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教師的素質(zhì)提升,許多人就想到組織教師去聽公開課,去聽師范大學里的教授講解專業(yè)知識與課程。這對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技能當然重要。但是,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卻常常被我們所忽視:那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一個教師對職業(yè)、對學生的態(tài)度,一個教師面對未成年人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格。事實告訴我們,后者往往更決定一個教師是否能快速成長,是否能成長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是否能感受到教育生涯的幸福。
一顆善待孩子的心
著名教育家孫云曉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如果你一聽到孩子的喧鬧聲,不是感到欣喜而是感到煩躁,那你最好不要選擇做教師。已當了教師的可以盡快想法轉(zhuǎn)行。只有那些一看到活蹦亂跳的孩子,就感到欣喜,感到興奮的人,才是最適合當教師的人。
72行,行行有自己的要求與特性。教育是人影響人的事業(yè),不是人面對物的工種。當教師最可貴的,可能就是多少帶一點童心,幼兒園、小學教師尤其如是。這種童心,使他能夠比較容易了解與理解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能原諒孩子的一些小過失,不會苛刻地對待孩子,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從而得到孩子的信賴與認同。應該說,做過媽媽的女老師,在這方面有先天的優(yōu)勢。
有人說,但凡做教師做到一定層次,在世俗眼中看來都是有點傻的人。一些教師做到最后,往往會離不開孩子,離不開班級,離不開講臺,大約就是一種體現(xiàn)。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過一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書,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教育人。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天性;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師德要求教師愛孩子,一視同仁地愛著全班五六十個孩子,這無疑是一種很高的要求。其實,能夠善待孩子,不傷害孩子,應視為為師的底線。
善待孩子,當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但令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它對教師的成長進步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簡言之,愛孩子,會讓教師變得更智慧。
與愛孩子相反的是,現(xiàn)實中有些老師對學生簡單是十分冷血,令人不恥。山東那個說學生凍“死得舒坦”的老師,那個喝酒后忘了學生還站在室外挨凍從而造成慘劇的老師,在他們身上,不僅沒有“師味”,連“人味”也不多。類似這樣的教師,不僅不能善待孩子,反而傷害孩子,這樣的人,理當清理出教師隊伍。
北京大學文學院的曹文軒教授曾組織編寫過一系列的《新人文讀本》,有教師讀本,有學生讀本,目的就是幫助讀者養(yǎng)成健全美好的人性,享受人生的幸福。這美好的人性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是愛,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的愛。這既是成年人的義務,也是成年人的責任。
我覺得有興趣的教師,不妨一讀,也不妨推薦給自己的學生閱讀。培育美好的人性,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一點耐心一點寬容
所有的校園師生沖突都緣起于小事,但有些不善處理的教師,或一些個性沖動的學生與家長,往往將這種小事件演變成大事件大事故,個別的甚至引發(fā)校園血案。
這樣的慘痛事例,報上常有報道,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處事簡單粗暴,情緒失控、行為沖動、個性倔強、愛走極端,差不多是這種種事故后可以分析出來的雙方性格上的原因。
往往,師生沖突以青年教師與后進學生之間居多,而中老年教師則少,為何?后者經(jīng)歷了長期的個性打磨,變得更冷靜、理智,也更有耐心和寬容。
未成年人是“初生牛犢不畏虎”,末成年人是“少年壯志當拿云”,面對處于第二斷奶期的未成年人,我們的教師真的需要好好修養(yǎng)個性,變得更有耐心,更寬容一些。 千萬不能牛不喝水強捺頭,哪壺不開提哪壺,更不能急功近利,一口想吃成個胖子,把昨天的后進生今天就變成優(yōu)等生。
如何修煉耐心?多聽聽古典音樂,練練書法,養(yǎng)心修性,學會冷靜、從容處事;少一點急功近利,多念幾次“欲速則不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想想八年持久抗戰(zhàn);明白“優(yōu)等生考驗的是教師的智商,后進生挑戰(zhàn)的是教師的情商”,無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后進生,作為教師的你,要有應對良方(包括說 “向你請教”“對不起”),要能挺住、忍住不賭氣不亂陣腳;要有直面失誤、失敗的勇氣;學會享受慢生活。
如何變得寬容?多角度看問題,不要非黑即白;多想想自己年少時的經(jīng)歷,便能體會學生心理之一二;明白問題學生是教育不當所致,不是學生天生如此;明白末成年學生永遠有希望,重視其點滴進步的積累;少一點功利心,少一點苦干蠻干,多一點巧干。
一點睿智一點悲憫
有一種說法,大城市學校是素質(zhì)教育,小城鎮(zhèn)學校是應試教育,農(nóng)村學校里是野蠻教育。
還有一種說法,分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師的法寶??纪旰笠磺欣埂?/p>
這種種做法與說法,離教育的本質(zhì),離真正的美好的教育,相距甚遠。但有人說,它特別管用。
是啊,它管用。所以我們的一些重點中學,只拿得出高高的考分與一大堆教輔資料;所以,我們的學生,考試天下無敵,創(chuàng)新甘居人后。我們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大學生群體,也擁有世界排名百位之后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銷往全世界,我們中國創(chuàng)造的產(chǎn)品還在襁褓之中。
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論到教育,可以說是因為我們的教師缺少一種擔當,一種睿智,一種悲憫。
以素質(zhì)教育的方法,能不能考出應試教育的高分?答案是顯然的,能,但一開始教師要付出更多的辛勞。于是,很多教師放棄嘗試,寧愿讓學生累著。
以素質(zhì)教育的方法,能不能考出應試教育的高分?答案是顯然的,能,但有風險。于是,許多教師放棄冒險,寧愿一年又一年地山重水復。
但可喜的是,還是有人在嘗試,在探索,在思考。
魏書生,大膽教改,把高教的內(nèi)容放進自己的中學課堂。
李鎮(zhèn)西,早在十幾年前就重視學生個性,民主管理班級,培養(yǎng)公民素養(yǎng)。
任小艾,為管好亂班,勤于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曾包了兩架飛機搞班級活動。
……
他們是智者,他們看到了現(xiàn)行教育的一些弊端,但沒有停留在抱怨上,而是落實在自己積極改進的行動上。他們開始行動的時候,并沒有想到以后的成功。真?zhèn)€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他們是具有悲憫情懷的人。魏書生和任小艾帶的都是亂班,但他們都把亂班帶成了先進班、優(yōu)秀班。真?zhèn)€是明知不可為而積極為之。
做教師,首要的,也許不是你的專業(yè)知識,而是你的心態(tài)。一位特區(qū)的教師對我說:那些學習基礎不好的孩子,只好放棄了。但要知道,在那些交通不便、求學條件差得多,學生基礎差得多的山區(qū),一些鄉(xiāng)村教師也不會放棄一個孩子。
是什么讓他們?nèi)绱藞?zhí)著?是悲憫,是責任,是擔當。
這一點在我們的一些教師身上,真的很欠缺。這種欠缺,是一種致命的欠缺,它讓我們的教師提升不了境界,上不了層次。也讓我們的教育,缺少了感人的力量。
比比德國人盧安克,我們很慚愧,很不安。
確實,知識豐富了,技能圓熟了,你就能教好書了,你的學生就能考高分了。
但這離一個好教師,一個好學生,一種好教育的境界,還有很遠的距離??s短這種距離的辦法只有一個——跨越那道叫做教師人格魅力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