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全宋詩》;宋代詩學(xué);宋詩;漢語史;近代漢語詞匯史;文化詞語;自注
摘 要:利用文獻(xiàn)資料和作者自注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duì)《全宋詩》中的“橫枝”、“澆山”、“泥滑滑”、“壽發(fā)”、“眼食”這幾條文化詞語進(jìn)行例釋,可知它們或?yàn)椤稘h語大詞典》失收(包括失收某詞和某詞的某一義項(xiàng)),如“澆山”、“泥活活”、“眼食”諸條;或可修補(bǔ)《漢語大詞典》釋義,如“橫枝”、“泥滑滑”條;或可將《漢語大詞典》例證提前,如“泥滑滑”、“壽發(fā)”條。對(duì)這些文化詞語進(jìn)行整理釋義,既對(duì)閱讀宋詩、研究宋代詩學(xué)有參考意義,也有利于辭書的編纂與修訂,對(duì)漢語史特剮是近代漢語詞匯史研究意義重大。
中圖分類號(hào):H134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hào):1009-4474(2010)05-0022-04
《全宋詩》里有很多文化詞語,是稽考宋代文化的重要文獻(xiàn)依據(jù)。這些詞語多數(shù)僅出現(xiàn)在宋代,和當(dāng)時(shí)的社會(huì)習(xí)俗、文化風(fēng)尚以及時(shí)代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弄清這些詞語的含義,不僅對(duì)準(zhǔn)確閱讀宋詩甚有必要,而且可以彌補(bǔ)現(xiàn)有辭書詞條的欠缺。再大而言之,由一斑以窺全豹,對(duì)于了解宋代的文化、歷史都不無裨益。今不揣鄙陋,擇數(shù)條(按音序排列)簡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
[橫枝]竹筍名。
蘇軾《器之好談禪不喜游山山中筍出戲語器之可同參玉版長老作此詩》:“叢林真百丈,法嗣有橫枝?!?/p>
案:蘇軾自注:“玉版、橫枝,竹筍也?!睓M枝,竹筍名。此義僅見于宋詩?!稘h語大詞典》引用蘇軾此例,釋其中“橫枝”為:“佛家語。旁支,不是傳衣缽的嫡系。”王文誥輯注引趙次公日:“禪宇謂之法嗣,而禪家旁出,謂之橫枝。”“橫枝”在佛經(jīng)中確有此義,如《景德傳燈錄·僧璨大師》:“若從七佛至此璨大師,不括橫枝,凡三十七世?!惫烫K軾此詩確亦為“談禪”之偈語,參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七:“東坡自南海至虔,以水涸不可舟,逗留月余……嘗邀劉器之同參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聞見玉版,欣然從之。至廉泉寺,與燒筍而食,器之覺筍味勝,問:‘此筍何名?’東坡日:‘即玉版也,此老師善說法,要能令人得禪悅之味?!谑瞧髦宋蚱鋺颍瑸榇笮?。東坡亦悅,作偈日:‘叢林真百丈,法嗣有橫枝。不怕石頭路,來參玉版師。”其中的“玉版”與“橫枝”雙關(guān)筍、禪,無怪乎《漢語大詞典》等將“橫枝”作“佛家語旁支”來理解。
奇怪的是,《漢語大詞典》將此偈語中的“玉版”釋為“筍的別名”,參《漢語大詞典》“玉版”條義項(xiàng)4,不知何以一例兩詞而分釋?今據(jù)作者自注改之。又,曾幾《新種竹有筍》:“西家應(yīng)滿地,上番欲橫枝。”詩名言“筍”,旬言“橫枝”,其義甚明。以“橫枝”名筍,事實(shí)上是取其旁出之形,同樣的,在宋代詩詞中亦有用“橫枝”名梅花的例子,如宋姜夔《卜算子·梅花八詠》:“綠萼更橫枝,多少梅花樣。”夏承燾箋校:“綠萼、橫枝皆梅別種?!?/p>
[澆山]上墳。
李光《歸五松有作呈陳志尹諸兄》:“況有弟兄同保社,年年攜酒共澆山?!?/p>
案:李光自注:“北人以上墳為澆山?!睗采绞巧蠅灥乃追Q,為北人方言。又,張未《黃人謂寒食上冢為澆山其祭饌多用蒻菜事已則鳴鉦而歸》:“攜酒澆山去,鳴鉦徹祭歸。”其名日:“黃人謂寒食上冢為澆山”,此“黃人”,清張定望輯《三馀雜志·澆山》引《張耒詩話》作“黃山”。這里的“黃人”是否屬于“北人”,且不需去討論?!皾采健彼追Q上墳(冢),且是安徽的方言,則是無疑的,因?yàn)橄旅嫠e例證中的大多數(shù)作者都是安徽人,如周紫芝是安徽宣城人,黃鉞是安徽當(dāng)涂人,汪啟淑是安徽歙縣人。此語出于宋代,《漢語大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等失收。
何以可以用“澆山”俗呼上墳?zāi)?且看下例,周紫芝《寒食曲》:“子孫半作泉下人,薄酒不澆山上土?!狈彩巧蠅灂r(shí),往往要撤酒以祭亡人,從此例我們大概可以看出“澆山”此義的來歷。所謂“澆山”,即是用酒澆山上土(即墳丘)。由于帶有這樣的意蘊(yùn),“澆山”也就可以直接被用來指稱上墳了。周紫芝《倚杖》:“澆山一掬淚,回首故鄉(xiāng)春。”又《寒食日歸郡舟中作二首》之一:“淚落澆山酒,愁生禁火天?!鼻宕廊辉谟?,如清黃鉞《壹齋集·清明過淮陰侯祠》:“紛紛壺楹莽澆山,此地歸鴉自在閑?!鼻迳虺嗳弧段逖旋S詩文鈔·都門清明》:“澆山學(xué)拜憐兒小,脫帽頻搔感鬢華。”清唐仲冕《陶山文錄·詩人寧鄉(xiāng)縣學(xué)生何君墓志銘》:“諸兄如夢歸青草,季子澆山又白頭?!鼻逋魡⑹纭肚锈衷姶妗で迕鬟^西子湖》:“消魂時(shí)節(jié)是清明,逐例澆山也出城。”皆其例。
[泥滑滑]竹雞音。又作泥滑、泥活活。
舒岳祥《退之謂以鳥鳴春往往鳥以夏鳴耳古人麥黃韻鸝庚之句乃真知時(shí)山齋靜聽嘲哳群萃有麥?zhǔn)熘Q戲集鳥名而賦之》:“姊捉麥,姊捉麥,姊娣相隨筐有獲?!?/p>
案:宋王十朋《東坡詩集注》卷六《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強(qiáng)起出門還作此詩意思殊昏昏也》“泥深竹雞語,村暗鳩婦哭”引《無已逐齋閑覽》云:“白蟻聞竹雞之聲,盡化為水,今山林多有之,其聲自呼為泥滑滑者是也?!奔又嬖老樽宰ⅲ骸爸耠u音也。昔人云泥滑滑?!薄澳嗷睘橹耠u音明甚?!稘h語大詞典》釋“泥滑滑”為:“竹雞的別名。因其鳴聲如此,故名?!倍^宋詩中的詩句,“泥滑滑”更多的是指竹雞音,凡21例,限于篇幅,茲舉數(shù)例如下。歐陽修《啼鳥》:“百舌子,百舌子,莫道泥滑滑?!蔽耐逗媳娗荼M以俗呼為題·泥滑滑》:“勸爾竹木雞,莫啼泥滑滑?!表f驤《雜詠五首》之二:“切切聲呼泥滑滑,強(qiáng)關(guān)人事最無機(jī)。”楊萬里《曉行聞竹雞二首》之一:“又聽數(shù)聲泥滑滑,情知浪語也心驚?!庇髁寄堋度露脑俚接烙恿辍罚骸爸窭飵茁暷嗷?,河邊十里草青青?!币陨侠又?,“泥滑滑”與“道”、“啼”、“呼”、“聽”、“聲”等連用。釋智愚《偈頌二十五首》之二十:“杜宇不如歸,竹雞泥滑滑?!贝死澳嗷迸c“不如歸”相對(duì)為文,“不如歸”為“杜宇”叫聲,“泥滑滑”前又冠有“竹雞”,其表示竹雞音自是無疑。
又作“泥滑”。案:《漢語大詞典》“泥滑”條釋有“鳥叫聲”,一則其未指明是何種鳥叫聲,二則其引例出現(xiàn)在宋代以后的清代。清陳維崧《小桃紅·如皋冒天季自署信天翁向予索詞因有此贈(zèng)每句中俱暗用禽言及鳥名》詞:“得過還須過,力作如何作,說甚餅焦,管他泥滑。”今明確之并提前其例證。文同《奉送少訥還青神》:“叢岡復(fù)嶺誰敢度,旦暮寒雞叫泥滑。”楊萬里《食鷓鴣》:“竹雞泥滑報(bào)行客,鷓鴣更道行不得?!崩钷瘛逗吵鼋既住分唬骸澳嗷駥?,雞鳴田舍隈?!壁w蕃《早晴聞啼鳥作》:“丁寧不用憂泥滑,珍重提壺屢勸翁?!辈軓┘s《再至淮南》:“泥滑禽猶訴,崖懸馬欲疑?!苯云淅?/p>
又作“泥活活”。姚勉《禽言十詠·泥活活》:“黃梅蒸雨已幾時(shí),路泥活活沒馬蹄?!碧聘度沙骄旁虏挥曛羀汪本下有癸字]巳年三月穡事去矣今夕輒復(fù)霈然喜甚臥作此詩》:“睡外莫聽泥活活,想中已睹麥含含?!弊ⅲ骸叭伪?、汪本作滑滑?!卑福簱?jù)此,“泥活活”、“泥滑滑”互為異文。又,“活”《廣韻》“古活切,入末,見”,“滑”《廣韻》“古忽切,入沒,見”,兩者音近可通?!澳嗷罨睢币嗉粗耠u音?!稘h語大詞典》失收。
[壽發(fā)]老年人發(fā)落后再生的頭發(fā)。
方回《老矣》:“浪許滿頭生壽發(fā),幾堪落葉見秋風(fēng)。”
案:據(jù)方回自注:“老人發(fā)落復(fù)生,是為壽發(fā)。”壽發(fā)即老年人發(fā)落后再生的頭發(fā)?!稘h語大詞典》釋有此義,但引例是:“元方回《老矣》詩:‘浪許滿頭生壽發(fā),幾堪落葉見秋風(fēng)?!薄扒沂枪伦C?!度卧姟肥樟朔交卮嗽?,《漢語大詞典》舉此例時(shí)把方回歸為元代人。
我們且不去管處于宋末元初(1227-1305)的方回到底該歸屬于宋還是元,事實(shí)上,“壽發(fā)”一詞在方回之前的宋代詩人呂陶(1028-1104)和李彌遜(1089-1153)的詩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呂陶《奉寄單州太守王圣欽》:“羨君高堂有慈母,壽發(fā)鬈膩猶垂肩?!崩顝涍d《彭府君夫人羅氏挽詩[二首]》之一:“好羞貧更潔,壽發(fā)短猶青?!笔且晕覀兛梢蕴崆啊稘h語大詞典》“壽發(fā)”條的例證。
[眼食】
眠也。
陳璀《目昏詩》:“壯歲漂淪懶讀書,老忘休歇欲何如。夜窗不復(fù)留燈火,眼食齁齁一任渠?!?/p>
案:“眼食”與“齁齁”連用,“齁齁”謂熟睡時(shí)的鼻息聲。又,劉子翠《朱喬年同傅茂元見訪》:“手談逼剝屢爭局,眼食哈臺(tái)時(shí)對(duì)床?!边@里“眼食”一方面與“手談”相對(duì)為文,另一方面又與“哈臺(tái)”、“床”連用,其為睡義自明?!笆终劇奔聪聡?,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十》:“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薄肮_(tái)”為睡覺打鼾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十六》:“許上床便哈臺(tái)大鼾?!毙煺疖ㄐ9{:“哈臺(tái),睡息聲?!标惌徸宰ⅰ胺饡^睡為眼食”可證。
“眼食”在中土文獻(xiàn)中用例很少,有以下三例: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后集》卷七“恨其死晚”:“郄超字嘉賓,將亡,出其所與桓溫密謀之書一篋,囑其門生日:若家君眼食太減,即出此書。方回見之,日:是子死已晚矣。乃不復(fù)念。”清厲鶚《樊榭山房集·宿佛日凈慧寺》:“哦詩祛眼食,列坐至啼鳥。”清沈欽韓《幼學(xué)堂詩文稿·偶采百花作枕亦窶人之小游仙也記以詩》:“白姑不耐心齋守,黃妳真于眼食宜?!贝硕U宗語也,《漢語大詞典》、佛學(xué)類詞典均失收。
關(guān)于此詞的構(gòu)詞理據(jù),佛經(jīng)中能夠提供給我們一些線索,且看下面二例: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說無垢稱經(jīng)疏·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彼阿泥律陀仙處聽法,坐下睡眠。如來呵責(zé),咄咄何為睡眠,螺蚌之類。無滅慚愧,聞法悲淚,多日不睡,遂便喪眼。后問耆婆,耆婆問其初患因緣,彼便具報(bào)。耆婆答言:‘眠是眼食,多時(shí)不睡,眼便餓死?!?/p>
唐昆陵沙門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一:“眠是眼食等者,增一云:佛在給孤獨(dú)園為多人說法,阿那律于中眼睡。佛說偈日: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戤?dāng)寢息,何者?一切由食存,眼以眠為食?!?/p>
“眼以眠為食”、“眠是眼食,多時(shí)不睡,眼便餓死”,佛經(jīng)所言甚是形象。這也體現(xiàn)了佛典中構(gòu)詞的一個(gè)規(guī)律,即利用漢語已有的構(gòu)詞語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組合成詞。
二
以上我們分條解釋了幾個(gè)文化詞語,看似分散,實(shí)則從中可以看出研究《全宋詩》中文化詞語的三點(diǎn)意義:
(一)對(duì)閱讀宋詩、研究宋代詩學(xué)有參考意義
上述所選的幾個(gè)詞語大多都屬于張相先生所謂的“字面普通而義別者”,如果不充分理解的話,很容易以今義釋古義,對(duì)古詩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我們此舉,無疑可以還宋詩本目,對(duì)閱讀宋詩、研究宋代詩學(xué)有參考意義。
(二)有利于辭書的編纂與修訂
上面的例子,或?yàn)椤稘h語大詞典》失收(包括失收某詞和某詞的某一義項(xiàng)),如“澆山”、“泥活活”、“眼食”諸條;或可修補(bǔ)《漢語大詞典》釋義,如“橫枝”、“泥滑滑”條;或可提前《漢語大詞典》例證,如“泥滑”、“壽發(fā)”條。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漢語大詞典》等可以更加完善。另外,宋詩中的自注無疑是很有價(jià)值的故訓(xùn)材料,《故訓(xùn)匯纂》匯聚了眾多故訓(xùn),對(duì)宋詩自注卻未提及,這不能不說是個(gè)缺憾。
(三)對(duì)漢語史特別是近代漢語詞匯史研究意義重大
上述所選的幾個(gè)詞語大多都只習(xí)見于宋詩,如“橫枝”、“泥活活”、“壽發(fā)”等,這些新詞新義對(duì)豐富我們的詞匯史研究是大有幫助的。
注釋:
出自傅璇琮等主編、北京大學(xué)古文獻(xiàn)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十四冊(cè)9585頁。本文中的宋人詩文用例均出自此書,以下不再標(biāo)注。
筆者檢索了《四庫全書》及《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未見其他用例。
見臺(tái)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66年版《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51冊(cè)0221c26,經(jīng)號(hào)為2076。
按:元代文獻(xiàn)中常見“橫枝兒”一詞,有“旁出”之義,這是需另外討論的事情了。
見清代黃鉞《壹齋集》,清咸豐九年許文深刻本卷三頁10上。
見清代沈赤然《五研齋詩文鈔》,清嘉慶刻增修本卷四頁8上。
見清代唐仲冕《陶山文錄》,清道光二年刻本卷八頁43上。
見清代汪啟淑《切庵詩存》,清乾隆刻本卷二頁18上。
見宋代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后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巷七頁5上。
見清代厲鶚《樊榭山房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七頁14上。
見清代沈欽韓《幼學(xué)堂詩文稿》,清嘉慶十八年刻、道光八年增修本卷九頁24上。
見臺(tái)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66年版《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38冊(cè)1050e27,經(jīng)號(hào)為1782。
見臺(tái)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66年版《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46冊(cè)027621,經(jīng)號(hào)為1912。
參王云路《試說翻譯佛經(jīng)新詞新義的產(chǎn)生理據(jù)》,刊于《語言研究》2006年第2期91-97頁。
參考文獻(xiàn):
[1]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第4冊(cè))[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244.
[2]釋惠洪.冷齋夜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8:54-55.
[3]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
[4]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第5冊(cè))[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108,1108.
[5]余遙永校注.新?;プ⑺伪緩V韻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85,480.
[6]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第2冊(cè))[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205.
[7]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387,200.
[8]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K].北京:中華書局,2001:序言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