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伊始,針對學生“天生蘋果”是否駁倒了馬克思的困惑,我與在讀碩士生和博士生進行了坦率的討論。為了盡量重現(xiàn)當時的語境,本文根據(jù)錄音整理,并保留對話形式。
學生甲:
趙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從遠處飄來了一粒蘋果種子,落到了我家的土地上,我未在意也未曾作任何打理,未付出任何勞動??蛇@粒種子“自強不息”,最終長成了一棵蘋果樹,樹上結滿了成熟的蘋果。因為蘋果樹是長在我家的,承包使用權下的土地也為我所有,我有此土地出產(chǎn)物的收入權。我拿著收獲的蘋果到集市上賣,得到了報酬。
馬克思說: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但事實上,我沒有付出任何勞動卻得到了收獲和報酬。既然這棵蘋果樹的成長不需要任何勞動,即出現(xiàn)了“無勞動的價值”,那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豈不是被推翻了么?
趙磊:
你提出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在理解勞動價值論時都會有的疑問。什么疑問呢?馬克思說“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是勞動的凝結物,價值的內(nèi)涵是勞動,如果一棵蘋果樹沒花費任何勞動,卻結了很多蘋果,結下的蘋果你把它摘下來,甚至不用摘,蘋果自己就掉下來了,你直接在蘋果樹下就把蘋果賣了,蘋果賣出了價格。按勞動價值論的說法,這個價格背后蘊含著人類勞動,但事實上并沒有人為此付出勞動。這樣,馬克思不是就被駁倒了嗎?
對此我談三個看法。先談第一個看法。如果這棵蘋果樹沒有蘊含任何勞動,就自己長出了蘋果(“天生蘋果”),而且我們假定這種現(xiàn)象是非常普遍的,那么請問:我們吃的蘋果還有沒有價格?
學生甲:
我有一點疑惑,我這個例子本身就是特例,也就是說僅僅是一個特殊情況。市場上的其他蘋果都是農(nóng)民辛苦種植出來的。
趙磊:
請注意,你這不是反駁我的論點,而是在反駁我的假定。我可以做一個假定,你先按照我的假定來思考一下,之后我再按照你的邏輯來思考,好嗎?
在此,我可以把你的假定稱為“天生蘋果”,如果“天生蘋果”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換句話說,如果蘋果普遍得就像空氣一樣,蘋果還賣得起價么?
學生甲:
那肯定沒有價格了。
趙磊:
對了,沒有價格了。但在你的邏輯中,“天生蘋果”是有價格的。換句話說,你的這種假定太偶然、概率太低了。正因為它很偶然,所以這種假定就不能成立,也就是說,市場上的蘋果是要付出勞動才能得來的。如果“天生蘋果”很普遍的話,那么,正好證實了勞動價值論是正確的:只有凝結了人類勞動的蘋果才會有價值,而無勞動的“天生蘋果”就沒有了價值和價格。我的這個邏輯如果你承認是對的,那么我們現(xiàn)在按你的邏輯再往下想想。
再談第二個看法。有沒有不需要花費任何勞動的“天生蘋果”呢?有的,我見到過,它很小、青澀,別說拿到市場上去賣,就是免費讓你吃,你都不會吃的。也就是說,沒有花費任何勞動的“合格蘋果”,在交易市場上并不存在。理論上存在這種蘋果,但現(xiàn)實中不存在。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理解某一個理論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基本的視角,就是說,我們的理論必須與客觀存在基本符合,而不是從偶然現(xiàn)象中猜想出來的。換言之,你的假定在現(xiàn)實中不存在。
即使“天生”的東西要拿來賣錢,也需要人類付出勞動。我在青城山看到過農(nóng)民出售野生獼猴桃。野生獼猴桃為什么有價格呢?那是因為農(nóng)民冒著可能摔下山的危險從樹上摘下來的。如果野生獼猴桃不用摘,過路的人只需張嘴就能吃到它,那么它也不會有價格。野生獼猴桃之所以能賣錢,就是因為農(nóng)民付出了采摘、打整、運輸獼猴桃的勞動。
接著談第三個看法。有一個成語故事,叫“守株待兔”,很經(jīng)典。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一天看到一只兔子撞在自家的樹上死了,晚上回家他免費吃了一頓“紅燒兔子”。于是這個人想,既然有“免費兔子”可以期待,我還勞動干什么?從此他不再耕作,天天蹲在樹下等著兔子撞上來,其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故事說明,在這個世界上,人類不勞動要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在當下生產(chǎn)力的條件下,不需要勞動的“免費午餐”是不可持續(xù)的,這就說明了人類勞動的必要性。
“免費兔子”的特例有沒有?有。但是拿著特殊的案例作為立論的出發(fā)點,這是主流經(jīng)濟學(西方經(jīng)濟學)家譏諷勞動價值論的一貫手段。當然,如果今后有一天,人類完全實現(xiàn)了利用自然力來“無償”為人類服務,那么勞動價值論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現(xiàn)在,請注意是“現(xiàn)在”,只要人類無法完全利用自然力來無償為人類服務,那么勞動價值論就不會失效。
關于“自然力無償為人類服務”這個問題,我今天只能跟你說到這里,你現(xiàn)在還達不到能接受它的那種理論高度。所以,我只能用以上三點來回答你的疑問。
另外,你想要通過產(chǎn)權來論證價值問題,我們現(xiàn)在不需要“產(chǎn)權”來幫忙,因為產(chǎn)權和價值的關系已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學生乙:
我來說說這個問題。按照“天生蘋果”的邏輯假定,我認為沒有耗費勞動的蘋果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它有價格。而這個蘋果所有者得到的價值來自于所有權,即你依靠你的所有權剝奪了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學生甲:
那么,是誰創(chuàng)造的這個剩余價值呢?自由落下來的蘋果,沒人創(chuàng)造啊!
學生乙:
你的這個蘋果當然不包含人類創(chuàng)造的價值,但是為什么能拿它交換到東西呢?因為你對蘋果樹具有所有權。
學生甲:
其實你現(xiàn)在的邏輯,就是我提出疑問的邏輯,并且想法和我的完全相同。
趙磊:
乙的邏輯前提是:不花費人類勞動的蘋果在市場中的確存在,也就是想在錯誤的假設上,推出正確的結論。不過,我想看看他能不能推出正確的結論來。
學生乙:
甲,你說你能賣蘋果,是因為你占有你家的院子,那么你對院子里出產(chǎn)的東西就有所有權;之后你的蘋果能在市場上交換,但假設只能交換一個梨,但不能交換一顆鉆石。如果梨是靠勞動生產(chǎn)的,那么你就剝奪了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價值,即你收入的一部分來自于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
趙磊:
乙,你的邏輯有個問題:你試圖想證明勞動價值論成立,但結果并沒有為勞動價值論提供依據(jù),反而為“所有權創(chuàng)造價值”做了辯護。請問:
第一,在“天生蘋果”與梨子的交易中,如果梨子也沒耗費人的勞動,也就是說,如果蘋果和梨子都是“天生”的,請問:你又去占有誰的勞動呢?
第二,在“天生蘋果”與梨子的交易中,如果梨子耗費了梨子所有者的勞動,那么按你的邏輯,交易完成后,“天生蘋果”的所有者就占有了梨子所有者的勞動。問題是,梨子所有者畢竟換回了一個等價物——蘋果,但蘋果是沒有耗費勞動的。請問:既然梨子所有者占有的肯定不是別人的勞動,那么梨子所有者占有的又是誰的勞動呢?
第三,在你的交易模型中,梨子耗費了勞動,而沒有耗費勞動的蘋果所有者占有了梨子所有者的勞動,由此你認為勞動價值論就得到了維護。問題是:雖然你用勞動價值論為梨子做了辯護,但你又如何用勞動價值論為蘋果做辯護呢?在蘋果與梨子的交易中,畢竟有50%的內(nèi)容(蘋果)沒有得到勞動價值論的辯護啊。
第四,如果你認為,在你的交易模型中,“天生蘋果”只是偶然現(xiàn)象,所以不能占50%的比例。那么它在現(xiàn)實交易中該占多大比例呢?在現(xiàn)實交易中,如果“天生蘋果”這種偶然現(xiàn)象可以忽略不計,那么如此嚴肅地糾纏這個問題,是不是有做“偽問題”之嫌呢?
學生甲:
在乙的言談中,我覺得有兩個概念需要討論。第一,你用了勞動價值論,也就是說價值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第二,你用了“所有權”的概念,也就是說,我憑借著所有權而取得了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有權”是權利的一種,也就是說某人可以憑借著權利在市場中“剝奪”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換句話說,就是權利可以“作價”。
那么,我現(xiàn)在想問的是,如何用勞動價值論來理解“權利作價”?也就是說,在你的解釋中,權利成為價值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但這個價值卻不包含勞動,怎么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如果在勞動價值論中允許權利作價,那么這個“價”到底是什么?價格到底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還是權利創(chuàng)造的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得由趙老師來回答。
趙磊:
要為勞動價值論作出辯護,以你們現(xiàn)在的知識結構,我上面的回答已經(jīng)足夠了,也即是就“天生蘋果”的假設前提提出駁論即可。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假設成為“普遍”的事實,那么,不僅勞動價值論退出了歷史舞臺,市場經(jīng)濟也消亡了,此時我們就要用自然力與人力的關系,也就是用更深層的理論來理解這個問題了。
學生甲:
我想問的正是這個問題。
趙磊:
那你可以看我的一篇文章——《勞動價值論的歷史使命》,發(fā)表在《學術月刊》2005年第4期。你讀了以后,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我們再討論,在那個基礎上來探討才能找到感覺,因為那是另外一個邏輯體系。
如果要把“天生蘋果”的邏輯貫徹到底,那么,要害并不是如何占有別人勞動的問題,而是如何占有自然力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天生蘋果”的成長完全是靠自然力,比如說我有一匹馬,讓這匹馬無償為我勞動,這就是在利用自然力。
學生乙:
那么,“天生蘋果”交換到的是什么東西呢?是他用免費的自然力交換了別人的勞動。
趙磊
你想為勞動價值論辯護,但結果并非如此:
第一,你試圖用“所有權”來為勞動價值論辯護,但這是似是而非的,因為“所有權”只能解釋價值的“分配”和“歸屬”,并不能解釋價值的“來源”。
第二,其實,馬克思堅決反對用“所有權”來解釋價值的來源,對此馬克思早就有過論述:“勞動”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而“所有權”只能決定“價值分配”。
第三,請注意:用“所有權”來解釋價值來源,恰恰是主流經(jīng)濟學的一貫做法,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是其中的典型。
學生乙:
那就是說,“天生蘋果”是沒有價值的。
趙磊:
馬克思恰恰要證明的是市場上的蘋果“都有價值”,而且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問題的核心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那種“天生蘋果”現(xiàn)在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一天,這種免費的“天生蘋果”在現(xiàn)實中大量存在了,那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會退出歷史舞臺。
學生丙:
空氣有使用價值,但空氣沒有價值,因為它沒有耗費人類勞動。
趙磊
如果有一天空氣稀缺了,以至于需要耗費人類勞動才能獲得,比如把新鮮空氣裝進罐子里賣錢,那么空氣就有價值了。
學生甲:
趙老師,按照您的邏輯,如果換一個例子——撈魚。自己家的河溝里跑進來了幾條魚,別人就過來買,我沒有耗費任何勞動,但這幾條魚有價格啊。
趙磊:
這與前面講的還是一個道理,如果說這種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那么“天生之魚”就不會有價格。
學生甲: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那么,如果打魚的和養(yǎng)魚的,雖然兩人勞動性質不同,但收獲的魚同種同價,這個價格怎么解釋呢?
趙磊
在現(xiàn)實中,這兩種魚不可能同價。經(jīng)驗告訴我們,捕撈的魚比家養(yǎng)的魚貴,因為出海捕魚的人付出了更多的勞動。馬克思所說的“勞動”,不僅僅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等各種耗費。我覺得有點荒謬的是:你們所舉的例子,都是現(xiàn)實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現(xiàn)象。你們能不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一個沒有耗費任何人類勞動、但又在現(xiàn)實中賣了錢的物品呢?
你們知道為什么九寨溝的空氣要花錢嗎?比如不準你抽煙,抽一支煙罰款××元。這不是對煙民剩余勞動的“剝削”,而是因為那里的環(huán)境有很多工人在耗費勞動維護它。所以,九寨溝的門票200元錢一張,包括里面的空氣都是要錢的。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講的全是人類生活中的事實。那些與普遍事實相悖的假定,馬克思不去糾纏。如果勞動價值論被證偽了,那也只能是在遙遠的未來。到那個時候,市場經(jīng)濟消亡了,人類使用的物品將幾乎不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而是自然力創(chuàng)造的了。馬克思自己也認識到,勞動價值論是一個歷史范疇,所以我們現(xiàn)在講價值,應該從客觀事實出發(fā),從此刻、當下的角度去認識它。
學生?。?/p>
趙老師的解釋有些獨斷。事實上“天生蘋果”雖然不常見,但是沒有花費人類勞動的自然界產(chǎn)品卻有很多,比如“自然林”。其實,趙老師的解釋和學生乙的解釋要結合起來,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
趙磊:
第一,“沒有花費人類勞動的自然界產(chǎn)品”的確很多,比如石油、煤炭等等。但是請問:如果你要把這些“自然界產(chǎn)品”拿來為人類服務,或者說,你要讓這些“自然界產(chǎn)品”進入市場交易,比如說你要讓地下的石油進入你汽車的油箱,你怎樣才能不付出“任何勞動”就做到這一點呢?
第二,要說“自然林”,九寨溝的林木可以算是典型的自然林吧?問題是:人類如果不去招它惹它,也就罷了。一旦這些自然林要進人人類的視野和生活,它們就一定會打上人類勞動的烙印。比如,一旦你想讓九寨溝的自然林為你服務,你就得付出代價,你就得用你的勞動所得去買門票,你強烈抗議也無效。道理很簡單,因為這種自然林的維護花費了九寨溝管理人員的勞動。
第三,“沒有花費人類勞動的自然界產(chǎn)品”的確很多,但在現(xiàn)有(甚至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如果你不付出任何勞動,就想讓這些“自然界產(chǎn)品”進入人類的生活,供你享用,只能是一種幼稚的空想。有人說的那顆“黃金星球”,大家現(xiàn)在也只能拿來自慰一下而已。如果你真想敲一塊金子下來,你至少也得準備一根N米長的鐵桿子吧?就是砍一根竹竿也得花費人的勞動PE?
第四,如果你就是不信勞動價值論的“邪”,你就是要堅持沒有花費人類勞動的商品不僅存在,而且“很多”,那你就應當高呼:“既然‘自然林’沒有花費人的勞動,大家就有充分理由拒絕付費,氣死那個獨斷的馬克思!”如果你真的有這么“?!保悄憔腿タ骋豢谩白匀涣帧钡臉淠驹囋?我勸你最好還是別打這種主意,因為那時你要付出的,就不僅僅是200元的門票錢了。
學生丙:
關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方說大家生產(chǎn)一輛汽車需要100小時,而現(xiàn)在從天上掉下了一輛汽車,你只要花費1小時就拿到市場上賣掉了,但價格還是按照100小時的勞動時間計算的。
趙磊:
你們又在說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了,這又得回到自然力的問題上。一旦人類依靠自然力來進行生產(chǎn),比如說自然力催生的蘋果又大又甜又多,蘋果就不用花錢買了,市場經(jīng)濟也就消亡了,馬克思的邏輯就失效了。轉基因工程就在作這種利用“自然力”的努力。但在當下,轉基因工程一旦與政治、民族問題相聯(lián)系,就得高度警惕;從科學的角度看,也的確要慎重。不過,從長遠看,轉基因工程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如果完全依靠自然力的時代到來了,那時勞動價值論就退出歷史舞臺了,自然力為人類提供的東西也就沒有價格了。
所以,一旦將“天生蘋果”的邏輯貫徹到底,就不能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來推論了。馬克思的偉大,就在于他從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來理解“存在”;而主流經(jīng)濟學恰恰是要否認客觀存在,用現(xiàn)在的邏輯來批駁客觀的存在,從而想推翻馬克思的邏輯。
今天的現(xiàn)實是,在發(fā)達國家,直接參與生產(chǎn)性勞動的人只占勞動力的10%,也就是說,有90%的勞動力在從事非生產(chǎn)眭勞動。
學生丙:
趙老師提到的是物質性生產(chǎn)。
趙磊:
也就是說,在未來,我們這個社會需要越來越少的人的勞動,就可以養(yǎng)活越來越多的人了。這是怎么造成的呢?生產(chǎn)力提高了,單位商品中的勞動量在減少。比如過去生產(chǎn)一個茶杯要1小時,現(xiàn)在只要1分鐘,勞動在退出,那么填補勞動退出的空間的東西是什么呢?
學生甲:
抽象勞動在增加,人的智力因素在增加等,是這個意思么?
學生丙:
產(chǎn)品還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講以前鐵釘子是拿榔頭敲的,后來是用機器來敲,投入的勞動在減少。
趙磊:
物質生產(chǎn)起初完全靠人類自己,靠人的肌肉;之后靠動物,也就是畜力;后來是機器……所謂科技是生產(chǎn)力。以前都是靠人力,我們必須要靠自己的肌肉才能有飯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很多人的肌肉在萎縮?,F(xiàn)在靠的是自然力——電能、水能、風能、核能,人類越來越少地利用自身的肌肉了。換句話說,人類“剝削”自然力的能力在不斷增強。這是另外的一個話題了。
學生甲:
趙老師,是不是您經(jīng)常說這樣一句話:要辯證地看待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以前農(nóng)民種植的南瓜一個最多20多斤重,現(xiàn)在的轉基因工程造出的南瓜能達到100多斤一個,這與人的勞動有關系嗎?
趙磊:
這種變化是不是說明勞動價值論被否掉了呢?有人說沒有。很多人用“復雜勞動”、“創(chuàng)新勞動”的增加來解釋這種變化:粗笨的勞動、簡單勞動在逐漸退出,但是另一部分勞動,比如說復雜勞動在增加,技術性越來越高的勞動在增加,所以商品被賦予更多的價值量。但是,這種解釋也存在很多問題。
學生甲:
那您的觀點呢?
趙磊:
在《勞動價值論的歷史使命》那篇文章里,我的觀點已經(jīng)說清楚了。
學生甲
我覺得要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價值這個東西是繞不過去的,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趙磊:
現(xiàn)在只有勞動價值論還在討論它,西方經(jīng)濟學(主流經(jīng)濟學)根本不談價值,它只關心價格。
學生甲:
斯密、李嘉圖這條線實際上都在討論價值的問題。
趙磊:
是的,斯密就是贊同勞動價值論的,到馬歇爾以后,經(jīng)濟學就再也不關心價值問題了。主流經(jīng)濟學認為,根本沒必要去關心這個問題。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證明你是學政治經(jīng)濟學的料啊。
學生甲:
謝謝趙老師。我還有另一個想法,您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經(jīng)濟問題,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是在一個假定前提下來分析問題的。比如說假定市場存在,從而分析某種新生物的產(chǎn)生,并且分析其價格產(chǎn)生的原因。所以,我覺得兩者爭論的或許是兩個問題。另外,我也沒有發(fā)現(xiàn)哪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家或主流經(jīng)濟學家會否認“物質財富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這一觀點。
趙磊:
當然,再極端的主流經(jīng)濟學家也不敢貿(mào)然否認勞動的作用,但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影響還是深遠的。他們只將勞動看成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一個要素,也就是說;物品的價值還包括別的東西。但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當然,有一些學者根本不承認勞動的作用,那就更偏激了。
學生丙:
所謂“三位一體”公式,就是工資、利潤和地租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的說法。
趙磊:
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或物質財富是由勞動和自然資源共同創(chuàng)造的。為此,馬克思還引用了配第的名言:“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但馬克思認為,價值的源泉只能有一個要素,那就是勞動。
這里面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問題,但作為一個理論體系,要把里面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需要了解馬克思的整個體系,我只能在此做一個引導。其中的很多問題我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只是我比你們更前沿一些而已。
對于你提出的疑問,我想很多人也都不怎么明白。但我不想對每一個人去重復,費時費力,很累,并且效果也不大。今天這個討論很好,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啟發(fā)。如果掛在網(wǎng)上,讓有興趣的人參考,那就更好了。
學生甲:
我很早就看到過您的一篇學術隨筆——《學術憂思備忘錄》,對您這個人感興趣也是因為這篇文章。我想問問,您覺得“學者”二字指的是什么?
趙磊:
過去的“學者”和現(xiàn)在的“學者”有很大的不同。過去的學者重“博”,現(xiàn)在的學者重“?!?。過去的學者幾乎什么都涉獵;現(xiàn)在的學者則是“專家”,專門之家,專攻某一點,有人甚至嘲笑說是“磚家”,專門忽悠人的“磚家”。據(jù)說,專業(yè)化是世界分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我自己覺得,一生只研究“耳屎”那么大的一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可憐?所以我覺得,能夠得稱得上“學者”的人,一定是一個博學的人。
當然,學者也要有自己的專業(yè),不能像“萬金油”那樣,什么都知道卻深入不下去,是一個“知道分子”,但卻唯獨不知“大道”。只有能融會貫通的人,才能正確運用自己的那塊“磚頭”。
此外,學者不應成為“兩腳書櫥”。做一名學者當然要有知識的積累,記憶力很重要,但不能走極端。現(xiàn)在電腦上什么都可以查到,所以我覺得所謂“學者”,關鍵要有一種正確的學習和思考方法??涩F(xiàn)在很多人腦子里全是書,說到“方法”就糊涂了。
學生甲:
您的意思是,讀了書之后要能夠用在當下,是這個意思么?
趙磊:
也不能完全這樣理解。我舉個例子吧,有位朋友對我夫人說:知道趙某人的文章不錯,怎么他就一個小柜子,沒有什么藏書啊?我夫人就說:“他要寫東西就到圖書館借書,寫完就還了。”我把所有的書都看成工具,需要的時候借來用就是了,沒必要在家里搞個圖書館。
學生甲:
趙老師講的和錢鐘書先生講的很像。錢鐘書先生說他書架上只有三種書:一類是字典,一類是別人送的書,還有一類是要送給別人的書。所以,趙老師對我說,你要買書就買一套《資本論》擺在家里。
趙磊:
是的,要存書一定要存得精,很多書純屬垃圾,翻翻就扔了?,F(xiàn)在科技很發(fā)達,大部分資料網(wǎng)上都找得到,沒必要買一大堆書。
學生甲:
那您現(xiàn)在的理想是什么呢?
趙磊:
理想啊,說得偉大一點,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肯定是不行了,讀一萬篇文章還是可以爭取的吧?!靶腥f里路”是一種幸福,我喜歡走進自然,走進未知,去挑戰(zhàn),去感受。馬克思在這方面總結得很好,他講“人的自由”、“人的解放”,要實現(xiàn)人的身心愉悅,這也是我追求的理想。
人類最后要解放,在哪里解放呢?時間的解放,也就是閑暇時間的增加。自由的本質是“時間的自由”,即“時間的解放”,而“時間的解放”恰恰需要有更豐富的自然力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利用。隨著自然力的增加,人類勞動的耗費將越來越小——這個發(fā)展趨勢告訴我們:不僅價值最終會退出歷史舞臺,而且市場經(jīng)濟最終也會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