看來,在中國開展院校研究還確實存在一些困難。第一,許多高校不愿意、甚至可以說是不敢公開自己的數據。即使是有強制性的措施,也難以保證各高校能夠如實地報告自己的數據。第二,建設一個類似于美國高校的龐大數據系統,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持和長時間數據資料的積累。在我國,即使是各高校樂意提供有關的數據,而且也有相應的問責制度來保證,但是由誰出資、由誰負責、由誰監(jiān)督等,仍然是個問題。第三,數據雖然關鍵,但學校各個方面是否重視和支持院校研究也很重要,特別是還要有合格的院校研究人員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當然,只要學校重視,并注意培養(yǎng)專業(yè)的院校研究人員,院校研究就可以從少數高校先做起來;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而推廣到全國各個高校,院校研究在中國仍然是大有希望的。哈佛大學院校研究現在遇到的挑戰(zhàn)就主要來自后兩個方面。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是一個新的機構,其工作人員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歷練,才能勝任當前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效拓展院校研究的功能,才能切實處理好與其他部門的關系。此外,哈佛大學流行的是一種分散的管理文化,院校研究辦公室開展任何一項重大活動,均需要充分考慮其可行性。對我國高校來說,成立院校研究機構,培養(yǎng)和聚集院校研究人才,爭取學校各個方面對院校研究的支持,應該說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四、哈佛大學院校研究影響學校決策的方式
院校研究是為改進學校管理狀況和提升學校決策水平服務的,國內學術界對此已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與美國其他眾多高校的院校研究機構一樣,其對院校研究使命和發(fā)展目標的表述也集中在管理與決策這個方面。我們當然也同意“院校研究是管理研究”、“院校研究是決策者的手杖”等提法,但是我們認為僅僅限于這種一般性的概括還遠遠不夠,院校研究影響學校決策的方式更應該受到重視。為此,我們在了解院校研究對于哈佛大學的管理與決策究竟發(fā)揮了何種作用的前提下,重點考察了哈佛大學院校研究影響學校決策的方式問題。
在訪談中我們得知,哈佛大學的院校研究得到了學校各個方面(如校長辦公室、各副校長辦公室、哈佛大學教師發(fā)展委員會等)的肯定,多數管理部門均表示希望院校研究辦公室能夠提供更多的資訊與資訊分析。院校研究在哈佛大學的管理與決策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學校管理部門和董事會在討論和分析院校研究辦公室提交的《今日之哈佛(2006~2007)》之后,決定從2008年開始全部免掉那些來自中低收人家庭(家庭年收入在12萬美元以下)學生的學費,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機會。至于院校研究影響哈佛大學決策的方式,接受我們訪談的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執(zhí)行助理是這樣說的:“院校研究并不直接參與學校的決策。因為我們是一個研究機構。我們的重心還是在于集中全校的資訊,將哈佛當前的基本情況向學校管理部門匯報。我們相信,我們所匯報的內容一定會對哈佛大學的決策產生積極的智囊作用?!蔽覀冋J為,這種分析與估計是實事求是的?,F以學校向學生收取多少學費這一重大決策活動為例。從我們查閱最近幾年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編寫的《今日之哈佛》的情況來看,當年及之前20年哈佛大學每個學院的收費情況在該報告中都有詳細記載,當年以及近5年、近10年、近20年哈佛大學每個學院學費的增長情況也全部在報告中羅列了出來。除此之外,該報告還給出了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布朗大學、斯坦福大學、達特茅斯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同類高校近兩年的學費、食宿費與其他必需費用的數據,并按照收費總額的多少與哈佛大學放在一起進行了排序。令我們更吃驚的是,該報告還提供有當年及之前20年美國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等教育價格指數、個人可支配收入、中等家庭收入等諸多經濟方面的詳細數據。哈佛大學的決策者們看了院校研究辦公室整理好的有關學生學費的數據后,該怎么決策實際上就心中有數了,不需要院校研究辦公室在數據之外進行文字分析,更不需要什么決策建議。
進一步分析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所做的專題調查,其結構設計也頗耐人尋味。按照中國的調查報告思路,多為四大塊:第一塊是介紹調查設計思路、方法與技術;第二塊是報告調查所得出的主要結論;第三塊是分析原因;第四塊是提對策建議。仍以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完成的《教師滿意狀況調查報告》為例,該調查也以數據為主來反映哈佛大學教師對關系到自身利益的各主要方面的滿意程度或基本評價。當然,報告中有很多比較,主要是不同性別、不同等級、不同學院教師對學校的教學、待遇等滿意程度或基本評價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差異,也有不少內容是關于原因分析的。但是,報告中分析的原因是在調查問卷中早已設計好的,不需要再單獨列項。而最主要的是該報告中沒有關于如何提高哈佛大學教師滿意水平的對策建議。一般認為院校研究是為改進學校管理質量和提高學校決策水平服務的,哈佛大學的專題調查報告中為什么沒有“對策建議”這一部分呢?這就涉及到院校研究最根本的問題,即院校研究究竟以何種方式影響學校的管理與決策。事實上,院校研究人員把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工作做好了,還用得著去“教導”學校的頭頭腦腦們該怎么做嗎?
最后再探討一個問題,即院校研究是否可以通過評估與規(guī)劃等方式去影響學校的管理與決策?在本文一開始,我們就談到哈佛大學之所以設置獨立的院校研究機構,一方面是因為院校研究的功能與事項日趨多樣化,另一方面則與哈佛大學領導層希望加強學校的規(guī)劃工作密切相關。盡管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在目前還是以輔助者的身份參與學校某些核心委員會(如哈佛大學文科工作特別委員會、公共服務委員會、學術事務規(guī)劃委員會、社會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等)的規(guī)劃工作,但是,院校認證已經成為了哈佛大學院校研究辦公室的重要職責。
從發(fā)展趨勢上看,美國高校的院校研究、戰(zhàn)略規(guī)劃、院校評估有相互融合的可能。這一方面是因為院校研究、戰(zhàn)略規(guī)劃、院校評估三者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專業(yè)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因為三者的融合可以整合與節(jié)約學校的資源。我們比較熟悉的波士頓學院,其院校研究也很有成就。最近該院把院校研究辦公室、空間規(guī)劃辦公室和APR辦公室(Administrative Program Renew Office)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一個院校研究、規(guī)劃與評估中心(Center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PlanningAssessment,IRPA)。此種跡象表明,院校研究的功能可能會進一步得到擴展,其對學校管理與決策的方式的影響也將趨于多元化。
責任編輯 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