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資訊發(fā)達的網(wǎng)絡時代,過去被當作知識化身的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源泉”,獨生子女的特殊性以及社會競爭帶來的就業(yè)壓力,使學生群體和教育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教師的權(quán)威受到空前挑戰(zhàn),死守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教師感到手中的“利器”越來越不靈驗,于是不住地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沒法教了!所以,自覺轉(zhuǎn)變固有觀念、努力更新知識結(jié)構(gòu)、積極面對時代造就的獨生子女群體,是“師德”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編者
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拜物主義大潮風高浪急,擊打著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不由自主地為物欲所裹挾,變得追名逐利起來。自然,“象牙塔”里“陽光下最神圣的職業(yè)”也無可幸免。今天,敢于拍著胸脯、擲地有聲:“你有黃金千萬兩,我有桃李滿天下”的“靈魂工程師”,不知還有幾多?誠然,發(fā)達國家里,教師理應成為社會的中產(chǎn)階層,因此,一味要求教師恪守清貧、“春蠶到死絲方盡”,本身就“不道德”。但是,教師作為關乎人生未來、直接面對靈魂的職業(yè),就要求其道德操守必須時刻提到“神圣”的高度!目前“師道尊嚴”正面臨一個整體的時代性的考驗,它關涉的將不只是教師本人,弄不好很可能漫漶成為一代人的悲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來談論有關“師德”的話題,無疑十分必要,它將促人警醒,從而自覺抵制物欲下的道德淪喪。
公平公正
套用常掛于領導嘴邊的“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句法,我更想說的是:“再亂也不能亂教育”!因為,教育的公平是社會公正的標志,如果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公,延伸到了教育領域,那將是國家的不幸、民族的悲哀!然而,這樣的現(xiàn)實卻正在我們身邊悄然發(fā)生著。社會的轉(zhuǎn)型、經(jīng)濟的轉(zhuǎn)軌、文化的整合等等,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貪污腐化、權(quán)錢交易,這些對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均產(chǎn)生著惡劣的影響,可以說,在我們物質(zhì)文明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精神價值失落的高昂代價。
雖然,教育資源的公平公正,并非是教師個體所能掌控的社會大問題,必須要在現(xiàn)行制度上去尋找根源。但是,通過每位教師的自律,做到教學過程中的公平與公正,應該是教師職業(yè)倫理的基本底線,也是教育發(fā)展的根基。試想,如果教師都將學生及其社會關系當作可期開發(fā)利用的資源,那還能做到公平公正嗎?而面對可塑的靈魂,連起碼的公平公正都不復存在,又何談教育,更遑論“師德”了。
要做到公平公正,就需仰仗為人師者的道德良知,說白了就是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傲x”通“宜”,就是“適宜”“合理”,也就是公平公正之意,“利”是用“刀”割“禾”,收獲便是“利”,簡而言之,“義”就是公理,“利”就是私欲。如今的師者在“義利”面前,恐難以與夫子比肩,所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見利忘義”,不“利欲熏心”,不受“不義之利”……
社會現(xiàn)實向教師提出了高于其他行業(yè)的道德要求,緣于其面對的是相對純潔的人類未來,這就使教師的自覺自律行為顯得無比高尚,這種激勵至今仍然支撐著許多人的信念,使他們舍利取義、甘為人梯、默默奉獻。然而,這種建立在個人道德理想上的教育行為,決不應該成為一個國家教育事業(yè)的主流!教師個人的自律,只是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的前提,良好的社會風氣才是保證。而社會“義利”觀的確立,必須有政府的正確引導,正如《荀況·大略》所講:“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當前如此眾多的高官犯罪,對于社會普遍意義上的道德滑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德才兼?zhèn)?/p>
德與才孰輕孰重、孰先孰后,早在南宋時朱、陸“鵝湖之會”就已爭論不休。朱熹注重“道問學”,認為多學知識,時間長了,學問多了,就會融會貫通,思想覺悟自然提高,正確的世界觀也就得以確立。陸九淵強調(diào)“尊德性”,要求:發(fā)明本心,直接從世界觀入手解決問題。朱、陸之爭,說到底就是道德和學問誰先誰后的問題,也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紅”與“專”的問題。
“德才”“紅?!眴栴}根本上講,就是“政治經(jīng)濟”問題。政治掛帥的年代,空喊口號即為“紅”的典范,埋頭鉆研卻為“白?!钡湫汀6?jīng)濟為中心的現(xiàn)在,“榜樣模范”又往往為人所揶揄。但無論是毛澤東政治化傾向的教育思想,還是鄧小平經(jīng)濟化傾向的教育思想,就“德”的教育范疇而言,均未擺脫“政教合一”模式,即思想道德問題政治化。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用“德”來涵蓋一個人的政治態(tài)度、思想覺悟、道德品質(zhì),致使政治、思想、道德界線模糊,于是政治口號便輕易替代了思想道德。而教師的“德”,點點滴滴體現(xiàn)在具體工作的方方面面,又豈是幾次發(fā)言、談話,或者幾份匯報、表格所能反映出的?
教師往往只是作為一個向?qū)Т嬖?,他總是帶著一批批人長途跋涉來到山腳,而后欣慰地遠眺他們登上峰巔。作為向?qū)?,方向正確自然是第一位的,那么,作為教師,道德品質(zhì)也理應第一重要?!皼]有獨立的人格就沒有真正的學問”,這正是教育工作者與普通知識分子的最大區(qū)別,所以,對于搞教育的人來說,做人是第一位的。誠如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边@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
當然,才能是各行各業(yè)的立命之本,理應要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正如俗話所說:“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名師”才能“出高徒”,所以,“師才”自然是為人之師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是,教育有別于其他行業(yè),決定教育成敗的往往不是教師學科知識不夠,而在于其非學術性因素。
如今,我國科技高速發(fā)展,“德藝雙修”理應成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追求,尤其是以職業(yè)教育為目的的學校,它不同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其教育成果直接具有商品性,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直接關涉到學生人格和專業(y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努力使自己成為合格的“雙師”型人才,不但是對職教工作者“才”的要求,同時也必然成為“德”的要求。
因材施教
師德決定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即:因材施教。其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針對學生群體,二是針對學生個體。
對于學生群體,我們的教育體系歷來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diào)對學生的知識傳授,這本來沒有什么錯,不過,師德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灌輸而在于引導。然而,由于長期采用同一內(nèi)容、同一方法、同一進度、同一要求來進行教學,無法對教師的因材施教形成激勵機制,“三中心”的教學體系,使我們的教師強于灌輸而疏于引導,于是,因材施教始終停留在教師自覺自愿上。
教師立于高大的講臺,面對秧田式排列的學生的課桌,如此情形便決定了上邊深情講下邊專注聽的教學形態(tài),為了確保這種態(tài)勢的完美實施,教師被賦予了兩件“利器”: 考勤和考分,這更使得教師的“教”處于強勢地位,迫于此,學生的“學”便自覺趨向于“惟書”“惟師”“惟上”,造成了是否有效的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仍處于教師的道德自律。
在當今資訊發(fā)達的網(wǎng)絡時代,過去被當作知識化身的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源泉,獨子群體的特殊性以及社會競爭帶來的就業(yè)壓力,使學生群體和教育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教師的權(quán)威受到空前挑戰(zhàn),死守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老師感到手中的“利器”越來越不靈驗,于是不住地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沒法教了!所以,自覺轉(zhuǎn)變固有觀念、努力更新知識結(jié)構(gòu)、積極面對時代造就的獨子群體,是“師德”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針對學生個體的因材施教,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其中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智力水平、個性特征、思想狀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方面。而以選拔、淘汰為目的的教育機制,使我們的老師不由自主地偏愛“尖子”,這實際上是對教師師德的嚴重誤導!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予區(qū)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總目標前進?!币虼?,偏愛差生,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揚長避短,因材施教,使其轉(zhuǎn)化,無疑才是檢驗師德的重要標準。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