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英,衛(wèi)靜淑,陳惠敏,張翼飛,洪 潔,張 婷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上海 200025)
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如何降低高血糖、更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已迫在眉睫。新近研究提示,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諸如冠心病、腦卒中和下肢血管病變等都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1,2]。糖尿病患者(無論 1型或 2型)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比普通人群增加 2~4倍,而處于糖調(diào)節(jié)受損(IGR)狀態(tài)即“高血糖中間狀態(tài)”的人群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增加了 1.5倍。IGR狀態(tài)人群的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一直是一個受到關注的問題。為了對 IGR人群的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進行深入研究,我們選取了 160例不同糖耐量狀態(tài)的非糖尿病患者,通過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評價其糖耐量狀態(tài),運用基于Bergman最小模型技術的減少樣本量的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frequently sampled 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F(xiàn)SIGT)評價受試者的胰島素抵抗程度,以期對該人群的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作出全面了解。
1.1 研究對象 選取 2008年 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就診的187例體質(zhì)指數(shù)(BMI)≥25 kg/m2不同糖耐量狀態(tài)的非糖尿病患者以及 19例BMI在18.5~25 kg/m2之間的正常健康志愿者為研究對象,上述 206例研究者中,46例因臨床資料缺失而排除統(tǒng)計。最后,本研究分析了 160例受試者,其中13例為BMI在18.5~25 kg/m2之間的正常健康志愿者,147例為BMI≥25 kg/m2(其中BMI在25.1~29.9 kg/m293例,30.0~35.0 kg/m254例)不同糖耐量狀態(tài)的非糖尿病患者。男 53例,女107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9.1±13.1)歲。入選標準:①IGR的診斷標準根據(jù) 1999年WHO標準[3]定義為:空腹血糖異常(IFG):空腹血漿糖(FPG)≥6.1mmol/L和 <7.0 mmol/L;糖耐量減退(IGT):OGTT中,餐后2 h血糖(2 hPG)≥7.8 mmol/L和 <11.1 mmol/L。②糖耐量正常受試者(NGT):FPG<6.1mmol/L,并且OGTT中,2 hPG<7.8mmol/L。排除標準:①初發(fā)2型糖尿病,根據(jù)1999年 WHO標準[3]:癥狀 +隨機血糖≥11.1 mmol/L(200 mg/d l),或FPG≥7.0 mmol/L(126 mg/dl),或OGTT中,2 hPG≥11.1 mmol/L(200mg/dl)。癥狀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證實。②既往有腦血管意外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史。③曾行或現(xiàn)正行藥物或生活方式干預治療IGR。160例受試者均為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者。
1.2 分組 將160例受試者依據(jù)其在門診進行的空腹血糖及OGTT結果分為4組:①NGT組33例,平均年齡(37±10)歲;②IFG組13例,平均年齡(44±11)歲;③IGT組80例,平均年齡(38±13)歲;④(IFG+IGT)組34例,平均年齡(42±14)歲。4組受試者在年齡、性別、血壓、吸煙史和代謝指標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3 研究方法
1.3.1 基本資料收集 所有受試者試驗前3 d每日進食碳水化合物總量不低于250 g。
1.3.2 試驗日晨空腹(禁食12~14 h)進行體格檢查,包括血壓、BMI、WHR及心率等。所有操作由同一研究者完成。①血壓測定。被測者安靜休息 5 min,取坐位,用水銀柱式血壓計,標準袖帶法,重復測量,取2次讀數(shù)的平均值記錄,如 2次測量的收縮壓或舒張壓讀數(shù)相差 >5 mmHg,則相隔5m in后再次測量,然后取3次讀數(shù)的平均值。②WHR的測定。腰圍測量:被測者穿單衣雙手下垂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用皮尺測量髂嵴上緣和第 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水平線,讀數(shù);臀圍測量:被測者要求同前,測量環(huán)繞臀部的骨盆最大周徑。然后取前兩者比值可得腰臀比。③空腹血樣的檢測,包括:FPG;血清胰島素;血脂(TC、TG、HDL-C和LDL-C)水平檢測。④OGTT試驗:口服75 g葡萄糖粉,分別于30、60、120和 180 min抽血完成血漿葡萄糖及血清胰島素濃度測定。⑥FSIGT[4,5]:研究對象均于完成OGTT之后1周進行FSIGT。檢測試驗0,2,4,8,19,22,30,40,50,70,90和 180min共12點血糖及胰島素值。運用Bergman MINIMOD軟件包計算胰島素敏感性指數(shù)(ISI)。具體方法:受試者試驗前戒煙酒1周,并于試驗前3 d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飲食攝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維持在250 g/d以上;受試者在試驗前夜20:00起禁食,次晨 7:00~8:00之間于雙側肘前靜脈留置靜脈套管針(一側采樣,另一側推注葡萄糖與胰島素);埋管后,靜臥15~30 min以上,0,2,4,8,19,22,30,40,50,70,90和 180 min各時相抽血2mL,分別置于測葡萄糖用的抗凝管(氟化鈉∶草酸鉀=3∶1)及測胰島素用的普管,并于 0時相于2min內(nèi)快速推注50%葡萄糖液(300mg/kg);第20分鐘時于1 min內(nèi)緩慢推注人胰島素(Actrapid)0.03 U/kg,推注后用3 mL生理鹽水沖洗。所有標本于FSIGT結束后統(tǒng)一迅速離心,血清保存于-20℃冰箱,血糖于離心后立即測定,胰島素則于 1周內(nèi)測定。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4 組受試者OGTT中FSIGT-ISI情況 見表1。
表1 4組受試者OGTT中FSIGT-ISI情況 (mmol/L,±s)
表1 4組受試者OGTT中FSIGT-ISI情況 (mmol/L,±s)
1.與NGT組比較,P<0.05;2.與IFG組比較,P<0.05;3.與IGT組比較,P<0.05
組別 n 0 30 60 120 180 FSIGT-ISI(×104 m in-1?mU-1?LNGT組 33 5.0±0.6 9.0±2.2 8.9±3.0 6.1±1.3 4.1±0.8 3.17±2.77 1 IFG組 13 6.4±0.3① 11.2±1.4① 11.4±2.2① 6.7±1.0 4.4±1.0 2.49±1.39 IGT組 80 5.3±0.5①② 9.4±1.8 10.9±1.9① 9.0±1.0① 5.5±1.5① 1.81±1.59①IFG+IGT組 34 6.5±0.2① 11.2±2.2① 12.3±2.0①③ 9.3±0.9① 5.7±1.5① 2.22±2.34)
3.1 運用FSIGT評價不同糖耐量受試者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的意義 葡萄糖作為最常用的刺激物在 B細胞功能評估中應用廣泛,人們根據(jù)不同的目的設計出許多試驗方法。OGTT是目前評價糖代謝狀況的金標準,同時也是評估 B細胞功能的常用方法,是診斷糖尿病及 IGT的常用臨床試驗[6]。表1顯示,在不同糖耐量狀態(tài)的非糖尿病受試者中,通過OGTT評價其糖耐量狀態(tài)雖多組指標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但針對性不強,可以作為FSIGT試驗的指導標準。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2型糖尿病和 IGT的發(fā)病率日益增加,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新發(fā)的 2型糖尿病患者因沒有得到及時診治而導致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IGT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7]。早期發(fā)現(xiàn)并進行干預可以明顯減少糖尿病的發(fā)生,因此糖尿病和IGT的早期篩查極為重要。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OGTT評價其糖耐量狀態(tài)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FSIGT,可以更針對性地檢測出IGT的人群,以期對該人群進行積極干預,使更多處于糖調(diào)節(jié)受損者逆轉為糖耐量正常人群。
3.2 實施IGR人群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改變早在糖耐量低減階段就已經(jīng)開始,應加強對伴有糖耐量低減等高危因素者的健康教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頸動脈超聲檢查,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異常、積極干預,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IGR不僅增加了糖尿病發(fā)病的危險性,而且高血糖水平也是心血管疾病連續(xù)的危險因素,在IGR的不同類型中,IGT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比IFG更為密切[8]。因此,為了預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對年齡 45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BMI≥25 kg/m2)、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等糖尿病高危人群,應進行FPG及餐后血糖的篩查,對IGR人群實施進一步的FSIGF檢查,并強化該類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最近報道的IGT人群的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血糖的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減少,同時心血管疾病發(fā)病也相應減少[9]。這提示在糖尿病前期進行血糖干預,有助于減少糖尿病發(fā)病率及心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
3.3 IGR人群健康教育的意義 限于目前的醫(yī)學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種不可根治的疾病,需要終身治療。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通過以糖尿病教育為核心,進行飲食調(diào)整、合理運動、藥物治療及自我監(jiān)測的“五駕馬車”的綜合管理[10]和良好的血糖、血脂、血壓等方面的代謝控制,是完全可以控制糖尿病,避免急性并發(fā)癥,預防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處于IGR狀態(tài)的人群更應該接受系統(tǒng)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訓,有針對性地學會日常生活中行為改變的具體方法,使 IGR狀態(tài)得到全面的控制,以降低DM的發(fā)病率,同時也降低人群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提高全民的生活質(zhì)量。
[1]Kawamori R,Yamasaki Y,Matsushima H,et al.Preval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ic patients:ultrasound high-resolution B-mode imaging on carotid arteries[J].Diabetes Care,1992,15(10):1290-1294.
[2]Sprafka JM,Burke GL,F(xiàn)olsom AR,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 of diabetesmellitus in patientswith myocardial in farction and effectof diabetes on survival:theMinnesota Heart Survey[J].Diabetes Care,1991,14(3):537-543.
[3]朱智耀,白永清.糖耐量低減危險因素及相關指標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yī),2008,24(12):46-48.
[4]Bergman RN.Lilly leotrue 1989.Toward phys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glucose tolerance[J].Diabetes,1989,38(12):1512-1527.
[5]洪潔,寧光,王笑微,等.減少樣本數(shù)的Bergman最小模型技術在胰島素抵抗綜合征中的應用[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0,16(6):358-362.
[6]馬曉靜,周健,賈偉平.葡萄糖耐量試驗的原理及臨床應用[J].上海醫(yī)學,2009,32(5):440-443.
[7]Sinha R,F(xiàn)isch G,Teague B,et al.Prevalence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marked obesity[J].NEng JMed,2002,346(11):802-810.
[8]皇紅霞,王連成,高芳杰.糖耐量低減與頸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21):2480-2481,2591.
[9]Shalitin S,Abraham iM,Lilos P,et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ferred to a tertiary-care center in Israel[J].Int JObes(Lond),2005,29(6):571-578.
[10]項坤三,楊文英,紀立農(nóng),等.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M].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