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憲蓉
(古交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古交 030200)
小兒腹瀉或稱腹瀉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山西古交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從 2007年以來對小兒腹瀉病佐以經皮給藥儀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96例均為山西古交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2007年 8月至 2008年 2月住院患兒,治療組 100例,其中年齡小于 1歲者 78例,1歲 ~2歲者 20例,大于 2歲者 2例;其中男性 63例,女性 37例。全部病例均有大便次數與大便性狀的改變,大便鏡檢均無異常。72例輕度脫水,28例中度脫水;58例伴發(fā)熱,體溫37.7℃~39.46℃;42例伴有嘔吐、哭鬧不止。對照組 96例,其中年齡小于 1歲者 78例,1歲 ~2歲 16例,大于 2歲者 2例;其中男性 63例,女性 33例。全部病例均有大便次數與大便性狀的改變,大便鏡檢均無異常。70例輕度脫水,26例中度脫水;50例伴發(fā)熱,體溫37.6℃~39.46℃;46例伴有嘔吐、哭鬧不止。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均常規(guī)對癥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經皮給藥治療儀(SLJ-001.002.004型經皮給藥治療儀,河南三浪公司生產)治療。治療部位選用神闕穴和關元穴,治療藥片由三浪公司提供,治療時將兩個電極分別置于兩個藥片上并固定于兩個穴位上,開機治療25min,每日 1次,3 d為 1個療程。
顯效:治療3 d大便次數與性狀恢復正常;有效:治療3 d大便次數與性狀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3 d大便次數與性狀及全身癥狀無好轉或加重。
采用 χ2檢驗。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 1。
表1 兩種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 例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是造成小兒營養(yǎng)不良及生長發(fā)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經皮給藥治療儀是采用美國先進的透皮吸收周期性電離治療系統(tǒng),是一種用于全身透皮給藥的方法。它結合了經皮治療系統(tǒng)和現代離子透析電化學方法及生物學、藥劑學的方法,通過熱療和促進劑的應用對皮膚進行預處理,增加皮膚的通透性。通過脈沖電流又一螺旋結構的多肽發(fā)生反轉形成平行排列,由無序性變?yōu)橛行蛐?產生允許生物大分子藥物通過的生物孔道,人為造成藥物通過的直接通道,使藥物順利通過。通過脈沖離子導入的電泳作用和熱療的直接作用提高藥物離子的活化能和電趨向性,使藥物離子充分活化,以利于粒子的透皮運轉。它集藥療、電療、熱療及灸療于一體,協同促進了藥物向體內的有效運轉,并結合中醫(yī)經絡理論,通過對相應穴位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收斂止瀉、鎮(zhèn)痛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效,同時避免了藥物在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的破壞降解,減少血液濃度峰谷的變化;克服了傳統(tǒng)離子導入技術的“時滯性”和對藥物成分高度選擇的缺點,使?jié)B透性比單純用藥貼片的透皮收入大 200倍[2]。
本組有 2例嬰兒治療后出現皮膚充血性紅斑,考慮與患兒皮膚嬌嫩、強度選擇過大有關。降低強度,縮短專用電極使用時間(12 h)后,未再發(fā)生此種現象,其余無任何其他不良反應。
目前,小兒腹瀉使用各種抗生素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生素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近年來出現的許多生態(tài)制劑,如雙歧桿菌、整腸生、培菲康、乳酸菌素片等,對扶植腸道正常菌群,無不良反應。當然對于嚴重的痢病,合理使用抗生素藥也是必要的。
本組資料顯示,經皮給藥治療儀佐治小兒腹瀉療效好,明顯縮短療程,減少了輸液、吃藥給患兒帶來的痛苦,減輕了父母的心理壓力,深受廣大患者家屬的歡迎,為兒科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具有很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1] 楊錫強,易著文,主編.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92.
[2] 劉 艷,彭東艷,劉玉霞.經皮給藥物治療儀輔治嬰幼兒病毒性腸炎療效觀察[J].小兒急救醫(yī)學雜志,2005,16(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