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嶸,胡風云,姚世昌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2008年“5?12”汶川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在積極抗震救災過程中,山西省人民醫(yī)院于 5月 28日接受了來自汶川地震后傷員的救治工作。在積極治療外傷等軀體疾病同時,對 50例傷員心理狀況進行測評,對心理障礙的診斷治療作了進一步研究?,F(xiàn)分析如下。
2008年 5月 12日在汶川地震中受傷,于 5月 28日轉(zhuǎn)送入本院傷員 50例,于住院第 2天初次評定,4例因意識障礙不能合作,接受評定檢查傷員 46例。其中男性 18例,女性 28例;年齡為15歲 ~90歲,20歲以下 6例,30歲 ~50歲 22例,50歲以上 18例。
a)一般資料記錄表: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婚姻、受教育程度、外傷部位、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肢體殘疾、家屬死亡人數(shù)等,均予記錄。b)評定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DRS)、密爾頓焦慮量表(HARS)[1]、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PSQI)、社會支持量表、醫(yī)學應對量表(MCMQ)[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數(shù)(ADL)[2]。c)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版)》(CCMD-3)[3]的癥狀記錄表,就癥狀存在與否、出現(xiàn)時間、持續(xù)時間及消失時間分別評定并記錄。
采用床邊問診方式,由一名接受過精神科評定量表檢查技能培訓的醫(yī)師對傷員進行測評。首先向受試者講解測評目的和具體方法,取得受試者的同意后,指導其完成上述心理測量表和問卷調(diào)查。由一名精神科醫(yī)師臨床檢查,完成癥狀記錄,同時根據(jù)記錄做出診斷。于 2009年 6月電話隨訪進行末次評定。
接受評定檢查傷員 46例,其中羌族 4例,漢族 42例;受教育程度,初、高中 10例,中專以上 8例,文盲28例;已婚 40例,未婚 6例。傷員來自茂縣、青川、綿陽、德陽、北川、平武等受災嚴重地區(qū)。6例有親屬死亡,46例傷員均接受麻醉后骨科手術治療。全部傷員收治在山西省條件最好的特診病區(qū),并有家屬及志愿者陪護,傷員和家屬的醫(yī)療服務及飲食住宿全部由醫(yī)院免費提供。
46例傷員中 20例情感異常,其中 16例急性應激障礙(ASD)同時伴有抑郁情感障礙,2例抑郁情感障礙,2例焦慮情感障礙者。
18例傷員存在失眠,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眠中輕微響動易驚醒或早醒。17例傷員存在地震經(jīng)歷的重現(xiàn),如地震經(jīng)歷的閃回和噩夢。13例傷員存在過度警覺、精神過敏,都自訴聽力好,稍有響動就有尋找逃生通路的想法。13例傷員存在回避回想地震時情境。11例傷員存在情感麻木,感到與環(huán)境和周圍人疏遠。2例傷員存在沖動行為,表現(xiàn)為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甚至出現(xiàn)打架行為。19例傷員注意力難以集中。10例傷員自訴盡力回避能喚起創(chuàng)傷的活動或處境。1例傷員存在軀體形式疼痛障礙:該患者為女性,在傷口正常愈合情況下,出現(xiàn)漸進性加重的劇烈面部傷口疼痛伴頭痛、失眠,給予鎮(zhèn)痛藥物無效,口服氯硝西泮2 d后癥狀完全消失。
根據(jù)臨床診斷將傷員分為 ASD組和非 ASD組,比較兩組評定量表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見表 1、表 2。
表1 兩組社會支持量表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ocial Suppor t Scale Scores and ADL Scoresof Two Groups
表2 兩組醫(yī)學面對量表評分與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評分比較Table 2 Com parison of MCM Q and PSQIof Two Groups
2009年 6月進行電話回訪,所有人都有住所,基本生活需要能得到滿足,無酒精和藥物依賴發(fā)生。12例傷員存在失眠,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眠中輕微響動易驚醒或早醒。17例傷員存在地震經(jīng)歷的重現(xiàn),如地震經(jīng)歷的閃回和噩夢。2例傷員存在過度警覺、精神過敏。13例傷員存在回避回想地震時情景。1例傷員存在情感麻木,有與環(huán)境和周圍人疏遠感。5例傷員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不好。
急性應激障礙(ASD)是一組主要由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引起異常心理反應而導致的精神障礙,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鐘至若干小時發(fā)病,病程短暫,一般持續(xù)數(shù)小時至 1周,通常在 1月內(nèi)緩解。表現(xiàn)為有強烈恐懼體驗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行為有一定盲目性,甚至有情感遲鈍的精神運動性抑制(如反應性木僵),可有輕度意識模糊,重者社會功能嚴重受損[3]。汶川地震是嚴重威肋生命或軀體完整的自然災害,所有傷員親身經(jīng)歷了地震當時異乎尋常的情景,訴說有天崩地裂的感覺和聲響。首次調(diào)查時 6例正經(jīng)歷失去親人的痛苦。本研究中傷員 ASD患病率達32%。
本研究從社會因素的角度,研究社會支持因素對ASD的影響。社會支持是指個體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徑與他人或群體接觸,并從中獲得自我價值感、物質(zhì)、信息和情感支持??蓮?3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客觀社會支持;二是主觀社會支持;三是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能緩解應激性生活事件給個體帶來的影響,對健康起著間接的保護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ASD組傷員得到的主、客觀社會支持及其利用度均與非 ASD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地震后國家給予的及時迅速的緊急救援(包括物資和精神方面)、各個醫(yī)院在疾病治療和生活安排方面的細致工作、社會各界對患者的關心支持程度等因素,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地震傷員對社會支持的感受很準確,接受社會支持態(tài)度及其對社會支持的利用也很積極。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傷員患有骨折外傷,ASD組和非 ASD組的日常生活能力無統(tǒng)計學差異。除外了疾病因素的影響,盡管國家給予傷員有效的社會支持和積極的醫(yī)療救護,仍然未能使所有的傷員避免 ASD的發(fā)生,證實了ASD發(fā)生時病人心理和生理反應因素的致病作用。
對疾病的應對策略方面,ASD組和非 ASD組的面對方式和回避方式無統(tǒng)計學差異,屈服方式評分 ASD組低于非 ASD組。曾有文獻研究報道,康復希望渺小的疾病病人更多采用屈服應對策略[4],而正確面對疾病和回避策略更有利于心身健康。ASD組傷員相對于非 ASD組傷員的屈服策略評分低,提示 ASD組傷員對康復預后抱有積極希望,這樣的狀況有利于軀體疾病和心理障礙的康復,但是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傷員的心理負擔,應在心理疏導治療時給以關注。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的顯著性差異表明 ASD傷員的睡眠質(zhì)量差,并且睡眠障礙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 ASD的特點,即入睡困難、睡眠中輕微響動易驚醒或早醒、反復重現(xiàn)地震經(jīng)歷的噩夢等。
ASD組傷員均同時存在抑郁情感障礙。另有2例抑郁情感障礙,2例焦慮情感障礙。在個體遭受重大變故后,心理受到重創(chuàng)而形成的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候群,可引起各種情緒障礙,所以臨床醫(yī)師也要重視對情感障礙的識別和診斷,不要延誤治療時機。1年后電話隨訪發(fā)現(xiàn),ASD組中仍然存在 PTSD的部分癥狀[5]: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重復體驗,如閃回和夢魘,伴有警覺性過高發(fā)生睡眠障礙,缺乏興趣,情感不協(xié)調(diào),并有對創(chuàng)傷相關境遇的回避行為和反復體驗創(chuàng)傷性事件。有研究報道:診斷 ASD的目的是要預測 PTSD的發(fā)生[6~9]。PTSD的主要特征有 3個:a)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重復體驗,如閃回和夢魘,伴有警覺性過高;b)社會生活退縮,如避免社交或情感麻木;c)強烈的羞愧、內(nèi)疚和恥辱感。而且90%PTSD患者于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睡眠障礙,缺乏興趣,情感不協(xié)調(diào),并有對創(chuàng)傷相關境遇的回避行為和反復體驗創(chuàng)傷性事件[5]。1年后電話隨訪,部分傷員PTSD的主要特征存在,提示汶川地震后由專業(yè)人員主動并且長期進行心理干預是必要的。研究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50例傷員通過電視媒體及各種渠道的宣傳,都知道心理醫(yī)生的救援工作,但無 1例主動尋求心理醫(yī)生救治。在診斷治療過程中,雖然有積極的心理疏導工作,仍然有 6例 ASD傷員拒絕吃改善睡眠藥物,訴說因為睡眠改善后夜晚發(fā)生地震會不知道,可見醫(yī)務人員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對傷員主動積極的早期心理干預和藥物治療同樣重要。
[1] 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S].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7:125-129.
[2]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3.
[3]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5-101.
[4] 黃 麗,姜乾金,任蔚紅.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癌癥病人心身癥狀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4:160.
[5] Wolf Y,Dayan Y,Mankuta D.An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urkey:Assessment of the Need for Plastic Surgery Services in a Crisis Intervention Field Hospital[J].Plastic Reconstruct Surgery,2001,107(1):163-170.
[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ⅣEdition[M].Washington DC,1994.1-886.
[7] 楊 敏.急性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17(5):352.
[8] 姜榮環(huán).急性應激障礙的研究現(xiàn)狀[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7,34(3):147.
[9] 杜建政.急性應激障礙(ASD)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38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