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地看,生活的內(nèi)涵,不過就是些鍋碗瓢盆過日子。然而事實上,假如認真起來,這生活中,有些問題還真的非常嚴肅而棘手。
我們這些占人群絕大多數(shù)的凡夫俗子,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些瑣碎的小事里,圍著芝麻綠豆那么些破事兒,鼠目寸光地生活著。然而與此同時,總有極個別的人,他們心中時刻裝著那些全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他們密切關注著更多他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人類更久遠的共同命運。
比如,兩千多年前的蘇格拉底,就是這樣的一個另類。他總是能在最簡單的生活中,找到一些極為復雜而有趣的道理。
他曾經(jīng)給學生出過這樣一道考題:他讓每位學生沿著一片麥田向前走,不能回頭,并每人只有一次采摘麥穗的機會,待走到麥田盡頭后,看手中的麥穗是不是最大的那一顆。
摘麥穗,是所有的農(nóng)民都會做的事。然而,就這么一個日常生活中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不僅蘇格拉底的學生們沒能做到最好,數(shù)千年來,整個地球沒有一個人,能在這道題上得滿分。以至于,心理學乃至整個社會學界,都把它看成是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麥穗難題”。
多年前,兒子放假回家,我們一起到地里采摘草莓玩,嘗試著做了這道題。然而,按照規(guī)則在草莓地里幾趟走下來,都沒有能夠采到最好的草莓。
兩種結果:
其一,提前采摘了那顆并非最好的草莓,而到遇上更好的草莓時,因為手里一顆草莓的提前存在,而失去了再次采摘的機會。
其二,耐心地走下來,總是期待更好的那顆草莓在下一時刻能夠出現(xiàn),然而走到盡頭之后,發(fā)現(xiàn)那顆最好的草莓已經(jīng)被錯過。
都是錯,一個是失去了選擇的機會,一個是錯過了最好的草莓。
“這太困難了!”回來的路上,兒子一邊吃著草莓,一邊感嘆。
“哈哈,遇上問題了吧?別認為會做幾道數(shù)學題就很厲害,生活中比你試卷上的難題更難的問題多了去了!”面對我近乎挖苦的話,兒子這一次很少見地虛心接受,不予反駁。
“麥穗難題”實際上屬于一道嚴格條件下的復雜的選擇題。
每個人最后都無法選擇出那顆最大的麥穗,而且事實上,不論現(xiàn)實還是理想,都符合基本邏輯,都是生活中的合理存在。
但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各種法則之下,選擇時時處處都在進行。事實上,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擇棄取舍的過程。這些選擇,有的靠自然生態(tài),而有的靠個人判斷。遠而大里說,從物種的“物競天擇”到精子的優(yōu)勝劣汰;近而小處講,從當下所邁出的每一步到大腦中瞬間而過的一閃之念,無不是在選擇和舍棄中進行。所以,選擇必然就成為人生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學會選擇”,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命題的提出,我是在1993年,聽取時任上海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先生的報告時,第一次聽到。當時的我,還處在對教育懵懂無知的狀態(tài)。不過從那個高爽的秋日下午起,這個教育理念就在我大腦里存儲了下來。
十幾年過去,或許永遠,這個話題都不過時。我們的教育,不僅只是要教會學生完成試卷上的選擇題,得到一個好的分數(shù),也不僅是把關于蘇格拉底這個摘麥穗的故事編進小學課本,讓十一、二歲的孩子大聲朗讀或背誦。
而更應該做的是,教會我們的學生,在面對各種大小事件時,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選擇起點,認清他所面對的多種可能的選項,正確分析并利用好他所能擁有的選擇條件和身邊資源,在對自己的選擇結果所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充分論證和預測的前提下,慎重而果敢地作出理性的、負責任的選擇。
若能如此,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在知識和無知之間,文明和野蠻之間,利己和利他之間,合作和爭斗之間,積極和消極之間……必然能夠多一些更為合理的判斷。那么此時,他在“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各個方面,必定能夠積累很多的智慧,少走很多的彎路。
(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54)
責任編輯趙靄雯